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正傷寒名義
關燈
小
中
大
黃芩、柴胡。
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
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
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霧露中于下焦,名曰渾;霧露中于上焦,名曰潔。
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于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
因表虛裡微,遂使邪中于陰為栗,令人足胫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
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清邪中于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
令人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胫酸,宜九味羌活湯加本。
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本。
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
若吐利後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内停水飲也;若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卧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上、下必幹中焦,于是三焦溷亂,内外氣塞,以緻上為口糜、嚏,下為小便黃,大便血凝如豬肝。
熱氣勝而脾胃不運,榮衛凝滞則生瘡癰;虛寒甚者,脾胃獨弱,下焦不約,清便下重,臍築湫痛而死。
蓋臍為生氣之源,築痛,生氣已絕。
水證多嘔咳而頭汗,惟在表也,則身熱而心胸怔悸,唯在裡也,則身涼而脅腹滿堅; 水,陰也,寒也。
或因飲食生冷,或因洗浴過度。
内熱者得之,即自消爍;内寒者得之,即自停蓄。
傷寒表熱與水氣相合者,發熱怔忡,幹嘔喘嗽,小腹滿,小便不利,小青龍湯。
半表裡證,但頭汗出,身無大熱,心下滿,揉之有聲音,謂之水結胸,小半夏湯;甚者,大陷胸丸下之。
或傷寒厥而心下悸,幹嘔KT逆者,茯苓桂甘湯、赤茯苓湯。
裡寒與水氣相合者,四肢疼痛,腹痛嘔洩,小便不利,玄武湯;甚則成癖脅硬者,十棗湯。
表裡俱見,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滲之。
若病在陽宜汗,而反以水面閉熱,肉上粟起,欲飲水而不渴者,單用文蛤為末,沸湯調服方寸匕。
流入皮膚,浮腫者,牡蛎澤瀉湯、五苓散、防己黃湯、術附湯選用。
黃證俱口渴而頭汗,蓄熱發者,則溺澀而大腹脹膨,蓄血發者,則溺清而小腹急結。
經曰:濕熱相交,民病瘅。
瘅,即黃膽,陽而無陰也。
傷寒發黃雖不一,皆因内熱而誤用溫藥,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與滲,以緻陽明經中血熱,而見真色于肌膚,謂之瘀熱發黃。
頭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黃而明,茵陳湯、茵陳三物湯、陶氏茵陳湯。
有濕熱郁而發黃者,身痛發熱,色黃而晦,茵陳五苓散。
有寒濕發黃者,太陽病寒濕在裡,發汗過則寒去而濕在,麻黃連轺赤小豆湯;身痛鼻塞者,急用後瓜蒂搐鼻法,内服茵陳五苓散;頭痛甚者,神術散加茵陳。
有中濕發黃者,一身盡痛,誤汗則眼目俱黃,茵陳五苓散、栀子柏皮湯、防己黃湯;身體煩疼者,麻黃湯加蒼術。
有傷風發黃者,易饑,鼻幹腹痛,潮熱咳嗽,小柴胡加茵陳;如哕,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加之;往來寒熱者,小柴胡加山栀、茵陳。
有内傷中寒發黃者,脾胃素虛,或傷冷物停滞不散,或嘔逆腹滿,或大便自利,理中湯加茵陳、枳實、青皮;腹脹,食不敢飽,欲作谷疸者,五苓散加茵陳。
有陰證發黃者,四肢逆冷,脈沉,或陰盛發躁,四逆湯加茵陳。
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硬,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湯加茵陳。
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硬,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湯加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
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利黃自退矣。
非但寸口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熏黑色,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髒氣絕也。
凡初發黃,先以口含水,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吐出黃水,内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外用生姜同茵陳搗爛,遍身擦之。
諸發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
且瘀血與瘀熱外證,俱頭汗作渴,脈浮數。
但熱結下焦,則熱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結下焦,則熱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
治詳後瘀血。
上一段論正傷寒名義
此等瘧與雜病無大異,日久勢發稍緩則截之。
痰飲在上膈,欲吐不吐者,瓜蒂、赤小豆,雄黃等分為末,水調五分服之,以吐為度,或祛邪丸亦好。
久不愈者,勝金丹、老瘧丸以消之。
霧露中于下焦,名曰渾;霧露中于上焦,名曰潔。
陰脈緊者,霧露濁邪中于下焦少陰之分,故曰渾。
因表虛裡微,遂使邪中于陰為栗,令人足胫逆冷,便溺妄出,或腹痛下利,宜理中湯、四逆湯,熱藥以散其邪。
陽脈緊或帶澀者,霧露清邪中于上焦太陽之分,故曰潔。
令人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胫酸,宜九味羌活湯加本。
或惡寒欲吐者,藿香正氣散、五積散,仍量加本。
陰陽脈俱緊者,上、下二焦俱中邪也,必吐利後脈不緊,手足溫則愈。
若吐利後脈遲,不食者,脾胃虛而内停水飲也;若脈陰陽俱緊,口中氣出,唇口幹燥,蜷卧足冷,鼻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
又有陽病上行極而下,陰病下行極而上,上、下必幹中焦,于是三焦溷亂,内外氣塞,以緻上為口糜、嚏,下為小便黃,大便血凝如豬肝。
熱氣勝而脾胃不運,榮衛凝滞則生瘡癰;虛寒甚者,脾胃獨弱,下焦不約,清便下重,臍築湫痛而死。
蓋臍為生氣之源,築痛,生氣已絕。
水證多嘔咳而頭汗,惟在表也,則身熱而心胸怔悸,唯在裡也,則身涼而脅腹滿堅; 水,陰也,寒也。
或因飲食生冷,或因洗浴過度。
内熱者得之,即自消爍;内寒者得之,即自停蓄。
傷寒表熱與水氣相合者,發熱怔忡,幹嘔喘嗽,小腹滿,小便不利,小青龍湯。
半表裡證,但頭汗出,身無大熱,心下滿,揉之有聲音,謂之水結胸,小半夏湯;甚者,大陷胸丸下之。
或傷寒厥而心下悸,幹嘔KT逆者,茯苓桂甘湯、赤茯苓湯。
裡寒與水氣相合者,四肢疼痛,腹痛嘔洩,小便不利,玄武湯;甚則成癖脅硬者,十棗湯。
表裡俱見,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滲之。
若病在陽宜汗,而反以水面閉熱,肉上粟起,欲飲水而不渴者,單用文蛤為末,沸湯調服方寸匕。
流入皮膚,浮腫者,牡蛎澤瀉湯、五苓散、防己黃湯、術附湯選用。
黃證俱口渴而頭汗,蓄熱發者,則溺澀而大腹脹膨,蓄血發者,則溺清而小腹急結。
經曰:濕熱相交,民病瘅。
瘅,即黃膽,陽而無陰也。
傷寒發黃雖不一,皆因内熱而誤用溫藥,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與滲,以緻陽明經中血熱,而見真色于肌膚,謂之瘀熱發黃。
頭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黃而明,茵陳湯、茵陳三物湯、陶氏茵陳湯。
有濕熱郁而發黃者,身痛發熱,色黃而晦,茵陳五苓散。
有寒濕發黃者,太陽病寒濕在裡,發汗過則寒去而濕在,麻黃連轺赤小豆湯;身痛鼻塞者,急用後瓜蒂搐鼻法,内服茵陳五苓散;頭痛甚者,神術散加茵陳。
有中濕發黃者,一身盡痛,誤汗則眼目俱黃,茵陳五苓散、栀子柏皮湯、防己黃湯;身體煩疼者,麻黃湯加蒼術。
有傷風發黃者,易饑,鼻幹腹痛,潮熱咳嗽,小柴胡加茵陳;如哕,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加之;往來寒熱者,小柴胡加山栀、茵陳。
有内傷中寒發黃者,脾胃素虛,或傷冷物停滞不散,或嘔逆腹滿,或大便自利,理中湯加茵陳、枳實、青皮;腹脹,食不敢飽,欲作谷疸者,五苓散加茵陳。
有陰證發黃者,四肢逆冷,脈沉,或陰盛發躁,四逆湯加茵陳。
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硬,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湯加茵陳。
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硬,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湯加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
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利黃自退矣。
非但寸口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熏黑色,搖頭直視,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脾髒氣絕也。
凡初發黃,先以口含水,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吐出黃水,内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外用生姜同茵陳搗爛,遍身擦之。
諸發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
且瘀血與瘀熱外證,俱頭汗作渴,脈浮數。
但熱結下焦,則熱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結下焦,則熱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
治詳後瘀血。
上一段論正傷寒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