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類傷寒名義
關燈
小
中
大
榔、牛膝、吳萸。
最忌補湯淋洗,草藥攤。
其證有因于氣,因于飲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瘀血昏忘如狂,胸脅小腹不快; 血乃人身河渠,貴流通而不貴凝滞。
或當汗不汗,津液内滲;或不當汗而汗,津液内竭;或利小便過多,以緻血熱化為惡瘀;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善思善郁、過食煎炒,以緻血熱瘀滞。
蓄于上焦,則衄血善忘,甚則昏迷,良久乃蘇,或胸脅腹皆滿痛,谵語昏愦,謂之血結胸證;蓄于中焦,則頭汗作渴發黃;蓄于下焦,則如狂便黑,小腹急結,按之則痛,其脈必芤澀。
外證寒熱,全類傷寒。
太陽證則如狂,陽明證則善忘,少陽證則寒熱似瘧。
大概治上,犀角地黃湯;治中,桃仁承氣湯;治下,抵當湯、丸。
然必證重脈數,方可抵當攻之;證輕脈微,通用犀角地黃湯,加青皮、芩、連、大黃,或小柴胡湯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陳。
一切血證,皆此治法不易。
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反便堅善食者,瘀血也。
凡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所以打撲傷損,證亦類傷寒。
瘡毒飲食如舊,掀發腫痛可求。
凡患癰疽背發疔瘡,一切無名腫毒,初起寒熱,全類傷寒。
但傷寒不食,瘡毒飲食如常,且身有紅腫痛處可驗。
不可妄施汗下,宜外科法治之。
俗呼流注傷寒,流者,行也;注者,住也。
血氣流行,遇寒邪則凝澀,結如堆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李,初起寒熱,全類傷寒。
未潰者,宜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已潰者,托裡散,不可作正傷寒治之。
俗呼赤膈傷寒,胸膈赤腫疼痛,寒熱類傷寒,非正傷寒也,宜荊防敗毒散合小陷胸湯,裡實者,防風通聖散。
痘疹尻足當時冷, 凡幼稚及年長之人,忽類傷寒證,如未患痘疹,尻足中指皆冷,宜從痘證初熱條治之。
勞發痰火待日周。
素有痰火,略有勞動,便發寒熱,全類傷寒。
輕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頸腋膊胯之間遂結核腫硬,或消,下次遇勞又發,治宜八物二陳湯,加降火和解之藥。
外感疏洩勿甚, 舊謂傷為中,感冒為傷。
今悉分之,正恐人以傷寒重劑而治感冒輕病,變生異證。
蓋感寒雖亦惡寒面慘,其頭疼發熱,不如傷寒之甚,脈多沉遲;感風雖亦惡風鼻塞,其發熱等證,亦不如傷風之甚,脈多浮數。
大概未發熱者,感寒,香蘇散;感風,蘇葛湯、古蒼荊散。
已發熱者,九味羌活湯之類熱服,肌體微潤即愈。
尋常體薄多疾之人,隻于原服藥中加生姜、陳皮,或寒用二陳湯,風用三白湯加減。
詳見雜病。
内傷補益兼投。
外感挾内傷者,素冒風寒未發,加之飲食勞倦觸動,外證全類傷寒。
但左手人迎及關脈,大于右手氣口一二倍,此外感重而内傷輕也,治以九味羌活湯去蒼術、生地,用白術,随六經見證加減。
如内傷脾胃,外感寒邪者,藿香正氣散、人參養胃湯。
如内傷飲食,外感風寒者,平胃散加黃連、枳實;便閉加桃仁、大黃。
如内傷生冷,外感風寒者,五積散。
内傷挾外感者,先因飲食勞役過度,身痛腰腿酸軟,而其體已解,又感冒風寒,外證全類傷寒。
但右手氣口及關脈,大于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内傷重而外感輕也,治以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随六經見證加減。
誤作傷寒,大發其汗者死。
内傷房室,又感風者,玉屏風散,或加桂枝、白芍;内傷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湯。
風寒兩感者,玉屏風散合川芎湯。
體薄者,通用十全大補湯,少加防風、羌活、細辛、白芷。
肢冷者,加姜附。
陰虛者,八物湯加陳皮、炒幹姜,不可誤用風寒燥藥,愈虧腎水。
内傷虛損,四肢無力發熱,亦類傷寒,但必兼盜汗、遺精、白濁為異,内傷衛虛惡風,榮虛惡寒,亦類傷寒,但居密室則不惡也。
内傷陰虛火動,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但體清瘦,脈無力為異,内傷大渴體熱,脈洪大,似陽明中熱白虎證,但脈無力耳。
内傷長夏困倦,似外感濕熱,或發熱頭疼似溫暑病。
以上俱宜補中益氣湯,或四物湯、四君子湯加減。
詳内外傷辨及雜病各條。
解出《内經》,解者,肌肉解散;者,筋不束骨。
其證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
或因傷酒,或中濕,或感冒風寒,或房事過多,或婦人經水不調,似痧病而實非痧也。
治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以内傷兼外感藥調之;輕者,從俗刮痧,刺十指及委中血。
痧證類傷寒,見雜病蠱瘴。
上一段論類傷寒名義。
最忌補湯淋洗,草藥攤。
其證有因于氣,因于飲食及丹石者,不可不知。
瘀血昏忘如狂,胸脅小腹不快; 血乃人身河渠,貴流通而不貴凝滞。
或當汗不汗,津液内滲;或不當汗而汗,津液内竭;或利小便過多,以緻血熱化為惡瘀;又或其人素有跌撲閃挫、善思善郁、過食煎炒,以緻血熱瘀滞。
蓄于上焦,則衄血善忘,甚則昏迷,良久乃蘇,或胸脅腹皆滿痛,谵語昏愦,謂之血結胸證;蓄于中焦,則頭汗作渴發黃;蓄于下焦,則如狂便黑,小腹急結,按之則痛,其脈必芤澀。
外證寒熱,全類傷寒。
太陽證則如狂,陽明證則善忘,少陽證則寒熱似瘧。
大概治上,犀角地黃湯;治中,桃仁承氣湯;治下,抵當湯、丸。
然必證重脈數,方可抵當攻之;證輕脈微,通用犀角地黃湯,加青皮、芩、連、大黃,或小柴胡湯加桃仁、生地兼栀子、茵陳。
一切血證,皆此治法不易。
傷寒有用承氣大下不解,反便堅善食者,瘀血也。
凡病日輕夜重,便是瘀血,所以打撲傷損,證亦類傷寒。
瘡毒飲食如舊,掀發腫痛可求。
凡患癰疽背發疔瘡,一切無名腫毒,初起寒熱,全類傷寒。
但傷寒不食,瘡毒飲食如常,且身有紅腫痛處可驗。
不可妄施汗下,宜外科法治之。
俗呼流注傷寒,流者,行也;注者,住也。
血氣流行,遇寒邪則凝澀,結如堆核,大者如拳,小者如李,初起寒熱,全類傷寒。
未潰者,宜敗毒散合涼膈散加金銀花;已潰者,托裡散,不可作正傷寒治之。
俗呼赤膈傷寒,胸膈赤腫疼痛,寒熱類傷寒,非正傷寒也,宜荊防敗毒散合小陷胸湯,裡實者,防風通聖散。
痘疹尻足當時冷, 凡幼稚及年長之人,忽類傷寒證,如未患痘疹,尻足中指皆冷,宜從痘證初熱條治之。
勞發痰火待日周。
素有痰火,略有勞動,便發寒熱,全類傷寒。
輕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頸腋膊胯之間遂結核腫硬,或消,下次遇勞又發,治宜八物二陳湯,加降火和解之藥。
外感疏洩勿甚, 舊謂傷為中,感冒為傷。
今悉分之,正恐人以傷寒重劑而治感冒輕病,變生異證。
蓋感寒雖亦惡寒面慘,其頭疼發熱,不如傷寒之甚,脈多沉遲;感風雖亦惡風鼻塞,其發熱等證,亦不如傷風之甚,脈多浮數。
大概未發熱者,感寒,香蘇散;感風,蘇葛湯、古蒼荊散。
已發熱者,九味羌活湯之類熱服,肌體微潤即愈。
尋常體薄多疾之人,隻于原服藥中加生姜、陳皮,或寒用二陳湯,風用三白湯加減。
詳見雜病。
内傷補益兼投。
外感挾内傷者,素冒風寒未發,加之飲食勞倦觸動,外證全類傷寒。
但左手人迎及關脈,大于右手氣口一二倍,此外感重而内傷輕也,治以九味羌活湯去蒼術、生地,用白術,随六經見證加減。
如内傷脾胃,外感寒邪者,藿香正氣散、人參養胃湯。
如内傷飲食,外感風寒者,平胃散加黃連、枳實;便閉加桃仁、大黃。
如内傷生冷,外感風寒者,五積散。
内傷挾外感者,先因飲食勞役過度,身痛腰腿酸軟,而其體已解,又感冒風寒,外證全類傷寒。
但右手氣口及關脈,大于左手人迎一二倍,此内傷重而外感輕也,治以補中益氣湯,或調中益氣湯,随六經見證加減。
誤作傷寒,大發其汗者死。
内傷房室,又感風者,玉屏風散,或加桂枝、白芍;内傷房室,又感寒者,川芎湯。
風寒兩感者,玉屏風散合川芎湯。
體薄者,通用十全大補湯,少加防風、羌活、細辛、白芷。
肢冷者,加姜附。
陰虛者,八物湯加陳皮、炒幹姜,不可誤用風寒燥藥,愈虧腎水。
内傷虛損,四肢無力發熱,亦類傷寒,但必兼盜汗、遺精、白濁為異,内傷衛虛惡風,榮虛惡寒,亦類傷寒,但居密室則不惡也。
内傷陰虛火動,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但體清瘦,脈無力為異,内傷大渴體熱,脈洪大,似陽明中熱白虎證,但脈無力耳。
内傷長夏困倦,似外感濕熱,或發熱頭疼似溫暑病。
以上俱宜補中益氣湯,或四物湯、四君子湯加減。
詳内外傷辨及雜病各條。
解出《内經》,解者,肌肉解散;者,筋不束骨。
其證似寒非寒,似熱非熱,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飲食不美。
或因傷酒,或中濕,或感冒風寒,或房事過多,或婦人經水不調,似痧病而實非痧也。
治宜通其氣血,疏其腠理,以内傷兼外感藥調之;輕者,從俗刮痧,刺十指及委中血。
痧證類傷寒,見雜病蠱瘴。
上一段論類傷寒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