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寒門

關燈
消酒毒,去口臭。

    面包煨熟,去面用。

    雷公以茱萸同炒,微黃黑,去萸,取豆蔻皮并子杵用之。

     肉豆蔻 肉豆蔻辛溫補中,下氣消痰開胃胸,霍亂心腹多膨痛,實腸久瀉有奇功。

     形似豆蔻,對草蔻言,故名肉蔻。

    無毒。

    入手陽明經。

    溫中補脾,消痰飲、宿食、酒毒、冷積。

    下氣寬胸,開胃止霍亂吐沫,心腹脹痛。

    實大腸,止虛瀉、冷瀉之要藥也。

    兼治氣痢、赤白痢、小兒乳霍吐逆、不食作洩、腹内蟲痛、中惡、冷疰鬼氣。

    《日華》雲:肉蔻下氣,以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

    非若除皮、香附之快洩。

     《衍義》以為多服洩氣,恐不然。

    油色肥實肉白者佳。

    用湯調糯米粉,或醋調面包,灰火中煨黃熟取出,以紙捶去油淨,勿令犯銅。

     縮砂 縮砂(蜜)辛溫暖脾胃,消食和中止瀉吐,澀腸抑腎奔豚邪,止咳保胎行肺氣。

     皮緊縮皺,形色如砂,又名砂仁。

    無毒。

    入手足太陰、陽明、太陽、足少陰經。

    暖胃溫脾,消化酒食,治心腹中虛冷痛,霍亂轉筋,嘔吐水瀉,赤白痢,休息痢,氣痢,澀大小腸,除腎積奔豚氣,止肺氣咳嗽,咳逆上氣,又炒過治妊娠觸傷,胎動腹痛。

    丹溪雲:縮砂治病,行氣故也。

    治痢藥中用之,以熱攻熱,乃所以順治也。

    和皮慢火炒令香熟,刮去皮,取仁搗碎用。

    與檀香、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柏,茯苓為使則入腎,與赤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益智仁 益智(仁)辛溫療胃寒,和中止嘔唾涎殘,固精止溺及餘滴,養神補氣三焦安。

     服之益人智能,故名。

    無毒。

    療脾胃中受寒邪,止嘔哕涎唾,當于補中、和中藥内兼用之。

    又治遺精虛漏,小便餘滴。

    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之,入鹽煎服,奇驗。

    諸辛香劑,多耗神氣,惟此能益氣安神,安三焦,補不足,然亦不可多服。

    《液》雲:主君相二火,手足太陰,足少陰,本脾經藥也。

    與諸香同用則入肺,與補氣藥同用則入脾,與滋補藥同用則入腎。

    蓋脾、肺、腎三經,子母互相關也。

    去皮用。

     荜茇 荜茇熱辛除胃冷,下氣消痰破積猛,嘔酸瀉痢腹心疼,治腎寒疝腰腳眚。

     無毒。

    除胃冷下氣,消痰飲宿食,癖,嘔逆醋心,水瀉,虛痢,霍亂,冷氣心腹滿痛。

    又治腎冷寒疝,核腫陰汗,腰膝酸痛,婦人内冷無子。

    又偏頭痛,令患人口含溫水,取末一字,随左右鼻吸之,絕妙。

    此藥性急,甚于胡椒。

    今人以調食味,多服走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去涎,用醋浸一宿,焙幹,刮去皮粟子,令淨,免傷肺令人上氣。

     香附 香附辛甘充散寒,皮風胸熱也能寬,消食霍亂腹心痛,開郁理血女人丹。

     氣香,附根而生,又名莎草根。

    氣平,無毒。

    沉也,陰中陽也。

    味輕辛散,能充皮毛發,去寒氣及皮膚病疹,胸中虛熱,消食下氣,治一切霍亂,心腹疼痛,腎氣膀胱冷。

    古雲:香附理血氣,婦人之仙藥。

    蓋婦人性偏多郁,此藥散郁逐瘀,令新血自生而百體和。

    炒黑能止血,治崩漏下血。

    凡氣血藥必用之,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亦陽生陰長之義。

    本草雲:益氣者,正謂其為血中氣藥,能和氣而生血止血也。

    不然,逐瘀快氣之劑,豈能補氣益氣哉?采得後用稈火燒去毛,入石臼内搗淨。

     氣病略炒,血病酒煮,痰病姜汁煮,下虛鹽水煮,血虛有火,童便煮過則涼,積冷醋浸,炒則熱,他藥亦可以此類推。

    忌鐵,得烏藥良。

    又與巴豆同炒,治瀉洩不止。

    生用,治大便不通。

     藿香 藿香辛溫散寒氣,霍亂心疼并嘔哕,消風水腫辟瘴邪,行氣入肺專開胃。

     藿,豆葉,葉似藿,或言主療霍亂,故名。

    無毒。

    可升可降,陽也。

    入手足太陰經。

    能發汗散寒濕,溫中止霍亂,心腹痛、吐逆最要藥也。

    又消風水毒氣浮腫,辟惡氣瘴氣,兼止瘧進食,治口臭。

    本芳香開胃助脾之劑,但入發表散藥則快氣,入補脾藥則益氣,入順氣藥則理肺滞。

    水洗去土梗,用葉。

     丁香 丁香辛熱快脾胃,止嘔逆亂洩肺穢,入腎壯陽暖膝腰,風腫牙疳及冷痹。

     形似釘,純陽。

    無毒。

    入手太陰、足陽明、少陰經。

    主溫脾胃,快積滞,消癖,殺酒毒,善止翻胃嘔吐,幹濕霍亂,心腹冷痛,瀉肺寒咳逆上氣、口氣,補腎壯陽,治腰疼膝冷,風毒諸腫及齒疳骨槽。

    《液》雲:與五味子、莪術同用,亦治奔豚氣,兼療五痔、五色毒痢、鬼疰蠱毒,烏須殺蟲,能發諸香。

    雄者顆小,煎膏中用之,去丁蓋,免發背癰;雌者顆大,如棗核,謂之母丁香,味佳力大,故《局方》多用之,單方療婦人陰冷痛,取雌者為末,縫紗袋中,納陰内,中病即已。

     木香 木香苦辛健脾胃,氣積霍亂并瘧痢,專寬胸腹散肺痰,消癰治疝行肝氣。

     氣香,形如木,即青木香也。

    出舶上,氣溫,無毒。

    可升可降,陰中陽也。

    健脾胃,消食積,治一切氣痛,久年冷氣癖塊脹痛,九種心痛,婦人血氣刺痛難忍,止翻胃嘔逆,霍亂吐瀉。

    得草果、蒼術,治溫瘧、瘴瘧。

    佐黃連,治赤白痢為最要。

    專洩肺經氣滞痰結,胸腹間壅塞及冷氣不能運轉,佐以生姜、肉豆蔻,其效尤速。

    消癰腫毒及膀胱冷痛、疝氣,俱以槟榔為使。

    丹溪謂:木香行肝氣。

    苦入心,辛入肺,心肺氣調而肝家郁火自伏,更無攻沖拂逆之患,非肝氣之自行也。

    兼療淋露羸劣少氣,安胎,禦霧露,辟疫邪,殺蠱毒。

     行藥之精,久服強志,不夢寤魇寐。

    抑論調氣者,和氣也;洩氣者,散氣、破氣也。

    易老專言破氣,東垣以為能補能洩,大抵随諸藥佐為用。

    故曰:以黃連制之,則不過于疏暢;以知、柏制之,則不過于上升。

    形如枯骨,油重者良。

    行氣,生磨刺服,不見火。

    止瀉實大腸,用濕紙包,灰火中煨。

    其有蘆頭丁蓋子色青者,是木香神也。

    又有一種西木香,止痢腹痛尤效。

     沉香 沉香辛溫能暖中,吐瀉轉筋痛腹胸,消風水腫治冷痹,壯陽散滞一身通。

     出海南及交廣,細枝緊實未爛者為青桂香;堅黑中實不枯沉水者為沉香;形如雞骨,中空,半浮半沉與水面平者為雞骨香;形如馬蹄者為馬蹄香;最粗者為棧香;又有削之自卷,咀之柔韌者為黃蠟沉,尤難得,其實一種,有精粗之異耳。

    沉香無毒。

    沉而降,陽也。

    主暖胃調中,止轉筋吐瀉,心腹痛,氣痢,風水腫毒,冷風麻痹,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

    補右腎命門,壯元陽、暖腰膝,散滞氣,保和胃氣。

    用為使,上而至天,下而至泉,無所不至。

    兼去惡氣,破癖,補五髒。

    入湯磨刺,入丸散另研極細。

     檀香 檀香辛溫升胃氣,霍亂腹心痛立去,又行腎邪攻腹心,兼消腫毒并惡疰。

     樹如檀,生南海,黃、白、紫三種,俱入藥。

    無毒。

    陽中微陰。

    入手太陰,足少陰,通行陽明經,引胃氣上升,又能引芳香之物上行至胸膈之上,咽嗌之中,同為理氣之劑。

    主霍亂心腹痛,進食殺蟲。

    治腎經邪氣上攻,心腹疼痛及腰痛。

    消風熱諸瘡腫毒,為末,醋和塗之。

    敷金瘡,止血止痛,兼辟中惡鬼氣。

    抑論諸香動火耗氣,非冷氣不舒者,不可輕服。

    腦麝芳竄尤甚,切宜慎之。

    古人夏月囊香以辟汗氣,猶謂能散真氣而開毛孔,況服之不當者釣乎! 胡椒 胡椒辛熱去胃寒,消食化痰利膈間,霍亂冷痢腹心痛,壯腎和髒忌多餐,荜澄茄尤溫膀腎,本是同根性一般。

     出胡地。

    其味焦辣也,無毒。

    除髒腑中風冷,去胃寒痰吐水,食已即吐,尤驗。

    消食下氣寬胸,止霍亂腹心冷痛,大腸寒滑寒痢亦用。

    調五髒,壯腎氣,過餐傷肺走氣。

    飲食中用之者,殺一切魚肉鼈蕈毒。

    凡使,内無皺殼者力大,石槽中研末用。

    荜澄茄,胡語也。

    向陽者胡椒,向陰者澄茄,治與胡椒一般,尤能助脾胃,溫腎與膀胱冷氣,心腹卒痛及染須用之。

    去柄及皺皮,酒浸蒸半日,細杵。

     蜀椒 蜀椒辛熱散風寒,齒目膚頑腸安,咳嘔瘧疽并結,壯陽縮便達下關,子名椒目專滲水,秦椒止痛逐風癱。

     出四川,謂之蜀椒,皮紅肉濃裡白,氣味濃烈;出關陝,謂之秦椒,色黃黑,味短,不及蜀椒。

    有小毒。

     浮也,陽中陽也。

    能發汗散風寒,除六腑沉寒,傷寒時疫亦用之;治齒痛目翳淚出,骨節皮膚死肌痹痛,腰腳不遂,腸下痢水瀉;止咳逆咳嗽,嘔吐,溫瘧,黃膽,水腫;破結宿食,心腹冷痛;壯陽療陰汗,縮小便,澀遺精。

    東垣曰:川椒達下是也。

    兼治産後宿血諸疾,下乳汁,殺蟲魚毒,鬼疰蠱毒,乃溫脾胃與腎,開腠理,通關益氣,通血之劑也。

    調食蒸雞豚,味佳。

    多服令氣乏氣喘,十月食椒,損心多忘。

    丹溪雲:服椒者無不被其毒,以其久久火自膀胱起也。

    凡使,去目及閉口者,酒拌濕蒸兩時久,取出入甕陰幹,勿令見風,或微炒出汗,乘熱入竹筒中,以杵舂去附紅黃殼。

    杏仁為使。

    畏款冬花、雄黃、附子、防風。

    椒目,味苦、辛,有小毒。

     主十二水腫,脹滿水蠱。

    利小便及膀胱急,治盜汗。

    此藥止行滲道,不行谷道,所以能下水最速。

    入藥微炒,不宜久服。

    椒葉,熱,無毒。

    治奔豚伏梁氣及内外腎釣痛,霍亂轉筋,和艾及蔥搗爛,醋湯拌罨。

    秦椒,味辛、苦,生溫熟寒,有毒。

    治與川椒大同,主腹中寒痛,風邪痿痹,喉痹。

    通婦人月經,利五髒。

    服食當用蜀椒,畏惡制法同。

     韭菜 韭菜辛溫性最急,溫中又除胃客熱,中風中惡腹心疼,消瘀破積止便血,根同搗汁利膈胸,子主精寒多夢洩。

     韭,久也,一種而複生也。

    味辛帶微酸,無毒。

    溫中,除心腹痼冷作痛,又除胃中客熱,中風失音,及中惡腹心急痛如刺,俱搗汁飲之。

    善消胸膈間瘀血凝滞,癖冷痛,止尿血瀉血及卒下痢。

    《衍義》雲:春食則香;夏食則臭,令人乏氣;冬食動痰,令人吐水;五月及酒後尤不可食。

    孔子謂不時不食者,正謂此輩。

    未出土者為韭黃,食之滞氣。

    凡好食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