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八法
關燈
小
中
大
泉。
第二指端陽明胃,厲兌(井)内庭(荥)須要會,陷谷(俞)沖陽(原)經解溪,三裡(合)膝下三寸是。
足掌心中少陰腎,湧泉(井)然谷(荥)天然定,太溪為俞又為原,複溜(經)陰谷(合)能醫病。
足第四指少陽經,竅陰為井俠溪荥,俞原臨泣丘墟穴,陽輔(經)陽陵泉(合)認真。
足小指外屬膀胱,至陰通谷井荥當,束骨(俞)次尋京骨(原)穴,昆侖經合委中央。
經曰: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
右痛未已。
而左脈先病。
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
此五穴臨時變合,刺法之最大者也。
巨刺者,刺經脈也。
窦師曰:公孫沖脈胃心胸,内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脫外關逢。
後溪督脈内背頸,申脈陽跷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跷照海膈喉嚨。
又雲:陽跷陽維并督脈; 三脈屬陽。
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跷陰維任沖帶, 五脈屬陰。
去心腹脅肋在裡之,此奇經主病要也。
《蘭江賦》雲:先将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節,欲解之病内關擔,臍下公孫用攔法。
頭部須逢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幹,噤口喉風針照海,三棱出血刻時安。
傷寒在表并頭疼,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症諸疾苦,更用臨泣使針擔。
後溪專治督脈病,癫狂此法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耳鳴鼻塞胸中滿,好用金針此穴尋。
蓋公孫配内關為子母,合于心胸胃沖脈;臨泣配外關為妻夫,合于目銳耳後、頰車肩頸缺盆胸;後溪配申脈為夫妻,合于小腸膀胱内、背頸耳肩膊屬,列缺配照海為母子,合于肺及肺系喉嚨胸膈,此八脈交會也。
凡脾經左右四十二穴,統于公孫二穴,一切脾病皆治。
餘經仿此。
心包絡内關,膽臨泣,三焦外關,小腸後溪,膀胱申脈,肺列缺,腎照海。
配卦後天,幹坎艮震巽離坤兌,以五行生旺為次。
就幹宮起甲順行,則甲膽竅陰配幹,乙肝大敦(附幹),丙小腸少澤配坎,丁心少沖配艮,戊胃厲兌配震,己脾隐白配巽,庚大腸商陽配離,辛肺少商配坤,壬膀胱至陰(附坤),癸腎湧泉配兌,三焦寄壬,包絡寄癸,此論天幹然也。
地支幹宮起子順行,則子屬幹,午屬巽,卯屬艮,酉屬坤,(即子午卯酉四正也)寅屬坎,申屬離,巳屬震,亥屬兌。
(即寅申巳亥四旁也)辰戌醜未寄旺,故不入卦,但在卦則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幹三男震坎艮,坤三女巽離兌)在十二經脈與奇經,則為大陰大陽、少陰少陽;(卦為虛,穴為實,猶地理用穴不用卦,卦向穴中作也)經曰: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俞,命曰缪刺。
(缪刺者,刺絡脈也。
言絡脈與經脈缪處,身有蜷攣疼痛,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道)此八穴配合定位刺法之最奇者也,是故頭病取足,而應之以手;足病取手,而應之以足;左病取右,而應之以左;右病取左,而應之以右。
散針亦當如是也。
(頭為陽,足為陰,頭病取足者,頭走足也。
足病不取頭者,頭不走頭也。
左右病必互針者,引邪複正故也)散針者,治雜病而散用某穴,因病之所宜而針之,初不拘于流注也。
若夫折傷跌撲、損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針之,雖穴亦罔顧其得與否也。
(指痛針痛,徐氏謂之天應穴)此穴法之大概也。
第二指端陽明胃,厲兌(井)内庭(荥)須要會,陷谷(俞)沖陽(原)經解溪,三裡(合)膝下三寸是。
足掌心中少陰腎,湧泉(井)然谷(荥)天然定,太溪為俞又為原,複溜(經)陰谷(合)能醫病。
足第四指少陽經,竅陰為井俠溪荥,俞原臨泣丘墟穴,陽輔(經)陽陵泉(合)認真。
足小指外屬膀胱,至陰通谷井荥當,束骨(俞)次尋京骨(原)穴,昆侖經合委中央。
經曰: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
右痛未已。
而左脈先病。
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
如此者,必巨刺之。
此五穴臨時變合,刺法之最大者也。
巨刺者,刺經脈也。
窦師曰:公孫沖脈胃心胸,内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脫外關逢。
後溪督脈内背頸,申脈陽跷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跷照海膈喉嚨。
又雲:陽跷陽維并督脈; 三脈屬陽。
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跷陰維任沖帶, 五脈屬陰。
去心腹脅肋在裡之,此奇經主病要也。
《蘭江賦》雲:先将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節,欲解之病内關擔,臍下公孫用攔法。
頭部須逢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幹,噤口喉風針照海,三棱出血刻時安。
傷寒在表并頭疼,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症諸疾苦,更用臨泣使針擔。
後溪專治督脈病,癫狂此法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
耳鳴鼻塞胸中滿,好用金針此穴尋。
蓋公孫配内關為子母,合于心胸胃沖脈;臨泣配外關為妻夫,合于目銳耳後、頰車肩頸缺盆胸;後溪配申脈為夫妻,合于小腸膀胱内、背頸耳肩膊屬,列缺配照海為母子,合于肺及肺系喉嚨胸膈,此八脈交會也。
凡脾經左右四十二穴,統于公孫二穴,一切脾病皆治。
餘經仿此。
心包絡内關,膽臨泣,三焦外關,小腸後溪,膀胱申脈,肺列缺,腎照海。
配卦後天,幹坎艮震巽離坤兌,以五行生旺為次。
就幹宮起甲順行,則甲膽竅陰配幹,乙肝大敦(附幹),丙小腸少澤配坎,丁心少沖配艮,戊胃厲兌配震,己脾隐白配巽,庚大腸商陽配離,辛肺少商配坤,壬膀胱至陰(附坤),癸腎湧泉配兌,三焦寄壬,包絡寄癸,此論天幹然也。
地支幹宮起子順行,則子屬幹,午屬巽,卯屬艮,酉屬坤,(即子午卯酉四正也)寅屬坎,申屬離,巳屬震,亥屬兌。
(即寅申巳亥四旁也)辰戌醜未寄旺,故不入卦,但在卦則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幹三男震坎艮,坤三女巽離兌)在十二經脈與奇經,則為大陰大陽、少陰少陽;(卦為虛,穴為實,猶地理用穴不用卦,卦向穴中作也)經曰: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其氣無常,不入經俞,命曰缪刺。
(缪刺者,刺絡脈也。
言絡脈與經脈缪處,身有蜷攣疼痛,而脈無病,刺其陰陽交貫之道)此八穴配合定位刺法之最奇者也,是故頭病取足,而應之以手;足病取手,而應之以足;左病取右,而應之以左;右病取左,而應之以右。
散針亦當如是也。
(頭為陽,足為陰,頭病取足者,頭走足也。
足病不取頭者,頭不走頭也。
左右病必互針者,引邪複正故也)散針者,治雜病而散用某穴,因病之所宜而針之,初不拘于流注也。
若夫折傷跌撲、損逆走痛,因其病之所在而針之,雖穴亦罔顧其得與否也。
(指痛針痛,徐氏謂之天應穴)此穴法之大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