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證
關燈
小
中
大
瘡不起,蓋氣血弱以緻毒聚而成形。
如氣血勝而毒變制,結于四肢,或小或個數少而穿筋骨者易治;結于頭面、腹背,逼近于内者,勢必穿髒腑,難治,急以保元湯加牛蒡子、荊芥、芩、連,助氣逐毒。
外以銀簪挑破疔頭,令父母吮去惡血,或綿裹指甲掐去惡血,展去亦可,蓋痘破而毒氣得發故也。
或用珍珠五粒,鐵器上炙黃色,豌豆四十九粒,頭發一團,俱燒存性為末,油胭脂調成膏,将兒在溫暖處,忌風寒穢氣,先用銀簪挑開疔口,将藥點入疔内,實時變為紅白色,餘瘡皆起。
又有黑痘獨大,頂心黑,撥之如綿筋有臭者,保元湯加芎、桂、糯米,補提其氣,如變黃色者,可保。
痘癰手足先腫疼,血引毒注三陰穴; 凡痘癰,必先手足及脈絡之處或有紅腫,或手腕鮮紅一塊,或手足有硬痛處,或足痛不止,或足上痘腫如瓜,皆發癰之兆也。
因其腫痛深淺,而知其癰之大小。
原因痘出,複被風寒郁其熱毒,或痘出服熱藥、熱食過多所緻。
又有痘變壞,而毒并一處發者反吉,治法見後瘥證,蓋痘未愈時,雖癰發亦不宜治癰。
若初起胸前腦上有一塊紅腫,及遍身有塊者死;貫膿時,足腫青紅流水,痘不好者亦死。
脹貫收靥或不齊,發疔發癰反可悅, 凡痘當脹貫不脹貫,當靥不靥,得發疔與癰者反吉。
凡癰毒、疔痘生于胸前、腰腎之間至重,紅小者生,黑大者死。
陽毒凡瘡每乘虛,濕潤為實幹枯乏。
七日前陽毒,凡瘡即黃、血風、綿花、楊梅瘡之類。
痘瘡未痊及初結瘢處,肉分必虛,毒趨虛處而出,陽瘡陰毒,溷雜一黨,反勝諸毒而名之也。
其瘡濕潤者,為氣血俱盛,而諸毒易成漿也,宜解毒湯主之;其瘡枯燥幹紅者,為氣血俱弱,毒與諸瘡相拒,而俱不成漿也,宜保元湯加芎、桂、糯米,更以水楊湯沃之,則枯轉潤,白變紅,其漿自溢矣。
水楊湯:楊柳五斤(春冬用枝、秋夏用葉),洗淨搗碎,取長流水一大釜,煎六七沸,去渣。
将三分之一注盆中,宜先服湯藥,然後乘熱洗浴,久許乃以油紙撚點燈照之,累累然有起勢,陷處有圓暈紅絲,此漿影也。
漿必滿足,如不滿,又如前浴法。
弱者隻浴頭面手足,勿浴背,燈照如無起勢,則氣血敗而津液枯。
蓋痘不成漿,乃氣澀血滞,腠理固密,藥氣力緩,頗難頓爾達其頭面手足,惟服藥後以此沃之,其藥藉此升提開豁萬竅。
洗法必添湯久浴,使其緩透肌内,疏通内外,斯毒氣随暖氣而發。
凡報痘起脹、行漿貫滿,痘瘡頂陷、漿滞不行或為風寒久克者,皆效。
壞證頭低肢軟脆, 初起表證,足冷無害。
惟足冷頭低,四肢軟弱,始終大忌。
痘出後,頭溫足冷者亦死。
面色青腫HT鼻屎; 痘以心血為主,面赤者順,面青必生風,虛下利厥逆。
報痘誤服熱藥,發而不透,以緻身體頭面兩目皆腫,風搐身強者,人參羌活散救之。
如當脹之時,頭額腫如瓜,或面腫,或順項亦腫而瘡不腫者死,宜消腫毒,補中氣以救之,若痘色與皮一般腫,根窠紅者無害,或一邊面腫,形色順者吉。
鼻燥有黑氣,或以手HT鼻孔者死。
露睛耳焦唇紫崩, 兩目閉而露睛無魂,如魚眼、貓眼者死,或兩眼不封而光爍者亦死。
耳内焦黃,唇紫燥裂,甚則唇崩潰爛,乃見标之時,複感風寒,使熱毒攻内,不治。
口爛舌卷戛牙齒; 口内臭爛,舌上白苔或黑,舌卷囊縮,身必戰動,肚腹急痛不止,痘變紫黑者,謂之内潰胃爛。
原因七日前被風寒所中,腠理周密,壅塞其毒,反攻髒腑之内,宜量與清胃消毒豁痰,解散風寒之劑救之。
切牙作渴身熱者,心胃熱也,宜甘露飲。
如寒戰切牙,則為腎毒上攻,内托十宣散,去防風。
白芷,加茯苓救之。
聲啞飲食便挫喉, 聲出肺與心,或感風寒失聲,或飲食毒壅,或多啼氣噎。
不問已出未出,失聲身溫者,解毒防風湯;便秘者,甘桔湯加當歸、黃連、大黃;身涼者,内托十宣散倍桔梗。
如漿滿聲啞者,肺氣絕也,不治;痘出不好,聲啞者亦死。
又有呃逆胃寒,冷氣上升也,宜鹽炒吳萸一錢,丁香五分,水煎服。
咽喉有毒,飲食如鋸挫喉,水漿不入,或吐出,或常幹嘔者,危;若貫膿時見此證,二便閉者,反吉。
腰痛如咬囊縮死; 腰痛如咬,不能起立,胸高足冷者,腎絕。
若微痛者,風寒所傷。
敗毒散解之,外以麻油揉按。
囊縮者,肝絕,不治。
身溫為實身涼虛,溫補解毒法盡矣。
不問初證、雜證、變證、壞證,俱以身溫為順,身涼為逆。
譬之種豆,晴暖則易生。
且人無非常之熱,亦無非常之冷,惟身溫,溫則為氣血和也。
大概熱證身溫,俱宜解毒;虛證身涼,俱宜溫補。
虛證有熱者,溫補中兼解毒;熱證有虛者,解毒中兼溫補。
解毒:初出,消毒飲、連翹散。
解毒中略兼溫補,解毒防風湯、鼠粘湯。
溫補:血虛,四物湯,或古芎歸湯;氣虛,四君子湯,或保元湯為主。
洩者暫加白術、茯苓;煩渴加麥門冬、五味子;虛熱加黃連:濕痰加陳皮;氣郁不通加山楂;消毒加鼠粘子;退癰腫加荊芥穗;扶胃氣加陳黃米;助陽發表加生姜;色紫血熱加連翹。
要知連翹、鼠粘、山楂、甘草,始終必用;官桂、川芎、紫草、芍藥,五七日後慎用。
氣血俱虛者,内托十宣散、托裡散,或保元湯加當歸、芍藥以活血,或合勻氣散以和氣。
溫補中略兼解毒,八物湯加酒炒芩、連或保元湯各一錢,加牛蒡子、黃芩、黃連、玄參、絲瓜灰、連翹、白芍各五分,姜、蔥煎服。
七日後勢重毒深者,氣虛,保元湯加大黃;血虛,古芎歸湯加大黃、芒硝下之。
又有虛寒變證,木香散、異功散、古姜附湯、四逆湯,皆救危妙劑。
但虛寒常遲十數日方死,熱毒者死速。
以上總論初熱以緻收靥。
初熱俨似太陽病,所異腮赤中指冷; 初起發熱惡寒,類傷寒太陽表證。
但傷寒男面黃,女面赤,麻痘則腮赤也;傷寒中指熱,驚風男左女右五指俱冷,麻痘中指與耳、鼻尖及尻、足俱冷。
又察其耳後,有紅筋赤縷為真,無筋者非痘。
筋紅赤易愈,紫者難治,黑者死。
太陽正病不須醫,感傷傳變用藥整。
初熱見太陽表證,乃痘家正病,不必服藥。
惟内傷外感,挾瘀挾驚,及四髒見證,熱輕者,勻氣令其自出;熱重者,清肌解毒,甚則滲洩。
但誤下則傷脾,誤溫則損目,慎之。
外感表郁熱盛,痘難出、難作漿,宜表托以助其欲發之勢。
兼心證者,惺惺散、消毒飲;兼肝證者,人參羌活散;兼脾證,虛者,惺惺散,或保元湯加地皮、黃芩、荊芥,熱者,升麻葛根湯、如聖湯;兼肺證者,參蘇飲加蔥白、山楂根。
通用:無汗者,羌活沖和湯;有汗者,防風沖和湯。
邪傳半表半裡,見胸緊嘔吐,煩躁不眠等證。
小柴胡加生地;虛者,二參湯。
邪傳入裡,二便俱秘,或溺中見血者,涼膈散、防風通聖散下之。
有不敢下者,蜜導法。
輕者,四聖散合敗毒散,或合辰砂六一散,或解毒湯微微滲利,不可盡去其熱,恐痘難發。
内傷飲食生冷,見嘔瀉者,寒月,理中湯、胃苓散、不換金正氣散;暑月,六和湯、二陳湯、胃苓湯。
如傷飲食,俱加山楂、麥芽消導之藥。
挾驚者,加減紅綿散。
挾瘀見血者,犀角地黃湯合小柴胡湯。
抑論痘證,始終必兼四髒,如熱沖于心,時作驚悸,甚則狂谵,宜朱砂、參、苓之類;熱蒸于肝,呵欠煩悶,甚則發搐,宜防風、羌活、天麻、全蠍、南星之類;熱蒸于脾,乍涼乍熱,肢冷多睡,甚則目腫腹脹,便秘作渴,宜枳殼、陳皮、神曲、山栀、地黃之類;熱蒸于肺,面赤噴嚏,甚則喘渴咳嗽,鼻幹,宜桑白皮、半夏、馬兜鈴之類。
惟腎無證,所以尻、耳宜冷。
若先如瘧,後發渴,其瘡色黯,乃腎證,不治。
然四髒又以脾肺為主,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也。
初熱為根痘為标,根少标多生不永; 痘未出,非大熱不能發;痘已出,非微熱不能成。
如潮三四日後,溫溫次第出,根多标少者生;潮一二日,即湧出鮮紅,根少标多者,七日後死。
若全不發熱,痘少而好,又無雜證者,輕。
欲防眼患藥宜清, 痘出太盛,恐入眼為患,宜消毒飲,或氣血藥中,加酒炒芩,連,或桑白皮,或草龍膽、鈎藤以清肝肺。
如痘已落眼,聽其自然,深治反至損目。
護眼朱砂亦簡省。
護眼膏:黃柏一兩,紅花二兩,綠豆粉一兩半,甘草四兩,為末。
痘瘡正發之時,用清油調,塗兩眼四畔,則面上痘亦稀少。
或用朱砂為末,水調,塗眼眶,或隻用幹胭脂末,蜜調,塗眼眶,則痘不入眼。
古方用如米細朱砂為末,蜜調少許,每五分,作三次,量兒大小加減,溫水送下。
不拘痘瘡出未,首尾可服,密者可稀,稀者可無,黑陷者可起,痘癰腫可消,兼治壯熱煩渴微喘。
但性亦微寒,不可多服。
報痘三朝毒居中,忌汗忌下和為上; 報痘,毒居半表半裡,寒藥傷胃滞毒,熱藥愈助火邪。
忌汗者,痘點在膚,無俟于汗也;忌下者,痘在肌而反空腸胃,無是理也。
縱有餘邪,亦但于宜服藥中,加以陳皮、生姜之類和之而已。
熱未徹者猶有邪,半清表兮半溫養。
熱徹出痘為安,如熱猶未徹者,必感傷邪未盡淨,此時熱毒内熏,恐後滞為癰毒,宜半清表半溫裡之劑調之,四聖散、解毒防風湯、紫草木香湯。
如報痘幹燥,腹痛腰痛不止者死。
一日母痘初見形,幾點淡紅間架明; 痘先出者為母,後出者為子孫。
母好子孫多,則自然有不如者,亦無害。
如紅點先見于口鼻上下、腮、顴、年壽之間,眼中全無,大小形狀不一,作三四次出,或單或雙,間架明白,淡紅色潤者順。
稠密幹紅宜漸補, 三五相連,圓暈成個,幹紅少潤,未可遽施補藥,俟其氣血交合,方可保元湯加官桂,助陽令其紅潤。
但嫌枯黑參天庭。
先見于天庭、方廣、印堂、兩耳(太陽、太陰)以結咽、心胸之處,或頭尚無而腳先有,或心胸稠多,腰密纏過如蠶種者,急用消毒飲加山楂、黃芩、紫草。
虛加人參,或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或敗毒散,犀角地黃湯以清内解肌。
如初發便見腰痛、瘡稠幹枯、幾點紫黑者,死。
或問紫黑歸腎,陽位不宜,何也?諸陽聚頂,諸毒聚頂,頂稠枯黑,毒勝氣血明矣!嘗考痘毒一發,出于四髒而腎不留邪為吉。
如申西戌時發熱屬肺,發為膿,如涕色白而大;巳午未時發熱屬心,發為血,色赤而小多兼斑;亥子醜時發熱屬脾,色黃微赤多兼疹;寅卯辰時發熱屬肝,發為水,如淚色微青而小,此皆初發之狀,不同如此。
若報痘三日,當悉成血,起脹三日後,血成膿,貫膿三日後,膿結痂而瘡愈矣。
蓋貫膿膿色黃充滿,與初出色白,淡淡如膿者,名同實不同也。
二日如粟根圓混,頂滿光明礙指佳; 二日紅點如粟如黍,如綠豆,如真珠,如水晶,頂滿色光,根腳圓暈,混合不散,以手摸之,覺得礙指者順。
如根窠雖圓而頂陷者,氣弱不能領血也,保元湯加芎、桂助陽,但川芎暫用以為參、之使,有汗者忌之。
若頂陷色枯,或鮮紅蓮肉亦紅,又無根腳者,必死。
出速且多毒太盛, 出速且密,胸背尤多,身熱者,恐毒盛不能收成,必變青幹紫陷,宜消毒飲、鼠粘湯、解毒防風湯以防之。
出盛面黃便黑,煩躁腹脹,或見血者,犀角地黃湯。
出盛内外熱壅血聚,以緻能食腹脹,便秘煩渴,喘急狂谵者,毒氣與心貫注,無陰以斂也,宜豬尾膏;毒盛壅遏,出不快者,亦宜。
若出不快,而更被外邪入裡,遂至胃爛便血而死。
出遲内虛必挾邪。
紅點數日不出而複陷者逆,惟出遲隐隐在皮膚,似出不出,其證不一,若概用發散,陽氣外出,令瘡色白,縱出亦有忽然而斃者矣。
有榮衛虛不能出者,必面青,肌軟惡寒,宜小活血散、八物湯;中氣下陷而不起發者,保元湯、補中益氣湯、人齒散。
有脾胃冷,因服涼藥損傷,以緻吐利者,須益氣溫中,中溫則氣不消削,而自充發于肌膚矣,宜益黃散,理中湯、丸,木香散;甚者,古姜附湯,或大斷下丸去姜、附、榴、蛎,加砂仁、木香。
痘出面複不出,或洩或秘,煩渴者,乃痘出誤服涼藥,逼毒在肺中,痘帶白膿者輕,紫黑者重,鼻有黑氣者死。
外盛裡虛,毒氣發越不透,半成血,半是紅點,不能乳食,大便如常,小便清白,宜半溫裡半助表,四聖散、紫草飲、解毒防風湯、萬金散、紫草木香湯、蟾肝丸,或絲瓜連
如氣血勝而毒變制,結于四肢,或小或個數少而穿筋骨者易治;結于頭面、腹背,逼近于内者,勢必穿髒腑,難治,急以保元湯加牛蒡子、荊芥、芩、連,助氣逐毒。
外以銀簪挑破疔頭,令父母吮去惡血,或綿裹指甲掐去惡血,展去亦可,蓋痘破而毒氣得發故也。
或用珍珠五粒,鐵器上炙黃色,豌豆四十九粒,頭發一團,俱燒存性為末,油胭脂調成膏,将兒在溫暖處,忌風寒穢氣,先用銀簪挑開疔口,将藥點入疔内,實時變為紅白色,餘瘡皆起。
又有黑痘獨大,頂心黑,撥之如綿筋有臭者,保元湯加芎、桂、糯米,補提其氣,如變黃色者,可保。
痘癰手足先腫疼,血引毒注三陰穴; 凡痘癰,必先手足及脈絡之處或有紅腫,或手腕鮮紅一塊,或手足有硬痛處,或足痛不止,或足上痘腫如瓜,皆發癰之兆也。
因其腫痛深淺,而知其癰之大小。
原因痘出,複被風寒郁其熱毒,或痘出服熱藥、熱食過多所緻。
又有痘變壞,而毒并一處發者反吉,治法見後瘥證,蓋痘未愈時,雖癰發亦不宜治癰。
若初起胸前腦上有一塊紅腫,及遍身有塊者死;貫膿時,足腫青紅流水,痘不好者亦死。
脹貫收靥或不齊,發疔發癰反可悅, 凡痘當脹貫不脹貫,當靥不靥,得發疔與癰者反吉。
凡癰毒、疔痘生于胸前、腰腎之間至重,紅小者生,黑大者死。
陽毒凡瘡每乘虛,濕潤為實幹枯乏。
七日前陽毒,凡瘡即黃、血風、綿花、楊梅瘡之類。
痘瘡未痊及初結瘢處,肉分必虛,毒趨虛處而出,陽瘡陰毒,溷雜一黨,反勝諸毒而名之也。
其瘡濕潤者,為氣血俱盛,而諸毒易成漿也,宜解毒湯主之;其瘡枯燥幹紅者,為氣血俱弱,毒與諸瘡相拒,而俱不成漿也,宜保元湯加芎、桂、糯米,更以水楊湯沃之,則枯轉潤,白變紅,其漿自溢矣。
水楊湯:楊柳五斤(春冬用枝、秋夏用葉),洗淨搗碎,取長流水一大釜,煎六七沸,去渣。
将三分之一注盆中,宜先服湯藥,然後乘熱洗浴,久許乃以油紙撚點燈照之,累累然有起勢,陷處有圓暈紅絲,此漿影也。
漿必滿足,如不滿,又如前浴法。
弱者隻浴頭面手足,勿浴背,燈照如無起勢,則氣血敗而津液枯。
蓋痘不成漿,乃氣澀血滞,腠理固密,藥氣力緩,頗難頓爾達其頭面手足,惟服藥後以此沃之,其藥藉此升提開豁萬竅。
洗法必添湯久浴,使其緩透肌内,疏通内外,斯毒氣随暖氣而發。
凡報痘起脹、行漿貫滿,痘瘡頂陷、漿滞不行或為風寒久克者,皆效。
壞證頭低肢軟脆, 初起表證,足冷無害。
惟足冷頭低,四肢軟弱,始終大忌。
痘出後,頭溫足冷者亦死。
面色青腫HT鼻屎; 痘以心血為主,面赤者順,面青必生風,虛下利厥逆。
報痘誤服熱藥,發而不透,以緻身體頭面兩目皆腫,風搐身強者,人參羌活散救之。
如當脹之時,頭額腫如瓜,或面腫,或順項亦腫而瘡不腫者死,宜消腫毒,補中氣以救之,若痘色與皮一般腫,根窠紅者無害,或一邊面腫,形色順者吉。
鼻燥有黑氣,或以手HT鼻孔者死。
露睛耳焦唇紫崩, 兩目閉而露睛無魂,如魚眼、貓眼者死,或兩眼不封而光爍者亦死。
耳内焦黃,唇紫燥裂,甚則唇崩潰爛,乃見标之時,複感風寒,使熱毒攻内,不治。
口爛舌卷戛牙齒; 口内臭爛,舌上白苔或黑,舌卷囊縮,身必戰動,肚腹急痛不止,痘變紫黑者,謂之内潰胃爛。
原因七日前被風寒所中,腠理周密,壅塞其毒,反攻髒腑之内,宜量與清胃消毒豁痰,解散風寒之劑救之。
切牙作渴身熱者,心胃熱也,宜甘露飲。
如寒戰切牙,則為腎毒上攻,内托十宣散,去防風。
白芷,加茯苓救之。
聲啞飲食便挫喉, 聲出肺與心,或感風寒失聲,或飲食毒壅,或多啼氣噎。
不問已出未出,失聲身溫者,解毒防風湯;便秘者,甘桔湯加當歸、黃連、大黃;身涼者,内托十宣散倍桔梗。
如漿滿聲啞者,肺氣絕也,不治;痘出不好,聲啞者亦死。
又有呃逆胃寒,冷氣上升也,宜鹽炒吳萸一錢,丁香五分,水煎服。
咽喉有毒,飲食如鋸挫喉,水漿不入,或吐出,或常幹嘔者,危;若貫膿時見此證,二便閉者,反吉。
腰痛如咬囊縮死; 腰痛如咬,不能起立,胸高足冷者,腎絕。
若微痛者,風寒所傷。
敗毒散解之,外以麻油揉按。
囊縮者,肝絕,不治。
身溫為實身涼虛,溫補解毒法盡矣。
不問初證、雜證、變證、壞證,俱以身溫為順,身涼為逆。
譬之種豆,晴暖則易生。
且人無非常之熱,亦無非常之冷,惟身溫,溫則為氣血和也。
大概熱證身溫,俱宜解毒;虛證身涼,俱宜溫補。
虛證有熱者,溫補中兼解毒;熱證有虛者,解毒中兼溫補。
解毒:初出,消毒飲、連翹散。
解毒中略兼溫補,解毒防風湯、鼠粘湯。
溫補:血虛,四物湯,或古芎歸湯;氣虛,四君子湯,或保元湯為主。
洩者暫加白術、茯苓;煩渴加麥門冬、五味子;虛熱加黃連:濕痰加陳皮;氣郁不通加山楂;消毒加鼠粘子;退癰腫加荊芥穗;扶胃氣加陳黃米;助陽發表加生姜;色紫血熱加連翹。
要知連翹、鼠粘、山楂、甘草,始終必用;官桂、川芎、紫草、芍藥,五七日後慎用。
氣血俱虛者,内托十宣散、托裡散,或保元湯加當歸、芍藥以活血,或合勻氣散以和氣。
溫補中略兼解毒,八物湯加酒炒芩、連或保元湯各一錢,加牛蒡子、黃芩、黃連、玄參、絲瓜灰、連翹、白芍各五分,姜、蔥煎服。
七日後勢重毒深者,氣虛,保元湯加大黃;血虛,古芎歸湯加大黃、芒硝下之。
又有虛寒變證,木香散、異功散、古姜附湯、四逆湯,皆救危妙劑。
但虛寒常遲十數日方死,熱毒者死速。
以上總論初熱以緻收靥。
初熱俨似太陽病,所異腮赤中指冷; 初起發熱惡寒,類傷寒太陽表證。
但傷寒男面黃,女面赤,麻痘則腮赤也;傷寒中指熱,驚風男左女右五指俱冷,麻痘中指與耳、鼻尖及尻、足俱冷。
又察其耳後,有紅筋赤縷為真,無筋者非痘。
筋紅赤易愈,紫者難治,黑者死。
太陽正病不須醫,感傷傳變用藥整。
初熱見太陽表證,乃痘家正病,不必服藥。
惟内傷外感,挾瘀挾驚,及四髒見證,熱輕者,勻氣令其自出;熱重者,清肌解毒,甚則滲洩。
但誤下則傷脾,誤溫則損目,慎之。
外感表郁熱盛,痘難出、難作漿,宜表托以助其欲發之勢。
兼心證者,惺惺散、消毒飲;兼肝證者,人參羌活散;兼脾證,虛者,惺惺散,或保元湯加地皮、黃芩、荊芥,熱者,升麻葛根湯、如聖湯;兼肺證者,參蘇飲加蔥白、山楂根。
通用:無汗者,羌活沖和湯;有汗者,防風沖和湯。
邪傳半表半裡,見胸緊嘔吐,煩躁不眠等證。
小柴胡加生地;虛者,二參湯。
邪傳入裡,二便俱秘,或溺中見血者,涼膈散、防風通聖散下之。
有不敢下者,蜜導法。
輕者,四聖散合敗毒散,或合辰砂六一散,或解毒湯微微滲利,不可盡去其熱,恐痘難發。
内傷飲食生冷,見嘔瀉者,寒月,理中湯、胃苓散、不換金正氣散;暑月,六和湯、二陳湯、胃苓湯。
如傷飲食,俱加山楂、麥芽消導之藥。
挾驚者,加減紅綿散。
挾瘀見血者,犀角地黃湯合小柴胡湯。
抑論痘證,始終必兼四髒,如熱沖于心,時作驚悸,甚則狂谵,宜朱砂、參、苓之類;熱蒸于肝,呵欠煩悶,甚則發搐,宜防風、羌活、天麻、全蠍、南星之類;熱蒸于脾,乍涼乍熱,肢冷多睡,甚則目腫腹脹,便秘作渴,宜枳殼、陳皮、神曲、山栀、地黃之類;熱蒸于肺,面赤噴嚏,甚則喘渴咳嗽,鼻幹,宜桑白皮、半夏、馬兜鈴之類。
惟腎無證,所以尻、耳宜冷。
若先如瘧,後發渴,其瘡色黯,乃腎證,不治。
然四髒又以脾肺為主,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也。
初熱為根痘為标,根少标多生不永; 痘未出,非大熱不能發;痘已出,非微熱不能成。
如潮三四日後,溫溫次第出,根多标少者生;潮一二日,即湧出鮮紅,根少标多者,七日後死。
若全不發熱,痘少而好,又無雜證者,輕。
欲防眼患藥宜清, 痘出太盛,恐入眼為患,宜消毒飲,或氣血藥中,加酒炒芩,連,或桑白皮,或草龍膽、鈎藤以清肝肺。
如痘已落眼,聽其自然,深治反至損目。
護眼朱砂亦簡省。
護眼膏:黃柏一兩,紅花二兩,綠豆粉一兩半,甘草四兩,為末。
痘瘡正發之時,用清油調,塗兩眼四畔,則面上痘亦稀少。
或用朱砂為末,水調,塗眼眶,或隻用幹胭脂末,蜜調,塗眼眶,則痘不入眼。
古方用如米細朱砂為末,蜜調少許,每五分,作三次,量兒大小加減,溫水送下。
不拘痘瘡出未,首尾可服,密者可稀,稀者可無,黑陷者可起,痘癰腫可消,兼治壯熱煩渴微喘。
但性亦微寒,不可多服。
報痘三朝毒居中,忌汗忌下和為上; 報痘,毒居半表半裡,寒藥傷胃滞毒,熱藥愈助火邪。
忌汗者,痘點在膚,無俟于汗也;忌下者,痘在肌而反空腸胃,無是理也。
縱有餘邪,亦但于宜服藥中,加以陳皮、生姜之類和之而已。
熱未徹者猶有邪,半清表兮半溫養。
熱徹出痘為安,如熱猶未徹者,必感傷邪未盡淨,此時熱毒内熏,恐後滞為癰毒,宜半清表半溫裡之劑調之,四聖散、解毒防風湯、紫草木香湯。
如報痘幹燥,腹痛腰痛不止者死。
一日母痘初見形,幾點淡紅間架明; 痘先出者為母,後出者為子孫。
母好子孫多,則自然有不如者,亦無害。
如紅點先見于口鼻上下、腮、顴、年壽之間,眼中全無,大小形狀不一,作三四次出,或單或雙,間架明白,淡紅色潤者順。
稠密幹紅宜漸補, 三五相連,圓暈成個,幹紅少潤,未可遽施補藥,俟其氣血交合,方可保元湯加官桂,助陽令其紅潤。
但嫌枯黑參天庭。
先見于天庭、方廣、印堂、兩耳(太陽、太陰)以結咽、心胸之處,或頭尚無而腳先有,或心胸稠多,腰密纏過如蠶種者,急用消毒飲加山楂、黃芩、紫草。
虛加人參,或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或敗毒散,犀角地黃湯以清内解肌。
如初發便見腰痛、瘡稠幹枯、幾點紫黑者,死。
或問紫黑歸腎,陽位不宜,何也?諸陽聚頂,諸毒聚頂,頂稠枯黑,毒勝氣血明矣!嘗考痘毒一發,出于四髒而腎不留邪為吉。
如申西戌時發熱屬肺,發為膿,如涕色白而大;巳午未時發熱屬心,發為血,色赤而小多兼斑;亥子醜時發熱屬脾,色黃微赤多兼疹;寅卯辰時發熱屬肝,發為水,如淚色微青而小,此皆初發之狀,不同如此。
若報痘三日,當悉成血,起脹三日後,血成膿,貫膿三日後,膿結痂而瘡愈矣。
蓋貫膿膿色黃充滿,與初出色白,淡淡如膿者,名同實不同也。
二日如粟根圓混,頂滿光明礙指佳; 二日紅點如粟如黍,如綠豆,如真珠,如水晶,頂滿色光,根腳圓暈,混合不散,以手摸之,覺得礙指者順。
如根窠雖圓而頂陷者,氣弱不能領血也,保元湯加芎、桂助陽,但川芎暫用以為參、之使,有汗者忌之。
若頂陷色枯,或鮮紅蓮肉亦紅,又無根腳者,必死。
出速且多毒太盛, 出速且密,胸背尤多,身熱者,恐毒盛不能收成,必變青幹紫陷,宜消毒飲、鼠粘湯、解毒防風湯以防之。
出盛面黃便黑,煩躁腹脹,或見血者,犀角地黃湯。
出盛内外熱壅血聚,以緻能食腹脹,便秘煩渴,喘急狂谵者,毒氣與心貫注,無陰以斂也,宜豬尾膏;毒盛壅遏,出不快者,亦宜。
若出不快,而更被外邪入裡,遂至胃爛便血而死。
出遲内虛必挾邪。
紅點數日不出而複陷者逆,惟出遲隐隐在皮膚,似出不出,其證不一,若概用發散,陽氣外出,令瘡色白,縱出亦有忽然而斃者矣。
有榮衛虛不能出者,必面青,肌軟惡寒,宜小活血散、八物湯;中氣下陷而不起發者,保元湯、補中益氣湯、人齒散。
有脾胃冷,因服涼藥損傷,以緻吐利者,須益氣溫中,中溫則氣不消削,而自充發于肌膚矣,宜益黃散,理中湯、丸,木香散;甚者,古姜附湯,或大斷下丸去姜、附、榴、蛎,加砂仁、木香。
痘出面複不出,或洩或秘,煩渴者,乃痘出誤服涼藥,逼毒在肺中,痘帶白膿者輕,紫黑者重,鼻有黑氣者死。
外盛裡虛,毒氣發越不透,半成血,半是紅點,不能乳食,大便如常,小便清白,宜半溫裡半助表,四聖散、紫草飲、解毒防風湯、萬金散、紫草木香湯、蟾肝丸,或絲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