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也,宜托裡微汗以表散之。
如發腦項背分,黃連消毒散;尻臀分,内托羌活湯;臂上,白芷升麻湯;乳胸,内托升麻湯;兩脅,十味中和湯;腿外側,内托酒煎湯;腿内近膝股,内托柴湯。
通用:敗毒散、九味羌活湯。
辛熱手足太陰經分,自汗浮腫,流注四肢,附子六物湯。
辛溫發熱,十六味流氣飲、賽命丹。
暑月,内托複煎散;寒月,内托十宣散,或不換金正氣散。
丹溪治形實脈浮數,冬月背生紅腫,及胛骨下痛者,用桂麻各半湯加生附、酒柏、栝蒌仁、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姜煎服,六帖而愈。
此正内托法也。
有謂瘡家身痛不可汗,汗之則發者,邪不在表而誤汗也。
内熱痛秘急疏行; 内傷飲食積毒者,腫痛異常,外無六經形證,内有便溺阻隔,口渴煩躁,脈沉實,為邪在裡,急與寒涼攻裡,内疏黃連湯、瀉心湯、活命飲、四順清涼飲。
輕者,清熱消毒飲加紫草,或清心散滲之。
内積熱毒,外又感邪者,宜發表攻裡,五香連翹湯、防風通聖散。
毒盛者,解毒湯下神芎丸;濕盛者,除濕丹。
勞傷氣郁無表裡,邪在經中和衛榮: 毒因内傷虛損,房勞郁怒而發者,形雖腫痛,外無六經之形證,内無便溺之阻隔,知邪在經也,不可妄施汗下,隻宜補形氣,調經脈,和榮衛,或專補脾胃可也。
郁怒者,十六味流氣飲;虛勞者,托裡消毒散、内托複煎散、補中益氣湯。
古人治癰以寒藥者正治法也;治疽以熱藥者,從治法也。
蓋藥性熱則開行,寒則疏洩,疽乃有形之物,非熱藥從治,豈能行之乎?此内托、内疏、正治、從治之義也。
潰後托裡排膿毒,膿盡肌肉自然平。
潰後氣血大虛,惟恐毒陷,托裡之法,一日不可缺也。
古方托裡散、托裡清中湯、托裡溫中湯、托裡和中湯、托裡建中湯、托裡抑青湯、托裡益黃湯、托裡益氣湯,選用。
蓋托裡則氣血壯而脾胃盛,膿穢自排,毒氣自解,死肉自潰,新肉自生,瘡口自斂。
若不務補托,而誤用寒涼,反助邪火,膿多臭穢,甚則脈洪、大渴,真氣虛而死矣。
丹溪雲: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更與滋補,乃可萬全。
又不必泥氣質素實,及參、滿中滞痰也。
但初潰時,間有熱毒盛者,量加消毒清劑。
如發背、搭肩,膜破穿心必死,尤宜托裡,免緻毒陷,托裡即護心也。
若毒氣上攻,心神昏悶欲嘔者,間服護心散以救之。
如帶表邪面赤等證,勢未甚起者,内托複煎散,或内托十宣散,暫服。
若無熱毒表邪,但見穢氣觸犯,虛熱少食不睡者,便進人參黃湯;但見膿多心煩少睡者,便進聖愈湯;但見脾虧氣弱,不能生肌收斂者,便進補中益氣湯;但見腎虛不能消潰收斂,或晡熱作渴者,便進八味丸,或腎氣丸。
緊急不及作丸,大料煎服,預防救危,始終妙劑。
若不務本根,而專用敷圍生肌之藥,則斂口太速,毒反内攻,或傍邊再發一癰者有之,或愈後而惡證頓起,大命随去者有之。
惟務内治,而不貴外治者為高。
外治初起灸最妙,形傷則痛,氣傷則腫。
或先痛後腫傷乎血;先腫後痛傷乎氣;腫痛并攻,氣血俱傷,皆因髒腑不和,而非外治能調。
古法,隔蒜灸法、豆豉餅,惟外傷成瘡者不宜。
自内發者,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時方住,早覺早灸為佳。
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十灸七活;五日六日,十灸四活;過七日,則不可灸矣。
其餘點割敷透,間有毒盛者,量用之則可。
熱痛半軟針相當; 癰疽毒氣已成,宜托裡以速其膿。
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淺深而針之。
若腫高而軟者,發于血脈;腫下而堅者,發于筋脈;肉色不變者,附于骨也。
按之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按之便痛者膿淺,大按方痛者膿深;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而複起者膿已成;按之都軟者無膿,不痛者血瘤,痛者氣瘤;按之一邊軟者有膿。
若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洩,膿反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
若瘡深而針淺,内膿不出,外血反洩;瘡淺而針深,内膿雖出,良肉受傷。
元氣虛者,必先補而後針其膿,諸證自退。
若瘡毒熾盛,中有肉黯者;宜内壯脾胃,外塗單巴豆膏。
令其黯處漸低,赤處漸高,六七日間,赤黯之處,自有裂紋如刀劃狀,黯肉漸潰,當用披針利剪,徐徐引去。
若膿出肉腐,腫痛仍作,必内有筋間隔,宜再引之,急補脾胃,不痛者純用補藥,庶可收斂。
若妄施針刀,傷肉出血,斷之不止者立危。
其披針用馬銜鐵為之。
敷圍點瘀非得已, 人身氣血遇溫則散,遇寒則凝。
概敷寒涼,閉塞腠理,氣凝血瘀,舊肉不潰,新肉不生,則毒反内攻,難以潰斂,甚則不起。
必内分陰陽用藥,外分陰陽敷圍,内外夾攻,藥氣相通為妙。
純陽證,内服内疏黃連湯、清熱消毒飲之類,外敷柳陽散;半陰半陽證,内服托裡消毒散,外敷
如發腦項背分,黃連消毒散;尻臀分,内托羌活湯;臂上,白芷升麻湯;乳胸,内托升麻湯;兩脅,十味中和湯;腿外側,内托酒煎湯;腿内近膝股,内托柴湯。
通用:敗毒散、九味羌活湯。
辛熱手足太陰經分,自汗浮腫,流注四肢,附子六物湯。
辛溫發熱,十六味流氣飲、賽命丹。
暑月,内托複煎散;寒月,内托十宣散,或不換金正氣散。
丹溪治形實脈浮數,冬月背生紅腫,及胛骨下痛者,用桂麻各半湯加生附、酒柏、栝蒌仁、甘草節、羌活、青皮、人參、黃芩、半夏,姜煎服,六帖而愈。
此正内托法也。
有謂瘡家身痛不可汗,汗之則發者,邪不在表而誤汗也。
内熱痛秘急疏行; 内傷飲食積毒者,腫痛異常,外無六經形證,内有便溺阻隔,口渴煩躁,脈沉實,為邪在裡,急與寒涼攻裡,内疏黃連湯、瀉心湯、活命飲、四順清涼飲。
輕者,清熱消毒飲加紫草,或清心散滲之。
内積熱毒,外又感邪者,宜發表攻裡,五香連翹湯、防風通聖散。
毒盛者,解毒湯下神芎丸;濕盛者,除濕丹。
勞傷氣郁無表裡,邪在經中和衛榮: 毒因内傷虛損,房勞郁怒而發者,形雖腫痛,外無六經之形證,内無便溺之阻隔,知邪在經也,不可妄施汗下,隻宜補形氣,調經脈,和榮衛,或專補脾胃可也。
郁怒者,十六味流氣飲;虛勞者,托裡消毒散、内托複煎散、補中益氣湯。
古人治癰以寒藥者正治法也;治疽以熱藥者,從治法也。
蓋藥性熱則開行,寒則疏洩,疽乃有形之物,非熱藥從治,豈能行之乎?此内托、内疏、正治、從治之義也。
潰後托裡排膿毒,膿盡肌肉自然平。
潰後氣血大虛,惟恐毒陷,托裡之法,一日不可缺也。
古方托裡散、托裡清中湯、托裡溫中湯、托裡和中湯、托裡建中湯、托裡抑青湯、托裡益黃湯、托裡益氣湯,選用。
蓋托裡則氣血壯而脾胃盛,膿穢自排,毒氣自解,死肉自潰,新肉自生,瘡口自斂。
若不務補托,而誤用寒涼,反助邪火,膿多臭穢,甚則脈洪、大渴,真氣虛而死矣。
丹溪雲:但見腫痛,參之脈證虛弱,更與滋補,乃可萬全。
又不必泥氣質素實,及參、滿中滞痰也。
但初潰時,間有熱毒盛者,量加消毒清劑。
如發背、搭肩,膜破穿心必死,尤宜托裡,免緻毒陷,托裡即護心也。
若毒氣上攻,心神昏悶欲嘔者,間服護心散以救之。
如帶表邪面赤等證,勢未甚起者,内托複煎散,或内托十宣散,暫服。
若無熱毒表邪,但見穢氣觸犯,虛熱少食不睡者,便進人參黃湯;但見膿多心煩少睡者,便進聖愈湯;但見脾虧氣弱,不能生肌收斂者,便進補中益氣湯;但見腎虛不能消潰收斂,或晡熱作渴者,便進八味丸,或腎氣丸。
緊急不及作丸,大料煎服,預防救危,始終妙劑。
若不務本根,而專用敷圍生肌之藥,則斂口太速,毒反内攻,或傍邊再發一癰者有之,或愈後而惡證頓起,大命随去者有之。
惟務内治,而不貴外治者為高。
外治初起灸最妙,形傷則痛,氣傷則腫。
或先痛後腫傷乎血;先腫後痛傷乎氣;腫痛并攻,氣血俱傷,皆因髒腑不和,而非外治能調。
古法,隔蒜灸法、豆豉餅,惟外傷成瘡者不宜。
自内發者,痛則灸至不痛,不痛則灸至痛時方住,早覺早灸為佳。
一日二日,十灸十活;三日四日,十灸七活;五日六日,十灸四活;過七日,則不可灸矣。
其餘點割敷透,間有毒盛者,量用之則可。
熱痛半軟針相當; 癰疽毒氣已成,宜托裡以速其膿。
膿成者,當驗其生熟淺深而針之。
若腫高而軟者,發于血脈;腫下而堅者,發于筋脈;肉色不變者,附于骨也。
按之熱者有膿,不熱者無膿;按之便痛者膿淺,大按方痛者膿深;按之陷而不起者膿未成,按之而複起者膿已成;按之都軟者無膿,不痛者血瘤,痛者氣瘤;按之一邊軟者有膿。
若膿生而用針,氣血既洩,膿反難成;若膿熟而不針,腐潰益深,瘡口難斂。
若瘡深而針淺,内膿不出,外血反洩;瘡淺而針深,内膿雖出,良肉受傷。
元氣虛者,必先補而後針其膿,諸證自退。
若瘡毒熾盛,中有肉黯者;宜内壯脾胃,外塗單巴豆膏。
令其黯處漸低,赤處漸高,六七日間,赤黯之處,自有裂紋如刀劃狀,黯肉漸潰,當用披針利剪,徐徐引去。
若膿出肉腐,腫痛仍作,必内有筋間隔,宜再引之,急補脾胃,不痛者純用補藥,庶可收斂。
若妄施針刀,傷肉出血,斷之不止者立危。
其披針用馬銜鐵為之。
敷圍點瘀非得已, 人身氣血遇溫則散,遇寒則凝。
概敷寒涼,閉塞腠理,氣凝血瘀,舊肉不潰,新肉不生,則毒反内攻,難以潰斂,甚則不起。
必内分陰陽用藥,外分陰陽敷圍,内外夾攻,藥氣相通為妙。
純陽證,内服内疏黃連湯、清熱消毒飲之類,外敷柳陽散;半陰半陽證,内服托裡消毒散,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