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正傷寒名義
關燈
小
中
大
宜調胃承氣湯從中治之。
蓋太陽少氣,少陽少血,惟陽明居二陽之中,氣血俱多,所以從中治陽明,而不敢犯太陽、少陽也,又三陽合病,面垢,腹脹滿,身重難轉側,谵語遺溺,口燥不仁,大便難者,白虎加參湯主之,不可汗下,亦中治法也。
有宜汗者,表證頭疼、惡寒未除,為太陽尚未過經,尤宜發汗。
如太陽陽明,喘而胸滿者,麻黃湯。
太陽少陽,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通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枳殼。
蓋在經則汗,過經宜下也。
三陽并病,可汗而攻通,必傳胃歸根。
并者,催并逼迫之意。
始初二陽合病,後一陽氣盛,一陽氣衰,并歸一經獨重,初證亦不解罷。
陽明并太陽者,太陽證未解,陽明證又至,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
如太陽證重,加太陽經藥;陽明證重,加陽明經藥,後仿此。
少陽并太陽者,太陽證未解,少陽證又至,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頭痛項強,眩冒如結胸狀者亦宜。
通用,九味羌活湯。
少陽并陽明者,為木克土,難治,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柴胡升麻湯救之。
是并病,在表者皆可汗。
若太陽證罷,乃入胃腑者,謂之傳經,非并也,宜量體攻下。
舊雲:三陰無合、并二病。
然三陰亦有自相合并者,但非兩感,必無陰經與陽經合并之理。
但聞疫疠能傳染, 疫,疾如有鬼疠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時氣。
春應暖而反清,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
凡感之者,即發頭疼身痛寒熱,一方長幼病皆相似。
治與傷寒微異者,春清責肝,升麻葛根湯;夏熱責心,二香散、調中湯;秋濕責肺,白虎加蒼湯、茵陳五苓散;冬寒責腎,葳蕤湯、甘桔湯;土旺四季,随經取之。
治與傷寒同者,表證,敗毒散;半表裡,小柴胡湯;裡證,大柴胡湯;挾内傷者,宜補、宜散、宜降,人中黃丸是也。
經曰:疫氣不拘于診,更當于運氣求之。
凡人疫家,用麻油服之,或紙撚蘸麻油并雄黃、朱砂末,探入耳鼻内,最能避穢毒之氣,遍滿鄉村,善用如意丹亦妙。
豈知正氣亦多愆。
經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其有傷于四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大概春傷于風,夏必飧洩;夏傷于暑,秋必瘧痢;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瘧。
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
秋傷于濕不即發者,及冬風寒相搏,痰涎生而為咳嗽。
冬傷于寒不即發者,及春溫氣相搏,變為溫病。
是四時正氣,亦能愆和如此。
皆因發動之時,逆推緻病之源,非受傷之時,預拟今日之病,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豈可執一論哉!但稍覺氣淫于内,心腹不快者,不換金正氣散加減,以正胃氣。
春變為溫,夏變為熱。
溫病者,春分後有太陽病,發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其脈弦數不緊,右手反盛于左手,蓋怫熱在内故也,或散在諸經,各取其經而治之。
熱病即與溫病同,但發在夏至後,脈洪數,熱渴更甚耳。
雖因冬時受寒,伏于肌骨,然人身随天氣化,春分則寒變為溫,夏至則寒變為熱。
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溫熱不惡寒而渴。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自内達表,熱郁腠理,不得外洩,乃複還裡,終是裡多表少。
間有惡寒者,乃冒非時暴寒,或溫暑将發,又受暴寒,非冬證之甚也。
法當治裡熱為主,而解肌次之,亦有專治裡而表自解者。
誤下猶可,誤汗則變為嘔、哕、狂、斑而死。
蓋溫熱在經而不在表,安可例用傷寒汗法!惟兼暴寒者,乃可表裡雙解,亦不敢用冬月辛溫之藥。
春溫表證,天溫,升麻葛根湯;天寒,柴胡桂枝湯。
太陽合少陽,敗毒散合小柴胡;太陽合陽明,敗毒散合升麻葛根;陽明合少陽,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
半表裡,小柴胡。
裡證,大柴胡。
重者,一時表裡俱發,防風通聖散。
表裡俱熱,大便自利者,柴苓湯加山栀、木通。
虛煩,竹葉石膏湯。
變雜證,悉同傷寒。
夏熱表證,太陽,九味羌活湯;汗後煩渴,脈洪大,背惡寒者,白虎加參湯、益元散。
裡證,大柴胡。
重者,一時表裡盛發
蓋太陽少氣,少陽少血,惟陽明居二陽之中,氣血俱多,所以從中治陽明,而不敢犯太陽、少陽也,又三陽合病,面垢,腹脹滿,身重難轉側,谵語遺溺,口燥不仁,大便難者,白虎加參湯主之,不可汗下,亦中治法也。
有宜汗者,表證頭疼、惡寒未除,為太陽尚未過經,尤宜發汗。
如太陽陽明,喘而胸滿者,麻黃湯。
太陽少陽,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通用,九味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枳殼。
蓋在經則汗,過經宜下也。
三陽并病,可汗而攻通,必傳胃歸根。
并者,催并逼迫之意。
始初二陽合病,後一陽氣盛,一陽氣衰,并歸一經獨重,初證亦不解罷。
陽明并太陽者,太陽證未解,陽明證又至,麻黃湯合升麻葛根湯。
如太陽證重,加太陽經藥;陽明證重,加陽明經藥,後仿此。
少陽并太陽者,太陽證未解,少陽證又至,麻黃湯合小柴胡湯。
頭痛項強,眩冒如結胸狀者亦宜。
通用,九味羌活湯。
少陽并陽明者,為木克土,難治,小柴胡湯合升麻葛根湯、柴胡升麻湯救之。
是并病,在表者皆可汗。
若太陽證罷,乃入胃腑者,謂之傳經,非并也,宜量體攻下。
舊雲:三陰無合、并二病。
然三陰亦有自相合并者,但非兩感,必無陰經與陽經合并之理。
但聞疫疠能傳染, 疫,疾如有鬼疠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時氣。
春應暖而反清,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
凡感之者,即發頭疼身痛寒熱,一方長幼病皆相似。
治與傷寒微異者,春清責肝,升麻葛根湯;夏熱責心,二香散、調中湯;秋濕責肺,白虎加蒼湯、茵陳五苓散;冬寒責腎,葳蕤湯、甘桔湯;土旺四季,随經取之。
治與傷寒同者,表證,敗毒散;半表裡,小柴胡湯;裡證,大柴胡湯;挾内傷者,宜補、宜散、宜降,人中黃丸是也。
經曰:疫氣不拘于診,更當于運氣求之。
凡人疫家,用麻油服之,或紙撚蘸麻油并雄黃、朱砂末,探入耳鼻内,最能避穢毒之氣,遍滿鄉村,善用如意丹亦妙。
豈知正氣亦多愆。
經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
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其有傷于四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大概春傷于風,夏必飧洩;夏傷于暑,秋必瘧痢;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瘧。
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
秋傷于濕不即發者,及冬風寒相搏,痰涎生而為咳嗽。
冬傷于寒不即發者,及春溫氣相搏,變為溫病。
是四時正氣,亦能愆和如此。
皆因發動之時,逆推緻病之源,非受傷之時,預拟今日之病,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豈可執一論哉!但稍覺氣淫于内,心腹不快者,不換金正氣散加減,以正胃氣。
春變為溫,夏變為熱。
溫病者,春分後有太陽病,發熱、咳嗽、身痛、口渴、不惡寒、其脈弦數不緊,右手反盛于左手,蓋怫熱在内故也,或散在諸經,各取其經而治之。
熱病即與溫病同,但發在夏至後,脈洪數,熱渴更甚耳。
雖因冬時受寒,伏于肌骨,然人身随天氣化,春分則寒變為溫,夏至則寒變為熱。
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溫熱不惡寒而渴。
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自内達表,熱郁腠理,不得外洩,乃複還裡,終是裡多表少。
間有惡寒者,乃冒非時暴寒,或溫暑将發,又受暴寒,非冬證之甚也。
法當治裡熱為主,而解肌次之,亦有專治裡而表自解者。
誤下猶可,誤汗則變為嘔、哕、狂、斑而死。
蓋溫熱在經而不在表,安可例用傷寒汗法!惟兼暴寒者,乃可表裡雙解,亦不敢用冬月辛溫之藥。
春溫表證,天溫,升麻葛根湯;天寒,柴胡桂枝湯。
太陽合少陽,敗毒散合小柴胡;太陽合陽明,敗毒散合升麻葛根;陽明合少陽,升麻葛根湯合小柴胡湯。
半表裡,小柴胡。
裡證,大柴胡。
重者,一時表裡俱發,防風通聖散。
表裡俱熱,大便自利者,柴苓湯加山栀、木通。
虛煩,竹葉石膏湯。
變雜證,悉同傷寒。
夏熱表證,太陽,九味羌活湯;汗後煩渴,脈洪大,背惡寒者,白虎加參湯、益元散。
裡證,大柴胡。
重者,一時表裡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