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口人迎脈訣
關燈
小
中
大
傷濕更看脾;
濕傷脾,脈細而濡,初自足陽明而入,脈細澀而長。
澀者,足陽明;濡者,傷濕;長者,病襲也。
浮則傷風肝部應, 風傷肝,脈浮而盛,初自足少陽而入,脈弦浮而散。
弦者,足少陽;浮者,傷風;散者,病至也。
弱緣傷熱察心知; 熱傷心胞絡,脈沉弱而緩,初自三焦而入,脈浮而弱。
沉者,心胞絡;弱者,傷熱;緩者,病倦也。
暑與熱同氣,正心多不受邪,每歸胞絡,此與暑傷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審,細别六淫皆可醫。
凡外感輕者,惟人迎緊盛,或各部單見而已。
重則各部與人迎相應,其傳變與傷寒參看。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 血虛神耗。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勞傷精。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之中細忖度; 精枯。
疲劇筋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筋痛則動,脈弦弱帶數。
饑則緩弦脾受傷, 胃氣虛也。
若還滑實飽無疑; 脾氣滞也。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氣耗也。
不内外因乃如是,氣口人迎皆無與; 各脈不與二脈相應。
氣口人迎若俱緊,夾食傷寒兼理治。
内傷外感,分多少治之。
氣口人迎若過盛,内關外格詳經義; 按《内經》,人迎一盛則躁在手足少陽,二盛躁在手足太陽,三盛躁在手足陽明。
一盛者,人迎大于氣口一倍也,四倍則陽盛已極,故格則吐逆而食不得入。
三陽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經,或入足經,下三陰仿此。
又,氣口一盛,則躁在手足厥陰,二盛躁在手足少陰,三盛躁在手足太陰,四倍則陰盛已極,故關則不得小便。
若人迎氣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極衰至必死,抑論關格二症也。
然氣口人迎俱盛,則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總之曰關格。
但以兩寸過盛推之,則尺脈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二盛病在手足太陰,三盛病在手足少陰。
傳曰: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四盛則三陰已極,當峻補其陰。
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展經義也。
先賢又恐病流傳,取諸雜脈乃全備。
此丹溪示人活法。
病有傳變,如傷寒緊不在腎,傷怒濡不在肝,流傳别經,是以取各部中見脈。
與人迎氣口相應者,以斷内外二因。
凡二十七種脈形,随其部位所見,但與人迎應,則為外感;與氣口應,則為内傷。
其病症,則分諸脈主病同。
澀者,足陽明;濡者,傷濕;長者,病襲也。
浮則傷風肝部應, 風傷肝,脈浮而盛,初自足少陽而入,脈弦浮而散。
弦者,足少陽;浮者,傷風;散者,病至也。
弱緣傷熱察心知; 熱傷心胞絡,脈沉弱而緩,初自三焦而入,脈浮而弱。
沉者,心胞絡;弱者,傷熱;緩者,病倦也。
暑與熱同氣,正心多不受邪,每歸胞絡,此與暑傷心互看。
外因但把人迎審,細别六淫皆可醫。
凡外感輕者,惟人迎緊盛,或各部單見而已。
重則各部與人迎相應,其傳變與傷寒參看。
勞神役慮愛傷心,虛澀之中仔細尋; 血虛神耗。
勞役陰陽每傷腎,須因脈緊看來因; 房勞傷精。
房帷任意傷心絡,微澀之中細忖度; 精枯。
疲劇筋痛要傷肝,仔細思量脈弦弱; 筋痛則動,脈弦弱帶數。
饑則緩弦脾受傷, 胃氣虛也。
若還滑實飽無疑; 脾氣滞也。
叫呼傷氣須損肺,燥弱脈中豈能避! 氣耗也。
不内外因乃如是,氣口人迎皆無與; 各脈不與二脈相應。
氣口人迎若俱緊,夾食傷寒兼理治。
内傷外感,分多少治之。
氣口人迎若過盛,内關外格詳經義; 按《内經》,人迎一盛則躁在手足少陽,二盛躁在手足太陽,三盛躁在手足陽明。
一盛者,人迎大于氣口一倍也,四倍則陽盛已極,故格則吐逆而食不得入。
三陽兼手足而言,或入手經,或入足經,下三陰仿此。
又,氣口一盛,則躁在手足厥陰,二盛躁在手足少陰,三盛躁在手足太陰,四倍則陰盛已極,故關則不得小便。
若人迎氣口俱盛四倍已以,盛極衰至必死,抑論關格二症也。
然氣口人迎俱盛,則吐逆不便交作,故丹溪總之曰關格。
但以兩寸過盛推之,則尺脈一盛,病在手足厥陰,二盛病在手足太陰,三盛病在手足少陰。
傳曰:尺部一盛,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瀉足陽明,補足太陰;四盛則三陰已極,當峻補其陰。
一至寸而反之,亦推展經義也。
先賢又恐病流傳,取諸雜脈乃全備。
此丹溪示人活法。
病有傳變,如傷寒緊不在腎,傷怒濡不在肝,流傳别經,是以取各部中見脈。
與人迎氣口相應者,以斷内外二因。
凡二十七種脈形,随其部位所見,但與人迎應,則為外感;與氣口應,則為内傷。
其病症,則分諸脈主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