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類傷寒名義
關燈
小
中
大
曰傷寒、曰傷風、曰傷風見寒、曰傷寒見風、曰合病、曰并病、曰兩感、曰中霧露、曰中暑、曰熱病、曰晚發、曰痙。
五種濕病:風濕、濕溫、寒濕、中濕、濕瘅。
五種溫病:春溫、風溫、溫疫、溫瘧、溫毒發斑。
附水證、黃證,乃傷寒之大關鍵也,故并提之,共二十四種,濕溫居半,可見濕熱為病最多。
虛煩頭身不痛,無汗而脈鮮緊; 虛煩者,七情六欲以緻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後餘熱未淨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火動而煩。
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不緊數為異。
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力。
大概病後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輕者,小柴胡湯。
痰逆惡心者,橘皮竹茹湯。
陰證内寒外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
服涼藥後,脈愈大而無力,熱愈甚而燥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煎湯下五苓散。
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
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脾胃弱者,三白湯。
驚悸痰盛者,溫膽湯。
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
婦人新産挾血虛煩者,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
表虛忌汗,裡虛忌下,但宜平和之劑調理。
《千金》雲:虛煩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而死,輕則内消盜汗,變為痨瘵。
傷寒有未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煩躁懊,見各條。
痰證頭項不痛,寒熱而寸多浮。
痰者,津液所化,風傷肺,濕傷脾,凝濁而生。
外證頭項皆和,惟寒熱類傷寒耳。
初起便胸膈滿悶,氣上沖咽,寸浮為異。
有熱者,參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無熱者,二陳湯、溫膽湯;通用,導痰湯。
有痰結胸者,鶴頂丹、枳梗二陳湯;有痰上攻,非次頭疼者,瓜蒂散吐之。
食積心腹滿悶, 外證頭疼發熱惡寒,全類傷寒。
惟身不痛,心腹飽悶,嗳噎嘔逆,右脈弦盛為異耳。
《百證》雲:頭疼而惡心,身不痛者,食積也;頭疼而身亦痛者,傷寒也。
食在上脘,胸滿惡心欲吐,實者,瓜蒂散吐之;食在中脘,痞脹欲嘔,有熱者,二陳湯加黃連、生姜、烏梅,或陶氏平胃散。
腹痛欲瀉者,胃苓湯;寒者,治中湯;心腹滿痛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下之。
又有夾食傷寒,謂之太陰積證。
表證,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去當歸、麻黃,加人參、蘇葉;有表複有裡者,桂枝加大黃湯;表證已罷,但裡實滿者,小承氣湯。
凡傷寒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腹滿而痛,胃中有宿食故也。
若中寒夾食,即見吐利厥逆霍亂等證,急用理中湯加枳實,或四逆湯救之。
凡夾食脾胃已傷,不可輕易汗下。
腳氣膝胫軟柔。
腳曰氣者,風寒暑濕四氣蒸于足,循經入髒之深,而發則以漸,非若四氣中人雖淺而驟也。
外證全類傷寒,且有六經傳變,一如太陽頭疼身熱雲雲,直至厥陰煩滿囊拳。
又有合、并二病。
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轉筋赤腫為異耳。
如太陽證見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者,随四氣偏勝發散,麻黃湯加防風、羌活、細辛、葛根、白術、茯苓,防己,或敗毒散合槟蘇散。
陽明證見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内痛者,随四氣偏勝微利,大柴胡湯加羌活、細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湯合槟蘇散。
少陽證見諸足指節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湯去參加防風、葛根、細辛,白術、茯苓、麥門冬、幹姜、小草。
三陽合病,拘攣便閉者,合前三方加減而服,名左經湯。
或專入足太陰經,證見股膝内廉、足大指端内側痛或浮腫者,古桂附湯加防己、白術、茯苓。
少陰經,證見足小指下連足心,廉股内痛沖胸不食,面黑溺澀,小腹不仁者,難治,八味丸救之。
厥陰經。
證見足大指連内廉,臍腹脹痛,腳攣幹嘔者,養真丹。
如足三陰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足心熱者,換腿丸。
要之,風多入肝,病筋走注,脈浮無汗,小續命湯加獨活。
風毒腫痛,排風湯、槟榔散;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
濕多入脾,病肉重着,行起忽倒或腫,除濕湯;痰多者,用此湯吞清州白丸子。
暑多入心,病氣喘悶煩躁,所患必熱,敗毒散加大黃。
寒多入腎,病骨攣急掣痛,所患必冷,五積散、越婢湯加木瓜,通用千金續命湯、流氣飲子、烏藥順氣散。
煩躁者,單竹瀝飲之;便閉者,三和散、脾約丸;毒氣沖心作痛者,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或吳萸煎湯,刺入姜汁救之,死在旦夕。
尋常春夏,槟蘇散加川楝子,熱腫赤者,敗毒散加木瓜、蒼術;秋冬,五積散加木瓜、槟
五種濕病:風濕、濕溫、寒濕、中濕、濕瘅。
五種溫病:春溫、風溫、溫疫、溫瘧、溫毒發斑。
附水證、黃證,乃傷寒之大關鍵也,故并提之,共二十四種,濕溫居半,可見濕熱為病最多。
虛煩頭身不痛,無汗而脈鮮緊; 虛煩者,七情六欲以緻腎水虛,而心火煩躁,或雜病後餘熱未淨而煩,或勞役氣衰火旺而煩,或陰虛相火動而煩。
有類傷寒初證,外亦發熱,但頭身不痛,脈不緊數為異。
雖陰虛亦惡寒而不甚,脈亦能數而無力。
大概病後虛羸少氣,煩躁欲嘔者,竹葉石膏湯;輕者,小柴胡湯。
痰逆惡心者,橘皮竹茹湯。
陰證内寒外熱,肢節痛,口不燥而虛者,陰旦湯。
服涼藥後,脈愈大而無力,熱愈甚而燥渴者,單人參湯、或人參黃煎湯下五苓散。
勞役氣虛者,補中益氣湯。
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
脾胃弱者,三白湯。
驚悸痰盛者,溫膽湯。
心神不安者,朱砂安神丸。
婦人新産挾血虛煩者,四物湯加人參、淡竹葉、麥門冬、甘草。
表虛忌汗,裡虛忌下,但宜平和之劑調理。
《千金》雲:虛煩不可太攻,熱去則寒起,若用傷寒汗下重劑而治虛煩,重則津竭而死,輕則内消盜汗,變為痨瘵。
傷寒有未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膈實煩熱;有已經汗吐下而煩者,胸滿煩躁懊,見各條。
痰證頭項不痛,寒熱而寸多浮。
痰者,津液所化,風傷肺,濕傷脾,凝濁而生。
外證頭項皆和,惟寒熱類傷寒耳。
初起便胸膈滿悶,氣上沖咽,寸浮為異。
有熱者,參蘇飲、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無熱者,二陳湯、溫膽湯;通用,導痰湯。
有痰結胸者,鶴頂丹、枳梗二陳湯;有痰上攻,非次頭疼者,瓜蒂散吐之。
食積心腹滿悶, 外證頭疼發熱惡寒,全類傷寒。
惟身不痛,心腹飽悶,嗳噎嘔逆,右脈弦盛為異耳。
《百證》雲:頭疼而惡心,身不痛者,食積也;頭疼而身亦痛者,傷寒也。
食在上脘,胸滿惡心欲吐,實者,瓜蒂散吐之;食在中脘,痞脹欲嘔,有熱者,二陳湯加黃連、生姜、烏梅,或陶氏平胃散。
腹痛欲瀉者,胃苓湯;寒者,治中湯;心腹滿痛不大便者,大柴胡湯下之。
又有夾食傷寒,謂之太陰積證。
表證,藿香正氣散,或五積散去當歸、麻黃,加人參、蘇葉;有表複有裡者,桂枝加大黃湯;表證已罷,但裡實滿者,小承氣湯。
凡傷寒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熱腹滿而痛,胃中有宿食故也。
若中寒夾食,即見吐利厥逆霍亂等證,急用理中湯加枳實,或四逆湯救之。
凡夾食脾胃已傷,不可輕易汗下。
腳氣膝胫軟柔。
腳曰氣者,風寒暑濕四氣蒸于足,循經入髒之深,而發則以漸,非若四氣中人雖淺而驟也。
外證全類傷寒,且有六經傳變,一如太陽頭疼身熱雲雲,直至厥陰煩滿囊拳。
又有合、并二病。
但初起腳膝軟弱頑痹,轉筋赤腫為異耳。
如太陽證見外踝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皆痛者,随四氣偏勝發散,麻黃湯加防風、羌活、細辛、葛根、白術、茯苓,防己,或敗毒散合槟蘇散。
陽明證見髀膝外廉下入中指内痛者,随四氣偏勝微利,大柴胡湯加羌活、細辛、杏仁,或升麻葛根湯合槟蘇散。
少陽證見諸足指節痛者,宜和解,小柴胡湯去參加防風、葛根、細辛,白術、茯苓、麥門冬、幹姜、小草。
三陽合病,拘攣便閉者,合前三方加減而服,名左經湯。
或專入足太陰經,證見股膝内廉、足大指端内側痛或浮腫者,古桂附湯加防己、白術、茯苓。
少陰經,證見足小指下連足心,廉股内痛沖胸不食,面黑溺澀,小腹不仁者,難治,八味丸救之。
厥陰經。
證見足大指連内廉,臍腹脹痛,腳攣幹嘔者,養真丹。
如足三陰攣痹緩弱,上攻胸脅肩背,下注腳膝,足心熱者,換腿丸。
要之,風多入肝,病筋走注,脈浮無汗,小續命湯加獨活。
風毒腫痛,排風湯、槟榔散;筋急掣痛,乳香定痛散。
濕多入脾,病肉重着,行起忽倒或腫,除濕湯;痰多者,用此湯吞清州白丸子。
暑多入心,病氣喘悶煩躁,所患必熱,敗毒散加大黃。
寒多入腎,病骨攣急掣痛,所患必冷,五積散、越婢湯加木瓜,通用千金續命湯、流氣飲子、烏藥順氣散。
煩躁者,單竹瀝飲之;便閉者,三和散、脾約丸;毒氣沖心作痛者,蘇子降氣湯下養正丹,或吳萸煎湯,刺入姜汁救之,死在旦夕。
尋常春夏,槟蘇散加川楝子,熱腫赤者,敗毒散加木瓜、蒼術;秋冬,五積散加木瓜、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