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熱門
關燈
小
中
大
即《湯液》寒沉藏也。
古庵雲:治熱以寒,寒藥屬陰,故治熱多陰藥。
又郁火宜發散,宜用風門藥,火郁則發之,升陽散火也。
夫熱燥皆屬陽,宜與治燥門通看。
黃芩 黃芩苦味枯飄者,瀉肺除風熱在肌,堅者大腸除熱用,膀胱得助化源宜。
芩,金也,黃色,應秋金也。
氣寒。
無毒。
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經。
中空而爛者名腐腸,瀉肺受火邪氣逆,消膈上痰熱及胃中濕熱黃膽。
中破而飄者名宿芩,瀉肺痰火,利氣,除時行風濕熱邪在表,寒熱往來,諸瘡乳癰,背發疔腫火瘍,用之排膿。
一切上部實熱痰熱積血,假此降散。
細實直而堅者名條芩,瀉大腸火,逐水消谷,止熱瀉下痢膿血、腹痛後重,養陰退陽。
細實圓而堅者名子芩,去膀胱熱,滋化源,利小腸,治五淋小腹絞痛,及女子血閉下血。
又安胎者,由其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也。
故曰得濃樸、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黃、白蔹、赤小豆療鼠;得川芎調平心血,心平而熱自退,血不妄行矣。
酒炒上行,便炒下行,尋常生用。
山茱萸、龍骨為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栀子 栀子苦寒瀉肺火,更除胃熱心煩,目赤鼻衄身發黃,止痢通淋消癞顆。
形似酒栀。
味薄。
無毒。
陰中陽也,入手太陰經。
易老雲:輕浮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瀉肺中之火。
又除胃熱嘔哕發黃,及亡血亡津、中幹内熱。
仲景治傷寒心下懊、癫狂不得眠,用此吐之。
因邪盛拒而不納,吐則邪得以出,其實栀子非吐藥,惟治心中煩悶耳。
兼治風痰頭眩,目赤面赤,鼻衄鼻,止痢通淋,白癞赤癞諸瘡瘍,亦瀉肺心火耳。
本經謂解大小腸熱,肺清而氣自順化。
治發黃者,亦除胃濕熱耳。
近有治陰火用童便炒黑,謂其能益少陰經血;得故紙能滋陰降火,清上固下,性雖寒而帶補。
《衍義》曰:屈曲下行,降火開郁,能治塊中之火。
東垣雲:治臍下血滞結而不得小便。
又曰:涼心腎。
是藥乃上中下美劑,要之皆瀉肺火,調肺氣,滋肺源耳。
緊小七棱者良。
用仁去心胸熱,用皮雲肌表熱,尋常生用。
虛火童便炒七次至黑色。
沙參 沙參性寒甘苦味,能除表熱與胃痹,卒疝惡瘡身浮癢,散血積兮補陰氣。
生砂地,葉似枸杞,根如葵,筋大外赤黃内白,一名白參,出華州者良。
無毒。
主肌表間熱,頭痛寒熱,胃痹心腹痛結熱,卒得疝氣下墜絞痛,一切惡瘡疥癬,浮風身癢,散血分積,養肝之功居多,常欲眠而多驚煩者最宜,故曰厥陰本藥也。
兼瀉肺熱,能補五髒之陰,亦随各髒引至。
易老常以此代人參,取其甘也。
米泔浸曬。
惡防己,反藜蘆。
玄參 玄參鹹苦氣微寒,清神氣瀉無根火,風寒身熱瘧昏狂,腎傷腹塊頸核瘰。
黑參也。
無毒。
易老雲:樞機之劑,常領諸氣上下整肅而不濁,治空中氤氲之氣,三焦無根之火,腎傷必用之,本經君藥也。
治暴中風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
溫瘧灑灑,胸中多氣,煩渴火腫者,皆濁氣為之也。
補内傷腎氣,明目強陰益精,乃敷屍頸上有核,腹中有塊,骨蒸驚悸健忘,一切癰腫瘰,頭風喉痹,熱毒遊風,皆痰火聚為之也。
又治婦人産後餘疾,血血瘕,名曰聖藥宜哉!水洗蒲葉隔蒸,或酒蒸亦好。
惡幹姜、黃、大棗、山茱萸,反藜蘆,極忌銅鐵。
丹參 丹參苦寒治熱狂,主痼結水鳴腸,頭目腰腳諸瘡毒,胎經崩帶益婦娘。
赤參也。
無毒。
治風邪留熱狂悶及冷熱勞熱,主破瘕,心腹痼疾。
邪氣入腸鳴如走水,頭痛目赤,骨節痛腰脊強,四肢不遂,風腳軟痛者,單用浸酒服之。
可逐奔馬,故又名奔馬草。
惡瘡瘿瘤腫毒,排膿止痛生肌,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經脈不勻,益氣養血,通利關脈,去舊生新之劑也。
莖方棱青色,葉相對似薄荷有毛,一苗數根,根赤大如指,長尺餘,處處有之,十月采根,酒洗曬幹。
畏鹹水,反藜蘆。
紫參 紫參味苦辛氣寒,除大熱伏腸胃間,治痢通經諸血疾,破積消癰利竅關。
葉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紅白,肉淺皮深,實黑大如豆,所在有之,一名牡蒙。
無毒。
主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
仲景以甘草佐之而治痢,《局方》用以通婦人經脈。
《本經》雲: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癰腫諸瘡,皆以其通九竅,利大小便也。
三月采根,火炙令紫色。
畏辛夷。
前胡 前胡無毒亦苦寒,主治時内聯外熱,下氣消痰清頭目,安胎治疳破結。
苗比柴胡先生。
主傷寒時氣,内外俱熱,半表裡證,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頭目昏痛,骨節煩疼,咳喘嘔吐寒熱。
《日華》又謂能安胎及小兒疳氣,破結,開胃進食者,總皆消痰下氣,推陳緻新也。
水洗刮去黑皮并蘆,或用竹瀝浸潤曬幹。
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白前 白前氣味甘辛平,善保肺氣嗽有情,胸脅煩悶氣沖上,不眠喉作水雞聲。
色白,苗類前胡,根似白薇、細辛。
保肺清肺,氣嗽久嗽多用,以溫藥相佐尤佳。
主胸脅煩悶,氣逆上沖,呼吸欲絕不得眠,喉中常作水雞聲。
《日華》用治奔豚上氣煩悶。
甘草水浸,去頭須,焙幹。
桔梗 桔梗苦辛提氣血,頭目鼻咽皆肺熱,胸脅腹腸多有痰,又定驚痫排瘡疖。
桔,結也;梗,绠也,其文締結如绠也。
氣微溫。
小毒。
浮而升,陰中陽也,手太陰引經藥。
《衍義》謂其開提氣血。
凡氣血藥中宜用,載諸藥不緻下沉,為舟楫之劑。
主肺熱氣促,嗽逆膿血寒熱,肺痿肺癰,及頭目不清,鼻塞鼻衄,口瘡牙風,喉痹咽腫,胸脅痛如刀刺,腹滿積塊,腸鳴下痢,中冷食不消,霍亂轉筋,皆氣凝血滞痰壅也。
兼定大人驚恐風痹,小兒客忤驚痫,一切瘡疖癰疽在表實證,假此引藥行上行表。
抑論本草雲補氣血,又曰養血補内漏。
許旌陽謂其能升水降火。
愚亦謂其有桔槔之義,故仲景用治少陰咽痛咽幹。
然則《衍義》所謂能開散氣血凝滞,而痰亦疏通,能升提行上行表,而升中有降,故丹溪曰:惟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去頭及兩畔附枝,米泔浸一宿,焙幹,節皮為使。
畏白芨、龍眼、龍膽。
與牡蛎、遠志同用療恚怒,與石膏、蔥白同用能升氣于至陰之下,與硝黃同用能引至胞中至高之分,利五髒腸胃。
又有一種甜桔梗,即荠根,足以亂人參。
見後卷。
百部 百部微溫味苦甘,主除肺熱氣上炎,暴嗽久嗽單煎蜜,殺蟲伐瘵又治疳。
言其根多部隊成百然。
無毒。
主肺熱咳嗽上氣,能潤肺去肺中蟲。
一切暴嗽久嗽勞嗽,俱宜搗汁與蜜等分煎膏含咽。
故東垣曰:治肺熱而咳嗽立止是也。
又治疳蛔傳屍,骨蒸勞蟲,殺寸白蟲、蛲蟲;亦去虱,煮湯洗牛犬虱即去。
并治一切樹木蛀蟲,燼之亦殺蠅蠓。
去心酒洗炒,或曬幹。
桑白皮 桑(白)皮甘澀寒無毒,瀉肺客熱嗽痰紅,去肺邪水消浮滿,益肺元氣主傷中。
桑字從從木,衆手采取之形。
葉可食蠶,根皮入藥,入手太陰經。
瀉肺客熱有餘,喘嗽煩渴,痰中見紅,去肺中邪水,浮腫腹滿利水道,益肺元氣不足。
内傷羸瘦崩中脈絕,兼去寸白蟲。
作線可縫金瘡,更以熱雞血塗之。
采土内東行嫩根去骨,銅刀刮去薄皮,勿令皮上涎落,利水生用,咳嗽蜜蒸或炒。
出土者殺人。
續斷、桂心、麻子為使,忌鐵與鉛。
桑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及鵝口舌上生瘡,敷之神效。
又塗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入瘡中良。
蛇咬,蜈蚣、蜘蛛毒敷之效。
桑葉,主除寒熱風痛、霍亂腹痛,鹽搗敷治蛇蟲蜈蚣咬,遍身汗出,乘露采葉,焙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
桑枝平,細锉炒香,水煎濃汁服之,療偏體風癢幹燥,腳氣風氣拘攣,肺嗽口幹,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暑月遇渴即飲。
一學士常病兩臂痛,諸藥不效,服此尋愈,凡服一月見效。
桑耳,味甘。
有毒。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血痛瘕,陰痛無子;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桑椹曬幹搗末,蜜丸服。
止消渴,治金石發熱。
山豆根 山豆根甘寒解毒,急黃熱嗽用宜先,咽喉腫痛含津咽,五痔頭瘡和水研。
生于山,其實如豆。
川産者佳。
善解諸藥毒、蠱毒、寸白蟲,治五般急黃、發熱咳嗽,空心水調二錢服。
喉痹口含一片咽津,五痔磨水研服,頭上秃瘡白屑以水研敷,或油調末塗。
兼治齒痛,赤白痢腹脹喘悶,或蜜為丸,或水煎服。
蜘蛛犬蛇咬,并水研敷。
青黛 青黛甘鹹性氣寒,收五髒火尤瀉肝,消食解毒消瘡腫,能治兒疳病百般。
青色,古用以畫眉,故曰黛,即靛花也。
無毒。
能收五髒郁火,尤瀉肝火,消食積,解諸藥毒。
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咬,小兒驚痫,發熱毛焦,鼻幹皮枯,面黃肢瘦,腹脹瀉痢,百般疳證,效。
藍實 藍實甘寒苦殺,解毒解結最适宜,葉主熱狂并吐血,解毒殺蟲更出奇。
藍字從監,月令仲夏無刈藍,以傷生長之氣;實,子也。
無毒。
主小兒病鬼疰,解經絡中結氣及敗血。
葉汁,主天行熱狂煩躁,吐血衄血,赤眼及小兒壯熱、疳熱、丹熱,遊風熱腫疔腫頭秃,一切熱毒。
解諸藥毒,箭毒,金瘡血悶,産後血暈。
殺鼈瘕蟲蛇傷,蜘蛛蜂螫毒,搗汁一碗,入雄黃、麝香少許,點咬處,或細服之。
又治噎病不下食有蟲者,單服其汁,蟲化為水。
真青布燒灰,敷惡瘡經年不瘥,灸瘡出血,令不中風。
以上治上焦熱藥。
黃連 黃連苦寒清心胃,目赤口瘡胸痞滞,熱嘔熱痢熱毒瘡,婦陰腫痛兒疳氣。
黃,晃也,象日光色也;連珠而生,上草也。
無毒。
味濃氣薄,陰中陽也,入手少陰經。
火就燥也,然瀉心實瀉脾胃,子令母實。
心火因脾濕熱而盛,故目為中焦使。
藥酒浸炒,則上行頭目口舌;姜汁炒,辛散沖熱有功,消心下痞滿,伏梁積。
熱郁中焦欲吐不吐,惡心嘈雜吞酸,驚悸健忘,或卒心痛,熱嘔熱瀉熱痢。
一切濕熱形瘦氣急,一切時行熱毒暑毒,諸般惡毒穢毒,諸瘡瘍毒,俱以姜和其寒,而少變其性,不使熱有牾也。
生用治實火斑狂煩渴。
吳萸水炒,調胃濃腸,治冷熱不調,久痢久瀉,腸腹痛下血,益膽鎮肝,止血行滞。
黃土炒,治食積,安蛔蟲,小兒疳病有蟲好食泥土。
鹽水炒治下焦伏火,婦人陰中腫痛。
心去,療下焦虛,堅腎。
《日華》雲:治五勞七傷,皆瀉南補北之謂也。
丹溪謂黃連治病,清心胃也。
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
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黃芩、龍骨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忌豬肉、冷水。
單方:治小兒鼻下兩道赤,名曰鼻疳,以米泔洗,用黃連末敷之。
胡黃連 胡黃連苦性亦平,傷寒咳嗽瘧骨蒸,補肝明目理腰腎,主兒疳痢鎮痫驚。
出胡地。
無毒。
主傷寒發熱咳嗽,勞複身熱,大小便赤如血,溫瘧骨蒸,内傷五心煩熱。
補肝膽明目,理腰腎,去陰汗,小兒久痢成疳,驚痫寒熱。
兼治婦人胎蒸虛驚。
外黃内黑,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惡菊花、玄參,忌豬肉。
連翹 連翹苦寒散心火,脾經濕熱特輕可,排膿消腫用作君,治血通淋為之左。
片片連合如鳥尾。
無毒。
浮而升,陽也,手足少陽陽明經藥。
入手少陰經,散心經火郁客熱,降脾胃濕熱,專能排膿消腫,瘰瘿瘤、癰腫惡瘡不可缺也。
治血證實者,與黃連同為中焦佐使,防風為上使,地榆為下使也。
兼利月經。
通五淋,消蠱毒,諸證皆心火凝滞而成。
此藥氣味俱輕,而能散火解郁,虛者慎用。
小兒諸瘡客熱最宜,去穣。
根名連轺,苦寒,《本經》不見注,惟仲景傷寒用治身熱發
古庵雲:治熱以寒,寒藥屬陰,故治熱多陰藥。
又郁火宜發散,宜用風門藥,火郁則發之,升陽散火也。
夫熱燥皆屬陽,宜與治燥門通看。
黃芩 黃芩苦味枯飄者,瀉肺除風熱在肌,堅者大腸除熱用,膀胱得助化源宜。
芩,金也,黃色,應秋金也。
氣寒。
無毒。
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經。
中空而爛者名腐腸,瀉肺受火邪氣逆,消膈上痰熱及胃中濕熱黃膽。
中破而飄者名宿芩,瀉肺痰火,利氣,除時行風濕熱邪在表,寒熱往來,諸瘡乳癰,背發疔腫火瘍,用之排膿。
一切上部實熱痰熱積血,假此降散。
細實直而堅者名條芩,瀉大腸火,逐水消谷,止熱瀉下痢膿血、腹痛後重,養陰退陽。
細實圓而堅者名子芩,去膀胱熱,滋化源,利小腸,治五淋小腹絞痛,及女子血閉下血。
又安胎者,由其能降上中二焦之火,使之下行也。
故曰得濃樸、黃連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黃、白蔹、赤小豆療鼠;得川芎調平心血,心平而熱自退,血不妄行矣。
酒炒上行,便炒下行,尋常生用。
山茱萸、龍骨為使,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
栀子 栀子苦寒瀉肺火,更除胃熱心煩,目赤鼻衄身發黃,止痢通淋消癞顆。
形似酒栀。
味薄。
無毒。
陰中陽也,入手太陰經。
易老雲:輕浮而象肺,色赤而象火,故瀉肺中之火。
又除胃熱嘔哕發黃,及亡血亡津、中幹内熱。
仲景治傷寒心下懊、癫狂不得眠,用此吐之。
因邪盛拒而不納,吐則邪得以出,其實栀子非吐藥,惟治心中煩悶耳。
兼治風痰頭眩,目赤面赤,鼻衄鼻,止痢通淋,白癞赤癞諸瘡瘍,亦瀉肺心火耳。
本經謂解大小腸熱,肺清而氣自順化。
治發黃者,亦除胃濕熱耳。
近有治陰火用童便炒黑,謂其能益少陰經血;得故紙能滋陰降火,清上固下,性雖寒而帶補。
《衍義》曰:屈曲下行,降火開郁,能治塊中之火。
東垣雲:治臍下血滞結而不得小便。
又曰:涼心腎。
是藥乃上中下美劑,要之皆瀉肺火,調肺氣,滋肺源耳。
緊小七棱者良。
用仁去心胸熱,用皮雲肌表熱,尋常生用。
虛火童便炒七次至黑色。
沙參 沙參性寒甘苦味,能除表熱與胃痹,卒疝惡瘡身浮癢,散血積兮補陰氣。
生砂地,葉似枸杞,根如葵,筋大外赤黃内白,一名白參,出華州者良。
無毒。
主肌表間熱,頭痛寒熱,胃痹心腹痛結熱,卒得疝氣下墜絞痛,一切惡瘡疥癬,浮風身癢,散血分積,養肝之功居多,常欲眠而多驚煩者最宜,故曰厥陰本藥也。
兼瀉肺熱,能補五髒之陰,亦随各髒引至。
易老常以此代人參,取其甘也。
米泔浸曬。
惡防己,反藜蘆。
玄參 玄參鹹苦氣微寒,清神氣瀉無根火,風寒身熱瘧昏狂,腎傷腹塊頸核瘰。
黑參也。
無毒。
易老雲:樞機之劑,常領諸氣上下整肅而不濁,治空中氤氲之氣,三焦無根之火,腎傷必用之,本經君藥也。
治暴中風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
溫瘧灑灑,胸中多氣,煩渴火腫者,皆濁氣為之也。
補内傷腎氣,明目強陰益精,乃敷屍頸上有核,腹中有塊,骨蒸驚悸健忘,一切癰腫瘰,頭風喉痹,熱毒遊風,皆痰火聚為之也。
又治婦人産後餘疾,血血瘕,名曰聖藥宜哉!水洗蒲葉隔蒸,或酒蒸亦好。
惡幹姜、黃、大棗、山茱萸,反藜蘆,極忌銅鐵。
丹參 丹參苦寒治熱狂,主痼結水鳴腸,頭目腰腳諸瘡毒,胎經崩帶益婦娘。
赤參也。
無毒。
治風邪留熱狂悶及冷熱勞熱,主破瘕,心腹痼疾。
邪氣入腸鳴如走水,頭痛目赤,骨節痛腰脊強,四肢不遂,風腳軟痛者,單用浸酒服之。
可逐奔馬,故又名奔馬草。
惡瘡瘿瘤腫毒,排膿止痛生肌,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經脈不勻,益氣養血,通利關脈,去舊生新之劑也。
莖方棱青色,葉相對似薄荷有毛,一苗數根,根赤大如指,長尺餘,處處有之,十月采根,酒洗曬幹。
畏鹹水,反藜蘆。
紫參 紫參味苦辛氣寒,除大熱伏腸胃間,治痢通經諸血疾,破積消癰利竅關。
葉似羊蹄,紫花青穗,皮紫黑,肉紅白,肉淺皮深,實黑大如豆,所在有之,一名牡蒙。
無毒。
主腸胃大熱,唾血衄血,腸中聚血。
仲景以甘草佐之而治痢,《局方》用以通婦人經脈。
《本經》雲: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癰腫諸瘡,皆以其通九竅,利大小便也。
三月采根,火炙令紫色。
畏辛夷。
前胡 前胡無毒亦苦寒,主治時内聯外熱,下氣消痰清頭目,安胎治疳破結。
苗比柴胡先生。
主傷寒時氣,内外俱熱,半表裡證,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頭目昏痛,骨節煩疼,咳喘嘔吐寒熱。
《日華》又謂能安胎及小兒疳氣,破結,開胃進食者,總皆消痰下氣,推陳緻新也。
水洗刮去黑皮并蘆,或用竹瀝浸潤曬幹。
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
白前 白前氣味甘辛平,善保肺氣嗽有情,胸脅煩悶氣沖上,不眠喉作水雞聲。
色白,苗類前胡,根似白薇、細辛。
保肺清肺,氣嗽久嗽多用,以溫藥相佐尤佳。
主胸脅煩悶,氣逆上沖,呼吸欲絕不得眠,喉中常作水雞聲。
《日華》用治奔豚上氣煩悶。
甘草水浸,去頭須,焙幹。
桔梗 桔梗苦辛提氣血,頭目鼻咽皆肺熱,胸脅腹腸多有痰,又定驚痫排瘡疖。
桔,結也;梗,绠也,其文締結如绠也。
氣微溫。
小毒。
浮而升,陰中陽也,手太陰引經藥。
《衍義》謂其開提氣血。
凡氣血藥中宜用,載諸藥不緻下沉,為舟楫之劑。
主肺熱氣促,嗽逆膿血寒熱,肺痿肺癰,及頭目不清,鼻塞鼻衄,口瘡牙風,喉痹咽腫,胸脅痛如刀刺,腹滿積塊,腸鳴下痢,中冷食不消,霍亂轉筋,皆氣凝血滞痰壅也。
兼定大人驚恐風痹,小兒客忤驚痫,一切瘡疖癰疽在表實證,假此引藥行上行表。
抑論本草雲補氣血,又曰養血補内漏。
許旌陽謂其能升水降火。
愚亦謂其有桔槔之義,故仲景用治少陰咽痛咽幹。
然則《衍義》所謂能開散氣血凝滞,而痰亦疏通,能升提行上行表,而升中有降,故丹溪曰:惟下虛及怒氣上升者不宜。
去頭及兩畔附枝,米泔浸一宿,焙幹,節皮為使。
畏白芨、龍眼、龍膽。
與牡蛎、遠志同用療恚怒,與石膏、蔥白同用能升氣于至陰之下,與硝黃同用能引至胞中至高之分,利五髒腸胃。
又有一種甜桔梗,即荠根,足以亂人參。
見後卷。
百部 百部微溫味苦甘,主除肺熱氣上炎,暴嗽久嗽單煎蜜,殺蟲伐瘵又治疳。
言其根多部隊成百然。
無毒。
主肺熱咳嗽上氣,能潤肺去肺中蟲。
一切暴嗽久嗽勞嗽,俱宜搗汁與蜜等分煎膏含咽。
故東垣曰:治肺熱而咳嗽立止是也。
又治疳蛔傳屍,骨蒸勞蟲,殺寸白蟲、蛲蟲;亦去虱,煮湯洗牛犬虱即去。
并治一切樹木蛀蟲,燼之亦殺蠅蠓。
去心酒洗炒,或曬幹。
桑白皮 桑(白)皮甘澀寒無毒,瀉肺客熱嗽痰紅,去肺邪水消浮滿,益肺元氣主傷中。
桑字從從木,衆手采取之形。
葉可食蠶,根皮入藥,入手太陰經。
瀉肺客熱有餘,喘嗽煩渴,痰中見紅,去肺中邪水,浮腫腹滿利水道,益肺元氣不足。
内傷羸瘦崩中脈絕,兼去寸白蟲。
作線可縫金瘡,更以熱雞血塗之。
采土内東行嫩根去骨,銅刀刮去薄皮,勿令皮上涎落,利水生用,咳嗽蜜蒸或炒。
出土者殺人。
續斷、桂心、麻子為使,忌鐵與鉛。
桑皮中白汁,主小兒口瘡及鵝口舌上生瘡,敷之神效。
又塗刀傷燥痛,須臾血止,更剝白皮裹之,令汁入瘡中良。
蛇咬,蜈蚣、蜘蛛毒敷之效。
桑葉,主除寒熱風痛、霍亂腹痛,鹽搗敷治蛇蟲蜈蚣咬,遍身汗出,乘露采葉,焙為末,空心米飲下二錢。
桑枝平,細锉炒香,水煎濃汁服之,療偏體風癢幹燥,腳氣風氣拘攣,肺嗽口幹,利小便,久服輕身,聰明耳目,令人光澤,暑月遇渴即飲。
一學士常病兩臂痛,諸藥不效,服此尋愈,凡服一月見效。
桑耳,味甘。
有毒。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血痛瘕,陰痛無子;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桑椹曬幹搗末,蜜丸服。
止消渴,治金石發熱。
山豆根 山豆根甘寒解毒,急黃熱嗽用宜先,咽喉腫痛含津咽,五痔頭瘡和水研。
生于山,其實如豆。
川産者佳。
善解諸藥毒、蠱毒、寸白蟲,治五般急黃、發熱咳嗽,空心水調二錢服。
喉痹口含一片咽津,五痔磨水研服,頭上秃瘡白屑以水研敷,或油調末塗。
兼治齒痛,赤白痢腹脹喘悶,或蜜為丸,或水煎服。
蜘蛛犬蛇咬,并水研敷。
青黛 青黛甘鹹性氣寒,收五髒火尤瀉肝,消食解毒消瘡腫,能治兒疳病百般。
青色,古用以畫眉,故曰黛,即靛花也。
無毒。
能收五髒郁火,尤瀉肝火,消食積,解諸藥毒。
摩敷熱瘡惡腫、金瘡下血、蛇犬等咬,小兒驚痫,發熱毛焦,鼻幹皮枯,面黃肢瘦,腹脹瀉痢,百般疳證,效。
藍實 藍實甘寒苦殺,解毒解結最适宜,葉主熱狂并吐血,解毒殺蟲更出奇。
藍字從監,月令仲夏無刈藍,以傷生長之氣;實,子也。
無毒。
主小兒病鬼疰,解經絡中結氣及敗血。
葉汁,主天行熱狂煩躁,吐血衄血,赤眼及小兒壯熱、疳熱、丹熱,遊風熱腫疔腫頭秃,一切熱毒。
解諸藥毒,箭毒,金瘡血悶,産後血暈。
殺鼈瘕蟲蛇傷,蜘蛛蜂螫毒,搗汁一碗,入雄黃、麝香少許,點咬處,或細服之。
又治噎病不下食有蟲者,單服其汁,蟲化為水。
真青布燒灰,敷惡瘡經年不瘥,灸瘡出血,令不中風。
以上治上焦熱藥。
黃連 黃連苦寒清心胃,目赤口瘡胸痞滞,熱嘔熱痢熱毒瘡,婦陰腫痛兒疳氣。
黃,晃也,象日光色也;連珠而生,上草也。
無毒。
味濃氣薄,陰中陽也,入手少陰經。
火就燥也,然瀉心實瀉脾胃,子令母實。
心火因脾濕熱而盛,故目為中焦使。
藥酒浸炒,則上行頭目口舌;姜汁炒,辛散沖熱有功,消心下痞滿,伏梁積。
熱郁中焦欲吐不吐,惡心嘈雜吞酸,驚悸健忘,或卒心痛,熱嘔熱瀉熱痢。
一切濕熱形瘦氣急,一切時行熱毒暑毒,諸般惡毒穢毒,諸瘡瘍毒,俱以姜和其寒,而少變其性,不使熱有牾也。
生用治實火斑狂煩渴。
吳萸水炒,調胃濃腸,治冷熱不調,久痢久瀉,腸腹痛下血,益膽鎮肝,止血行滞。
黃土炒,治食積,安蛔蟲,小兒疳病有蟲好食泥土。
鹽水炒治下焦伏火,婦人陰中腫痛。
心去,療下焦虛,堅腎。
《日華》雲:治五勞七傷,皆瀉南補北之謂也。
丹溪謂黃連治病,清心胃也。
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
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黃芩、龍骨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忌豬肉、冷水。
單方:治小兒鼻下兩道赤,名曰鼻疳,以米泔洗,用黃連末敷之。
胡黃連 胡黃連苦性亦平,傷寒咳嗽瘧骨蒸,補肝明目理腰腎,主兒疳痢鎮痫驚。
出胡地。
無毒。
主傷寒發熱咳嗽,勞複身熱,大小便赤如血,溫瘧骨蒸,内傷五心煩熱。
補肝膽明目,理腰腎,去陰汗,小兒久痢成疳,驚痫寒熱。
兼治婦人胎蒸虛驚。
外黃内黑,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惡菊花、玄參,忌豬肉。
連翹 連翹苦寒散心火,脾經濕熱特輕可,排膿消腫用作君,治血通淋為之左。
片片連合如鳥尾。
無毒。
浮而升,陽也,手足少陽陽明經藥。
入手少陰經,散心經火郁客熱,降脾胃濕熱,專能排膿消腫,瘰瘿瘤、癰腫惡瘡不可缺也。
治血證實者,與黃連同為中焦佐使,防風為上使,地榆為下使也。
兼利月經。
通五淋,消蠱毒,諸證皆心火凝滞而成。
此藥氣味俱輕,而能散火解郁,虛者慎用。
小兒諸瘡客熱最宜,去穣。
根名連轺,苦寒,《本經》不見注,惟仲景傷寒用治身熱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