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門
關燈
小
中
大
即《湯液》燥降收也。
古庵雲:燥因血虛而然。
蓋血虛生熱,熱生燥是也。
宜用解熱生津藥及滋血潤燥藥。
夫燥熱皆屬陽,宜與治熱門通看。
天門冬 天門冬苦寒潤肺,瀉火消痰定喘氣,肺痿肺多渴衄,通腎補虛及偏痹。
天,颠也,一名颠棘。
《爾雅》名門冬,冬月作實也。
無毒。
升也,陰也。
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東垣雲:保肺氣,不被熱擾,定喘促,徙得安甯。
又雲:潤肺肝。
《日華》雲:潤五髒。
其實保與定皆潤也。
肺潤而五髒自潤,乃潤肺之美藥也。
瀉肺熱肺火,消痰止嗽定喘,肺痿肺癰吐膿血,血熱吐衄,消渴煩熱。
又治肺經津燥結為瘕積聚。
通腎氣,補五勞七傷及諸暴風濕偏痹,熱毒遊風。
性雖冷能補精枯血冷,益氣填髓,養肌膚,利小便,殺三蟲,去伏屍;久服顔色潔白,耐寒暑,身輕不饑,延年,令人多子。
但專洩而不收,中寒腸滑者禁用。
湯浸去皮心,焙熱即當風涼之,如此二三次自幹,不損藥力。
地黃、貝母為使。
畏曾青、鯉魚。
外用浣衣洗面最潔。
麥門冬 麥門冬甘氣微寒,清肺火令心安神,養陰通脈醫痿蹶,清谷調中治嘔幹。
形如麥。
無毒。
降也,陽中之陰。
入手太陰經。
瀉肺火,生肺金。
治咳嗽煩渴、血熱妄行及肺痿吐膿,安心神,清心熱及心下支滿。
夫伏火去則金清自能生水,而陰精日長日固。
心神安則血有所統,而客熱自散。
又脈失及痿蹶必用者,心肺潤而血脈自通也。
大抵後人治心肺多,古人治脾胃多。
經雲:消谷調中,止嘔吐。
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口幹。
久服安五髒,美顔色,令有肥健有子。
去心用,不令人煩。
行經酒浸。
地黃、車前為使。
惡款冬花,畏苦參。
知母 知母苦寒潤心肺,補腎瀉火更清胃,勞蒸渴嗽止瘧斑,兼利小腸消腫潰。
補陰藥用之,以其能知血之母也。
無毒。
沉而降,陰中陰也。
入足陽明、手太陰,足少陰本藥。
潤心肺,滋化源,止驚悸,下氣消痰。
瀉腎火、胃火之聖藥。
内傷虛勞,陽盛有汗,骨蒸熱勞,往來傳屍疰病,消渴口幹,咳嗽,傷寒,久瘧,煩熱發斑皆治。
兼通小腸,除邪氣,肢體浮腫及脅膈中惡,風汗内疸,妊娠腹痛,産後蓐勞,辟射工溪毒。
經雲:多服令人洩。
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症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去皮,補藥鹽水或蜜水蒸,或炒,上行酒炒。
忌鐵器。
貝母 貝母苦辛平散郁,降火消痰清肺疾,煩熱咳渴咽項風,淋疸疝瘕心腹實。
形如聚貝子。
無毒。
丹溪雲:貝母治諸疾者,辛能散結,苦能降火,氣血調暢,而疾自愈,收斂瘡口亦此意也。
消痰止嗽,潤肺清心,和中氣,安五髒,乃怯症之要藥也。
又主傷寒淅淅惡風寒,目眩項直,煩熱咳嗽,作渴無汗,喉痹,淋瀝,時氣黃膽,疝瘕,腹中結實,心脅滿逆,兼治婦人難産,胞衣不下,乳難,乳癰,去目中膚翳,項下瘿瘤痰核,金瘡風痙,人面惡瘡。
姜汁泡去心,雷公用灰火炮黃去心,和糯米炒黃熟,去米用。
其中有根顆不作兩片無皺者,名丹龍精,損人筋脈。
濃樸、白薇為使。
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三母散:知母、貝母、牡蛎,為末,豬懸蹄湯調服,善下乳汁。
又單貝母為末,砂糖丸含化,止嗽。
栝蒌根 栝蒌根苦寒益津,能消痼熱煩滿身,退疸續傷通月水,解毒排膿逐瘀陳。
栝,括也;樓,蒌斂也,言包其子于内如括囊也。
根名天花粉,内有花紋,天然而成也。
雷公雲:栝圓黃皮濃蒂,小苦,蒌長赤皮蒂粗,陰人服。
天花粉,無毒。
沉也,陰也。
生津液,止消渴,除腸胃痼熱,時疾滿身煩躁,大熱發狂,退八疸身面黃,唇幹口燥,續絕傷,通月水,下乳汁,利小腸,諸癰腫發背,痔漏瘡疖、乳癰,排膿消腫解毒,生肌長肉,兼逐撲損瘀血。
《本草》雲:補虛安中者,熱去津複而中自和,與天門冬冷補之意同。
二八月采入地深者,去皮,日幹,生鹵地者有毒。
栝蒌實 栝蒌實苦甘潤肺,消痰治嗽寬胸痹,止血止痢補虛勞,伸手面皺通經閉,葉莖清暑解熱中,瓤入茶煎降痰氣。
俗名栝蒌仁。
無毒。
丹溪雲:屬土而有水。
《本草》言治胸痹者,以其味苦甘性潤,治痰嗽,利胸膈,甘能補肺,潤能降氣。
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為止嗽之要劑。
又洗滌胸膈中垢膩郁熱,治消渴之神藥。
《日華》雲:治吐血腸風下血,赤白痢疾,補虛勞,療手面皺,生津液,通月經,下乳汁。
莖葉,療中熱傷暑最效。
瓤幹者煎茶化痰降氣,又濕者和葛粉拌炒熟為末,沸湯下。
治肺燥熱渴,大便秘。
十月采黃老實取子,炒,去殼去油用。
枸杞為使。
惡幹姜,畏牛膝、幹漆,反烏頭。
地骨皮 地骨皮苦寒無毒,入腎瀉火退晡潮,有汗骨蒸惟比妙,表風肌痹亦堪調。
即枸杞根。
大寒。
升也,陰也。
入足少陰、手少陽經。
海藏曰: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
惟屬陰也,故瀉血中之火,陰分日晡潮熱;惟主裡也,故治傳屍有汗骨蒸,獨此與知母最妙,凡肌熱在外皆能治之;惟走表也,故治在表無定風邪、風濕痹痛。
能堅筋骨、益精、止渴、利腸、涼血止血。
凡癰疽出血膿不止,刮粗皮煎湯,洗令血淨,以中心白瓤貼之立愈。
有痼疾人勿用。
全州者佳。
去骨水洗,刮去粗皮,焙幹,忌鐵。
牡丹皮 牡丹皮寒瀉火伏,養真血氣破結蓄,專主無汗之骨蒸,又補神志之不足。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
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
味辛苦,無毒。
陰中微陽。
入足少陰、手厥陰經。
主吐血衄血瘀血,熱留腸胃不散。
消打撲瘀血,續筋骨,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破堅,下胎下胞,産後一切冷熱血氣。
療瘡癰排膿止痛及下部生瘡成洞,皆養真血而破瘀血蓄血之功也。
又治冷氣,散諸痛結及中風螈,痙、驚痫、邪氣,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禁癫疾,皆固真氣而行結氣郁氣之力也。
易老雲:治神志不足。
神屬心,志屬腎,故八味丸用之以補心腎也。
又曰:牡丹皮入足少陰及手厥陰,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及手少陽,治有汗之骨蒸。
有二種,白者補,赤者利。
出合州、和州、宣州山中,單葉紅花者佳。
二八月采根如筆管大者,以銅刀劈去骨,陰幹,酒拌蒸三時,日幹用。
畏菟絲子,忌蒜。
今人家移枝接者,名千葉牡丹,不用。
五味子 五味子溫滋腎陰,除煩止渴補虛任,斂肺通脈定喘咳,和中消積水腫淫,肺火盛者用南味,辛甘且散風邪侵。
北五味色黑,皮肉酸甘,核苦辛鹹。
無毒。
可升可降,陰也。
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滋腎水,暖腎髒,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羸瘦,強陰益精,壯筋骨,收肺氣,耗散火熱,嗽必用之。
主肺寒咳逆、上氣喘嗽,通血生脈,補氣,兼和中氣,霍亂轉筋,翻胃,解酒毒,消食積,癖,奔豚冷氣,水濕氣淫,腹腫脹大。
是知在下補腎,在上滋肺,在中和脾。
孫真人雲:夏月常服五味,以補五髒氣。
是不特金水二髒藥也。
但多食收補太驟,反緻虛熱,又酸甚吊痰引嗽。
如肺火盛者,莫如用南五味,色黃,味辛甘,稍重而能散痰火,去風邪。
苁蓉為使,惡葳蕤,勝烏頭。
烏梅 烏梅酸平能斂肺,止渴除煩下痰氣,調胃和中斷瘧痢,虛勞蒸熱及偏痹,白梅雖暖仍化痰,搗敷癰瘡點黑痣。
五月采黃色梅實,用早稻杆燒灰,和米飲拌之,火熏幹為烏梅。
無毒。
可升可降,陰也。
收肺氣者,生津止渴,除煩熱煩滿,下氣止嗽,消痰及痰厥頭痛,調胃者,治瘴瘧久痢,便血久瀉,澀腸,解煩毒,清酒毒,定霍亂吐蛔,心腹脹痛,短氣欲死。
東垣雲:凡酸味收補元氣。
諸虛勞骨蒸羸瘦,久嗽少睡必用之。
又療肢體偏痛,皮膚麻痹等症。
古方和細茶、幹姜為丸,治休息痢。
燒灰敷一切惡瘡肉立驗。
入藥,溫酒或水洗,蒸去核用。
白梅,以鹽水曝幹,藏密器中,臨用去核,性暖無毒。
亦入除痰藥中。
又搗爛敷刀箭傷,止血及刺入肉中,乳癰腫毒,亦和藥點青黑痣,蝕惡肉。
生梅暖,止渴多唾,傷骨,蝕脾胃,令人膈上熱,發虛熱,服黃精人尤不相宜。
《衍義》雲:食梅則津液洩,水生水也,津液洩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
葉煮濃汁服,治休息痢并霍亂;洗葛衣令潔淨,經夏不脆。
梅核仁亦可單用除煩熱,如手指忽腫痛,以烏梅仁和苦酒搗膏,以指漬之立愈。
枇杷葉 枇杷葉苦平無毒,清肺止渴止咳促,掃肺風生胸面瘡,卒嘔下氣效尤速。
葉如枇杷,故名。
治肺熱咳嗽氣逆,消渴及久嗽身熱肌瘦将成痨者。
又治肺風瘡,胸面上瘡及卒嘔哕不止,下氣。
四月采,每葉重一兩者,以粗布拭去毛淨,甘草湯洗一遍拭幹,酥炙。
其毛射人肺,令咳不可療。
實,甘寒無毒,治肺氣,潤五髒,下氣止嘔逆并渴疾。
多食動痰熱,和炙肉、熱面食之,令人患熱毒黃病。
蘭草 蘭草芳平辛更甘,止渴生津去癖痰,利水散郁消諸痹,久服可與神明參。
葉似馬欄,故名蘭草。
即今人栽植座右,花開時滿室清香者,無毒。
善止消渴,除胸中痰癖。
丹溪雲: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利水道。
經雲:消諸痹,治之以蘭是也。
兼殺蠱毒,辟不祥。
和油煎膏,澤頭長發。
久服,益氣潤肌,輕身不老,可通神明。
蓋禀金水清氣而似有火,方藥俗人并不識用,惟東垣常用之。
五六月采,陰幹。
入藥煎煮。
馬兜鈴 馬兜鈴子寒而苦,肺熱咳嗽痰無數,咳逆連連坐卧難,熏痔更醫五種蠱,根即名為青木香,利膈止痛無不愈。
實如馬項之鈴,作四五瓣。
無毒。
陰中微陽。
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氣上逆連連,不可坐卧。
又治血痔瘡,以藥于瓶中燒煙熏病處。
五種蠱毒,水煎頓服吐之,立化蠱出,惟蛇蠱,加麝少許。
入藥劈開,取向裡子去革膜,微炒。
根名土青木香,治氣下膈,止刺痛。
八月采用。
款冬花 款冬花溫味辛甘,止勞嗽喘唾稠粘,肺痿煩渴心驚悸,洗肝明目咽如攙。
款,至也,至凍時開花,故又名顆凍。
純陽無毒。
主咳逆上氣,善喘息,呼吸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消痰止嗽。
治肺痿肺癰吐膿血,消渴煩熱,寒熱。
潤心肺,益五髒,補勞劣。
古今治嗽之最要者也。
有人病久嗽,用款冬花于無風處燒,以筆管吸其滿口則咽,數日效。
兼治心虛驚悸,發痫,洗肝明目,治咽喉腫痛如攙。
花半開者良。
去枝土,甘草水浸一宿,陰幹。
杏仁為使,惡皂莢、消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黃芩、黃連、青葙子,得紫菀良。
紫菀 紫菀苦溫能調肺,消痰嗽血定喘悸,寒熱胸結氣能消,補虛治蹶并勞疰。
菀,軟也。
色紫而體軟潤者佳。
又有白菀,性亦頗同。
無毒。
益肺,安五髒。
消痰止渴,止久嗽及肺癰咳唾膿血,喘悸,咳逆上氣,胸脅寒熱結氣。
補虛勞不足,潤肌添髓。
兼治喉痹,痿蹶,屍疰勞氣百邪,婦人卒不得小便,小兒驚痫。
去蘆,蜜水浸一宿,焙幹。
款冬花為使。
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
治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五錢,為末,生姜、烏梅煎湯下三錢,甚效。
阿膠 阿膠甘溫保肺氣,勞喘損嗽及久痢,補虛治痿立亦難,養肝安胎腰腹墜。
取烏驢皮,以東阿井水煎者佳。
蓋濟水性清趨下,故治濁痰逆上。
無毒。
降也,陽也。
人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
益肺氣,定喘,虛損咳唾膿血非此不除。
止赤白久痢,得黃連、黃蠟為佐最妙。
補虛羸,陰氣不足,心腹内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小腹痛甚,四肢酸疼,腳酸不能久立,一切癱瘓不遂。
養肝血,凡血虛而胎動不安,腰腹重墜下血,血痢或卒尿血。
丹溪雲: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
若邪勝初發者用之,強閉其邪而生他症。
阿膠,真者難得,甯用黃明牛膠。
但牛皮膠
古庵雲:燥因血虛而然。
蓋血虛生熱,熱生燥是也。
宜用解熱生津藥及滋血潤燥藥。
夫燥熱皆屬陽,宜與治熱門通看。
天門冬 天門冬苦寒潤肺,瀉火消痰定喘氣,肺痿肺多渴衄,通腎補虛及偏痹。
天,颠也,一名颠棘。
《爾雅》名門冬,冬月作實也。
無毒。
升也,陰也。
入手太陰、足少陰經。
東垣雲:保肺氣,不被熱擾,定喘促,徙得安甯。
又雲:潤肺肝。
《日華》雲:潤五髒。
其實保與定皆潤也。
肺潤而五髒自潤,乃潤肺之美藥也。
瀉肺熱肺火,消痰止嗽定喘,肺痿肺癰吐膿血,血熱吐衄,消渴煩熱。
又治肺經津燥結為瘕積聚。
通腎氣,補五勞七傷及諸暴風濕偏痹,熱毒遊風。
性雖冷能補精枯血冷,益氣填髓,養肌膚,利小便,殺三蟲,去伏屍;久服顔色潔白,耐寒暑,身輕不饑,延年,令人多子。
但專洩而不收,中寒腸滑者禁用。
湯浸去皮心,焙熱即當風涼之,如此二三次自幹,不損藥力。
地黃、貝母為使。
畏曾青、鯉魚。
外用浣衣洗面最潔。
麥門冬 麥門冬甘氣微寒,清肺火令心安神,養陰通脈醫痿蹶,清谷調中治嘔幹。
形如麥。
無毒。
降也,陽中之陰。
入手太陰經。
瀉肺火,生肺金。
治咳嗽煩渴、血熱妄行及肺痿吐膿,安心神,清心熱及心下支滿。
夫伏火去則金清自能生水,而陰精日長日固。
心神安則血有所統,而客熱自散。
又脈失及痿蹶必用者,心肺潤而血脈自通也。
大抵後人治心肺多,古人治脾胃多。
經雲:消谷調中,止嘔吐。
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口幹。
久服安五髒,美顔色,令有肥健有子。
去心用,不令人煩。
行經酒浸。
地黃、車前為使。
惡款冬花,畏苦參。
知母 知母苦寒潤心肺,補腎瀉火更清胃,勞蒸渴嗽止瘧斑,兼利小腸消腫潰。
補陰藥用之,以其能知血之母也。
無毒。
沉而降,陰中陰也。
入足陽明、手太陰,足少陰本藥。
潤心肺,滋化源,止驚悸,下氣消痰。
瀉腎火、胃火之聖藥。
内傷虛勞,陽盛有汗,骨蒸熱勞,往來傳屍疰病,消渴口幹,咳嗽,傷寒,久瘧,煩熱發斑皆治。
兼通小腸,除邪氣,肢體浮腫及脅膈中惡,風汗内疸,妊娠腹痛,産後蓐勞,辟射工溪毒。
經雲:多服令人洩。
凡肺中寒嗽,腎氣虛脫,無火症而尺脈微弱者禁用。
去皮,補藥鹽水或蜜水蒸,或炒,上行酒炒。
忌鐵器。
貝母 貝母苦辛平散郁,降火消痰清肺疾,煩熱咳渴咽項風,淋疸疝瘕心腹實。
形如聚貝子。
無毒。
丹溪雲:貝母治諸疾者,辛能散結,苦能降火,氣血調暢,而疾自愈,收斂瘡口亦此意也。
消痰止嗽,潤肺清心,和中氣,安五髒,乃怯症之要藥也。
又主傷寒淅淅惡風寒,目眩項直,煩熱咳嗽,作渴無汗,喉痹,淋瀝,時氣黃膽,疝瘕,腹中結實,心脅滿逆,兼治婦人難産,胞衣不下,乳難,乳癰,去目中膚翳,項下瘿瘤痰核,金瘡風痙,人面惡瘡。
姜汁泡去心,雷公用灰火炮黃去心,和糯米炒黃熟,去米用。
其中有根顆不作兩片無皺者,名丹龍精,損人筋脈。
濃樸、白薇為使。
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三母散:知母、貝母、牡蛎,為末,豬懸蹄湯調服,善下乳汁。
又單貝母為末,砂糖丸含化,止嗽。
栝蒌根 栝蒌根苦寒益津,能消痼熱煩滿身,退疸續傷通月水,解毒排膿逐瘀陳。
栝,括也;樓,蒌斂也,言包其子于内如括囊也。
根名天花粉,内有花紋,天然而成也。
雷公雲:栝圓黃皮濃蒂,小苦,蒌長赤皮蒂粗,陰人服。
天花粉,無毒。
沉也,陰也。
生津液,止消渴,除腸胃痼熱,時疾滿身煩躁,大熱發狂,退八疸身面黃,唇幹口燥,續絕傷,通月水,下乳汁,利小腸,諸癰腫發背,痔漏瘡疖、乳癰,排膿消腫解毒,生肌長肉,兼逐撲損瘀血。
《本草》雲:補虛安中者,熱去津複而中自和,與天門冬冷補之意同。
二八月采入地深者,去皮,日幹,生鹵地者有毒。
栝蒌實 栝蒌實苦甘潤肺,消痰治嗽寬胸痹,止血止痢補虛勞,伸手面皺通經閉,葉莖清暑解熱中,瓤入茶煎降痰氣。
俗名栝蒌仁。
無毒。
丹溪雲:屬土而有水。
《本草》言治胸痹者,以其味苦甘性潤,治痰嗽,利胸膈,甘能補肺,潤能降氣。
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為止嗽之要劑。
又洗滌胸膈中垢膩郁熱,治消渴之神藥。
《日華》雲:治吐血腸風下血,赤白痢疾,補虛勞,療手面皺,生津液,通月經,下乳汁。
莖葉,療中熱傷暑最效。
瓤幹者煎茶化痰降氣,又濕者和葛粉拌炒熟為末,沸湯下。
治肺燥熱渴,大便秘。
十月采黃老實取子,炒,去殼去油用。
枸杞為使。
惡幹姜,畏牛膝、幹漆,反烏頭。
地骨皮 地骨皮苦寒無毒,入腎瀉火退晡潮,有汗骨蒸惟比妙,表風肌痹亦堪調。
即枸杞根。
大寒。
升也,陰也。
入足少陰、手少陽經。
海藏曰:地為陰,骨為裡,皮為表。
惟屬陰也,故瀉血中之火,陰分日晡潮熱;惟主裡也,故治傳屍有汗骨蒸,獨此與知母最妙,凡肌熱在外皆能治之;惟走表也,故治在表無定風邪、風濕痹痛。
能堅筋骨、益精、止渴、利腸、涼血止血。
凡癰疽出血膿不止,刮粗皮煎湯,洗令血淨,以中心白瓤貼之立愈。
有痼疾人勿用。
全州者佳。
去骨水洗,刮去粗皮,焙幹,忌鐵。
牡丹皮 牡丹皮寒瀉火伏,養真血氣破結蓄,專主無汗之骨蒸,又補神志之不足。
牡丹乃天地之精,群花之首。
葉為陽發生,花為陰成實,丹為赤即火,故能瀉陰中之火。
味辛苦,無毒。
陰中微陽。
入足少陰、手厥陰經。
主吐血衄血瘀血,熱留腸胃不散。
消打撲瘀血,續筋骨,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破堅,下胎下胞,産後一切冷熱血氣。
療瘡癰排膿止痛及下部生瘡成洞,皆養真血而破瘀血蓄血之功也。
又治冷氣,散諸痛結及中風螈,痙、驚痫、邪氣,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禁癫疾,皆固真氣而行結氣郁氣之力也。
易老雲:治神志不足。
神屬心,志屬腎,故八味丸用之以補心腎也。
又曰:牡丹皮入足少陰及手厥陰,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及手少陽,治有汗之骨蒸。
有二種,白者補,赤者利。
出合州、和州、宣州山中,單葉紅花者佳。
二八月采根如筆管大者,以銅刀劈去骨,陰幹,酒拌蒸三時,日幹用。
畏菟絲子,忌蒜。
今人家移枝接者,名千葉牡丹,不用。
五味子 五味子溫滋腎陰,除煩止渴補虛任,斂肺通脈定喘咳,和中消積水腫淫,肺火盛者用南味,辛甘且散風邪侵。
北五味色黑,皮肉酸甘,核苦辛鹹。
無毒。
可升可降,陰也。
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滋腎水,暖腎髒,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羸瘦,強陰益精,壯筋骨,收肺氣,耗散火熱,嗽必用之。
主肺寒咳逆、上氣喘嗽,通血生脈,補氣,兼和中氣,霍亂轉筋,翻胃,解酒毒,消食積,癖,奔豚冷氣,水濕氣淫,腹腫脹大。
是知在下補腎,在上滋肺,在中和脾。
孫真人雲:夏月常服五味,以補五髒氣。
是不特金水二髒藥也。
但多食收補太驟,反緻虛熱,又酸甚吊痰引嗽。
如肺火盛者,莫如用南五味,色黃,味辛甘,稍重而能散痰火,去風邪。
苁蓉為使,惡葳蕤,勝烏頭。
烏梅 烏梅酸平能斂肺,止渴除煩下痰氣,調胃和中斷瘧痢,虛勞蒸熱及偏痹,白梅雖暖仍化痰,搗敷癰瘡點黑痣。
五月采黃色梅實,用早稻杆燒灰,和米飲拌之,火熏幹為烏梅。
無毒。
可升可降,陰也。
收肺氣者,生津止渴,除煩熱煩滿,下氣止嗽,消痰及痰厥頭痛,調胃者,治瘴瘧久痢,便血久瀉,澀腸,解煩毒,清酒毒,定霍亂吐蛔,心腹脹痛,短氣欲死。
東垣雲:凡酸味收補元氣。
諸虛勞骨蒸羸瘦,久嗽少睡必用之。
又療肢體偏痛,皮膚麻痹等症。
古方和細茶、幹姜為丸,治休息痢。
燒灰敷一切惡瘡肉立驗。
入藥,溫酒或水洗,蒸去核用。
白梅,以鹽水曝幹,藏密器中,臨用去核,性暖無毒。
亦入除痰藥中。
又搗爛敷刀箭傷,止血及刺入肉中,乳癰腫毒,亦和藥點青黑痣,蝕惡肉。
生梅暖,止渴多唾,傷骨,蝕脾胃,令人膈上熱,發虛熱,服黃精人尤不相宜。
《衍義》雲:食梅則津液洩,水生水也,津液洩故傷齒,腎屬水,外為齒故也。
根療風痹,出土者殺人。
葉煮濃汁服,治休息痢并霍亂;洗葛衣令潔淨,經夏不脆。
梅核仁亦可單用除煩熱,如手指忽腫痛,以烏梅仁和苦酒搗膏,以指漬之立愈。
枇杷葉 枇杷葉苦平無毒,清肺止渴止咳促,掃肺風生胸面瘡,卒嘔下氣效尤速。
葉如枇杷,故名。
治肺熱咳嗽氣逆,消渴及久嗽身熱肌瘦将成痨者。
又治肺風瘡,胸面上瘡及卒嘔哕不止,下氣。
四月采,每葉重一兩者,以粗布拭去毛淨,甘草湯洗一遍拭幹,酥炙。
其毛射人肺,令咳不可療。
實,甘寒無毒,治肺氣,潤五髒,下氣止嘔逆并渴疾。
多食動痰熱,和炙肉、熱面食之,令人患熱毒黃病。
蘭草 蘭草芳平辛更甘,止渴生津去癖痰,利水散郁消諸痹,久服可與神明參。
葉似馬欄,故名蘭草。
即今人栽植座右,花開時滿室清香者,無毒。
善止消渴,除胸中痰癖。
丹溪雲:散久積陳郁之氣甚有力,利水道。
經雲:消諸痹,治之以蘭是也。
兼殺蠱毒,辟不祥。
和油煎膏,澤頭長發。
久服,益氣潤肌,輕身不老,可通神明。
蓋禀金水清氣而似有火,方藥俗人并不識用,惟東垣常用之。
五六月采,陰幹。
入藥煎煮。
馬兜鈴 馬兜鈴子寒而苦,肺熱咳嗽痰無數,咳逆連連坐卧難,熏痔更醫五種蠱,根即名為青木香,利膈止痛無不愈。
實如馬項之鈴,作四五瓣。
無毒。
陰中微陽。
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氣上逆連連,不可坐卧。
又治血痔瘡,以藥于瓶中燒煙熏病處。
五種蠱毒,水煎頓服吐之,立化蠱出,惟蛇蠱,加麝少許。
入藥劈開,取向裡子去革膜,微炒。
根名土青木香,治氣下膈,止刺痛。
八月采用。
款冬花 款冬花溫味辛甘,止勞嗽喘唾稠粘,肺痿煩渴心驚悸,洗肝明目咽如攙。
款,至也,至凍時開花,故又名顆凍。
純陽無毒。
主咳逆上氣,善喘息,呼吸連連不絕,涕唾稠粘,消痰止嗽。
治肺痿肺癰吐膿血,消渴煩熱,寒熱。
潤心肺,益五髒,補勞劣。
古今治嗽之最要者也。
有人病久嗽,用款冬花于無風處燒,以筆管吸其滿口則咽,數日效。
兼治心虛驚悸,發痫,洗肝明目,治咽喉腫痛如攙。
花半開者良。
去枝土,甘草水浸一宿,陰幹。
杏仁為使,惡皂莢、消石、玄參,畏貝母、辛夷、麻黃、黃、黃芩、黃連、青葙子,得紫菀良。
紫菀 紫菀苦溫能調肺,消痰嗽血定喘悸,寒熱胸結氣能消,補虛治蹶并勞疰。
菀,軟也。
色紫而體軟潤者佳。
又有白菀,性亦頗同。
無毒。
益肺,安五髒。
消痰止渴,止久嗽及肺癰咳唾膿血,喘悸,咳逆上氣,胸脅寒熱結氣。
補虛勞不足,潤肌添髓。
兼治喉痹,痿蹶,屍疰勞氣百邪,婦人卒不得小便,小兒驚痫。
去蘆,蜜水浸一宿,焙幹。
款冬花為使。
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
治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五錢,為末,生姜、烏梅煎湯下三錢,甚效。
阿膠 阿膠甘溫保肺氣,勞喘損嗽及久痢,補虛治痿立亦難,養肝安胎腰腹墜。
取烏驢皮,以東阿井水煎者佳。
蓋濟水性清趨下,故治濁痰逆上。
無毒。
降也,陽也。
人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
益肺氣,定喘,虛損咳唾膿血非此不除。
止赤白久痢,得黃連、黃蠟為佐最妙。
補虛羸,陰氣不足,心腹内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小腹痛甚,四肢酸疼,腳酸不能久立,一切癱瘓不遂。
養肝血,凡血虛而胎動不安,腰腹重墜下血,血痢或卒尿血。
丹溪雲:久嗽久痢,虛勞失血者宜用。
若邪勝初發者用之,強閉其邪而生他症。
阿膠,真者難得,甯用黃明牛膠。
但牛皮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