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正傷寒名義
關燈
小
中
大
,雙解散。
熱病脈細無力,足冷,已得汗而躁盛者,此陰脈之極也,必死。
詳溫暑門。
晚發疑為秋病,質諸高明; 先輩雲:清明至夏至前,太陽病者,謂之晚發,比之溫病稍輕。
蓋以感之輕者發之早,感之重者發之遲。
從立秋至霜降,有患太陽證者,亦名溫病,治法同溫熱,但加燥劑于解肌藥中,裡證一同傷寒。
但既以三月至夏至為晚發,春分前又為正傷寒,不知春溫在于何月,更考三月至夏至前,名為春溫,則晚發當屬于秋矣。
立秋前後病者,因濕熱而發;處暑後病者,因燥熱而發,庶乎四時六氣,備而不混,而治之各随其時耳。
大概表證,九味羌活湯、栀子升麻湯;裡證,大柴胡湯加生地,或導滞通幽湯。
變雜證者,随宜施治。
冬溫總是時行,加乎調燮。
冬有非時之暖,名曰冬溫。
與春秋暴寒、暴溫總謂之時行氣,與傷寒相似,但脈不浮耳。
治法大同春溫。
表證,葳蕤湯、九味羌活湯,入裡加大黃,重者雙解散,輕者加減調中湯。
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
暑、皆自汗煩渴,脈虛,面垢昏倦。
靜而熱傷心脾為中暑,與夏熱病相似,但熱病脈洪緊,中暑脈細數而沉。
動而熱傷太陽為中,脈浮似夏傷風。
但汗出惡風,身熱而不渴者,傷風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也。
加之身痛且重者,必夏月傷冷,或澡浴水行皮中所緻。
中心腹疼痛,霍亂吐瀉轉筋,甚則發厥昏悶,香薷散;痰逆惡心惡寒者,橘皮竹茹湯;汗多渴而不惡寒者,竹葉石膏湯;暑濕相搏,身痛心痛煩渴惡心尿赤者,五苓散;濕盛胸滿者,瓜蒂散吐之;若小便已,灑然毛聳,口開前版齒燥黑,肢厥,小勞身即熱者,表裡俱病也,白虎加參湯;有濕者,白虎加蒼湯和之。
切忌汗下針灸,汗則惡寒,下則内虛變淋,灸則助火發熱。
中暑發熱煩躁口渴者,小柴胡湯加香薷;瀉利口渴者,香薷散合四苓散;元氣素弱,脈虛身倦者,清暑益氣湯;昏愦不蘇者。
蔥餅熨臍。
暴寒寒疫,與伏藏已變之寒,自是情違; 春分至秋分,暴寒曰寒疫,非冬月傷寒比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傷之者,其病與溫暑相似。
而治則殊者,蓋溫暑伏寒自内而發,寒疫自外而入,宜調中湯為主,随時氣候寒熱輕重而以辛涼、辛溫之藥加減。
蓋折者,折抑陽氣,郁而為熱也。
感之輕而陽氣不為所折,未至發熱者,當于感冒藥中求之。
暴溫溫疫,與過經不除之溫,皆難汗發。
春三四月間,暴熱傷之者,亦名溫病。
傷寒汗下過經不解者,亦名溫病。
但當随各經見證治之,皆不宜汗下。
暴溫,栀子升麻湯、九味羌活湯。
過經,和解散、參胡芍藥湯。
風溫喘渴多睡,四肢不收若癱; 太陽病,發汗則身涼。
如發汗身猶灼熱者,乃風溫也。
當春溫氣大行,又感風邪所緻。
惟風傷衛,四肢緩縱不收若癱瘓然;惟溫傷氣,氣昏而鼻息不利,語言謇澀,身熱自汗多眠。
治在心火肝木二經,忌汗、下、針。
誤汗則身必灼熱,甚則煩渴谵黃;下則遺溺;針則耳聾。
惟清解肌表為佳,宜葳蕤湯、敗毒散,或小柴胡加桂枝微汗之。
渴甚者,栝蒌根湯。
痰喘者,金沸草散加杏仁、細辛、五味子。
誤汗,防己黃湯救之。
谵語獨語及直視遺尿者難治。
濕溫胸滿妄言,兩胫逆冷如雪; 夏月先傷濕,而後傷暑,名曰濕溫。
濕與熱搏,兩胫逆冷,甚則遍身亦冷,胸滿頭痛,壯熱自汗。
若再發汗,令人嘔聾,身變青色,不語,名曰重,必死。
治在心火脾土,茯苓白術湯,濕勝溺澀便利者,五苓散、除濕湯。
髒滑者,術附湯。
暑勝壯熱二便澀者,香薷散、六和湯。
便閉渴谵,白虎加蒼湯。
風濕,頭汗身重而大便難;
熱病脈細無力,足冷,已得汗而躁盛者,此陰脈之極也,必死。
詳溫暑門。
晚發疑為秋病,質諸高明; 先輩雲:清明至夏至前,太陽病者,謂之晚發,比之溫病稍輕。
蓋以感之輕者發之早,感之重者發之遲。
從立秋至霜降,有患太陽證者,亦名溫病,治法同溫熱,但加燥劑于解肌藥中,裡證一同傷寒。
但既以三月至夏至為晚發,春分前又為正傷寒,不知春溫在于何月,更考三月至夏至前,名為春溫,則晚發當屬于秋矣。
立秋前後病者,因濕熱而發;處暑後病者,因燥熱而發,庶乎四時六氣,備而不混,而治之各随其時耳。
大概表證,九味羌活湯、栀子升麻湯;裡證,大柴胡湯加生地,或導滞通幽湯。
變雜證者,随宜施治。
冬溫總是時行,加乎調燮。
冬有非時之暖,名曰冬溫。
與春秋暴寒、暴溫總謂之時行氣,與傷寒相似,但脈不浮耳。
治法大同春溫。
表證,葳蕤湯、九味羌活湯,入裡加大黃,重者雙解散,輕者加減調中湯。
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
暑、皆自汗煩渴,脈虛,面垢昏倦。
靜而熱傷心脾為中暑,與夏熱病相似,但熱病脈洪緊,中暑脈細數而沉。
動而熱傷太陽為中,脈浮似夏傷風。
但汗出惡風,身熱而不渴者,傷風也。
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也。
加之身痛且重者,必夏月傷冷,或澡浴水行皮中所緻。
中心腹疼痛,霍亂吐瀉轉筋,甚則發厥昏悶,香薷散;痰逆惡心惡寒者,橘皮竹茹湯;汗多渴而不惡寒者,竹葉石膏湯;暑濕相搏,身痛心痛煩渴惡心尿赤者,五苓散;濕盛胸滿者,瓜蒂散吐之;若小便已,灑然毛聳,口開前版齒燥黑,肢厥,小勞身即熱者,表裡俱病也,白虎加參湯;有濕者,白虎加蒼湯和之。
切忌汗下針灸,汗則惡寒,下則内虛變淋,灸則助火發熱。
中暑發熱煩躁口渴者,小柴胡湯加香薷;瀉利口渴者,香薷散合四苓散;元氣素弱,脈虛身倦者,清暑益氣湯;昏愦不蘇者。
蔥餅熨臍。
暴寒寒疫,與伏藏已變之寒,自是情違; 春分至秋分,暴寒曰寒疫,非冬月傷寒比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
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
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
傷之者,其病與溫暑相似。
而治則殊者,蓋溫暑伏寒自内而發,寒疫自外而入,宜調中湯為主,随時氣候寒熱輕重而以辛涼、辛溫之藥加減。
蓋折者,折抑陽氣,郁而為熱也。
感之輕而陽氣不為所折,未至發熱者,當于感冒藥中求之。
暴溫溫疫,與過經不除之溫,皆難汗發。
春三四月間,暴熱傷之者,亦名溫病。
傷寒汗下過經不解者,亦名溫病。
但當随各經見證治之,皆不宜汗下。
暴溫,栀子升麻湯、九味羌活湯。
過經,和解散、參胡芍藥湯。
風溫喘渴多睡,四肢不收若癱; 太陽病,發汗則身涼。
如發汗身猶灼熱者,乃風溫也。
當春溫氣大行,又感風邪所緻。
惟風傷衛,四肢緩縱不收若癱瘓然;惟溫傷氣,氣昏而鼻息不利,語言謇澀,身熱自汗多眠。
治在心火肝木二經,忌汗、下、針。
誤汗則身必灼熱,甚則煩渴谵黃;下則遺溺;針則耳聾。
惟清解肌表為佳,宜葳蕤湯、敗毒散,或小柴胡加桂枝微汗之。
渴甚者,栝蒌根湯。
痰喘者,金沸草散加杏仁、細辛、五味子。
誤汗,防己黃湯救之。
谵語獨語及直視遺尿者難治。
濕溫胸滿妄言,兩胫逆冷如雪; 夏月先傷濕,而後傷暑,名曰濕溫。
濕與熱搏,兩胫逆冷,甚則遍身亦冷,胸滿頭痛,壯熱自汗。
若再發汗,令人嘔聾,身變青色,不語,名曰重,必死。
治在心火脾土,茯苓白術湯,濕勝溺澀便利者,五苓散、除濕湯。
髒滑者,術附湯。
暑勝壯熱二便澀者,香薷散、六和湯。
便閉渴谵,白虎加蒼湯。
風濕,頭汗身重而大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