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表裡陰陽汗吐下溫解法
關燈
小
中
大
陽邪不深,不能至于厥逆;陰邪不甚,不能至于煩躁。
此水極似火,火極似水,謂之反化,亢極則害之義也。
陽證潮汗秘赤,滿渴狂谵,甚則斑血喘急,然熱極忽然伏于内,故身寒四肢厥逆,狀若陰證。
但身雖冷而不欲近衣,神雖昏而氣色光潤,脈必沉滑而有力,此陽極似陰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或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陰證厥冷吐利,不渴靜蜷,甚則咽痛鄭聲,然寒極忽然火浮于外,發躁擾亂,狀若陽證。
然身雖煩躁而引衣目蓋,口雖燥渴而飲水不下,脈必沉細無力,此陰極似陽也,宜通脈四逆湯。
從治者,反攻也,熱藥冷凍飲料,冷藥熱飲,或熱藥為君而佐以涼藥,或冷藥為君而佐以熱劑,亦非判然如庸醫之差訛也。
借有熱病服熱藥而愈者,必先服寒藥過多;寒病服寒藥而愈者,必先服熱藥過多故耳。
若夫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為逆治。
逆治者,正治也。
正治之法,人孰不知之乎! 表裡俱無,不可犯上犯下; 傷寒,頭痛寒熱,表也。
口失滋味,腹中不和,或閉或洩,裡也。
若四五日後,以至過經十三日,既無表證,又無裡證,身微熱者,虛熱耳,小柴胡湯和之。
不可汗、吐以犯上焦清氣,不可大下以犯下焦胃氣。
身熱,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硬者,乃可大柴胡,小承氣下之。
設或已下而脈數,消谷善饑,六七日不大便者,瘀血症也。
表裡俱有,察其孰少孰多。
表裡俱見,必分多少治之。
脈浮而大為表,煩渴尿赤為裡,五苓散主之。
頭疼身熱便閉為裡,小便清利為表,桂枝湯主之。
心滿不食便閉為裡,惡寒頭汗為表,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因下早而協熱下利,心痞硬者,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因下早而腹痛有積者,謂之太陽太陰,又謂之裡傳表,挂枝加芍藥湯,甚者加大黃。
太陽病下早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未解也,葛根芩連湯。
脈弦胸滿者,栀豉湯吐之。
通治表多裡少者,白虎湯或合小柴胡湯。
裡多表少者,五苓散或合小柴胡湯。
表裡俱急者,防風通聖散、大柴胡湯。
當汗而下,則為瘀血懊痞氣結胸之患; 太陽證,脈浮緊者,宜汗。
而汗之不解者,再與汗之。
若失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
若應汗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内陷,則熱蓄于裡,變為瘀血、懊、痞氣,結胸等證。
當下而汗,則為悸惕亡陽谵語厥竭之。
裡證具而脈沉實者,宜下。
若下後熱不退,脈未和者,猶當量虛實再下。
若失下則邪無從出,又或應下而反汗之,則津液内竭,變為動悸等證。
不可汗,諸虛咽瘡淋血壞證,動氣與風溫風濕脈遲; 可汗者,脈證全在表也,然太早太過,則津液竭而變生焉。
有不可汗者,諸虛損咽幹口燥,咽痛瘡瘍,淋瀝,經水适至,諸失血,吐沫咳嗽壞證,臍中上下左右動氣,風溫、風濕、濕溫、脈遲微澀者,或厥而脈緊者,俱宜和解,不宜汗。
若強發之,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而死。
不可下,諸虛咽腫嘔厥結胸,動氣與脈浮脈虛帶表。
可下者,脈證全在裡也,然太早太過,則水谷脫而變生焉。
有不可下者,諸虛,咽腫,嘔吐厥逆,結胸不轉矢氣,臍中左右上下動氣,脈浮細虛微澀,帶表惡寒等證。
下之則危,随宜以溫熱藥救之。
陰虛挾火而脈數,(不可)灸之者消; 陰陽二毒,及少陰證吐利,及口和背惡寒脈微澀,屬陽虛者,宜灸。
陰虛挾火脈微數者,不宜灸。
蓋外火能助内火,火炎則下體必重痹,骨焦肉消,或因此遺精潮咳見紅,皆火氣之所使也。
《活人》雲:凡灸後,燒針後,證與
此水極似火,火極似水,謂之反化,亢極則害之義也。
陽證潮汗秘赤,滿渴狂谵,甚則斑血喘急,然熱極忽然伏于内,故身寒四肢厥逆,狀若陰證。
但身雖冷而不欲近衣,神雖昏而氣色光潤,脈必沉滑而有力,此陽極似陰也,宜大柴胡湯下之,或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陰證厥冷吐利,不渴靜蜷,甚則咽痛鄭聲,然寒極忽然火浮于外,發躁擾亂,狀若陽證。
然身雖煩躁而引衣目蓋,口雖燥渴而飲水不下,脈必沉細無力,此陰極似陽也,宜通脈四逆湯。
從治者,反攻也,熱藥冷凍飲料,冷藥熱飲,或熱藥為君而佐以涼藥,或冷藥為君而佐以熱劑,亦非判然如庸醫之差訛也。
借有熱病服熱藥而愈者,必先服寒藥過多;寒病服寒藥而愈者,必先服熱藥過多故耳。
若夫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此為逆治。
逆治者,正治也。
正治之法,人孰不知之乎! 表裡俱無,不可犯上犯下; 傷寒,頭痛寒熱,表也。
口失滋味,腹中不和,或閉或洩,裡也。
若四五日後,以至過經十三日,既無表證,又無裡證,身微熱者,虛熱耳,小柴胡湯和之。
不可汗、吐以犯上焦清氣,不可大下以犯下焦胃氣。
身熱,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硬者,乃可大柴胡,小承氣下之。
設或已下而脈數,消谷善饑,六七日不大便者,瘀血症也。
表裡俱有,察其孰少孰多。
表裡俱見,必分多少治之。
脈浮而大為表,煩渴尿赤為裡,五苓散主之。
頭疼身熱便閉為裡,小便清利為表,桂枝湯主之。
心滿不食便閉為裡,惡寒頭汗為表,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因下早而協熱下利,心痞硬者,謂之表裡不解,桂枝人參湯。
太陽病因下早而腹痛有積者,謂之太陽太陰,又謂之裡傳表,挂枝加芍藥湯,甚者加大黃。
太陽病下早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未解也,葛根芩連湯。
脈弦胸滿者,栀豉湯吐之。
通治表多裡少者,白虎湯或合小柴胡湯。
裡多表少者,五苓散或合小柴胡湯。
表裡俱急者,防風通聖散、大柴胡湯。
當汗而下,則為瘀血懊痞氣結胸之患; 太陽證,脈浮緊者,宜汗。
而汗之不解者,再與汗之。
若失其汗,則寒邪傳經,當看傳過何經,變出何病。
若應汗而反下滲,表邪乘虛内陷,則熱蓄于裡,變為瘀血、懊、痞氣,結胸等證。
當下而汗,則為悸惕亡陽谵語厥竭之。
裡證具而脈沉實者,宜下。
若下後熱不退,脈未和者,猶當量虛實再下。
若失下則邪無從出,又或應下而反汗之,則津液内竭,變為動悸等證。
不可汗,諸虛咽瘡淋血壞證,動氣與風溫風濕脈遲; 可汗者,脈證全在表也,然太早太過,則津液竭而變生焉。
有不可汗者,諸虛損咽幹口燥,咽痛瘡瘍,淋瀝,經水适至,諸失血,吐沫咳嗽壞證,臍中上下左右動氣,風溫、風濕、濕溫、脈遲微澀者,或厥而脈緊者,俱宜和解,不宜汗。
若強發之,病微者難瘥,劇者言亂目眩而死。
不可下,諸虛咽腫嘔厥結胸,動氣與脈浮脈虛帶表。
可下者,脈證全在裡也,然太早太過,則水谷脫而變生焉。
有不可下者,諸虛,咽腫,嘔吐厥逆,結胸不轉矢氣,臍中左右上下動氣,脈浮細虛微澀,帶表惡寒等證。
下之則危,随宜以溫熱藥救之。
陰虛挾火而脈數,(不可)灸之者消; 陰陽二毒,及少陰證吐利,及口和背惡寒脈微澀,屬陽虛者,宜灸。
陰虛挾火脈微數者,不宜灸。
蓋外火能助内火,火炎則下體必重痹,骨焦肉消,或因此遺精潮咳見紅,皆火氣之所使也。
《活人》雲:凡灸後,燒針後,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