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陰陽散;純陰證,内服補中益氣湯加姜、附,入酒煎,外敷抑陰散。
點瘀爐灰膏,以去惡肉,藥線三品錠子,以透膿管,皆欲敗腐盡除,不至侵蝕筋骨,非得已而用也。
止痛斂口免開張。
癰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
未潰前痛者為熱毒,便秘,宜内疏黃連湯、解毒湯。
作膿痛者,排之;膿脹痛者,針之。
已潰膿出反痛者,虛也。
氣虛,四君子湯加歸、;血虛,四物湯加參、;氣血俱虛,托裡益氣湯;脾虛者,托裡和中湯;腎虛者,腎氣丸。
因登廁犯穢氣觸者,藥中加乳香、芷、芍之類和之;風寒逼者,加防風、桂枝之類溫散之。
燥者,潤之;濕者,導之。
果系瘀血惡肉凝滞者,方可乳香止痛散和之。
瘡口不斂,由于肌肉不生;肌肉不生由于腐肉不去;腐肉不去,由于脾胃不壯、氣血不旺。
必以補托為主,而佐以行經活血之藥,則肌肉受毒者自生;死者自潰,又何待于點割耶!大要:氣虛體倦食少者,補中益氣湯;血虛晡熱内熱者,四君子加歸、地、牡丹皮;膿水清稀者,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
或不痛,或赤痛。
或不赤,或内膿不潰,或外肉不腐者,氣血虛敗,桑枝灸法,十全大補湯加姜、桂,壯其陽氣,則四畔即消,瘡頭即腐。
若脾胃虛弱,漫腫不赤者,六君子湯倍白術。
若初起腫痛,或因克伐及入房,以緻色黯而不痛者,乃陽脫變陰,急用古參附湯以救之。
間有血分虛熱者,瘡口肉色必赤,四物湯加山栀、連翹;氣分虛熱煩渴者,竹葉黃湯。
要知瘡口難斂,或漸大漸開出血者危。
俗皆以腫痕所至為暈,非真暈也。
暈生于瘡口之畔,狀如紅筋三暈,三暈尚可,四暈、五暈者死。
洗能疏毒活血氣, 洗藥疏通氣血,膿血聚之時,所賴朝夕暖醋蘸洗敗肉,或洗毒散,肉汁湯。
風冷瘡口白者,幹艾煎湯亦好。
貼膏不被風寒傷。
膏藥多熱,輕小瘡疖貼之即消,發表不遠熱之意也。
若大毒初起用之,迷塞凝滞,為禍不小。
惟潰後隻用白蠟膏、太乙膏,或水粉膏外護,不緻破傷風寒。
婦幼患此無他異,婦宜調血幼宜清。
婦人調血開郁為主。
值經閉及潰後月水又發,所患堅硬,不破不腫不疼者兇。
小兒主去胎毒。
或有飲食積熱者,藥稍宜清涼。
如素禀受體薄,及稍長而久病者,仍以補托氣血脾胃為主治之。
雜證仍以瘡為主,潰未清心要酌量。
脈證俱熱者,未潰前内消解毒,已潰後托裡消毒;脈證俱虛者,未潰前托裡消毒,已潰後托裡補中。
治其瘡而諸證自退。
瘡為本,病為标,若病急而元氣實,暫治其标;病緩而元氣虛,隻治其本。
心通諸竅,髒腑所包者一膜耳。
若憂驚入心,膜破必死,藥中常加茯神、遠志為妙。
五善能食便調順,膿鮮不臭聲音長; 五善:動息自甯,飲食知味,一也;便利調勻,二也;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也;神彩精明,語音清朗,四也;體氣和平,五也。
此屬腑證,病微邪淺,若能慎節,勿藥自愈。
七惡皆因真氣損, 七惡,乃五髒虧損之證,外似有餘,而内實不足。
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
不可因其惡而遂棄不治。
大抵元氣虛弱,或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汗下失宜,榮衛消爍;或寒涼克伐,氣血不足;或峻厲猛劑,胃氣受傷,以緻真氣虛而邪氣實矣。
煩躁口幹渴非常。
或洩或閉或淋瀝, 大渴發熱,或洩瀉淋閉者,邪火内淫,一惡也。
凡瘡腫發熱潮煩,或失血過多,或潰膿大洩,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緻陰血耗散,陽無所附,浮于肌表而非火也。
若發熱不寝,虛熱也,聖愈湯;兼汗不止,氣虛也,單人參湯;發熱煩躁,肉筋惕,氣血俱虛也,八物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陰虛發熱也,古歸湯;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子湯加姜、附。
凡渴不可專泥于火。
若痛發熱,便利調和者,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四順清涼飲;痛熾盛者,活命飲;膿水多者,聖愈湯;胃傷内亡津液者,錢氏白術散:腎水幹涸者,八味丸。
有先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者;或愈後作渴,或舌黃幹硬,小便頻數,而後患疽者,尤其惡也,宜預服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是患。
蓋癰疽未有不因腎虛而作,切忌知母、黃柏損陽則陰氣無由而生。
洩瀉因寒涼傷脾者,六君子湯加砂仁,或托裡建中湯、托裡溫中湯;脾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吞二神丸;命門火衰者,八味丸料煎吞四神丸;腎虛不固者,古姜附湯加吳萸、五味子;大孔痛者,附子理中湯、四逆湯。
凡癰疽嘔瀉,腎脈虛者,死。
便秘因熱毒入髒,嘔心逆,發熱腫硬秘結,固宜通之。
又有伏熱,陽氣怫郁,面赤便秘者,為邪火在經,宜汗以發之,潰後氣虛血涸便秘者,十全大補湯,或
點瘀爐灰膏,以去惡肉,藥線三品錠子,以透膿管,皆欲敗腐盡除,不至侵蝕筋骨,非得已而用也。
止痛斂口免開張。
癰疽不可不痛,不可大痛。
未潰前痛者為熱毒,便秘,宜内疏黃連湯、解毒湯。
作膿痛者,排之;膿脹痛者,針之。
已潰膿出反痛者,虛也。
氣虛,四君子湯加歸、;血虛,四物湯加參、;氣血俱虛,托裡益氣湯;脾虛者,托裡和中湯;腎虛者,腎氣丸。
因登廁犯穢氣觸者,藥中加乳香、芷、芍之類和之;風寒逼者,加防風、桂枝之類溫散之。
燥者,潤之;濕者,導之。
果系瘀血惡肉凝滞者,方可乳香止痛散和之。
瘡口不斂,由于肌肉不生;肌肉不生由于腐肉不去;腐肉不去,由于脾胃不壯、氣血不旺。
必以補托為主,而佐以行經活血之藥,則肌肉受毒者自生;死者自潰,又何待于點割耶!大要:氣虛體倦食少者,補中益氣湯;血虛晡熱内熱者,四君子加歸、地、牡丹皮;膿水清稀者,氣血俱虛,十全大補湯。
或不痛,或赤痛。
或不赤,或内膿不潰,或外肉不腐者,氣血虛敗,桑枝灸法,十全大補湯加姜、桂,壯其陽氣,則四畔即消,瘡頭即腐。
若脾胃虛弱,漫腫不赤者,六君子湯倍白術。
若初起腫痛,或因克伐及入房,以緻色黯而不痛者,乃陽脫變陰,急用古參附湯以救之。
間有血分虛熱者,瘡口肉色必赤,四物湯加山栀、連翹;氣分虛熱煩渴者,竹葉黃湯。
要知瘡口難斂,或漸大漸開出血者危。
俗皆以腫痕所至為暈,非真暈也。
暈生于瘡口之畔,狀如紅筋三暈,三暈尚可,四暈、五暈者死。
洗能疏毒活血氣, 洗藥疏通氣血,膿血聚之時,所賴朝夕暖醋蘸洗敗肉,或洗毒散,肉汁湯。
風冷瘡口白者,幹艾煎湯亦好。
貼膏不被風寒傷。
膏藥多熱,輕小瘡疖貼之即消,發表不遠熱之意也。
若大毒初起用之,迷塞凝滞,為禍不小。
惟潰後隻用白蠟膏、太乙膏,或水粉膏外護,不緻破傷風寒。
婦幼患此無他異,婦宜調血幼宜清。
婦人調血開郁為主。
值經閉及潰後月水又發,所患堅硬,不破不腫不疼者兇。
小兒主去胎毒。
或有飲食積熱者,藥稍宜清涼。
如素禀受體薄,及稍長而久病者,仍以補托氣血脾胃為主治之。
雜證仍以瘡為主,潰未清心要酌量。
脈證俱熱者,未潰前内消解毒,已潰後托裡消毒;脈證俱虛者,未潰前托裡消毒,已潰後托裡補中。
治其瘡而諸證自退。
瘡為本,病為标,若病急而元氣實,暫治其标;病緩而元氣虛,隻治其本。
心通諸竅,髒腑所包者一膜耳。
若憂驚入心,膜破必死,藥中常加茯神、遠志為妙。
五善能食便調順,膿鮮不臭聲音長; 五善:動息自甯,飲食知味,一也;便利調勻,二也;膿潰腫消,水鮮不臭,三也;神彩精明,語音清朗,四也;體氣和平,五也。
此屬腑證,病微邪淺,若能慎節,勿藥自愈。
七惡皆因真氣損, 七惡,乃五髒虧損之證,外似有餘,而内實不足。
法當純補胃氣,多有可生。
不可因其惡而遂棄不治。
大抵元氣虛弱,或膿水出多,氣血虧損;或汗下失宜,榮衛消爍;或寒涼克伐,氣血不足;或峻厲猛劑,胃氣受傷,以緻真氣虛而邪氣實矣。
煩躁口幹渴非常。
或洩或閉或淋瀝, 大渴發熱,或洩瀉淋閉者,邪火内淫,一惡也。
凡瘡腫發熱潮煩,或失血過多,或潰膿大洩,或汗多亡陽,或下多亡陰,以緻陰血耗散,陽無所附,浮于肌表而非火也。
若發熱不寝,虛熱也,聖愈湯;兼汗不止,氣虛也,單人參湯;發熱煩躁,肉筋惕,氣血俱虛也,八物湯;大渴面赤,脈洪大而虛,陰虛發熱也,古歸湯;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陰盛發躁也,四君子湯加姜、附。
凡渴不可專泥于火。
若痛發熱,便利調和者,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四順清涼飲;痛熾盛者,活命飲;膿水多者,聖愈湯;胃傷内亡津液者,錢氏白術散:腎水幹涸者,八味丸。
有先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者;或愈後作渴,或舌黃幹硬,小便頻數,而後患疽者,尤其惡也,宜預服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是患。
蓋癰疽未有不因腎虛而作,切忌知母、黃柏損陽則陰氣無由而生。
洩瀉因寒涼傷脾者,六君子湯加砂仁,或托裡建中湯、托裡溫中湯;脾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吞二神丸;命門火衰者,八味丸料煎吞四神丸;腎虛不固者,古姜附湯加吳萸、五味子;大孔痛者,附子理中湯、四逆湯。
凡癰疽嘔瀉,腎脈虛者,死。
便秘因熱毒入髒,嘔心逆,發熱腫硬秘結,固宜通之。
又有伏熱,陽氣怫郁,面赤便秘者,為邪火在經,宜汗以發之,潰後氣虛血涸便秘者,十全大補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