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門(谷)

關燈
藥中多用之。

    又除五髒胃氣結積,去黑痣面黯,潤皮毛,益氣解毒。

    入藥微炒。

     綠豆 綠豆甘寒解諸毒,熱風消渴研汁服,更治霍亂消腫浮,作枕清頭明眼目,粉糁痘瘡不結痂,脾胃虛人難克伏。

     色綠圓小者佳。

    皮寒肉平,無毒。

    解一切藥草、蟲魚、牛馬、金石等毒。

    除煩熱風疹、消渴,生研汁服之。

    霍亂、吐逆、奔豚,和胡椒等分為末,冷水調服。

    又煮食,消腫下氣,滲利小便。

    作枕治頭風痛,明目。

    入藥須帶皮用之,去皮即小有壅氣。

    豆粉,甘,平,無毒。

    市中貨者多僞,入藥須用真者。

    治小兒痘瘡十餘日,濕爛不結痂者,以粉糁之效。

    又解諸熱。

    熟者膠粘,難得克化,脾胃虛弱人病者忌之。

    搗爛作餅炙食之佳。

    和五髒,安精神,行十二經脈,益氣力,潤皮肉,除熱毒風,濃腸胃,可常食之。

     淡豆豉 淡豆豉苦寒無毒,表汗吐煩及勞複,定喘止痢更安胎,腳痛癰腫敷且服。

     即常用豆豉,不入鹽者佳。

    純陰。

    主傷寒頭痛寒熱,一切時行瘴毒,和蔥白服之,發汗最速。

    又能吐虛煩躁悶,心中懊,勞複食複,兼定虛勞喘急,暴痢腹痛,血痢,胎動血下。

    兩腳疼冷,浸酒服之,以渣外敷。

     作餅灸發背癰腫。

    又殺六畜胎子諸毒,中毒藥蠱氣,毆跌瘀血聚腹,瘧疾骨蒸,犬咬。

    單方:治陰莖瘡痛爛,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塗,幹則易之。

    又中蛤蟆毒,便閉臍痛,水煮服之。

    頭風痛煎湯浴之即瘥。

     粟米 粟米鹹寒養腎氣,胃虛嘔吐作為丸,若除胃熱須陳者,更治消中利小便。

     粟,從鹵,從米,象形也。

    即今之小米,山東最多。

    五谷中最硬,謂之硬粟,得漿水即易化。

    無毒。

    丹溪雲:屬水與土,陳者難化。

    《衍義》雲:生者難化,熟者滞氣,隔食生蟲。

    所謂養腎補骨者,味鹹故也。

    去脾胃虛熱氣弱,食不消化,嘔逆反胃,湯飲不下,用粟米粉作丸梧子大,煮熟入鹽少許,并汁食之,和中益氣;兼治腹痛,鼻衄,解諸毒。

    陳者味苦,除胃熱消渴,利小便,止洩痢,壓丹石熱。

    《衍義》雲:利小便,故益脾胃。

    又粟粉炒黑,雞子白調貼癰腫。

    泔汁,主霍亂轉筋,卒熱心煩,飲之立瘥,胃冷者不宜多食。

    臭疳,止消渴、五痔、疳痢,洗皮膚瘡疥。

    下澱酸腳,殺蟲塗惡瘡。

     粱米 粱米三種粟之類,青黃白味性相似,霍亂洩痢總能除,和中益氣養脾胃,黃去風痹青澀精,白治胃熱多嘔哕。

     粱米損地力而少收,故人多種粟而少種粱。

    穗皆大而毛長,米比粟更壯大。

    青者襄陽出,黃者西洛出,白者東吳出。

    作飯味甘而淡,性皆微寒,無毒。

    惟黃粱得土中氣,故味甘而平。

    俱養五髒,補脾胃,和中益氣,止霍亂吐利煩渴,利小便,實大腸。

    黃粱米,治當風卧濕,遇冷所中,成肢體頑痹,小兒面身生瘡如火燒,為末,蜜水調敷。

    青粱米,去胃痹熱,健脾,止洩精。

    醋拌百蒸百曬,可作糗糧。

    白粱米,除胃虛熱嘔吐,又除胸中客熱,移五髒氣,續筋骨。

    北人長食之。

    夏月作粟餐,亦以除熱。

     罂粟 罂粟甘平除風熱,散胸痰滞胃中翻,竹瀝作糜令下食,過服動髒及下元。

     其房如罂,其子如粟。

    無毒。

    主行風氣,祛逐邪熱,散胸中痰滞,止翻胃及丹石發動不下食。

    和竹瀝煮作粥,食之極美,然性寒,利大小腸,不宜多食,過食則動膀胱氣耳。

     酒 酒味苦甘辛大熱,大扶肝胃活氣血,破行藥辟惡邪,痰火病患宜撙節,糟性溫中宿食消,一切菜蔬毒可殺。

     酒,酉也。

    釀之米曲、酉醉,久而味美也。

    味辛者,能散,為導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味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緩;淡者,利小便而速下也。

    陶隐居雲: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性熱甚也。

    大扶肝養脾,濃腸胃,潤皮膚,散胸中郁氣,活肢體滞血,破癖。

    行藥勢,引人諸經不止,與附子同。

    殺百邪惡毒氣,禦風寒霧露。

    昔有三人觸霧晨行,空腹者死,食粥者病,飲酒者健。

    此酒之辟惡也。

    《東垣十書》雲:醇酒冷凍飲料有三益,一得溫中之寒以養肺,二得寒中之溫以養脾,三則令人不得恣飲,惟好飲及中寒者不可。

     丹溪雲:本草止言其大熱有毒,不言其濕中發熱近于相火,醉後惡寒戰栗可見矣。

    其性善升,大傷肺氣,助火生痰,變為諸病。

    病之淺者,或嘔吐,或自汗,或疼癢,或鼻,或衄血,或洩痢,或心脾胃痛,尚可散而出也;病之深者,為消渴,為内疽,為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