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脈相兼主病
關燈
小
中
大
或痛來相攻;
與人迎相應,則寒疼冷痛;與氣口相應,則心驚膽寒。
四肢拘攣多疼痛,虛勞血痢與崩中; 動為拘攣,動主體虛勞,崩中血痢。
陽動汗出陰發熱,形冷惡寒陽不通; 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
言陰陽相搏則虛陽動,為陽虛,故汗出。
陰動為陰虛,故發熱。
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陽氣不通,而緻身冷惡寒也。
若見轉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脈不聚命将崩,到此無由得再生; 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洩;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五髒氣散利不禁,六腑氣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氣。
伏因邪閉成霍亂, 與人迎相應,則寒暑濕邪固閉,而成霍亂。
積疝溏洩貫膿窠; 伏為宿食,為疝瘕,為溏洩,為惡膿貫肌。
寸伏痰熱尺寒積,關伏寒熱兩為; 寸得之為痰為熱,尺得之為寒為積,關中則痰熱俱有,寒熱不定。
蓄水停痰氣厥逆, 為停痰蓄水,為諸氣上沖,為厥逆。
伏澀吐逆神思多。
伏則吐逆,澀則食不得入,關格症也。
與氣口應者,乃凝思勞神過多,不可專責外邪也。
短為氣滞心腹痛,宿食内積三焦壅; 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髒氣。
陰中伏陽血不行, 短脈屬陰而又伏于陽者,何也?經雲:脈有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在秋時則為正脈,在三時則為七情、宿食壅滞,氣不足以導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惡。
經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頭痛。
又曰:短而數者心痛必煩,皆上體病也。
短亦可惡,無胃氣也。
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痰食壅為毒; 陰陽之氣不和,不相續也,非若結代之脈動而中止。
有因氣血食飲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為惡脈,凡髒腑熱盛則促急。
故曰: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府。
裡熱瘀血發狂斑, 風熱壅盛,則瘀血凝滞,發為狂斑。
怒氣激之發厥搐; 或因怒氣,氣逆發厥,上盛下虛。
漸加即死漸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脈雖非惡脈,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虛,亦非福也。
結因陰盛主有積,結甚積甚微則微; 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
陰盛則結,脾間積大,大腸秘痛,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陽結茫茫如車蓋, 脈藹藹如車蓋大者,名陽結。
為陽氣郁結于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陰結累累與陽違。
脈累累如循長竿強直者,名陰結,為陰氣郁結于内,不與陽氣和雜也。
結浮寒邪滞經絡,結沉痰飲瘀血基; 亦有七情氣郁者,脈道不通實由之。
裡寒脈緩則為結,裡熱脈數則為促。
緩促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痰飲氣血積可也。
代脈必死髒氣絕,平人見此大不祥; 病患見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風家并痛極,三月妊孕卻無妨; 痛風痰濕阻礙,有孕胎氣阻礙,故無妨也。
又有暴傷氣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湯。
又有暴傷損氣血者,一時元氣未和,非髒絕也,宜炙甘草湯救之。
四肢拘攣多疼痛,虛勞血痢與崩中; 動為拘攣,動主體虛勞,崩中血痢。
陽動汗出陰發熱,形冷惡寒陽不通; 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
言陰陽相搏則虛陽動,為陽虛,故汗出。
陰動為陰虛,故發熱。
如不汗出發熱,而反形冷惡寒者,陽氣不通,而緻身冷惡寒也。
若見轉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脈不聚命将崩,到此無由得再生; 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洩;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五髒氣散利不禁,六腑氣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氣。
伏因邪閉成霍亂, 與人迎相應,則寒暑濕邪固閉,而成霍亂。
積疝溏洩貫膿窠; 伏為宿食,為疝瘕,為溏洩,為惡膿貫肌。
寸伏痰熱尺寒積,關伏寒熱兩為; 寸得之為痰為熱,尺得之為寒為積,關中則痰熱俱有,寒熱不定。
蓄水停痰氣厥逆, 為停痰蓄水,為諸氣上沖,為厥逆。
伏澀吐逆神思多。
伏則吐逆,澀則食不得入,關格症也。
與氣口應者,乃凝思勞神過多,不可專責外邪也。
短為氣滞心腹痛,宿食内積三焦壅; 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髒氣。
陰中伏陽血不行, 短脈屬陰而又伏于陽者,何也?經雲:脈有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
在秋時則為正脈,在三時則為七情、宿食壅滞,氣不足以導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惡。
經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頭痛。
又曰:短而數者心痛必煩,皆上體病也。
短亦可惡,無胃氣也。
促脈陽盛陰不足,氣血痰食壅為毒; 陰陽之氣不和,不相續也,非若結代之脈動而中止。
有因氣血食飲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為惡脈,凡髒腑熱盛則促急。
故曰: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府。
裡熱瘀血發狂斑, 風熱壅盛,則瘀血凝滞,發為狂斑。
怒氣激之發厥搐; 或因怒氣,氣逆發厥,上盛下虛。
漸加即死漸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脈雖非惡脈,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虛,亦非福也。
結因陰盛主有積,結甚積甚微則微; 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
陰盛則結,脾間積大,大腸秘痛,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
陽結茫茫如車蓋, 脈藹藹如車蓋大者,名陽結。
為陽氣郁結于外,不與陰氣和雜也。
陰結累累與陽違。
脈累累如循長竿強直者,名陰結,為陰氣郁結于内,不與陽氣和雜也。
結浮寒邪滞經絡,結沉痰飲瘀血基; 亦有七情氣郁者,脈道不通實由之。
裡寒脈緩則為結,裡熱脈數則為促。
緩促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痰飲氣血積可也。
代脈必死髒氣絕,平人見此大不祥; 病患見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風家并痛極,三月妊孕卻無妨; 痛風痰濕阻礙,有孕胎氣阻礙,故無妨也。
又有暴傷氣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湯。
又有暴傷損氣血者,一時元氣未和,非髒絕也,宜炙甘草湯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