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證
關燈
小
中
大
皮燒灰,沸湯調服,或葡萄研酒飲之,選用。
有氣實痰郁滞發不出者,二陳湯、疏氣飲。
啼吐不已,神不安舍,不能主行榮衛而發不出者,勻氣散、小活血散、大溫驚丸。
外感羁絆胃氣,而出不快者,便清自調,知其在表,方可量體微微發散。
因天寒不能出者,熟料五積散、正氣散,或參蘇飲、紫草膏。
四肢出不快者,防風、芍藥、甘草等分,水煎服。
痘瘡不出,傷寒不語者,單燒人屎為末,蜜調服。
瘟毒既發,痘瘡不發者,黑膏。
因炎暑煩渴,昏冒,不能發出者,辰砂五苓散,用生地、麥門冬煎湯下;身熱甚者,小柴胡湯加生地;煩渴,便實者,白虎加參湯;輕者,竹葉石膏湯加生地。
外感邪入裡不散,大小便秘,氣滞壅遏而出不快者,紫草木通湯;痘發出者,紫草飲。
如痘出幹黑,身不大熱,大小便秘者,毒滞于内也,宜宣風散,用大黃煎湯下;若表大熱者,不可妄下。
或已出稠密,喘渴者,當歸丸、黑膏;輕者,消毒飲加大黃、山栀。
已出複被風寒拒,青紫如痣遍身遮; 痘出被風複入者,加味四聖散,或快斑散去木通,加穿山甲;或痘已出,外被風寒與内熱相拒,不能發出,以緻發熱狂搐,遍身或青、或紫,如痣,如瘾疹,俗雲鬼撚青,年壯皮濃者多有之,宜卻寒溫肌透裡之劑。
危甚者,用經霜紫背荷葉(舊者亦好),入僵蠶等分為末,胡荽煎酒調服;或絲瓜連皮燒灰為末,沸湯調服,發痘最妙。
見風寒表證者,惺惺散、古牛蠶散;見熱毒證多者,透肌散。
出不勻遍色不潤, 痘已出未能勻遍,色不紅潤者,乃毒盛以緻氣血壅塞故也,宜紫草飲。
外用芥子為末,白湯調如膏,塗兒腳心,幹即再塗,其毒漸漸複出,痘瘡根據前紅活。
但要照原不減些。
凡痘出不快,而先出之痘,形色照原者,乃毒未發也;如形色漸退者,乃内虛,毒入必死。
若痘出喜笑如常,飲食進,精神爽,無諸雜證,則痘本火也,不可再發。
壯年皮濃多勞役, 舊以飲乳嬰兒,髒腑嬌嫩,服藥但宜釀乳,與能食童子可以服藥,治有不同。
然年壯與年幼者,又有不同。
若年壯外實皮濃,痘毒難以快出,或被風寒相搏,則身痛甚,宜透肌散主之;或勞役汗多,氣弱發熱,耳目皆昏,脈大者,當用補中益氣湯去升、柴,自始至終服之。
有虛無寒,不可用丁香、姜、附,反緻熱耗元氣。
又有男子破陽已多,女子通經以後,乃患痘者,尤宜謹慎。
常服保元湯以固脾胃;八物湯調理氣血。
腎虛者,腎氣丸以滋水,使腎氣旺而毒不下陷也。
孕婦胎動生摘瓜; 孕婦以命門系胎,痘毒又發自命門,自初熱至收靥,全以安胎飲加黃芩、白術為主。
天寒有表證者,間用五積散去麻黃、半夏、濃樸、姜、桂,換白術、赤獲苓、赤芍,加柴胡、黃芩、阿膠、人參、糯米等分,水煎服。
身熱咳嗽者,暫用參蘇飲;煩躁者,古芩術湯加白芍、麥門冬,或小活血散;痘稠密者,鼠粘湯;痘出太盛或便秘者,犀角地黃湯、紫草飲;痘出不快者,消毒飲;痘出後血虛者,古芎歸湯加芍藥;氣虛者,保元湯加芍藥;氣血俱虛者,内托十宣散去桂倍歸、芍,加烏梅、香附;熱盛恐堕胎者,罩胎散;胎動者,安胎飲連進,或單砂仁炒為末,酒調服,服後覺胎熱則安。
凡胎前患痘,倘用峻藥動胎,去血洩氣者,孕婦必死,如生摘瓜,必動其蒂也。
患麻亦與痘同。
若無孕婦人,麻痘初熱,煎熬血海,必然經來,小柴胡湯加生地主之。
産後麻痘,但忌芍藥,以黃代之。
三日出齊至胫股, 三日放标至足三陰為出齊,正宜觀形色以察氣血強弱。
形尖圓光澤者順。
或頂起而色慘不明者,保元湯加官桂助陽,芍藥斂陰,糯米溫中。
若一日出齊,幹紅紫者死。
上脹下無亦可取。
上身先有起脹,而下體還未出,或出未盡者,無妨。
淡白頂軟氣全虛, 淡白頂不堅實,不礙指者,氣虛也,内托十宣散去防風、白芍。
自汗,倍黃;聲不出,倍桔梗。
白光帶紅決不愈; 痘白色薄,根全無紅色,或根帶一點紅,三五日後,如綠豆樣者,決不能貫膿而死。
淡紅摸過又轉白,血衰氣滞宜大補。
根窠不紅或略紅,手摸過即轉白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或但淡紅不轉白者,血虛也,小活血散。
口角有粒如疥形,将來變黑歸腎腑; 口角此時有粒如疥,不日必變焦黑歸腎而死。
鼻有餘瘡妨睡息, 痘出後,有餘瘡塞鼻中,不得卧者,用木筆花為末,入麝少許,蔥白蘸藥入鼻中數次即通。
紫?刺黑無生路。
痘稠密中有紫,刺開血紅,乃血協熱毒,化斑湯救之;血黑者死。
又有白者,乃氣協熱毒,仍以化斑湯解之。
起脹(三朝)毒盡浮于表,最怕中虛入裡了; 痘出三日後,當潮起脹,先報者先起,後報者後起,至五六日毒盡發于表,宜内托不緻内攻。
觀痘氣血壯弱,變毒深淺,全在此關。
諸虛證見,而痘形色反者皆死。
雖然氣血有盈虧,平陷仍分痘多少。
氣盈血虧,則頂雖平而色光潤,痘多者亦自無害。
血盈氣虧,則頂平而色又幹枯,恐變陷伏,不論痘多少,俱内托十宣散救之。
四日血?已分明, 四日,水當成血,淡紅色潤根活,個數分明者順。
不喜胸背顴尚平; 額上紅者,終不起脹。
顴臉一身之主,若顴上先脹者,四肢必順;顴上不脹,必遍體皆然。
若手足、下身、肚腹等處皆脹,惟胸背不起脹則不宜。
上脹下緩固無害, 上體已脹,下體緩慢者,無害;若下體已脹,上體緩慢者,逆。
陸續出者反長生。
有出不快,直待起脹時陸續出,如粟米于痘空隙,圓淨者亦吉。
五日頂尖欲礙指, 五日,頂尖滿起,如鼓丁礙指,光活明潤者順。
額項皮紅擦破死; 痘起滿頂紅紫,連皮肉紅,或繞項紅,後必擦破而死。
賊痘軟大氣血衰, 報痘雖稀,根窠全白無血,三四日便起脹,痘大按之虛軟者,此名賊痘,氣血大衰也,保元湯加紫草救之。
額上見之尤兇,必貫膿時變成水擦破而死。
毒陷腹上多青紫。
毒入胃,則腹上痘多青紅紫色,外證口角流涎者必死。
六日圓滿光明美, 六日,氣血榮盛,發揚于外,頂形尖圓,肥滿紅活者順。
血熱紫紅尚不起; 火盛血熱,色紅紫不起脹者,内托十宣散去桂,加紫草、紅花;熱盛加黃芩。
痘紫黑陷者,獨聖散。
中陷黑白皆氣虛, 有中黑陷而外白起,或外黑赤而内白陷者,氣虛而血熱也,宜兔血丸。
如原不起頂,灰白陷者,氣虛也,宜單人參湯,或保元湯加川芎助陽,當歸和血,木香行滞。
如頂陷漿滞不行,或風寒久克者,水楊湯沃之。
惟腹脹不食,神昏者死。
水?變樣一定死。
頂陷灰白紫黑,必變為水,發癢而死。
貫膿三朝胃氣升,自肌從漸至充盈; 痘以胃氣為本,胃氣升騰,化毒成膿,自肌肉上貫起,漸至頂尖,充滿光潤者順。
切忌寒涼與疏洩,傷脾損胃漿難成。
貫膿,九竅俱宜封閉,極忌寒涼解毒及疏發淡滲之劑,傷脾損胃,清氣下陷,不能貫膿,或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聲啞腹脹,乳食不化,寒戰切牙,痘爛無膿,肌肉黑者,不治。
七日漿行?裡黃,淡紅軟大非真漿; 漿行,裡肥滿黃光,或蒼蠟色,或黃綠色者吉。
色淡者虛。
血虛,四物湯去地黃,加紅花少許;氣虛,保元湯加桂米。
若淡紅疏大如膿者,必變焦黑,其間紫者,血熱;灰白,氣虛。
如前法治。
水皮薄有根活, 純是清水,皮白而薄,與水相似者死。
若略有清水,或根窠起脹,血紅而活,猶有生意者,内托十宣散倍、當歸,又将人乳汁和酒各半溫服。
又有痘中生水,乃氣盛津液有餘,随毫孔生出,小如圓眼核者,保元湯加山楂、白術;大如雞卵者死。
皮破流膿去濕方; 有濕,痘内如水漬。
皮未破者,宜溫中藥内加防風、白芷,以瀉肌表間濕氣;如皮破流膿不幹者,用白螺殼火為末,幹糁,或用苦參、滑石、蚌粉、輕粉、白芷等分為末,幹糁瘡口。
餘詳前斑爛條。
中空幹燥血枯朽,火盛天水義悠長。
中空幹燥、全無膿水,血分枯朽剝極,宜小活血散加當歸。
火盛者,六一散加荊芥、幹葛,升麻,輕清之劑以散其火。
服後猶無膿水者死。
八日漿成喜飽滿,不滿隻是氣血緩; 八日,血氣大振,毒漿已滿,将欲收斂之時,圓滿光潤者吉。
其有化漿不滿者,乃氣血因寒少緩也,宜保元湯加姜、桂、糯米,助其成漿。
滿而又陷或不齊, 痘暫滿而又陷者,内托十宣散去防風、白芷,倍用人參、黃,水、酒各半煎服,人弱不食者,入人乳。
痘皆貫膿,中間幾顆不貫者,終變虛寒癢塌,宜内托十宣散,或托裡溫中湯,倍加補藥。
不齊有熱亦難貫。
當結膿窠不結,此由毒氣内外灌注,血熱相搏,必複入心,急宜豬尾膏涼心血,使陰氣感之,随時結痂回漿,自面至項,或至胸不回,靥而住者死。
九日回漿喜自顴, 頭面上先回漿,四肢方才起脹者吉。
如七日前,唇上有痘幾顆,膿黃熟,乃毒攻胃,胃爛必死。
背先肚上無漿涎; 肚上未收,背上先收者,必外駁碎内,非真實有漿涎膿液完結也。
摸過皮皴難收靥, 凡貫膿肥滿,庶易結靥。
雖脹滿光澤可觀,然摸過軟而皮皴,縱橫如橙子皮者,中雖有膿,不甚滿足,必不能收靥。
膿清收者亦徒然。
膿清,或半膿半水者,必變癢塌而死。
若四肢脈絡處,發癰毒者,可生。
收靥三日如果熟, 如果熟蒂落,氣收血平,光色如斂。
黃黑色光者輕,黃灰者重。
虛寒有膿難結殼; 有膿,紅者輕;無膿,白者重。
寒戰切牙者,死。
收成大半熱宜清, 收靥将半,或見作渴、驚狂等證,乃氣血不能收斂,宜清解其内,免毒遺于髒腑,以生餘證。
口眼流膿防齒目。
口角流涎帶血者,必患牙疳齒落;眼角出膿太甚者,必損雙目,俱宜清解内毒,以預防之。
有漿回眼腫不能開者,以水潤濕絹帕,拭去膿屎,略用指攀開睑皮,透一點風,不緻有翳攻睛。
十日蒼蠟似葡萄,按之堅硬不灰焦; 十日收靥膿滿回綠,痘羸蒼蠟色,或似紫紅葡萄色者,佳。
自上而下,按之堅硬,全無灰陷焦黑者生;自下而上,倒靥者死。
靥快有癰疔可保, 靥亦忌快。
快而發癰、疔者生;快而失聲者死。
靥慢有黑反可調。
當靥不靥,謂之慢。
凡痘不收靥、氣急痰上、聲啞、目閉無神者死。
間有黑者反吉,保元湯加苓、術,助其收斂結痂。
慢亦有熱觸穢者,無陰以斂生微潮; 有内外熱極,毒氣散漫而無陰氣以斂者,宣風散加犀角磨汁以解之,或調砂糖水吃,即結痂矣。
但七日前最忌砂糖。
有觸穢胃寒,黑陷不收靥者,異功散,調四屎散最妙。
有毒盛不結痂者,豬尾膏換豬心血為丸服。
靥不能齊因飲過,
有氣實痰郁滞發不出者,二陳湯、疏氣飲。
啼吐不已,神不安舍,不能主行榮衛而發不出者,勻氣散、小活血散、大溫驚丸。
外感羁絆胃氣,而出不快者,便清自調,知其在表,方可量體微微發散。
因天寒不能出者,熟料五積散、正氣散,或參蘇飲、紫草膏。
四肢出不快者,防風、芍藥、甘草等分,水煎服。
痘瘡不出,傷寒不語者,單燒人屎為末,蜜調服。
瘟毒既發,痘瘡不發者,黑膏。
因炎暑煩渴,昏冒,不能發出者,辰砂五苓散,用生地、麥門冬煎湯下;身熱甚者,小柴胡湯加生地;煩渴,便實者,白虎加參湯;輕者,竹葉石膏湯加生地。
外感邪入裡不散,大小便秘,氣滞壅遏而出不快者,紫草木通湯;痘發出者,紫草飲。
如痘出幹黑,身不大熱,大小便秘者,毒滞于内也,宜宣風散,用大黃煎湯下;若表大熱者,不可妄下。
或已出稠密,喘渴者,當歸丸、黑膏;輕者,消毒飲加大黃、山栀。
已出複被風寒拒,青紫如痣遍身遮; 痘出被風複入者,加味四聖散,或快斑散去木通,加穿山甲;或痘已出,外被風寒與内熱相拒,不能發出,以緻發熱狂搐,遍身或青、或紫,如痣,如瘾疹,俗雲鬼撚青,年壯皮濃者多有之,宜卻寒溫肌透裡之劑。
危甚者,用經霜紫背荷葉(舊者亦好),入僵蠶等分為末,胡荽煎酒調服;或絲瓜連皮燒灰為末,沸湯調服,發痘最妙。
見風寒表證者,惺惺散、古牛蠶散;見熱毒證多者,透肌散。
出不勻遍色不潤, 痘已出未能勻遍,色不紅潤者,乃毒盛以緻氣血壅塞故也,宜紫草飲。
外用芥子為末,白湯調如膏,塗兒腳心,幹即再塗,其毒漸漸複出,痘瘡根據前紅活。
但要照原不減些。
凡痘出不快,而先出之痘,形色照原者,乃毒未發也;如形色漸退者,乃内虛,毒入必死。
若痘出喜笑如常,飲食進,精神爽,無諸雜證,則痘本火也,不可再發。
壯年皮濃多勞役, 舊以飲乳嬰兒,髒腑嬌嫩,服藥但宜釀乳,與能食童子可以服藥,治有不同。
然年壯與年幼者,又有不同。
若年壯外實皮濃,痘毒難以快出,或被風寒相搏,則身痛甚,宜透肌散主之;或勞役汗多,氣弱發熱,耳目皆昏,脈大者,當用補中益氣湯去升、柴,自始至終服之。
有虛無寒,不可用丁香、姜、附,反緻熱耗元氣。
又有男子破陽已多,女子通經以後,乃患痘者,尤宜謹慎。
常服保元湯以固脾胃;八物湯調理氣血。
腎虛者,腎氣丸以滋水,使腎氣旺而毒不下陷也。
孕婦胎動生摘瓜; 孕婦以命門系胎,痘毒又發自命門,自初熱至收靥,全以安胎飲加黃芩、白術為主。
天寒有表證者,間用五積散去麻黃、半夏、濃樸、姜、桂,換白術、赤獲苓、赤芍,加柴胡、黃芩、阿膠、人參、糯米等分,水煎服。
身熱咳嗽者,暫用參蘇飲;煩躁者,古芩術湯加白芍、麥門冬,或小活血散;痘稠密者,鼠粘湯;痘出太盛或便秘者,犀角地黃湯、紫草飲;痘出不快者,消毒飲;痘出後血虛者,古芎歸湯加芍藥;氣虛者,保元湯加芍藥;氣血俱虛者,内托十宣散去桂倍歸、芍,加烏梅、香附;熱盛恐堕胎者,罩胎散;胎動者,安胎飲連進,或單砂仁炒為末,酒調服,服後覺胎熱則安。
凡胎前患痘,倘用峻藥動胎,去血洩氣者,孕婦必死,如生摘瓜,必動其蒂也。
患麻亦與痘同。
若無孕婦人,麻痘初熱,煎熬血海,必然經來,小柴胡湯加生地主之。
産後麻痘,但忌芍藥,以黃代之。
三日出齊至胫股, 三日放标至足三陰為出齊,正宜觀形色以察氣血強弱。
形尖圓光澤者順。
或頂起而色慘不明者,保元湯加官桂助陽,芍藥斂陰,糯米溫中。
若一日出齊,幹紅紫者死。
上脹下無亦可取。
上身先有起脹,而下體還未出,或出未盡者,無妨。
淡白頂軟氣全虛, 淡白頂不堅實,不礙指者,氣虛也,内托十宣散去防風、白芍。
自汗,倍黃;聲不出,倍桔梗。
白光帶紅決不愈; 痘白色薄,根全無紅色,或根帶一點紅,三五日後,如綠豆樣者,決不能貫膿而死。
淡紅摸過又轉白,血衰氣滞宜大補。
根窠不紅或略紅,手摸過即轉白者,氣血虛也,十全大補湯;或但淡紅不轉白者,血虛也,小活血散。
口角有粒如疥形,将來變黑歸腎腑; 口角此時有粒如疥,不日必變焦黑歸腎而死。
鼻有餘瘡妨睡息, 痘出後,有餘瘡塞鼻中,不得卧者,用木筆花為末,入麝少許,蔥白蘸藥入鼻中數次即通。
紫?刺黑無生路。
痘稠密中有紫,刺開血紅,乃血協熱毒,化斑湯救之;血黑者死。
又有白者,乃氣協熱毒,仍以化斑湯解之。
起脹(三朝)毒盡浮于表,最怕中虛入裡了; 痘出三日後,當潮起脹,先報者先起,後報者後起,至五六日毒盡發于表,宜内托不緻内攻。
觀痘氣血壯弱,變毒深淺,全在此關。
諸虛證見,而痘形色反者皆死。
雖然氣血有盈虧,平陷仍分痘多少。
氣盈血虧,則頂雖平而色光潤,痘多者亦自無害。
血盈氣虧,則頂平而色又幹枯,恐變陷伏,不論痘多少,俱内托十宣散救之。
四日血?已分明, 四日,水當成血,淡紅色潤根活,個數分明者順。
不喜胸背顴尚平; 額上紅者,終不起脹。
顴臉一身之主,若顴上先脹者,四肢必順;顴上不脹,必遍體皆然。
若手足、下身、肚腹等處皆脹,惟胸背不起脹則不宜。
上脹下緩固無害, 上體已脹,下體緩慢者,無害;若下體已脹,上體緩慢者,逆。
陸續出者反長生。
有出不快,直待起脹時陸續出,如粟米于痘空隙,圓淨者亦吉。
五日頂尖欲礙指, 五日,頂尖滿起,如鼓丁礙指,光活明潤者順。
額項皮紅擦破死; 痘起滿頂紅紫,連皮肉紅,或繞項紅,後必擦破而死。
賊痘軟大氣血衰, 報痘雖稀,根窠全白無血,三四日便起脹,痘大按之虛軟者,此名賊痘,氣血大衰也,保元湯加紫草救之。
額上見之尤兇,必貫膿時變成水擦破而死。
毒陷腹上多青紫。
毒入胃,則腹上痘多青紅紫色,外證口角流涎者必死。
六日圓滿光明美, 六日,氣血榮盛,發揚于外,頂形尖圓,肥滿紅活者順。
血熱紫紅尚不起; 火盛血熱,色紅紫不起脹者,内托十宣散去桂,加紫草、紅花;熱盛加黃芩。
痘紫黑陷者,獨聖散。
中陷黑白皆氣虛, 有中黑陷而外白起,或外黑赤而内白陷者,氣虛而血熱也,宜兔血丸。
如原不起頂,灰白陷者,氣虛也,宜單人參湯,或保元湯加川芎助陽,當歸和血,木香行滞。
如頂陷漿滞不行,或風寒久克者,水楊湯沃之。
惟腹脹不食,神昏者死。
水?變樣一定死。
頂陷灰白紫黑,必變為水,發癢而死。
貫膿三朝胃氣升,自肌從漸至充盈; 痘以胃氣為本,胃氣升騰,化毒成膿,自肌肉上貫起,漸至頂尖,充滿光潤者順。
切忌寒涼與疏洩,傷脾損胃漿難成。
貫膿,九竅俱宜封閉,極忌寒涼解毒及疏發淡滲之劑,傷脾損胃,清氣下陷,不能貫膿,或吐利不止,或二便下血,聲啞腹脹,乳食不化,寒戰切牙,痘爛無膿,肌肉黑者,不治。
七日漿行?裡黃,淡紅軟大非真漿; 漿行,裡肥滿黃光,或蒼蠟色,或黃綠色者吉。
色淡者虛。
血虛,四物湯去地黃,加紅花少許;氣虛,保元湯加桂米。
若淡紅疏大如膿者,必變焦黑,其間紫者,血熱;灰白,氣虛。
如前法治。
水皮薄有根活, 純是清水,皮白而薄,與水相似者死。
若略有清水,或根窠起脹,血紅而活,猶有生意者,内托十宣散倍、當歸,又将人乳汁和酒各半溫服。
又有痘中生水,乃氣盛津液有餘,随毫孔生出,小如圓眼核者,保元湯加山楂、白術;大如雞卵者死。
皮破流膿去濕方; 有濕,痘内如水漬。
皮未破者,宜溫中藥内加防風、白芷,以瀉肌表間濕氣;如皮破流膿不幹者,用白螺殼火為末,幹糁,或用苦參、滑石、蚌粉、輕粉、白芷等分為末,幹糁瘡口。
餘詳前斑爛條。
中空幹燥血枯朽,火盛天水義悠長。
中空幹燥、全無膿水,血分枯朽剝極,宜小活血散加當歸。
火盛者,六一散加荊芥、幹葛,升麻,輕清之劑以散其火。
服後猶無膿水者死。
八日漿成喜飽滿,不滿隻是氣血緩; 八日,血氣大振,毒漿已滿,将欲收斂之時,圓滿光潤者吉。
其有化漿不滿者,乃氣血因寒少緩也,宜保元湯加姜、桂、糯米,助其成漿。
滿而又陷或不齊, 痘暫滿而又陷者,内托十宣散去防風、白芷,倍用人參、黃,水、酒各半煎服,人弱不食者,入人乳。
痘皆貫膿,中間幾顆不貫者,終變虛寒癢塌,宜内托十宣散,或托裡溫中湯,倍加補藥。
不齊有熱亦難貫。
當結膿窠不結,此由毒氣内外灌注,血熱相搏,必複入心,急宜豬尾膏涼心血,使陰氣感之,随時結痂回漿,自面至項,或至胸不回,靥而住者死。
九日回漿喜自顴, 頭面上先回漿,四肢方才起脹者吉。
如七日前,唇上有痘幾顆,膿黃熟,乃毒攻胃,胃爛必死。
背先肚上無漿涎; 肚上未收,背上先收者,必外駁碎内,非真實有漿涎膿液完結也。
摸過皮皴難收靥, 凡貫膿肥滿,庶易結靥。
雖脹滿光澤可觀,然摸過軟而皮皴,縱橫如橙子皮者,中雖有膿,不甚滿足,必不能收靥。
膿清收者亦徒然。
膿清,或半膿半水者,必變癢塌而死。
若四肢脈絡處,發癰毒者,可生。
收靥三日如果熟, 如果熟蒂落,氣收血平,光色如斂。
黃黑色光者輕,黃灰者重。
虛寒有膿難結殼; 有膿,紅者輕;無膿,白者重。
寒戰切牙者,死。
收成大半熱宜清, 收靥将半,或見作渴、驚狂等證,乃氣血不能收斂,宜清解其内,免毒遺于髒腑,以生餘證。
口眼流膿防齒目。
口角流涎帶血者,必患牙疳齒落;眼角出膿太甚者,必損雙目,俱宜清解内毒,以預防之。
有漿回眼腫不能開者,以水潤濕絹帕,拭去膿屎,略用指攀開睑皮,透一點風,不緻有翳攻睛。
十日蒼蠟似葡萄,按之堅硬不灰焦; 十日收靥膿滿回綠,痘羸蒼蠟色,或似紫紅葡萄色者,佳。
自上而下,按之堅硬,全無灰陷焦黑者生;自下而上,倒靥者死。
靥快有癰疔可保, 靥亦忌快。
快而發癰、疔者生;快而失聲者死。
靥慢有黑反可調。
當靥不靥,謂之慢。
凡痘不收靥、氣急痰上、聲啞、目閉無神者死。
間有黑者反吉,保元湯加苓、術,助其收斂結痂。
慢亦有熱觸穢者,無陰以斂生微潮; 有内外熱極,毒氣散漫而無陰氣以斂者,宣風散加犀角磨汁以解之,或調砂糖水吃,即結痂矣。
但七日前最忌砂糖。
有觸穢胃寒,黑陷不收靥者,異功散,調四屎散最妙。
有毒盛不結痂者,豬尾膏換豬心血為丸服。
靥不能齊因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