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寒門

關燈
即湯液熱浮長也。

    古庵雲:治寒以熱。

    熱藥屬陽,故治寒多陽藥。

    外寒宜汗散,宜用風門藥,寒從汗解也。

    夫寒濕皆屬陰,宜與治濕門通看。

     附子 附子辛甘鹹熱毒,虛寒風濕行經速,咳逆厥冷腹心疼,霍亂嘔痢筋蜷縮。

     附子、烏頭、烏喙、天雄、側子,五物同出異名。

    似烏鳥頭者為烏頭,俗名川烏;兩歧相合如烏之嘴者為烏喙;細長至三四寸者為天雄;附根而生者為附子;小者為側子。

    補虛多用附子,風家多用天雄、川烏。

    東垣雲:附子有大毒。

    陽中陽也。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

    本手少陽三焦、命門藥也。

    能治六腑沉寒,五髒痼冷。

    主中寒及傷寒陰症陰毒,四肢厥冷,心腹疼痛,煩躁迷悶不省,風寒咳逆邪氣,霍亂轉筋,下痢赤白,脾胃虛冷,脾脹翻胃嘔逆,久瀉不止,頭痛頭風。

    堅筋骨,治偏風半身不遂及寒濕痿拘攣,腰脊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諸痹癱瘓,痰涎。

    得白術,治腎寒濕;得幹姜,補中回陽。

    為百藥之長,通行諸經,引用效最速。

     丹溪雲:八味丸用為少陰向導,其補自是地黃,後世因以為補,謬哉!孕婦誤服堕胎。

    取端平圓大重一兩以上者力全,用黑豆煎水浸五日夜,去皮尖并臍,切作兩片,以姜渣包夾,外又用面包,灰火中炮熟。

    如外黃内白,劣性尚存,須薄切,炒令表裡皆黃。

    有用童便煮而浸之,以助下行。

    俗方每用附子,皆須甘草、人參、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

    惟古姜附湯生用之。

    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烏韭。

     川烏 川烏破積除寒熱,心腹臍間冷氣結,肩胛諸痹目中疼,消胸痰滞三蟲殺,烏喙專主陰囊癢,能消腫醫曆節。

     行經逐寒,治風濕邪,與附子大同。

    主破諸積聚寒熱,心腹臍間冷痛,肩胛痛不可俯仰,一切風痹、血痹、半身不遂皆驗。

    目中痛不可久視,消胸中痰冷,食不下,堕胎,殺三蟲,長而有尖者佳,制同附子。

    遠志為使。

     反半夏、栝蒌、貝母、白蔹、白芨,惡藜蘆,忌豉汁。

    其汁煎之名射罔,味苦。

    殺禽獸,療屍疰堅,頭風痹痛,又主瘡瘡根,結核瘰,毒腫及蛇咬。

    先取藥塗四畔,漸漸近瘡,習習逐病至骨。

    瘡有熱膿黃水出塗之,若無膿水,有生血及新傷肉破即不可塗,立殺人。

    中之者,以甘草、蘭青、小豆葉,冷水解之。

    烏喙,味辛,微溫。

    主風濕,丈夫腎濕陰囊癢,寒熱曆節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癰腫膿結。

    烏龍丹:川烏、五靈脂各五兩,量入龍腦、麝香為末,滴為丸,彈子大。

    每一丸先以生姜汁研化,次暖酒調,日二次,空心、晚食前服,治癱瘓風,手足曳,口眼斜,語言謇澀,步履不正,神效。

    三神丸:烏頭三兩。

    一兩生,一兩炒熟,一兩燒存性,為末,醋煮,面糊丸,綠豆大。

    每五丸,空心服。

    瀉用井花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幹姜湯下;赤白痢,生姜甘草湯下。

     天雄 天雄壯陽散寒濕,上療頭面風邪急,側子專治偏痹風,瘡癰腫效可立。

     東垣雲: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藥。

    凡上焦虛陽,頭面風去來疼痛,喉痹,背脊伛偻,胸膈痰水,氣喘促急,霍亂,必用之。

    久服令人心雄,力作不倦,故名。

    餘與烏、附同,但天雄走上,烏、附達下。

    取身全、短、無尖,周匝有附子孕十一個,皮蒼色者佳。

    凡丸,炮去皮尖、底須,湯藥和皮生用亦佳。

    遠志為使。

    惡腐婢,忌豉汁。

    側子,專治腰腳冷痹,半身不遂及遍身風疹,頸上鼠,一如癰腫皆驗。

    餘與烏、附相同。

     生姜 生姜發散主傷寒,鼻塞頭疼咳逆安,入肺開胃止痰嘔,破血行氣到心間。

     姜,禦濕氣,如田有界以分水也。

    味辛,溫,無毒。

    浮而升,陽也。

    主發散傷寒傷風,頭痛鼻塞寒熱,咳逆喘嗽上氣。

    入肺開胃益脾,化痰涎,止嘔吐翻胃之聖藥也。

    以上諸症皆在表在上之邪,姜能行氣散氣,故治之。

    産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

    今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心氣通則一身之氣正,而邪氣不能容,故曰去穢惡,通神明。

    後人因孔子不徹,而每好食之,其實多服反少智,損心氣,故孔子亦不多食。

     古雲:八九月食姜,至春患眼、損壽、減筋力。

    又雲:平人夜食姜,令人閉氣,病則不拘也。

    丹溪雲:留皮則冷,去皮則熱。

    非皮之性本冷也,蓋留皮則行表而熱去,去皮則守中而熱存耳。

    故又有言曰:姜屑,比之幹姜不熱,比之生姜不潤。

    以幹生姜代幹姜者,以其不潛故也,秦椒為使。

    惡黃芩、黃連、天鼠屎。

    殺半夏、濃樸、茛菪毒。

     桂枝 桂枝辛甘熱且浮,微解風寒汗自收,一樣嫩枝名柳桂,善治上焦熱不留,薄桂專行肢節滞,橫行肩臂必須求。

     桂,猶圭也,為諸藥之先聘也。

    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紋,形如圭。

    諸家論桂不同,惟陳藏器雲:菌桂、牡桂、桂心,同是一物。

    出交趾、南海、桂林、桂嶺、桂陽、柳州、象州者佳。

    菌桂正圓,如竹卷二三重,味烈肉濃者,即今肉桂。

    菌,竹名,言其卷如竹筒,故又名筒桂。

    半卷多脂者,名闆桂,即今鐵闆桂也。

    牡乃老桂,味稍淡,皮薄少脂,乃桂品中之最高者,故又名官桂。

    桂心,即牡桂去皮一半,取中心近裡味辛者。

    桂枝乃細薄而嫩者。

    薄桂比桂枝稍濃,柳桂比桂枝更薄。

    桂枝有小毒。

    浮而升,陽也。

    氣、味俱輕。

    入足太陽經,故能上行頭目,發散表邪。

    凡傷風傷寒有汗者,用以微解表邪,邪去而汗自止,非固表止汗之謂也。

    柳桂,乃小枝嫩條,尤善行上焦,補陽氣,虛人服之使不生熱也。

    薄桂,乃細薄嫩枝,入上焦,橫行肩臂。

    治痛風,善行肢節凝滞,兼瀉奔豚。

    凡使,略刮去粗皮。

     以上治上焦寒藥。

     肉桂 肉桂辛熱補腎髒,養精止煩又止汗,利肝肺氣遏心疼,溫中破癖除霍亂。

     純陽,小毒,入手、足少陰經。

    東垣雲:氣之濃者,肉桂也。

    氣濃則發熱,故下行而補腎、相火不足。

     主一切風氣,五勞七傷,養精髓,暖腰膝,止虛煩虛汗。

    利肝氣,除風濕冷痹、筋骨攣縮,利肺氣,止咳嗽鼻,養心神,治卒心痛,久服,明眼目,和顔色,面生光華。

    兼溫脾胃,長肌肉,破癖、瘕、瘀血,霍亂轉筋,下痢,一切沉寒痼冷,中下腹冷痛。

    此藥通血脈,利關節,故婦人經閉亦用之。

    惟有孕者,必炒過乃不堕胎。

    宣導百藥,無所畏,謂之通使。

    春、夏二時慎用。

    本草雖雲小毒,亦從類化,與芩、連為使,小毒何施? 與烏、附、巴豆、幹漆為使,則小毒化為大毒。

    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則能調中益氣而可久服;得柴胡、紫石英、幹地黃,則能調榮而止吐逆。

    凡使,色紫而濃者佳,刮去粗皮、忌生蔥。

     官桂 官桂無毒治中寒,咳逆喉痹吸呼難,補中更治心脅痛,溫筋通脈利竅關,桂心專能止心痛,行血藥滞補陰堅。

     官桂,主寒在中焦,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呼吸不清,兼補中益氣,治心痛、脅痛。

    溫筋通脈利關節,治冷風疼痛。

    桂心,治九種心痛及中惡、寒疝、産後血沖心痛,止唾血吐血,破血通月閉,下胞衣,殺三蟲。

     兼治中風偏僻,牙緊舌強,失音及腳軟痹不仁。

    丹溪雲:桂心入二三分于補陰藥中,則能行血藥凝滞而補腎,由味辛屬肺而能生水行血,外腎偏腫痛者亦驗。

     幹姜 幹姜生用發寒邪,利肺咳逆身痹麻,炮苦守中溫脾腎,瘧利霍亂腹疼佳,炒黑止血又生血,産後潮熱退無些。

     大熱,無毒。

    可升可降,陽中陰也。

    生用味辛,發散寒邪,與生姜同功。

    利肺冷氣咳嗽咳逆,胸滿。

    除風寒濕痹,一切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

    《唐本》雲:治風下氣,宣諸脈絡,微汗是也。

    水洗慢火炮制,則味微苦,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止,能守能補,與生姜異。

    溫脾胃,治裡寒水洩,下痢腸汁,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

    又下焦寒濕,沉寒痼冷,腎中無陽,脈氣欲絕,佐以附子立效。

    傷寒陰陽易病,單服之。

    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與補陰藥同用,能引血藥入氣分生血,治血虛發熱及産後大熱。

    丹溪雲:多用能耗散元氣,壯火食氣故也。

    須生甘草緩之。

    畏惡同生姜。

    造幹姜法:取生者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曬幹,釀瓷甕中三日,内紫色乃成。

    蜀地者佳。

    白姜,即蜀姜去皮未經釀者,色白,味極辣,治肺胃寒邪功多。

    幹生姜,乃留皮自幹者,治脾胃寒濕。

     高良姜 高良姜辛苦大溫,冷沖心痛腹相牽,霍亂嘔痢宿食化,腳氣冷痹亦堪論。

     出高良郡,形似山姜。

    純陽,無毒。

    主胃中暴冷、逆沖心痛,或腹内亦痛、霍亂轉筋、翻胃嘔食、瀉痢,消宿食,解酒毒,兼去風冷痹弱腳氣。

    大抵溫中下氣,消積健脾,與諸豆蔻同功。

    锉碎,麻油拌炒。

     紅豆蔻 紅豆蔻辛溫無毒,腸虛水瀉痛心腹,霍亂嘔酸酒毒醒,更辟瘴霧忌多服。

     雲是高良姜子,微帶紅色,主腸虛水瀉、心腹攪痛、霍亂、嘔吐酸水,解酒毒,去宿食,辟瘴霧氣毒,兼治冷氣腹痛,吐瀉痢疾。

    不宜多服,令人舌粗,不思飲食。

     白豆蔻 白豆蔻味辛大溫,上焦氣冷補還元,散肺中滞退雲翳,助肺消積止胃翻。

     色白,形如豆。

    凡物盛多謂之寇,一顆内子有百粒,故名。

    無毒。

    升也,陽也。

    入手太陰、太陽經。

    别有清高之氣,補上焦元氣不足,散胸中冷氣,破肺中滞氣,退白睛中紅翳,如赤眼暴發則不宜用。

    東垣雲:溫中止霍亂而助脾。

    主消冷積,止心腹冷痛,寬胸進食。

    若冷吐翻胃,遇食即吐,單用二三枚為末,酒調服之。

    立效。

    去皮用。

     草豆蔻 草豆蔻辛氣亦溫,心胃寒痛嘔翻翻,下氣溫中除霍亂,善進飲食退酒煩。

     實結于草上。

    無毒。

    浮也,陽也。

    入足太陰、陽明經。

    主風寒邪犯胃口之上,心腹胃脘作痛作脹,嘔吐霍亂,下氣溫中,補脾胃,磨積滞,調散冷氣甚速,虛弱不能飲食者最宜,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