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門(魚)
關燈
小
中
大
甘美,而發諸藥毒及一切瘡疥,動風氣。
與幹筍同食,發癱瘓風,服丹石人食之,令少氣;小兒食之,結瘕及嗽;大人久食;令卒患心痛、腰痛。
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殺腹内小蟲。
,世人雖重,亦不益人。
鳇魚 甘,平,無毒。
味極肥美,楚人尤重之。
多食生熱疾。
,肥美奇絕,亦不益人。
鲈魚 平。
補五髒,益肝腎,和腸胃,益筋骨,治水氣,補中安胎,多食宜人,不甚發病,宜然張翰思之也。
作尤良。
又曝幹甚香美,不可與乳酥同食。
魚 味甘,無毒。
主水腫,利小便,為美而且補,稍益胃氣。
合牛肝食,令患風發痼疾。
又不可與野雞、野豬同食,赤目赤須無腮者殺人。
HT魚 似。
甘,平,無毒。
不腥,美且益人,補中益氣,下膀胱水,開胃。
作HT白如雪。
隋朝吳都進鮑魚幹,取快,日幹,瓶盛,臨食以布裹水浸良久,漉出如初無異。
此二魚寒而有毒,非嘉物也。
HT魚 池塘所蓄,頭大身細者。
甘,平,益人。
銀條魚 甘,平,無毒。
寬中健胃,合生姜作羹良。
少陽魚 味甘,鹹,平。
治男子白濁膏淋,玉莖澀痛。
比目魚 平。
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氣。
黃魚 背黃頭尖,下江呼為頰魚是也。
味甘,平,小毒。
醒酒,不益人,發風動氣,發瘡疥。
病患忌食。
和荞麥同食失音。
鲂魚 俗名扁魚。
味甘,無毒。
調胃氣,利五髒,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食。
作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患疳痢者不得食。
作羹食宜人,其功同鲫魚。
鲚魚 味甘,辛。
食之不益人,助火動痰發瘡疥。
魚 平。
補五髒,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尤佳。
曝幹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魚 生南海。
味美無毒。
膘可作膠,一名江鳔。
主竹木刺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四畔,肉爛刺出。
破傷風瘡,月蝕瘡,陰瘡,瘡,并燒灰用之。
又嘔血炙黃為末,用甘蔗節搗自然汁,調下二錢。
蛏 甘,溫,無毒。
補虛及産後虛損,主冷痢,邪熱煩悶。
疫後忌食。
魚 乃諸魚所作之脍。
味甘,溫補。
去冷氣濕痹,除喉中氣結,心下酸水,腹中伏梁,冷結癖疝氣,補腰腳,起陽道。
以菰菜為羹,謂之金羹玉。
開胃口,利大小腸,以蔓菁煮去腥,凡物腦能消毒,所以食必魚頭美也。
近夜食不消,馬鞭草汁能消之;飲水令成蟲病;起食之,令胃弱;同奶酪食令霍亂。
又雲不可同蒜食。
昔一婦患吞酸,食魚遂愈。
蓋以辛辣有劫病之功也。
凡,若魚本佳者亦佳。
魚 乃諸魚所作之,不益脾胃,皆發瘡疥。
鯉魚忌青豆、赤豆;青魚忌胡荽、羊肉。
中有蝦者不可食。
上五品藥性,瘡毒食治皆古人設也。
愚推古庵意于各類增通用雜用,以備神農三百六十五種之數,更采《大觀本草》、東垣《珠囊》、丹溪《日用》、熊宗立《藥賦》、《圖經》、《快捷方式》、《國小集要》、《集韻》等書,纂歌集注,僅一千品止。
有兼用之法,節齋編之備矣。
大概風兼寒證,則兼用姜、桂;風兼濕證,則兼用蒼術;風兼燥證,則兼用地黃;風兼虛證,則兼用參、術、芎、歸;風兼熱證,則兼用芩、連、栀、柏。
餘皆以此例推,古庵亦略言之矣。
但各類所載雜用藥品,人多不識,方多少用,以其為神農所創,故不敢遺。
且俟四方多識者探訪用之,猶勝于今之新藥也。
蓋聖人取藥,上應天氣,下應地味,中應人髒。
《衍義》雲:草木皆木也,金鉛皆金也,糞土皆土也,灰火皆火也,水池皆水也,盡皆妙合乎陰陽造化之理。
非若後之氣味無憑,試驗相傳而已。
噫!人知用藥之為難,而不知識藥之真僞為尤難;人知《素問》之難讀,而不知本草之尤難讀,有所受而曆年多者,方可以言知藥之性,知藥之性則知病機矣,故曰本草為醫之祖。
與幹筍同食,發癱瘓風,服丹石人食之,令少氣;小兒食之,結瘕及嗽;大人久食;令卒患心痛、腰痛。
子,如小豆,食之肥美,殺腹内小蟲。
,世人雖重,亦不益人。
鳇魚 甘,平,無毒。
味極肥美,楚人尤重之。
多食生熱疾。
,肥美奇絕,亦不益人。
鲈魚 平。
補五髒,益肝腎,和腸胃,益筋骨,治水氣,補中安胎,多食宜人,不甚發病,宜然張翰思之也。
作尤良。
又曝幹甚香美,不可與乳酥同食。
魚 味甘,無毒。
主水腫,利小便,為美而且補,稍益胃氣。
合牛肝食,令患風發痼疾。
又不可與野雞、野豬同食,赤目赤須無腮者殺人。
HT魚 似。
甘,平,無毒。
不腥,美且益人,補中益氣,下膀胱水,開胃。
作HT白如雪。
隋朝吳都進鮑魚幹,取快,日幹,瓶盛,臨食以布裹水浸良久,漉出如初無異。
此二魚寒而有毒,非嘉物也。
HT魚 池塘所蓄,頭大身細者。
甘,平,益人。
銀條魚 甘,平,無毒。
寬中健胃,合生姜作羹良。
少陽魚 味甘,鹹,平。
治男子白濁膏淋,玉莖澀痛。
比目魚 平。
補虛,益氣力,多食稍動氣。
黃魚 背黃頭尖,下江呼為頰魚是也。
味甘,平,小毒。
醒酒,不益人,發風動氣,發瘡疥。
病患忌食。
和荞麥同食失音。
鲂魚 俗名扁魚。
味甘,無毒。
調胃氣,利五髒,和芥子醬食之,助肺氣,去胃家風,消谷食。
作食,助脾氣,令人能食。
患疳痢者不得食。
作羹食宜人,其功同鲫魚。
鲚魚 味甘,辛。
食之不益人,助火動痰發瘡疥。
魚 平。
補五髒,益筋骨,和脾胃,多食宜人,作尤佳。
曝幹甚香美,不毒,亦不發病。
魚 生南海。
味美無毒。
膘可作膠,一名江鳔。
主竹木刺入肉經久不出者,取白敷四畔,肉爛刺出。
破傷風瘡,月蝕瘡,陰瘡,瘡,并燒灰用之。
又嘔血炙黃為末,用甘蔗節搗自然汁,調下二錢。
蛏 甘,溫,無毒。
補虛及産後虛損,主冷痢,邪熱煩悶。
疫後忌食。
魚 乃諸魚所作之脍。
味甘,溫補。
去冷氣濕痹,除喉中氣結,心下酸水,腹中伏梁,冷結癖疝氣,補腰腳,起陽道。
以菰菜為羹,謂之金羹玉。
開胃口,利大小腸,以蔓菁煮去腥,凡物腦能消毒,所以食必魚頭美也。
近夜食不消,馬鞭草汁能消之;飲水令成蟲病;起食之,令胃弱;同奶酪食令霍亂。
又雲不可同蒜食。
昔一婦患吞酸,食魚遂愈。
蓋以辛辣有劫病之功也。
凡,若魚本佳者亦佳。
魚 乃諸魚所作之,不益脾胃,皆發瘡疥。
鯉魚忌青豆、赤豆;青魚忌胡荽、羊肉。
中有蝦者不可食。
上五品藥性,瘡毒食治皆古人設也。
愚推古庵意于各類增通用雜用,以備神農三百六十五種之數,更采《大觀本草》、東垣《珠囊》、丹溪《日用》、熊宗立《藥賦》、《圖經》、《快捷方式》、《國小集要》、《集韻》等書,纂歌集注,僅一千品止。
有兼用之法,節齋編之備矣。
大概風兼寒證,則兼用姜、桂;風兼濕證,則兼用蒼術;風兼燥證,則兼用地黃;風兼虛證,則兼用參、術、芎、歸;風兼熱證,則兼用芩、連、栀、柏。
餘皆以此例推,古庵亦略言之矣。
但各類所載雜用藥品,人多不識,方多少用,以其為神農所創,故不敢遺。
且俟四方多識者探訪用之,猶勝于今之新藥也。
蓋聖人取藥,上應天氣,下應地味,中應人髒。
《衍義》雲:草木皆木也,金鉛皆金也,糞土皆土也,灰火皆火也,水池皆水也,盡皆妙合乎陰陽造化之理。
非若後之氣味無憑,試驗相傳而已。
噫!人知用藥之為難,而不知識藥之真僞為尤難;人知《素問》之難讀,而不知本草之尤難讀,有所受而曆年多者,方可以言知藥之性,知藥之性則知病機矣,故曰本草為醫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