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濕門

關燈
即《湯液》濕化成也。

    古庵雲:氣虛不能運化水谷而生濕,宜補氣除濕藥,又宜調中消導藥、行濕利二便藥。

    外濕宜汗散,宜用風門藥,風能勝濕也。

    夫濕寒皆屬陰,宜與治寒門通看。

     人參 人參甘溫補五髒,止渴調中利濕痰,明目開心通血脈,安魂定魄解虛煩。

     參,參也。

    久服補元氣,有參贊之功,五參皆然。

    無毒。

    浮而升,陽也。

    主補五髒,随本髒藥為使。

    以升麻引,則瀉肺脾中火邪,以補上升之氣;以茯苓引,則瀉腎中火邪,以補下焦元氣。

    一切勞傷,肺脾陽氣不足,喘促、短氣、少氣最妙,惟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

    故曰:肺寒還可用,肺熱則傷肺。

    肺寒者,脈滞濡行遲,假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亦自是發生而盛矣;肺熱者,氣血激行,再加通迅以助其激速,而脾氣耗甚矣。

    止渴者,生津也。

    調中安脾助胃,去腸胃中冷,心痛脅滿,霍亂反胃,消濕痰,定喘,消積,明目,開心。

     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乃氣中之血藥也。

    故生脈散及表藥、痘瘡藥中多用者,亦取其通經而走表也。

    善能安魂定魄,辟邪止驚,除中虛煩熱。

    與黃同用,則助其補表;與白術同用,則助其補中;與熟地同用,而佐以茯苓,則助補下焦而補腎。

    或泥于作飽而不敢用,蓋不知少服則濕壅,多服則宣通意也。

    形如人形,大如雞腿者佳:去蘆不令人吐。

    和細辛密封,千年不壞。

    反藜蘆,惡鹵鹹。

     黃 黃甘溫性無毒,補益三焦呼羊肉,内托癰疽外斂汗,生津退熱效尤速。

     黃,色;,老也,服之延年。

    又名者,底也,補下元也。

    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入手少陽,手足太陰經。

    東垣雲:溫肉分而實腠理,益元氣而補三焦。

    蓋補肺,皮毛自實。

    治上焦虛喘短氣者,瀉肺中火也;中焦脾胃虛弱,脈弦,血脈不行,羸瘦,腹痛;下焦久瀉痢,腸風,崩帶,月事不勻,胎前産後諸虛疾,小兒百病。

    補三焦、腎、命門不足,呼為羊肉。

    又雲:内托陰症之瘡瘍,外固表虛之盜汗。

    治癰疽久敗,排膿、止痛、生肌收口。

    逐五髒惡血,大風癞疾,五痔鼠。

    肺癰已潰者,用此從裡托出。

    有汗則止,無汗則發。

    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則汗。

    兼止渴生津,生血補中。

    瀉陰火,退虛熱之聖藥也。

    惟蒼黑氣盛者禁用,表邪旺者亦不可用,用之反助邪氣。

    陰虛者亦宜少用,用之以升氣于表,則内反虛耗矣。

    皮微黃,肉白柔軟。

    出綿上者,服之長肉。

    瘡瘍生用,肺虛蜜炙,下虛鹽水炒。

    惡龜甲、白鮮皮,畏防風。

    風能制,得防風,其功愈大,蓋相畏而相使者也。

     甘草 甘草甘平生瀉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毒養血堅筋骨,下氣通經消腫紅。

     甘,甜草也。

    性緩,能解諸急。

    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

    善和諸藥,解百藥毒。

    故又名國老。

     無毒。

    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入足三陰經。

    生則分身、梢,瀉火。

    梢、子生用,性寒,能瀉胃火,解熱毒,除胸中積熱,去莖中痛。

    節,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身大者,補三焦元氣,止渴止嗽,及肺痿吐膿。

    腹中急痛,赤白痢疾。

    又養血補血,堅筋骨,長肌肉倍力,下氣除煩滿逆氣,通經脈。

    消諸癰疽瘡瘍紅腫,與黃同功,若未潰者宜生,已消與不紅腫者宜炙。

    大抵脾胃氣有餘,如心下滿及腫脹嘔吐,痢疾初作,皆不可用。

    下焦藥亦少用,恐緩不能達。

    凡藥宜少用,多用則泥膈而不思食,抑恐緩藥力而少效。

    白術、苦參為使。

    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忌菘菜,豬肉。

     白茯苓 白茯苓甘平滲濕,消痰潤肺伐腎邪,養心神又調脾髒,益氣助血補虛家,赤者須知破氣血,利溲入丙功尤賒。

     茯,伏也;苓,靈也。

    松脂伏于地中而生,治病有靈驗也。

    味甘、淡,氣平。

    無毒。

    浮而升,陽也。

    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

    東垣曰: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準。

    又雲:白者入壬癸,是三焦通行藥也。

    滲濕者,利小便,消浮腫,暴病行水之聖藥也。

    消痰潤肺者,主胸脅逆氣,煩滿咳逆,口焦舌幹,消渴津少,一切痰壅痰飲、肺痿肺火不可缺也。

    腎邪者,淋瀝淋結白濁,腰胫腫痛,無力等症,皆腎經停蓄邪水之所為也。

    惟此藥能伐去邪水,以安真水。

    養心神者,治憂恚驚邪,恐悸健忘好睡,心下結痛保神養神安魂之主藥也。

    調脾胃髒氣者,小便澀而能利,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大便多而能止。

    一切脾胃不和,水谷不分,寒熱無定,嘔逆不止,須用之。

    補虛者,《本經》雲:長陰益氣力。

    《日華》雲: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

    丹溪雲:凡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

    茯苓雖曰淡滲,而味甘且重,不走真氣。

    佐以人參等補劑下行,亦能補虛固腎。

     陰虛者少用無害。

    養生家,每取白者蒸暴三次,為末,以牛乳汁和膏服之。

    或蜜浸,或酒浸,封固百日後,常服不饑延年,腸化為筋,通神緻靈。

    要知虛而上有痰火,下有濕熱者最宜。

    若勞役陽虛,小便多、汗多者,禁用。

    赤茯苓,味淡,入足太陰,手少陽少陰經。

    東垣雲:赤者入丙丁,主破結血結氣,瀉小腸火,利小便,分水谷。

    陰虛者切忌,蓋白補而赤瀉。

    出雲南,似人形、龜鳥,味甘者佳。

    去粗皮杵末,水飛浮去赤膜,曬幹,免緻損目。

    有生山之陰,味苦者,須熱湯淋去苦味。

    馬刀為使。

    惡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醋及酸物。

    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髒。

     茯神 茯神能療風虛眩,恚怒驚悸善忘健,補虛勞乏辟不祥,心下堅滿亦可羨。

     假松之氣,津盛發洩于外者,結為茯苓;津氣不甚盛者,抱根而生,名為茯神,言專能斂伏神氣也。

    味甘,氣平。

    無毒。

    陽也。

    治風眩、風虛、心虛之要藥。

    止恚怒、驚悸、善忘,開心益智,定魂魄,養精神;療五勞口幹,補虛乏,辟不祥;又治心下急痛堅滿。

    人虛而小便不利者,加而用之。

    去皮及根,畏惡同茯苓。

     薯蓣 薯蓣甘溫氣最平,能補榮衛治濕凝,腰疼夢失虛羸熱,又止頭風眼眩睛。

     薯,署色明也;蓣,形如芋也。

    俗名山藥。

    無毒。

    手太陰經藥也。

    涼而能補,凡脾胃中氣不足,久洩者必用之。

    補心氣,開達心孔。

    安魂多記。

    補肺津,潤皮毛幹燥,除煩熱或寒熱邪氣,下逆氣。

    補腎陽氣,強陰,澀夢洩,止腰疼。

    東垣雲:山藥而腰濕能醫。

    丹溪雲:生者消腫硬。

    蓋補氣血則留滞自不容不行也,補肝能堅筋骨及頭面遊風、頭風眼眩。

    久服益顔色,長肌肉。

    病患虛羸,加而用之。

    懷慶者佳。

    熟則滞氣,濕則滑,惟幹實者入藥。

    二門冬、紫芝為使,惡甘遂。

     白術 白術甘溫健胃脾,寒濕熱濕盡相宜,痰痞嘔洩腫汗渴,兼補氣血安胎兒。

     術,濁也,色白而形濁也。

    味甘而辛苦不烈。

    無毒。

    可升可降,陽也。

    入手太陽少陰、足陽明太陰經。

     補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去諸經濕。

    又退胃熱,除寒熱,消虛痰痞氣宿滞,止霍亂、嘔逆、洩瀉、腹中冷痛,利小便,消水腫脹滿。

    又有汗則能止,無法則能發。

    緩脾生津除濕渴,利腰膝間血。

    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膝。

    在氣主氣,在血主血,故補虛藥多用之。

    兼安胎産,産後中風口噤及大風、痿痹、足胫毒瘡,皆效。

     丹溪雲:與二陳同用,則健胃消食,化痰除濕;與芍藥、當歸,枳實、生地之類同用,則補脾而清脾家濕熱,再加幹姜,去脾家寒濕。

    東垣雲:佐黃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實有消痞之妙,惟傷寒動氣不宜用。

    米泔浸半日,去蘆。

    瀉胃火生用,補胃虛土炒。

    防風、地榆為使。

    忌桃、李、雀、鴿肉。

     以上補氣除濕藥。

     蒼術 蒼術辛烈苦甘溫,主風寒濕痹疸屯,腫滿痰積瘧皆散,止嘔瀉治頭目昏。

     蒼,以色言,無毒。

    浮而升,陽也。

    入足陽明太陰經。

    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逐皮間風水結腫,心下滿悶,腹中脹痛窄狹,消痰飲、癖、氣塊,祛瘧,除瘟疫、山岚瘴氣,止霍亂吐瀉不止。

    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青盲雀目、内外翳障。

    久服烏須注顔、壯筋骨、明耳目、潤肌膚是驗,然此皆為陽虛者言也。

     丹溪雲:辛散雄壯,發汗甚速。

    以黃柏、牛膝、石膏下行之藥引之,則治下焦濕疾。

    入平胃散,能去中焦濕疾,而平胃中有餘之氣;入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表之邪。

    惟血虛怯弱及七情氣悶者慎用,誤服耗氣血,燥津液,虛火動而痞悶愈甚。

    米泔浸七日夜,去粗皮,炒黃色,或童便浸。

    防風、地榆為使。

    忌桃、李、雀、鴿肉。

    抑考《神農經》雲:若欲長生,須服山精。

    言術結陰陽之精,未嘗分蒼白也。

    自陶隐居分用,而後貴白而賤蒼,善乎!東垣雲:補中除濕,力不及白;寬中發汗,功過于白。

     半夏 半夏味辛氣亦平,去濕痰健胃脾經,傷寒嘔咳咽喉腫,胸滿頭疼盡忌生。

     夏至第三候生,葉亦半生,天然妙也。

    有毒。

    沉而降,陰中陽也。

    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性燥勝水,善去脾經濕痰,痰去而脾胃主氣自健,飲食自進。

    寒痰、風痰亦用者,辛溫故也。

    主傷寒寒熱,溫瘧嘔吐,咳逆上氣及形寒厥冷傷肺而咳。

    治咽喉腫痛。

    心下堅脹、腸鳴、胸中痰氣痞塞及痰飲頭痛頭眩,非此不除。

    兼消癰腫、瘿瘤,氣虛而面色痿黃有痰氣者,加而用之。

    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