腦發五種 頭瘡 風屑 白秃 軟疖 大頭腫 鬓疽 耳瘡(附浸淫瘡) 月蝕瘡 内疳瘡
關燈
小
中
大
腦後頸後頂心發,六腑陽毒好上蒸;
六腑陽毒聚頂,惟太陽膀胱主之。
久積痰火濕熱,上蒸于腦,古謂發腦、發鬓、發眉、發頤、發背,謂之五發,至險。
凡眼不見瘡,皆惡。
有生于兩邊發際穴者,如有核,宜取核以去病根。
有生于腦心者,四邊腫赤連耳項,不急治,膿水從頭中而出,血逆痰起不治。
有生于頸後者,瘡頭向上,瘡尾向下,形如蜂窠,乃反證也。
腫者,急宜托裡散加升麻、赤芍、桔梗,防毒攻心。
如痰發,或流入兩肩者,不治。
有生腦後對口者,名曰天疽。
其狀大而色紫黑,不急治,熱入淵腋,前傷任脈,内熏肝肺,十餘日而死。
有生耳後一寸三分至命之處,名曰發頤,又日銳毒。
凡頭上癰疽,宜服降火化痰、消腫托裡之藥,不可針灸,惟初起隔蒜灸之則可,但艾炷宜小而少。
勢成者,外敷南星膏,或陰陽散,斂口古香榔散。
若熱上蒸,連頤而穿口,必主穿喉而死。
腫納冷真熱證, 腫作痛,煩渴好飲冷水,宜解毒湯加天花粉,以除痰火濕熱,或黃連消毒散、當歸羌活湯、清熱消毒飲、活命飲,選用。
口幹飲熱腎虛情。
腫痛口幹作渴,好飲熱湯,為腎陽虛火熾,宜托裡消毒散、托裡益氣湯、腎氣丸、八味丸。
漫腫微痛、少食者,補中益氣湯;痰多者,托裡清中湯。
若色黯,不潰不斂,為陰精消涸,名腦爍,不治。
頭瘡風屑秃軟疖,總是濕熱證稍輕。
頭瘡,宜内服酒歸飲,外用雄黃、水銀各等分為末,以臘月豬脂(半生半熟)和勻,洗淨敷之;濕爛者,用燕窠土、黃柏為末,幹糁;痂高者,用黃蠟、瀝清同熬,敷之。
頭上風屑、白屑極癢,宜内服單苦參丸;下虛者,薄荷茶。
外用藜蘆煎湯,避風洗頭,候稍幹,分開頭發,仍以藜蘆末糁頭皮上,絹帕緊縛兩日夜,頭風亦效。
秃瘡,初起白團斑剝如癬,上有白皮,久則成痂,遂至滿頭生瘡,中有膿孔細蟲入裡,不痛微癢,經久不瘥,宜内用通聖散酒拌,除大黃另用酒炒,共為末,再用酒拌令幹。
每一錢,水煎服。
外用紅炭淬長流水,洗去瘡痂,再用淡豆豉一合,炒令煙起色焦,屋塵一團,飯飲調劑,炭火令灰燼,等分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搽。
如有熱,加黃連、寒水石;有水,加枯礬;有蟲,加川椒、麝香少許;腫濃,加消皮煙洞煙膠、香爐蓋上香膠。
如久不愈,有蟲者,摩風膏加黃柏、黃丹、煙膠各一兩。
一方用鹽烏魚頭燒灰,麻油調搽。
軟疖,用抱雞卵殼,燒存性,入輕粉、黃連減半為末,清油調敷。
外腎生瘡亦效。
愈而再作者,用野蜂房二個,燒存性,為末,以巴豆二十粒去殼,煎清油二三沸,去豆,以清油調敷,或枯礬亦好。
多年不愈者,用豬頸上毛、貓頸上毛各一握,燒存性,鼠屎一粒,為末,清油調敷,或加輕粉尤妙。
如暑月生疖,用木槿花搗爛敷之,最妙。
大頭腫痛(又名雷頭風)時行毒, 濕在高巅之上,故頭面痛腫疙瘩,甚則咽嗌堵塞,害人最速。
冬溫後,多病此證,似傷寒寒熱身痛。
治分表裡三陽屬; 連兩目、鼻、面腫者,陽明也;發耳前後,并頭角者,少陽也;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也。
脈浮表證多者,清震湯,或敗毒散加荊、防;脈沉裡證見者,宜羌活、黃芩,俱酒炒,大黃酒蒸為主。
陽明加幹葛、升麻、芍藥、石膏;少陽加栝蒌仁、牛蒡子;太陽加荊芥、防風,水煎,時時呷之。
取大便,邪氣去則止。
甚者,加芒硝,或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玄參,俱用酒炒,微微下之。
咽喉腫痛者,用僵蠶一兩,大黃二兩,蜜丸如彈,井水化服。
兇荒勞役,宜普濟消毒飲,以安裡。
虛者,加參、歸;便秘加大黃,或人中黃丸亦妙。
服後俱仰卧,使藥氣上行,故非便秘熱盛,忌用降下之藥。
表裡證罷腫不消,瓷鋒去血通關搐。
表裡俱解,腫不消者,砭去血,外用通關散倍羊踯躅及藜蘆少許,搐鼻嚏以洩其毒。
久不愈,欲作膿者,内服托裡消毒散;體倦食少惡寒者,補中益氣湯加桔梗。
潰後腫赤不消,膿清色白者,六君子湯加桔梗、芎、歸。
元氣素弱、脈微者,用參、術、芎、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各等分,以升舉陽氣;用牛蒡子、玄參、連翹、桔梗減半,以解熱毒。
腫赤便屬純陽,脈微便屬純陰,慎之。
鬓疽肝膽之怒火,或因風熱藥同裹; 怒
久積痰火濕熱,上蒸于腦,古謂發腦、發鬓、發眉、發頤、發背,謂之五發,至險。
凡眼不見瘡,皆惡。
有生于兩邊發際穴者,如有核,宜取核以去病根。
有生于腦心者,四邊腫赤連耳項,不急治,膿水從頭中而出,血逆痰起不治。
有生于頸後者,瘡頭向上,瘡尾向下,形如蜂窠,乃反證也。
腫者,急宜托裡散加升麻、赤芍、桔梗,防毒攻心。
如痰發,或流入兩肩者,不治。
有生腦後對口者,名曰天疽。
其狀大而色紫黑,不急治,熱入淵腋,前傷任脈,内熏肝肺,十餘日而死。
有生耳後一寸三分至命之處,名曰發頤,又日銳毒。
凡頭上癰疽,宜服降火化痰、消腫托裡之藥,不可針灸,惟初起隔蒜灸之則可,但艾炷宜小而少。
勢成者,外敷南星膏,或陰陽散,斂口古香榔散。
若熱上蒸,連頤而穿口,必主穿喉而死。
腫納冷真熱證, 腫作痛,煩渴好飲冷水,宜解毒湯加天花粉,以除痰火濕熱,或黃連消毒散、當歸羌活湯、清熱消毒飲、活命飲,選用。
口幹飲熱腎虛情。
腫痛口幹作渴,好飲熱湯,為腎陽虛火熾,宜托裡消毒散、托裡益氣湯、腎氣丸、八味丸。
漫腫微痛、少食者,補中益氣湯;痰多者,托裡清中湯。
若色黯,不潰不斂,為陰精消涸,名腦爍,不治。
頭瘡風屑秃軟疖,總是濕熱證稍輕。
頭瘡,宜内服酒歸飲,外用雄黃、水銀各等分為末,以臘月豬脂(半生半熟)和勻,洗淨敷之;濕爛者,用燕窠土、黃柏為末,幹糁;痂高者,用黃蠟、瀝清同熬,敷之。
頭上風屑、白屑極癢,宜内服單苦參丸;下虛者,薄荷茶。
外用藜蘆煎湯,避風洗頭,候稍幹,分開頭發,仍以藜蘆末糁頭皮上,絹帕緊縛兩日夜,頭風亦效。
秃瘡,初起白團斑剝如癬,上有白皮,久則成痂,遂至滿頭生瘡,中有膿孔細蟲入裡,不痛微癢,經久不瘥,宜内用通聖散酒拌,除大黃另用酒炒,共為末,再用酒拌令幹。
每一錢,水煎服。
外用紅炭淬長流水,洗去瘡痂,再用淡豆豉一合,炒令煙起色焦,屋塵一團,飯飲調劑,炭火令灰燼,等分為末,入輕粉少許,麻油調搽。
如有熱,加黃連、寒水石;有水,加枯礬;有蟲,加川椒、麝香少許;腫濃,加消皮煙洞煙膠、香爐蓋上香膠。
如久不愈,有蟲者,摩風膏加黃柏、黃丹、煙膠各一兩。
一方用鹽烏魚頭燒灰,麻油調搽。
軟疖,用抱雞卵殼,燒存性,入輕粉、黃連減半為末,清油調敷。
外腎生瘡亦效。
愈而再作者,用野蜂房二個,燒存性,為末,以巴豆二十粒去殼,煎清油二三沸,去豆,以清油調敷,或枯礬亦好。
多年不愈者,用豬頸上毛、貓頸上毛各一握,燒存性,鼠屎一粒,為末,清油調敷,或加輕粉尤妙。
如暑月生疖,用木槿花搗爛敷之,最妙。
大頭腫痛(又名雷頭風)時行毒, 濕在高巅之上,故頭面痛腫疙瘩,甚則咽嗌堵塞,害人最速。
冬溫後,多病此證,似傷寒寒熱身痛。
治分表裡三陽屬; 連兩目、鼻、面腫者,陽明也;發耳前後,并頭角者,少陽也;腦後項下腫起者,太陽也。
脈浮表證多者,清震湯,或敗毒散加荊、防;脈沉裡證見者,宜羌活、黃芩,俱酒炒,大黃酒蒸為主。
陽明加幹葛、升麻、芍藥、石膏;少陽加栝蒌仁、牛蒡子;太陽加荊芥、防風,水煎,時時呷之。
取大便,邪氣去則止。
甚者,加芒硝,或防風通聖散加牛蒡子、玄參,俱用酒炒,微微下之。
咽喉腫痛者,用僵蠶一兩,大黃二兩,蜜丸如彈,井水化服。
兇荒勞役,宜普濟消毒飲,以安裡。
虛者,加參、歸;便秘加大黃,或人中黃丸亦妙。
服後俱仰卧,使藥氣上行,故非便秘熱盛,忌用降下之藥。
表裡證罷腫不消,瓷鋒去血通關搐。
表裡俱解,腫不消者,砭去血,外用通關散倍羊踯躅及藜蘆少許,搐鼻嚏以洩其毒。
久不愈,欲作膿者,内服托裡消毒散;體倦食少惡寒者,補中益氣湯加桔梗。
潰後腫赤不消,膿清色白者,六君子湯加桔梗、芎、歸。
元氣素弱、脈微者,用參、術、芎、歸、陳皮、柴胡、升麻、甘草各等分,以升舉陽氣;用牛蒡子、玄參、連翹、桔梗減半,以解熱毒。
腫赤便屬純陽,脈微便屬純陰,慎之。
鬓疽肝膽之怒火,或因風熱藥同裹; 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