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發五種 頭瘡 風屑 白秃 軟疖 大頭腫 鬓疽 耳瘡(附浸淫瘡) 月蝕瘡 内疳瘡
關燈
小
中
大
火、風熱,俱宜柴胡清肝湯。
腫痛甚者,活命飲。
腎虛血燥日晡潮, 腎水不能生木,以緻肝膽火盛血燥,鬓及頭目腫痛者,四物湯加玄參、柴胡、桔梗、甘草。
風熱,連頭面、咽、牙痛者,犀角升麻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參、。
汗多喘渴脾勞過。
因勞役,腫痛、寒熱、喘渴、自汗者,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五味子、麥門冬、炮姜。
耳瘡三焦肝風熱, 耳瘡發熱痛,屬三焦、厥陰風熱者,柴胡清肝湯、栀子清肝湯;中氣素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酒炒山栀、黃芩、牛蒡子。
寒熱作痛,屬肝風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栀、川芎。
癢痛出膿兼養血; 内熱癢痛出膿,寒熱溺數,牽引胸脅脹痛,屬肝火血虛者,八味逍遙散。
出水貪冷屬腎虛,火動切忌風藥劫。
耳内癢痛出水,喜冷銀簪探入,屬腎經虛火挾怒,忌用風藥燥筋,宜腎氣丸。
耳邊浸淫瘡,出黃水者,用羊須、荊芥、棗肉等分燒灰,入膩粉為末,麻油調搽。
月蝕瘡,生耳、鼻、面間及下部諸竅,随月盛衰。
用胡粉炒黃、枯礬、黃丹、黃連、輕粉各二錢,胭脂燒灰一錢,麝少許,為末,先用鹽水洗淨,糁之,或麻油調搽。
内疳(瘡)生于口上,治以鈎刀并鐵烙;敷以雄粉支其牙,最是虛勞元氣薄。
初發如蓮花,根蒂小而下垂乃大。
治法以鈎刀決其根,燒鐵烙以止其血;次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蔹為末,敷之:以槐枝作枕,支其牙頰間,毋使口合。
一兩時許,瘡瘢定合,口自梗。
次日出膿,以生肌散敷之。
上多骨疽,見後。
腮(髭發同)風熱犯其胃,表分寒熱裡不利; 外因風熱腫痛,在表寒熱者,升麻胃風湯;在裡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
如表裡俱解,腫痛又不消,欲作膿也,托裡消毒散,治同大頭腫。
積熱腫痛頗難當, 膏粱濃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者,用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等分,水煎服。
連耳上太陽部分腫,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腫,屬怒火,加柴胡、山栀、牡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腫,屬相火,加知母、黃柏。
頭面齒牙俱腫,内熱口幹者,犀角升麻湯;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
内寒不潰宜補劑。
内傷生冷、涼藥,不能消潰,食少體倦者,補中益氣湯;内傷氣血俱虛者,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傷七情有寒熱者,八味逍遙散;傷色欲,連頤及耳後腫者,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
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
瘰馬刀屬少陽,風熱痰氣結核囊; 生頸前項側,結核如大豆、如銀杏,曰瘰;生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如馬刀蟲,曰馬刀,多氣少血之病,總皆手足少陽相火所主。
蓋耳前後與缺盆、肩上、胛下,屬足少陽部分;延及颏、項、頰車與頸,屬足陽明部分;延及胸中、中府、雲門肺經部分者死。
風尖而小;熱腫赤色,又名血;痰推展滑軟;氣圓而動。
又有鼠殘,大小不一。
實者化痰通經脈,清肝養血是上方。
無痰不成核。
諸瘰初起,實者皆以化痰為主,通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
胸緊者,以此探吐尤妙。
通經脈,必用斑蝥。
疏滲小便以瀉心火,古方必效散、立應散是也。
但此二藥甚峻,服後宜量體調治:體實風熱盛者,繼以宣熱丹服之;體虛者,托裡益氣湯,或八物湯合二陳湯,多服,瘡口自斂。
又有虛甚者,宜先服健脾藥,而後服二散;輕者,隻用斑雞丸。
便堅胃盛者,白蠶丸,或追膿化毒散、軟硬皂子丸。
少陽分者,柴胡通經湯;陽明分者,升麻調經湯;少陽、陽明二經,二湯合服調之。
誤下則犯經禁、病禁。
清肝者,膽與肝合病,則筋累累如貫珠,寒熱痛,乃肝氣動而為病也,當清肝火為主,佐以養血。
若寒熱止而瘡不愈者,乃肝血燥而為病也,當養血為主,佐以清肝,清肝益榮湯、栀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選用。
虛久滋潤肺脾腎, 瘡如豆粒附筋,肉色不變,内熱口幹,精神倦忌,久不消潰,及肝脈弦緊,腎脈洪數,乃腎水不能生木,以緻肝血火動筋攣,忌用風藥
腫痛甚者,活命飲。
腎虛血燥日晡潮, 腎水不能生木,以緻肝膽火盛血燥,鬓及頭目腫痛者,四物湯加玄參、柴胡、桔梗、甘草。
風熱,連頭面、咽、牙痛者,犀角升麻湯;血虛者,四物湯加參、。
汗多喘渴脾勞過。
因勞役,腫痛、寒熱、喘渴、自汗者,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五味子、麥門冬、炮姜。
耳瘡三焦肝風熱, 耳瘡發熱痛,屬三焦、厥陰風熱者,柴胡清肝湯、栀子清肝湯;中氣素虛者,補中益氣湯加酒炒山栀、黃芩、牛蒡子。
寒熱作痛,屬肝風熱者,小柴胡湯加山栀、川芎。
癢痛出膿兼養血; 内熱癢痛出膿,寒熱溺數,牽引胸脅脹痛,屬肝火血虛者,八味逍遙散。
出水貪冷屬腎虛,火動切忌風藥劫。
耳内癢痛出水,喜冷銀簪探入,屬腎經虛火挾怒,忌用風藥燥筋,宜腎氣丸。
耳邊浸淫瘡,出黃水者,用羊須、荊芥、棗肉等分燒灰,入膩粉為末,麻油調搽。
月蝕瘡,生耳、鼻、面間及下部諸竅,随月盛衰。
用胡粉炒黃、枯礬、黃丹、黃連、輕粉各二錢,胭脂燒灰一錢,麝少許,為末,先用鹽水洗淨,糁之,或麻油調搽。
内疳(瘡)生于口上,治以鈎刀并鐵烙;敷以雄粉支其牙,最是虛勞元氣薄。
初發如蓮花,根蒂小而下垂乃大。
治法以鈎刀決其根,燒鐵烙以止其血;次以雄黃、輕粉、粉霜、白芷、白蔹為末,敷之:以槐枝作枕,支其牙頰間,毋使口合。
一兩時許,瘡瘢定合,口自梗。
次日出膿,以生肌散敷之。
上多骨疽,見後。
腮(髭發同)風熱犯其胃,表分寒熱裡不利; 外因風熱腫痛,在表寒熱者,升麻胃風湯;在裡二便不利者,四順清涼飲。
如表裡俱解,腫痛又不消,欲作膿也,托裡消毒散,治同大頭腫。
積熱腫痛頗難當, 膏粱濃味,胃經積熱,腮腫作痛,或發寒熱者,用升麻、黃連、連翹、牛蒡子、白芷等分,水煎服。
連耳上太陽部分腫,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腫,屬怒火,加柴胡、山栀、牡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腫,屬相火,加知母、黃柏。
頭面齒牙俱腫,内熱口幹者,犀角升麻湯;齒牙唇口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
内寒不潰宜補劑。
内傷生冷、涼藥,不能消潰,食少體倦者,補中益氣湯;内傷氣血俱虛者,八物湯加麥門冬、五味子。
傷七情有寒熱者,八味逍遙散;傷色欲,連頤及耳後腫者,腎氣丸、八味丸、十全大補湯。
不可誤用風藥克伐之劑。
瘰馬刀屬少陽,風熱痰氣結核囊; 生頸前項側,結核如大豆、如銀杏,曰瘰;生胸脅腋下,堅硬如石,形如馬刀蟲,曰馬刀,多氣少血之病,總皆手足少陽相火所主。
蓋耳前後與缺盆、肩上、胛下,屬足少陽部分;延及颏、項、頰車與頸,屬足陽明部分;延及胸中、中府、雲門肺經部分者死。
風尖而小;熱腫赤色,又名血;痰推展滑軟;氣圓而動。
又有鼠殘,大小不一。
實者化痰通經脈,清肝養血是上方。
無痰不成核。
諸瘰初起,實者皆以化痰為主,通用二陳湯加防風、桔梗、黃芩、竹瀝。
胸緊者,以此探吐尤妙。
通經脈,必用斑蝥。
疏滲小便以瀉心火,古方必效散、立應散是也。
但此二藥甚峻,服後宜量體調治:體實風熱盛者,繼以宣熱丹服之;體虛者,托裡益氣湯,或八物湯合二陳湯,多服,瘡口自斂。
又有虛甚者,宜先服健脾藥,而後服二散;輕者,隻用斑雞丸。
便堅胃盛者,白蠶丸,或追膿化毒散、軟硬皂子丸。
少陽分者,柴胡通經湯;陽明分者,升麻調經湯;少陽、陽明二經,二湯合服調之。
誤下則犯經禁、病禁。
清肝者,膽與肝合病,則筋累累如貫珠,寒熱痛,乃肝氣動而為病也,當清肝火為主,佐以養血。
若寒熱止而瘡不愈者,乃肝血燥而為病也,當養血為主,佐以清肝,清肝益榮湯、栀子清肝湯、柴胡清肝湯,選用。
虛久滋潤肺脾腎, 瘡如豆粒附筋,肉色不變,内熱口幹,精神倦忌,久不消潰,及肝脈弦緊,腎脈洪數,乃腎水不能生木,以緻肝血火動筋攣,忌用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