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口人迎脈訣
關燈
小
中
大
此即上古診法其二也。
氣口,右手關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勞、任務勤苦與飲食無節,皆為内傷不足之症。
其所以名氣口者,五髒之氣,必因胃氣而升于手太陰故也。
人迎,左手關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時行不正之氣,皆為外感有餘之症。
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虛而入故也。
若髒氣平者,邪自難犯,故先氣口而後人迎也。
漢論人迎緊盛傷于寒,氣口緊盛傷于食。
然七情蘊郁,正由宿食助發。
若專傷食而無七情,則不應氣口。
又論傷寒皆自太陽始,然經雲,風喜傷肝,寒喜傷腎,暑喜傷心胞,濕喜傷脾,熱喜傷心,燥喜傷肺,以類推之。
風當自少陽,濕當自陽明,暑當自三焦,寒當自太陽,此丹溪獨得經旨,發仲景未發也。
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謂之不内外因,本經自病也。
非若氣口人迎傳變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氣為主。
經雲:氣口,太陰也,兼屬脾。
又雲:人迎亦胃脈也。
脈贊雲:關前一分人命之生。
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圖說之。
喜則傷心脈必虛, 喜則氣緩,脈散而虛。
甚則神庭融溢,而心脈反沉。
蓋喜甚則火盛侮金;腎水複母仇而克心。
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傷脾脈結中居; 思則氣凝,脈短而結。
甚則意舍不甯,而脾脈反弦。
因憂傷肺脈必澀, 憂則氣滞而脈沉澀,甚則魄戶不閉,而肺脈反洪。
怒氣傷肝脈定濡; 怒則氣逆而脈濡,或激甚則魂門弛長,而肝脈反澀。
恐傷于腎脈沉是, 恐則氣下,怯而脈沉,甚則志室不遂,而腎脈反濡。
濡屬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屬太陽。
殊不知五髒系背,諸穴于五髒則為有形之經絡,于太陽則為無形經之絡,特其過脈耳。
緣驚傷膽動相胥; 驚則氣亂而脈動,甚則入肝脈散,小兒瀉青,大人面青。
又,大驚入心者,尿血怔忡。
脈緊因悲傷胞絡, 悲則氣急而脈緊縮,甚則心胸絡與肺系氣消而脈虛。
七情氣口内因之。
凡七情傷之淺者,惟氣口緊盛而已。
傷之深者,必審何部相應,何髒傳次,何髒相克。
克脈勝而本髒脈脫者,死。
噫!七情為患如此。
和樂以養中和,實養德養身急務也。
緊則傷寒腎不移, 寒傷腎,脈沉而緊,初自足太陽而入,其脈浮盛而緊。
浮者,足太陽;緊者,傷寒;盛者,病進也。
虛因傷暑向心推; 暑傷心,脈虛,初自手少陽而入,脈洪虛而數。
洪者,手少陽;虛者,傷暑;數者,病增也。
澀緣傷燥須觀肺, 燥傷肺,脈澀,初自手陽明而入,脈浮而數。
浮者,手陽明;數者,傷燥。
濡細
氣口,右手關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勞、任務勤苦與飲食無節,皆為内傷不足之症。
其所以名氣口者,五髒之氣,必因胃氣而升于手太陰故也。
人迎,左手關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時行不正之氣,皆為外感有餘之症。
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虛而入故也。
若髒氣平者,邪自難犯,故先氣口而後人迎也。
漢論人迎緊盛傷于寒,氣口緊盛傷于食。
然七情蘊郁,正由宿食助發。
若專傷食而無七情,則不應氣口。
又論傷寒皆自太陽始,然經雲,風喜傷肝,寒喜傷腎,暑喜傷心胞,濕喜傷脾,熱喜傷心,燥喜傷肺,以類推之。
風當自少陽,濕當自陽明,暑當自三焦,寒當自太陽,此丹溪獨得經旨,發仲景未發也。
其外非六淫、内非七情而病者,謂之不内外因,本經自病也。
非若氣口人迎傳變乘克,但三因皆以胃氣為主。
經雲:氣口,太陰也,兼屬脾。
又雲:人迎亦胃脈也。
脈贊雲:關前一分人命之生。
故取李仲南三因歌括于前,而以丹溪圖說之。
喜則傷心脈必虛, 喜則氣緩,脈散而虛。
甚則神庭融溢,而心脈反沉。
蓋喜甚則火盛侮金;腎水複母仇而克心。
暴喜暴怒,多有暴中之患,亦此意也。
思傷脾脈結中居; 思則氣凝,脈短而結。
甚則意舍不甯,而脾脈反弦。
因憂傷肺脈必澀, 憂則氣滞而脈沉澀,甚則魄戶不閉,而肺脈反洪。
怒氣傷肝脈定濡; 怒則氣逆而脈濡,或激甚則魂門弛長,而肝脈反澀。
恐傷于腎脈沉是, 恐則氣下,怯而脈沉,甚則志室不遂,而腎脈反濡。
濡屬土也,或疑神庭、志室等穴,皆屬太陽。
殊不知五髒系背,諸穴于五髒則為有形之經絡,于太陽則為無形經之絡,特其過脈耳。
緣驚傷膽動相胥; 驚則氣亂而脈動,甚則入肝脈散,小兒瀉青,大人面青。
又,大驚入心者,尿血怔忡。
脈緊因悲傷胞絡, 悲則氣急而脈緊縮,甚則心胸絡與肺系氣消而脈虛。
七情氣口内因之。
凡七情傷之淺者,惟氣口緊盛而已。
傷之深者,必審何部相應,何髒傳次,何髒相克。
克脈勝而本髒脈脫者,死。
噫!七情為患如此。
和樂以養中和,實養德養身急務也。
緊則傷寒腎不移, 寒傷腎,脈沉而緊,初自足太陽而入,其脈浮盛而緊。
浮者,足太陽;緊者,傷寒;盛者,病進也。
虛因傷暑向心推; 暑傷心,脈虛,初自手少陽而入,脈洪虛而數。
洪者,手少陽;虛者,傷暑;數者,病增也。
澀緣傷燥須觀肺, 燥傷肺,脈澀,初自手陽明而入,脈浮而數。
浮者,手陽明;數者,傷燥。
濡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