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治門(谷)
關燈
小
中
大
神曲、紅曲、麥芽、油麻、食鹽、扁豆、赤小豆、甘蔗,俱見前卷。
粳米 粳米無毒甘平味,能和五髒補脾胃,長肌堅骨止洩煩,強志益精又益氣,孽米溫中宿食消,杵糠下噎取其義。
粳,硬也,堅硬于糯米也。
即今白晚米與早米。
赤白大小異族,惟白晚米為最。
入手太陰、少陰經。
平和五髒,補益胃氣,長肌肉,壯筋骨,止煩渴洩痢,強心志,益腎精,益肺氣。
養生書雲:氣精皆從米變化而生,故字皆從米。
有病者,煮粥食之,不雜一物,其病自愈。
造飯過熟則佳。
食幹飯止瀉,若常食幹飯,令人熱中,唇口幹。
和蒼耳食,令卒心痛,燒陳倉米和蜜漿解之。
和馬肉同食,發痼疾。
新熟者動氣,經再年者發病。
《液》雲,白虎湯用之入肺,以陽明為胃之經,色為西方之白也;少陰症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孽米,即谷芽也。
去殼,止取孽中之米,故曰孽米。
味苦,溫,無毒。
主寒中下氣。
開胃消食,除煩熱。
性溫于麥芽。
杵糠,即舂杵頭細糠也。
性平。
主卒噎不下及反胃不止,刮取含之即去。
亦取其舂搗之義耳。
又燒末服之令易産。
以糠作枕,損人眼目。
陳倉米 陳倉米鹹酸澀溫,調胃能止洩如奔,寬中下氣除煩渴,更消蠱腫封瘡痕。
倉,廪也,即粳米以廪軍人者。
陳久者良。
無毒。
調胃緩脾,寬中下氣,除煩止渴,消食澀腸,止洩痢,食之易饑,炊作幹飯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北人炊之于甕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髒六腑之氣。
凡熱食即熱,冷食即冷,假以火氣,體自溫平。
黃米丸:治水蠱,用幹系瓜一捧,去皮剪碎,和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色黃為度,去巴豆,入陳倉米,如系瓜之多少,同炒米黃色,去系瓜,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湯下百丸,數服即愈。
蓋系瓜如人之脈絡然,引巴豆之氣入皮膚也。
又蒸作餅,和醋封毒腫惡瘡立瘥。
糯米 糯米甘溫主溫中,止吐瀉亂安胎宮,炒黑敷瘡黃止衄,多食熱壅氣不通,稈又退黃并蠱毒,煮汁飲之立見功。
糯,也。
其米軟而粘,即稻米也。
今人用之作酒煮糖者,無毒。
溫中益氣,實腸止洩,定霍亂,養下元,縮小便,治婦人胎動腹痛,下黃水,和氣血藥中服之,若雜肉同進則不利其子。
炒黑水調,敷癰疽、金瘡、水毒、竹木刺。
炒黃為末,新汲水下二錢,治鼻衄不止。
多食生熱,壅諸經絡氣,令人神昏,嗳酸脹悶,久則動風,發瘡,緩筋身軟不能行。
諸家因見食者多病此症,遂以糯性為寒,不知其性實溫,而體質粘滞難化,脾胃弱者濕熱生而氣窒不通。
觀之造酒,其熱可見。
作糜粥食之,止消渴。
合酒同食,醉難醒。
稻稈,治黃病通身及蠱毒,煮汁飲之效。
按五谷,稻,黍、稷、麥、菽。
早米,晚米、糯米、皆稻也。
舊說獨以糯為稻則誤也。
陶隐居雲:《詩》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八谷也,俗人莫能證辨,而況芝英乎?然陶以禾即是粟,朱子《詩》注明言:禾者,谷連稭之總名。
但八谷有粟則是,蓋言粱則包粟在中。
但諸谷皆以各方風土所宜、人事早晚有異為名,其種類最多,此識其入藥者耳。
黍米 黍米益氣味甘溫,肺病相宜多則煩,赤者微苦止咳嗽,霍亂洩痢作粥餐,秫熟能潤大腸燥,釀酒蜷急自然伸。
性宜高燥而寒,故北地有。
似粟而非粟,谷之類也;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
大概有二種,米粘者為秫,不粘者為黍。
黍又有丹、赤、黑數種。
無毒。
肺之谷也,肺病宜食。
益氣安中,補不足,宜脈。
不可久食,多熱,令人煩悶昏,五髒好睡,發宿疾,緩筋骨,絕血脈。
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赤黍米,皮赤米黃,味苦,微寒,無毒。
主咳嗽咳逆,霍亂,止洩痢,除熱止渴,下氣。
《衍義》雲:但可為糜,不堪為飯,粘着難脫,然亦動風。
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即《詩》之所謂也。
性宜下濕而暑,故東南皆有之,宜作酒。
肥軟易消。
故謂之軟粟,又謂糯粟。
味甘,微寒,無毒。
止寒熱,利大腸。
能壅五髒氣,動風,不可常食。
又和菌陳、地黃釀酒服,治筋骨攣急;嚼爛塗瘡疥、漆瘡、凍瘡,犬咬;又為末,雞子白調塗腫毒。
稷米 稷米本是五谷長,甘芳可愛供祭向,利脾胃解毒苦瓠,多食令人發痼冷。
稷,亦谷之類,似黍而小,即今之米,又謂之粢,為五谷之長。
米熟芳香
粳米 粳米無毒甘平味,能和五髒補脾胃,長肌堅骨止洩煩,強志益精又益氣,孽米溫中宿食消,杵糠下噎取其義。
粳,硬也,堅硬于糯米也。
即今白晚米與早米。
赤白大小異族,惟白晚米為最。
入手太陰、少陰經。
平和五髒,補益胃氣,長肌肉,壯筋骨,止煩渴洩痢,強心志,益腎精,益肺氣。
養生書雲:氣精皆從米變化而生,故字皆從米。
有病者,煮粥食之,不雜一物,其病自愈。
造飯過熟則佳。
食幹飯止瀉,若常食幹飯,令人熱中,唇口幹。
和蒼耳食,令卒心痛,燒陳倉米和蜜漿解之。
和馬肉同食,發痼疾。
新熟者動氣,經再年者發病。
《液》雲,白虎湯用之入肺,以陽明為胃之經,色為西方之白也;少陰症桃花湯用此,甘以補正氣;竹葉湯用此,甘以益不足。
孽米,即谷芽也。
去殼,止取孽中之米,故曰孽米。
味苦,溫,無毒。
主寒中下氣。
開胃消食,除煩熱。
性溫于麥芽。
杵糠,即舂杵頭細糠也。
性平。
主卒噎不下及反胃不止,刮取含之即去。
亦取其舂搗之義耳。
又燒末服之令易産。
以糠作枕,損人眼目。
陳倉米 陳倉米鹹酸澀溫,調胃能止洩如奔,寬中下氣除煩渴,更消蠱腫封瘡痕。
倉,廪也,即粳米以廪軍人者。
陳久者良。
無毒。
調胃緩脾,寬中下氣,除煩止渴,消食澀腸,止洩痢,食之易饑,炊作幹飯止痢;補中益氣,堅筋骨,通血脈,起陽道;北人炊之于甕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髒六腑之氣。
凡熱食即熱,冷食即冷,假以火氣,體自溫平。
黃米丸:治水蠱,用幹系瓜一捧,去皮剪碎,和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色黃為度,去巴豆,入陳倉米,如系瓜之多少,同炒米黃色,去系瓜,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湯下百丸,數服即愈。
蓋系瓜如人之脈絡然,引巴豆之氣入皮膚也。
又蒸作餅,和醋封毒腫惡瘡立瘥。
糯米 糯米甘溫主溫中,止吐瀉亂安胎宮,炒黑敷瘡黃止衄,多食熱壅氣不通,稈又退黃并蠱毒,煮汁飲之立見功。
糯,也。
其米軟而粘,即稻米也。
今人用之作酒煮糖者,無毒。
溫中益氣,實腸止洩,定霍亂,養下元,縮小便,治婦人胎動腹痛,下黃水,和氣血藥中服之,若雜肉同進則不利其子。
炒黑水調,敷癰疽、金瘡、水毒、竹木刺。
炒黃為末,新汲水下二錢,治鼻衄不止。
多食生熱,壅諸經絡氣,令人神昏,嗳酸脹悶,久則動風,發瘡,緩筋身軟不能行。
諸家因見食者多病此症,遂以糯性為寒,不知其性實溫,而體質粘滞難化,脾胃弱者濕熱生而氣窒不通。
觀之造酒,其熱可見。
作糜粥食之,止消渴。
合酒同食,醉難醒。
稻稈,治黃病通身及蠱毒,煮汁飲之效。
按五谷,稻,黍、稷、麥、菽。
早米,晚米、糯米、皆稻也。
舊說獨以糯為稻則誤也。
陶隐居雲:《詩》黍、稷、稻、粱、禾、麻、菽、麥,八谷也,俗人莫能證辨,而況芝英乎?然陶以禾即是粟,朱子《詩》注明言:禾者,谷連稭之總名。
但八谷有粟則是,蓋言粱則包粟在中。
但諸谷皆以各方風土所宜、人事早晚有異為名,其種類最多,此識其入藥者耳。
黍米 黍米益氣味甘溫,肺病相宜多則煩,赤者微苦止咳嗽,霍亂洩痢作粥餐,秫熟能潤大腸燥,釀酒蜷急自然伸。
性宜高燥而寒,故北地有。
似粟而非粟,谷之類也;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
大概有二種,米粘者為秫,不粘者為黍。
黍又有丹、赤、黑數種。
無毒。
肺之谷也,肺病宜食。
益氣安中,補不足,宜脈。
不可久食,多熱,令人煩悶昏,五髒好睡,發宿疾,緩筋骨,絕血脈。
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蟲。
赤黍米,皮赤米黃,味苦,微寒,無毒。
主咳嗽咳逆,霍亂,止洩痢,除熱止渴,下氣。
《衍義》雲:但可為糜,不堪為飯,粘着難脫,然亦動風。
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即《詩》之所謂也。
性宜下濕而暑,故東南皆有之,宜作酒。
肥軟易消。
故謂之軟粟,又謂糯粟。
味甘,微寒,無毒。
止寒熱,利大腸。
能壅五髒氣,動風,不可常食。
又和菌陳、地黃釀酒服,治筋骨攣急;嚼爛塗瘡疥、漆瘡、凍瘡,犬咬;又為末,雞子白調塗腫毒。
稷米 稷米本是五谷長,甘芳可愛供祭向,利脾胃解毒苦瓠,多食令人發痼冷。
稷,亦谷之類,似黍而小,即今之米,又謂之粢,為五谷之長。
米熟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