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以所集雜病為次,《脈訣舉要》為主,兼采《正傳》、《權輿》權度補之,附溫暑内傷。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若風廢癱瘓,脾緩者不治。
《快捷方式》雲:風疾脾緩空費力,痨疾心數命難存。
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陽緊,寒在上焦作吐;陰緊,寒在下焦自利;陰陽俱緊,上下皆受寒也,法當無汗,反自汗者,亡陽不治。
傷風之脈,陽浮陰弱,邪在六經,或弦而數。
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
邪在六經者俱弦。
暑傷于氣,所以脈虛,弦洪芤遲,體狀無餘。
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見,微弱隐狀,皆虛類也。
暑熱病劇,陰陽盛極,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汗後躁大,死期可刻。
得汗後,脈躁大者固死;入裡七八日來,脈不躁數而澀小者,亦死。
溫脈無名,随見諸經,未汗宜強,虛緩傷生。
溫脈随各髒腑所見而治。
未汗脈強急者生,虛緩者死;已汗表證不退,脈強急者死,或入裡腹痛甚、下利者死。
溫脈濡緩,或兼澀小,入裡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浮緩在表,沉緩在裡,或弦緩,或浮緩,風濕相搏也。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是為燥證。
澀主燥,風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虛。
虛火數浮,實火沉大,随其所見,細數為害。
脈浮洪數無力為虛火,脈沉實大有力為實火。
如洪數見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火。
内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隐而難尋。
内傷飲食,滑疾浮沉;内傷勞食,數大澀浸。
右關緩緊,寒濕相尋;右關數緩,濕熱兼臨;數又微代,傷食感淫。
心脈變見于氣口,肝木亦挾心火之勢而來迫肺金,故大如急數,為無力不禁耳。
内傷輕者,右關沉滑;内傷重者,氣口浮滑。
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者,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續,此飲食失節,勞役過甚,大虛之脈也。
右關脾脈數中顯緩,且倍于各髒,此勞役輕,而傷飲食濕熱重也。
數多燥熱,緩多濕熱。
若脾脈大數,時微緩一代者,飲食不節,寒溫失所也。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尺脈澀堅,血實氣虛;尺脈細微,氣血俱虛;脈細代者氣衰;絕者,氣欲絕;伏澀難治,幾于欲絕也。
諸證失血,皆見芤脈,随其上下,以驗所出。
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
脈浮面白色薄者,裡虛亡血。
脈夾輕輕、尺中獨浮、目睛暈黃者為衄血。
或沉弦而虛、面白短氣、目瞑、小腹滿者,因勞衄血。
太陽脈大而浮者,衄吐血。
如懸鈎搏手,或沉弦者,衄血。
肺脈弦急者,咳而唾血。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煩咳者,必吐血,腸下膿血。
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
血溫身熱者死。
脈極虛芤遲為亡血失精。
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澀伏,痰飲中節。
痰飲脈皆弦而兼微沉滑,惟肺飲有喘不弦。
若雙弦者,乃寒飲也。
或大下後善虛,若浮弦大實者,膈有稠痰宜吐。
久得結脈,或澀或伏者,痰飲膠固于中,阻滞節上脈道故也。
郁脈皆沉,血芤氣澀,濕郁緩沉,熱乃數極。
痰郁滑弦,滑緊因食,郁甚則滞,或結代促。
六郁脈皆兼沉,甚則伏,又甚則結促代。
惟有胃氣可治,在上則見于寸,在中則見于關,在下則見于尺,左右亦然。
平脈弦大,勞損而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大裡枯;尺寸俱微,五勞之軀。
血羸左濡,氣怯右推,左右微小,氣血無餘。
痨瘵脈數,或澀細如,潮汗咳血,肉脫者殂。
凡曰虛損,因虛而有傷損也。
虛勞者,因虛而不禁勞,因勞而愈虛也。
痨瘵者,勞之極也,即五勞六極也。
痨者,牢也,言其病已牢痼而不可解也。
諸虛脈多寸關弦大而尺微澀,有火則尺亦大。
大者,正氣虛而邪盛;弦者,中寒也。
若大而無力者,陽氣虛也;大數無力者,陰血虛也;左右微小者,必成痼冷。
痨症骨蒸潮熱,盜汗,咳嗽見血,或洩不洩,惟肉脫甚,脈數細而澀者死。
古雲:微數不成病,不名勞。
風寒暑濕,氣郁生涎,下虛上實,皆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危治痰,風未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若風廢癱瘓,脾緩者不治。
《快捷方式》雲:風疾脾緩空費力,痨疾心數命難存。
中寒緊澀,陰陽俱盛,法當無汗,有汗傷命。
陽緊,寒在上焦作吐;陰緊,寒在下焦自利;陰陽俱緊,上下皆受寒也,法當無汗,反自汗者,亡陽不治。
傷風之脈,陽浮陰弱,邪在六經,或弦而數。
陽浮,衛中風也;陰弱,榮氣弱也。
邪在六經者俱弦。
暑傷于氣,所以脈虛,弦洪芤遲,體狀無餘。
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隐不見,微弱隐狀,皆虛類也。
暑熱病劇,陰陽盛極,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汗後躁大,死期可刻。
得汗後,脈躁大者固死;入裡七八日來,脈不躁數而澀小者,亦死。
溫脈無名,随見諸經,未汗宜強,虛緩傷生。
溫脈随各髒腑所見而治。
未汗脈強急者生,虛緩者死;已汗表證不退,脈強急者死,或入裡腹痛甚、下利者死。
溫脈濡緩,或兼澀小,入裡緩沉,浮緩在表,若緩而弦,風濕相攪。
浮緩在表,沉緩在裡,或弦緩,或浮緩,風濕相搏也。
脈緊而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是為燥證。
澀主燥,風燥兼浮而弦,血燥兼芤而虛。
虛火數浮,實火沉大,随其所見,細數為害。
脈浮洪數無力為虛火,脈沉實大有力為實火。
如洪數見左寸心火,右寸肺火,左關肝火,右關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火。
内傷勞役,豁大不禁;若損胃氣,隐而難尋。
内傷飲食,滑疾浮沉;内傷勞食,數大澀浸。
右關緩緊,寒濕相尋;右關數緩,濕熱兼臨;數又微代,傷食感淫。
心脈變見于氣口,肝木亦挾心火之勢而來迫肺金,故大如急數,為無力不禁耳。
内傷輕者,右關沉滑;内傷重者,氣口浮滑。
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時一代而澀,澀者,肺之本脈,代者,元氣不相接續,此飲食失節,勞役過甚,大虛之脈也。
右關脾脈數中顯緩,且倍于各髒,此勞役輕,而傷飲食濕熱重也。
數多燥熱,緩多濕熱。
若脾脈大數,時微緩一代者,飲食不節,寒溫失所也。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尺脈澀堅,血實氣虛;尺脈細微,氣血俱虛;脈細代者氣衰;絕者,氣欲絕;伏澀難治,幾于欲絕也。
諸證失血,皆見芤脈,随其上下,以驗所出。
大凡失血,脈貴沉細,設見浮大,後必難治。
脈得諸澀濡弱為亡血。
脈浮面白色薄者,裡虛亡血。
脈夾輕輕、尺中獨浮、目睛暈黃者為衄血。
或沉弦而虛、面白短氣、目瞑、小腹滿者,因勞衄血。
太陽脈大而浮者,衄吐血。
如懸鈎搏手,或沉弦者,衄血。
肺脈弦急者,咳而唾血。
脈浮弱按之絕者,下血。
煩咳者,必吐血,腸下膿血。
脈弦絕則死,滑大則生。
血溫身熱者死。
脈極虛芤遲為亡血失精。
偏弦為飲,或沉弦滑,或結澀伏,痰飲中節。
痰飲脈皆弦而兼微沉滑,惟肺飲有喘不弦。
若雙弦者,乃寒飲也。
或大下後善虛,若浮弦大實者,膈有稠痰宜吐。
久得結脈,或澀或伏者,痰飲膠固于中,阻滞節上脈道故也。
郁脈皆沉,血芤氣澀,濕郁緩沉,熱乃數極。
痰郁滑弦,滑緊因食,郁甚則滞,或結代促。
六郁脈皆兼沉,甚則伏,又甚則結促代。
惟有胃氣可治,在上則見于寸,在中則見于關,在下則見于尺,左右亦然。
平脈弦大,勞損而虛;大而無力,陽衰易扶;數而無力,陰火難除;寸弱上損,浮大裡枯;尺寸俱微,五勞之軀。
血羸左濡,氣怯右推,左右微小,氣血無餘。
痨瘵脈數,或澀細如,潮汗咳血,肉脫者殂。
凡曰虛損,因虛而有傷損也。
虛勞者,因虛而不禁勞,因勞而愈虛也。
痨瘵者,勞之極也,即五勞六極也。
痨者,牢也,言其病已牢痼而不可解也。
諸虛脈多寸關弦大而尺微澀,有火則尺亦大。
大者,正氣虛而邪盛;弦者,中寒也。
若大而無力者,陽氣虛也;大數無力者,陰血虛也;左右微小者,必成痼冷。
痨症骨蒸潮熱,盜汗,咳嗽見血,或洩不洩,惟肉脫甚,脈數細而澀者死。
古雲:微數不成病,不名勞。
風寒暑濕,氣郁生涎,下虛上實,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