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癰疽毒要氣血勝,内外因皆濕熱凝。
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
毒騰于外,其發暴而所患浮淺,不傷筋骨。
疽,沮也,為陰,屬五髒。
毒攻于内,其發緩而所患沉深,傷筋蝕骨。
凡年壯,氣血勝毒則順;年老,毒勝氣血則險。
有内因飲食積毒者,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榮氣不從,逆于肉理。
榮氣即胃氣,胃和則榮衛順,而滋養皮膚。
膏粱金石,濃衣烘被,以緻蘊熱髒腑,濕熱聚下,燒爍腎水,陰火熾盛,八脈沸騰,經隧凝滞,故水谷精微,不能上行陽道,反逆聚肉之腠理而成癰。
有外感風寒濕蘊毒者,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
又曰: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蓋風濕外侵,郁久為熱,自膀胱左遷,移熱小腸,小腸移熱于膽。
風性上沖,瘡形高,色赤作痛,小則為疖,大則為癰而已,非若疽之自裡也。
有因心氣郁結,饑飽勞役,房室過度,水竭火炎,痰凝氣滞而成。
所謂相火能為瘡瘍,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也。
因火有君相,瘡分微甚,或郁痛而不甚腫,或虛腫而不甚痛,雖然病該三因,總皆濕熱。
丹溪雲:人身血行脈中,氣行脈外,氣血周流不息。
惟寒濕搏之,則凝滞而行遲;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
氣為邪郁,津液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滞于陽而為癰;血為邪郁,隧道或溢或結,積久溢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滞于陰而為疽。
蓋陽氣無形,陰血有質,必濕熱泣血,而後發為癰疽。
故《局方》曰:癰疽皆熱勝血也。
又曰:二熱相搏,熱化為膿。
蓋熱非濕,則不能腐壞肌肉為膿,譬如夏熱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交秋濕熱大行之際,此理甚明。
純陽?赤潰斂易,純陰色黯全不疼。
半陰半陽腫痛慢,用藥回陽乃可生。
癰疽有大而愈者,有微如豆而死者。
陽發,初起皮薄作熱,色赤腫疼痛,潰後肉色紅活,此為外發。
更加身健能食,發熱便秘,脈數有力,為純陽,易治。
陰發,初起皮濃不熱。
色黯微腫,硬如牛皮,不痛陷軟,不作膿不潰,微開闊,破後肉色紫黑,此為内發。
未潰髒腑已前壞爛,更加身倦少食,不熱便利,脈軟無力,為純陰,不治。
又有半陰半陽,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赤非赤,似潰非潰,脈數無力。
如陽多陰少,用藥托裡變陽者生;陰多陽少,用藥托亦不起,投陰必死。
就中尤以有熱無熱,為死生妙訣。
蓋陽證有熱,則氣血行而生肌;陰證無熱,則氣血滞而不斂。
遇有熱者,切不可退熱,但宜溫藥清滲。
些小疖毒,無熱亦不妨。
風則多癢氣則痛,濕腫食則熱寒增: 癰疽雖止發于一經,或兼二經,多有挾風、挾濕、挾痰、挾氣、挾血、挾陰虛等證。
大較風、氣、食三種,俱以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木香為主。
兼風多癢,加祛風藥;兼氣多痛,加調氣藥;兼食多發寒熱,加消積藥;兼濕多腫,加滲濕藥。
又雲,熱瘡痛,虛瘡淡白,風寒瘡口帶白。
古方,外因四氣,單用大黃(半生半熟)、甘草節等分為末,每空心,酒下一匙,以利為度。
内因七情,單用遠志為末,酒調二錢,澄清服,以渣敷患處。
不内外因,金石、炙爆、房勞,國老膏。
一切熱毒,槐花酒。
藥毒堅硬有如石, 金石藥毒,則堅硬如石不痛,宜甘草、黑豆煎湯解之。
虛瘦重着怕潮蒸: 虛勞瘦弱,榮衛痞澀,患處重着,如負石然,因其有骨蒸潮也,治宜滋補。
故不可用賽命丹等香燥疏洩之藥,亦不可過用降火滞脾之藥,惟腎氣丸、托裡散甚得其宜。
且古方謂,藥毒勞蒸,癰疽極重。
近骨生蟲近虛漏, 近骨者多冷,久則化血為蟲,多癢少痛;近虛者多熱,久則傳氣成漏,多痛少癢。
細認穴道屬何經。
腦發,屬督脈、足太陽經;鬓發,手足少陽經;眉發,手足太陽、少陽經;頤發、髭發,足陽明經;腮發,手陽明經,背發,中屬督脈,餘皆足太陽經;腋發,手太陽經;乳癰,内陽明,外少陽經,乳頭足厥陰經。
腎癰,足太陽經;外腎癰;足厥陰經;腿發,外足三陽,内足三陰經;喉癰、臍癰,任脈、足陽明經;穿裆發,督、沖、任三脈;跨馬癰、囊癰,足厥陰經。
内疽:肺癰,手太陰經;腸癰,手太陽、陽明經;胃脘癰,足陽明經。
惟少陽、少陰、太陰多氣少血;厥陰、太陽多血少氣,肉皆難平。
惟手足陽明,氣血俱多。
分經用藥,則不犯經禁,病禁,以緻妄下、妄汗。
且瘡屬腎經者最重,脾肺二經者次之,他經者又次之。
腦乃諸陽所在,咽喉飲食所通,腎俞命根所系,皆至險之地,又不可多着艾灸。
俗方專圖人形瘡樣,而忽經絡,謬哉! 外因寒熱宜表散, 毒因外感發者,内無便溺阻隔,外有六經形證,腫痛雖甚,飲食如常,脈浮數,邪在表
癰者,壅也,為陽,屬六腑。
毒騰于外,其發暴而所患浮淺,不傷筋骨。
疽,沮也,為陰,屬五髒。
毒攻于内,其發緩而所患沉深,傷筋蝕骨。
凡年壯,氣血勝毒則順;年老,毒勝氣血則險。
有内因飲食積毒者,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榮氣不從,逆于肉理。
榮氣即胃氣,胃和則榮衛順,而滋養皮膚。
膏粱金石,濃衣烘被,以緻蘊熱髒腑,濕熱聚下,燒爍腎水,陰火熾盛,八脈沸騰,經隧凝滞,故水谷精微,不能上行陽道,反逆聚肉之腠理而成癰。
有外感風寒濕蘊毒者,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
又曰:諸癰腫筋攣骨痛者,此寒氣之腫,八風之變也。
蓋風濕外侵,郁久為熱,自膀胱左遷,移熱小腸,小腸移熱于膽。
風性上沖,瘡形高,色赤作痛,小則為疖,大則為癰而已,非若疽之自裡也。
有因心氣郁結,饑飽勞役,房室過度,水竭火炎,痰凝氣滞而成。
所謂相火能為瘡瘍,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是也。
因火有君相,瘡分微甚,或郁痛而不甚腫,或虛腫而不甚痛,雖然病該三因,總皆濕熱。
丹溪雲:人身血行脈中,氣行脈外,氣血周流不息。
惟寒濕搏之,則凝滞而行遲;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
氣為邪郁,津液為痰為飲,積久滲入脈中,血為之濁,此陰滞于陽而為癰;血為邪郁,隧道或溢或結,積久溢出脈外,氣為之亂,此陽滞于陰而為疽。
蓋陽氣無形,陰血有質,必濕熱泣血,而後發為癰疽。
故《局方》曰:癰疽皆熱勝血也。
又曰:二熱相搏,熱化為膿。
蓋熱非濕,則不能腐壞肌肉為膿,譬如夏熱諸物皆不壞爛,壞爛者,交秋濕熱大行之際,此理甚明。
純陽?赤潰斂易,純陰色黯全不疼。
半陰半陽腫痛慢,用藥回陽乃可生。
癰疽有大而愈者,有微如豆而死者。
陽發,初起皮薄作熱,色赤腫疼痛,潰後肉色紅活,此為外發。
更加身健能食,發熱便秘,脈數有力,為純陽,易治。
陰發,初起皮濃不熱。
色黯微腫,硬如牛皮,不痛陷軟,不作膿不潰,微開闊,破後肉色紫黑,此為内發。
未潰髒腑已前壞爛,更加身倦少食,不熱便利,脈軟無力,為純陰,不治。
又有半陰半陽,似腫非腫,似痛非痛,似赤非赤,似潰非潰,脈數無力。
如陽多陰少,用藥托裡變陽者生;陰多陽少,用藥托亦不起,投陰必死。
就中尤以有熱無熱,為死生妙訣。
蓋陽證有熱,則氣血行而生肌;陰證無熱,則氣血滞而不斂。
遇有熱者,切不可退熱,但宜溫藥清滲。
些小疖毒,無熱亦不妨。
風則多癢氣則痛,濕腫食則熱寒增: 癰疽雖止發于一經,或兼二經,多有挾風、挾濕、挾痰、挾氣、挾血、挾陰虛等證。
大較風、氣、食三種,俱以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木香為主。
兼風多癢,加祛風藥;兼氣多痛,加調氣藥;兼食多發寒熱,加消積藥;兼濕多腫,加滲濕藥。
又雲,熱瘡痛,虛瘡淡白,風寒瘡口帶白。
古方,外因四氣,單用大黃(半生半熟)、甘草節等分為末,每空心,酒下一匙,以利為度。
内因七情,單用遠志為末,酒調二錢,澄清服,以渣敷患處。
不内外因,金石、炙爆、房勞,國老膏。
一切熱毒,槐花酒。
藥毒堅硬有如石, 金石藥毒,則堅硬如石不痛,宜甘草、黑豆煎湯解之。
虛瘦重着怕潮蒸: 虛勞瘦弱,榮衛痞澀,患處重着,如負石然,因其有骨蒸潮也,治宜滋補。
故不可用賽命丹等香燥疏洩之藥,亦不可過用降火滞脾之藥,惟腎氣丸、托裡散甚得其宜。
且古方謂,藥毒勞蒸,癰疽極重。
近骨生蟲近虛漏, 近骨者多冷,久則化血為蟲,多癢少痛;近虛者多熱,久則傳氣成漏,多痛少癢。
細認穴道屬何經。
腦發,屬督脈、足太陽經;鬓發,手足少陽經;眉發,手足太陽、少陽經;頤發、髭發,足陽明經;腮發,手陽明經,背發,中屬督脈,餘皆足太陽經;腋發,手太陽經;乳癰,内陽明,外少陽經,乳頭足厥陰經。
腎癰,足太陽經;外腎癰;足厥陰經;腿發,外足三陽,内足三陰經;喉癰、臍癰,任脈、足陽明經;穿裆發,督、沖、任三脈;跨馬癰、囊癰,足厥陰經。
内疽:肺癰,手太陰經;腸癰,手太陽、陽明經;胃脘癰,足陽明經。
惟少陽、少陰、太陰多氣少血;厥陰、太陽多血少氣,肉皆難平。
惟手足陽明,氣血俱多。
分經用藥,則不犯經禁,病禁,以緻妄下、妄汗。
且瘡屬腎經者最重,脾肺二經者次之,他經者又次之。
腦乃諸陽所在,咽喉飲食所通,腎俞命根所系,皆至險之地,又不可多着艾灸。
俗方專圖人形瘡樣,而忽經絡,謬哉! 外因寒熱宜表散, 毒因外感發者,内無便溺阻隔,外有六經形證,腫痛雖甚,飲食如常,脈浮數,邪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