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看三部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人之氣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應周天之常度,配四時之定序。
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澀、腎沉、脾緩者,本髒脈也;以時令言之:春時六部中俱帶弦,夏俱帶洪,秋俱帶澀,冬俱帶沉,長夏四季俱帶和緩。
凡人得應時之脈者,無病也。
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為有胃氣。
若純見弦洪毛石,謂之真髒之脈。
無胃氣以和之者必死。
故曰:四時以胃氣為本。
此脈之常體也。
然消息盈虧,理化不住,運動密移,春行冬令,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
亦必脈有胃氣無害,胃氣者,中氣也。
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是也。
有胃氣則脈有力有神,無胃氣則脈無力無神,神即胃氣也。
男子左手重而氣口脈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脈和,亦為有胃氣。
今人泥以浮取腑,沉取髒,中取胃氣,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
不當泥其形,而當求其神也。
神即有力也。
或疑七診之法,亦以中為胃氣,且如六脈俱沉,可斷其無中氣耶!其九候指法輕重,經論詳矣,已采入心部脈注。
六甲循環若弟兄。
氣候陰陽,更疊四時。
冬至陰極陽生,夏至陽極陰生。
冬至後得甲子,少陽旺六十日,其氣尚微,故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第二甲子,陽明旺六十日。
其氣始萌,故脈浮大而短。
第三甲子,太陽旺六十日,其氣大盛,故脈來洪大而長。
夏至後第四甲子,太陰旺六十日,陰氣初生,故脈緊大而長。
第五甲子,少陰旺六十日,陰氣漸盛,故脈緊細而微。
第六甲子,厥陰旺六十日,陰氣極盛,故脈沉短而敦重。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旺,時日之大要也。
又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至,其脈弦。
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至,其脈洪而鈎。
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至,其脈大而浮。
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至,其脈沉。
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至,其脈短而澀。
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至,其脈大而長。
或問:六甲六氣,主脈皆本《内經》,而脈形有不同者,何耶?蓋人禀氣盛,則脈應時而盛,禀氣弱或有病邪凝滞,則脈不能應時,而不失其真氣,則亦随陰陽微盛而變化略不同耳,非相反也。
此言人身氣候有一日一應周天者,有一年一應周天者。
丹溪曰:脈,神也,陽也。
其行速,猶太陽一日一周。
息,氣也,陰也。
其行遲,猶太陰一月一周是也。
歌雲:春弦夏洪秋似毛,冬沉如石應天地;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氣候變動或不同,生死總訣在胃氣。
約哉四脈千古訣! 博之二十七種,約之則為浮沉遲數滑澀緩大八要,又約之則為浮沉遲數,又至約則為浮中沉。
蓋浮兼數,沉兼遲,中則浮沉之間,故所集六部脈訣,每以浮沉二字貫之。
雖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陰陽辨而脈無餘蘊矣。
是知浮沉遲數四脈,真千古要訣也。
彭用光曰:浮陽曰金,輕清于上;芤實洪長,在心取象。
沉陰曰水,潤滑在下;微弱伏虛,由沉化生。
遲寒曰土,三至一息;内涵四脈,濡緩澀結。
數熱曰火,一息六至;弦緊仿佛,滑大為異。
蓋浮乃輕手取之,而芤實洪長之類,皆輕手而得之也。
沉乃重手取之,而微弱伏虛之類,皆重手而得之也。
遲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緩澀結之類也。
數者頻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緊滑大之類也。
學者能以四脈為祖,先看五髒之中何髒得之?後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據脈可以識證,因證亦可以識脈,随人人之脈與證而立方,庶乎不緻誤人也。
動靜玄機太簡明。
脈理繁潔,治法多端。
若不憑浮沉遲數,則指下茫然。
且脈有單看浮而總看沉者,有總看浮而單看沉者,遲數亦然。
要之,審決經絡,惟總看可憑。
凡脈以得中為靜,太過而為盛之極,不及而為衰之極,俱謂之動。
隻取其動者治之,則經絡不雜,何其簡且明哉! 不問在經并髒腑,有力無力要叮咛。
四脈不問何部得之,有力則為風積痛熱,無力則為虛氣寒瘡。
百病無不包括。
欲識根源無别巧,隻要臨時心氣清。
根源,即手太陰也,胃氣也。
先天之靈,非心清氣定者不能察識。
七診法雲:一靜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無私慮也;三勻呼吸,定其氣也;四輕指于皮膚之間,探其腑脈,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之間,取其胃氣,中也;六沉指于筋骨之上,取其髒脈,沉也;七察病患脈息數來也。
以各部言之:肝弦、心洪、肺澀、腎沉、脾緩者,本髒脈也;以時令言之:春時六部中俱帶弦,夏俱帶洪,秋俱帶澀,冬俱帶沉,長夏四季俱帶和緩。
凡人得應時之脈者,無病也。
然必微弦,微洪,微毛,微石,為有胃氣。
若純見弦洪毛石,謂之真髒之脈。
無胃氣以和之者必死。
故曰:四時以胃氣為本。
此脈之常體也。
然消息盈虧,理化不住,運動密移,春行冬令,夏行春令,秋行夏令,冬行春令,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
亦必脈有胃氣無害,胃氣者,中氣也。
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是也。
有胃氣則脈有力有神,無胃氣則脈無力無神,神即胃氣也。
男子左手重而氣口脈和,女子右手重而人迎脈和,亦為有胃氣。
今人泥以浮取腑,沉取髒,中取胃氣,而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也,沉之中亦有中也。
不當泥其形,而當求其神也。
神即有力也。
或疑七診之法,亦以中為胃氣,且如六脈俱沉,可斷其無中氣耶!其九候指法輕重,經論詳矣,已采入心部脈注。
六甲循環若弟兄。
氣候陰陽,更疊四時。
冬至陰極陽生,夏至陽極陰生。
冬至後得甲子,少陽旺六十日,其氣尚微,故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第二甲子,陽明旺六十日。
其氣始萌,故脈浮大而短。
第三甲子,太陽旺六十日,其氣大盛,故脈來洪大而長。
夏至後第四甲子,太陰旺六十日,陰氣初生,故脈緊大而長。
第五甲子,少陰旺六十日,陰氣漸盛,故脈緊細而微。
第六甲子,厥陰旺六十日,陰氣極盛,故脈沉短而敦重。
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陰三陽之旺,時日之大要也。
又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之至,其脈弦。
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之至,其脈洪而鈎。
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之至,其脈大而浮。
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之至,其脈沉。
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至,其脈短而澀。
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至,其脈大而長。
或問:六甲六氣,主脈皆本《内經》,而脈形有不同者,何耶?蓋人禀氣盛,則脈應時而盛,禀氣弱或有病邪凝滞,則脈不能應時,而不失其真氣,則亦随陰陽微盛而變化略不同耳,非相反也。
此言人身氣候有一日一應周天者,有一年一應周天者。
丹溪曰:脈,神也,陽也。
其行速,猶太陽一日一周。
息,氣也,陰也。
其行遲,猶太陰一月一周是也。
歌雲:春弦夏洪秋似毛,冬沉如石應天地;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氣候變動或不同,生死總訣在胃氣。
約哉四脈千古訣! 博之二十七種,約之則為浮沉遲數滑澀緩大八要,又約之則為浮沉遲數,又至約則為浮中沉。
蓋浮兼數,沉兼遲,中則浮沉之間,故所集六部脈訣,每以浮沉二字貫之。
雖曰浮者陽也,沉者陰也,陰陽辨而脈無餘蘊矣。
是知浮沉遲數四脈,真千古要訣也。
彭用光曰:浮陽曰金,輕清于上;芤實洪長,在心取象。
沉陰曰水,潤滑在下;微弱伏虛,由沉化生。
遲寒曰土,三至一息;内涵四脈,濡緩澀結。
數熱曰火,一息六至;弦緊仿佛,滑大為異。
蓋浮乃輕手取之,而芤實洪長之類,皆輕手而得之也。
沉乃重手取之,而微弱伏虛之類,皆重手而得之也。
遲者不急,一息三至,而濡緩澀結之類也。
數者頻急,一息六七至,而弦緊滑大之類也。
學者能以四脈為祖,先看五髒之中何髒得之?後看三部之中何部得之?庶乎據脈可以識證,因證亦可以識脈,随人人之脈與證而立方,庶乎不緻誤人也。
動靜玄機太簡明。
脈理繁潔,治法多端。
若不憑浮沉遲數,則指下茫然。
且脈有單看浮而總看沉者,有總看浮而單看沉者,遲數亦然。
要之,審決經絡,惟總看可憑。
凡脈以得中為靜,太過而為盛之極,不及而為衰之極,俱謂之動。
隻取其動者治之,則經絡不雜,何其簡且明哉! 不問在經并髒腑,有力無力要叮咛。
四脈不問何部得之,有力則為風積痛熱,無力則為虛氣寒瘡。
百病無不包括。
欲識根源無别巧,隻要臨時心氣清。
根源,即手太陰也,胃氣也。
先天之靈,非心清氣定者不能察識。
七診法雲:一靜其心,存其神也;二忘外意,無私慮也;三勻呼吸,定其氣也;四輕指于皮膚之間,探其腑脈,浮也;五微重指于肌肉之間,取其胃氣,中也;六沉指于筋骨之上,取其髒脈,沉也;七察病患脈息數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