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看三部脈法
關燈
小
中
大
此即上古診法其三也。
決虛實,斷死生,全在總看。
故融會經意為歌,且引證什之。
業者并小字讀之,可也。
脈會太陰決死生,寸關尺具陰陽情。
《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寸口,即寸關尺,五髒六腑之所始終也。
他如沖陽,專應乎胃,太沖專應乎肝,太溪專應乎腎,豈能通乎十二經哉?故法取寸口也。
脈本生于陰陽,但陽生于尺而動于寸,陰生于寸而動于尺,關則陰陽相半,界二者之中。
陽脈常浮而數,病在頭目胸膈;陰脈常沉而遲,病在臍腹腰腳;中脈随時浮沉,病在腹脅胃脘。
陰陽恒宜相濟,不宜偏勝。
若陽一于上而高過魚際,名曰溢;陰一于下而深入尺澤,名曰覆。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乃真髒之脈而無中氣往來以和之也。
學人于此而喜悟焉,則始終一寸九分之間,周身陰陽太過不及之情見矣。
叔和雲: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
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
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
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并口臭。
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
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諸浮躁脈皆為陽,諸沉細脈皆為陰。
凡脈從陰陽易已,脈逆陰陽難已。
浮中沉法知遲數,逆順虛實應五行。
初持脈見于皮膚之間者曰浮。
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
見于肌肉之下者曰沉。
沉而弦長者肝,沉而濡滑者腎。
不輕不重與肌肉相得者脾。
多有兼乎四髒之邪,則和緩之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澀長短弦大,各脈皆然。
如沉滑則順于左尺逆于左寸,如浮澀則順于右寸逆于左半。
寸口宜浮而反損小,陽虛而陰入乘之也。
或時浮滑而長,謂之陰中伏陽。
尺部宜沉而反實大,陰虛而陽入乘之也。
或時沉濡而短,謂之陽中伏陰。
如尺本沉而又沉,謂之重陰;寸本浮而又浮,謂之重陽;寸尺俱微甚謂之脫陽脫陰。
無非五行生克偏全,四時五髒,各部應得與否,以為逆順虛實,浮沉遲數(歌見前)。
極煩九候并十變,無非髒腑合流形。
九候:上部天,足少陽膽以候頭角;上部人,手少陽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陽明胃以候口齒。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氣。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氣;下部地,以候腎。
左尺外以候腎,内以候腹中;左關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關外以候脾,内心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雖調,肌肉已脫者死。
是陰陽交錯之妙,而虛實微賊正之五邪,因以分焉。
十變: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為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為正邪;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微緩者,胃邪幹小腸也,為從前來者為實邪;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從其所勝者為微邪;心脈沉甚者,腎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是從所不勝者為賊邪。
五髒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辄變為十也。
曰九曰十,似繁而簡,不外乎浮中沉而自然得之也。
故曰數者,腑也;遲者,髒也,以是别知髒腑之病。
後世分析太甚,不知陰陽交錯、髒腑同氣故耳。
三部脈全容易識, 三部通度,六脈俱全,浮沉遲數相等者,脈易識而病易愈也。
歌雲:三部俱浮肺髒風,惡風發熱鼻流涕;三部沉遲冷積成,皮膚枯槁真元憊;三關俱緩脾家熱,口臭齒腫時反胃;三部俱弦肝好怒,目翳淚疼多癖;三部俱數心熱狂,口舌生瘡唇破碎;三部虛濡微澀伏,久病必死卒病生;三部浮滑芤弦數,卒病相宜久病傾。
又有六部同脈者,古雲:雙弦之脈土易虧,雙浮之脈水易虧。
餘以類推。
凡三部脈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緊上虛者,病在脾;長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者,病在心,實者為心勞;大而緊者,病在腎;緩滑者,熱在胃中;遲緩而澀者,胃中有寒有結;脈實緊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自利者難治。
脈來累累如貫珠,不前至寸者,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濡者,結熱在小腸,伏留不去;脈代而鈎者,病在絡脈,鈎即夏脈。
經絡皆實者,寸脈急而尺緩;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寸熱而尺寒;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而寸寒澀。
或至不至更難憑。
寸口壯大而尺中無
決虛實,斷死生,全在總看。
故融會經意為歌,且引證什之。
業者并小字讀之,可也。
脈會太陰決死生,寸關尺具陰陽情。
《難》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寸口,即寸關尺,五髒六腑之所始終也。
他如沖陽,專應乎胃,太沖專應乎肝,太溪專應乎腎,豈能通乎十二經哉?故法取寸口也。
脈本生于陰陽,但陽生于尺而動于寸,陰生于寸而動于尺,關則陰陽相半,界二者之中。
陽脈常浮而數,病在頭目胸膈;陰脈常沉而遲,病在臍腹腰腳;中脈随時浮沉,病在腹脅胃脘。
陰陽恒宜相濟,不宜偏勝。
若陽一于上而高過魚際,名曰溢;陰一于下而深入尺澤,名曰覆。
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乃真髒之脈而無中氣往來以和之也。
學人于此而喜悟焉,則始終一寸九分之間,周身陰陽太過不及之情見矣。
叔和雲: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
陽數即吐兼頭痛,陰微即瀉臍中吼。
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
陽實大滑應舌強,陰數脾熱并口臭。
陽微浮弱定心寒,陰滑食注脾家咎。
關前關後辨陰陽,察病根源應不朽。
諸浮躁脈皆為陽,諸沉細脈皆為陰。
凡脈從陰陽易已,脈逆陰陽難已。
浮中沉法知遲數,逆順虛實應五行。
初持脈見于皮膚之間者曰浮。
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澀者肺。
見于肌肉之下者曰沉。
沉而弦長者肝,沉而濡滑者腎。
不輕不重與肌肉相得者脾。
多有兼乎四髒之邪,則和緩之中,亦必兼乎浮沉滑澀長短弦大,各脈皆然。
如沉滑則順于左尺逆于左寸,如浮澀則順于右寸逆于左半。
寸口宜浮而反損小,陽虛而陰入乘之也。
或時浮滑而長,謂之陰中伏陽。
尺部宜沉而反實大,陰虛而陽入乘之也。
或時沉濡而短,謂之陽中伏陰。
如尺本沉而又沉,謂之重陰;寸本浮而又浮,謂之重陽;寸尺俱微甚謂之脫陽脫陰。
無非五行生克偏全,四時五髒,各部應得與否,以為逆順虛實,浮沉遲數(歌見前)。
極煩九候并十變,無非髒腑合流形。
九候:上部天,足少陽膽以候頭角;上部人,手少陽相火三焦以候耳目;上部地,足陽明胃以候口齒。
中部天,以候肺;中部人,以候心;中部地,以候胸中之氣。
下部天,以候肝;下部人,以候脾胃之氣;下部地,以候腎。
左尺外以候腎,内以候腹中;左關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關外以候脾,内心候胃脘;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關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後以候後。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小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九候雖調,肌肉已脫者死。
是陰陽交錯之妙,而虛實微賊正之五邪,因以分焉。
十變: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為從後來者為虛邪;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幹心也;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為正邪;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微緩者,胃邪幹小腸也,為從前來者為實邪;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從其所勝者為微邪;心脈沉甚者,腎邪幹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是從所不勝者為賊邪。
五髒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辄變為十也。
曰九曰十,似繁而簡,不外乎浮中沉而自然得之也。
故曰數者,腑也;遲者,髒也,以是别知髒腑之病。
後世分析太甚,不知陰陽交錯、髒腑同氣故耳。
三部脈全容易識, 三部通度,六脈俱全,浮沉遲數相等者,脈易識而病易愈也。
歌雲:三部俱浮肺髒風,惡風發熱鼻流涕;三部沉遲冷積成,皮膚枯槁真元憊;三關俱緩脾家熱,口臭齒腫時反胃;三部俱弦肝好怒,目翳淚疼多癖;三部俱數心熱狂,口舌生瘡唇破碎;三部虛濡微澀伏,久病必死卒病生;三部浮滑芤弦數,卒病相宜久病傾。
又有六部同脈者,古雲:雙弦之脈土易虧,雙浮之脈水易虧。
餘以類推。
凡三部脈滑而微者,病在肺;下緊上虛者,病在脾;長而弦者,病在肝;脈小血少者,病在心,實者為心勞;大而緊者,病在腎;緩滑者,熱在胃中;遲緩而澀者,胃中有寒有結;脈實緊者,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自利者難治。
脈來累累如貫珠,不前至寸者,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脈來累累而止,不至寸口濡者,結熱在小腸,伏留不去;脈代而鈎者,病在絡脈,鈎即夏脈。
經絡皆實者,寸脈急而尺緩;絡氣不足,經氣有餘者,脈寸熱而尺寒;經虛絡滿者,尺熱滿而寸寒澀。
或至不至更難憑。
寸口壯大而尺中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