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脈相兼主病

關燈
g>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嘔逆分内外, 内傷則為陽虛,外感則為風暑。

     微沉自利汗有無; 微沉,陰氣已虧,髒寒下利作洩,或虛汗不止,或亡陽無汗。

     微弱少氣面無色,男精女帶共焦枯; 微弱為少氣,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緻面色焦枯。

     微澀亡血增寒熱,曾經汗下醫之辜。

    
脈微而澀者,病當惡寒,後乃發熱。

    所以然者,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

    陽微惡寒,陰弱發熱,理也。

    久則夏月惡寒,冬月惡熱。

    蓋夏月陽氣在外,胃中虛冷,陽氣内微,故反惡寒。

    冬月陽氣在内,胃中煩熱,陰氣内弱,故反惡熱。

    晝寒夜熱,亦此義也。

     細為寒濕為脹洩, 細與人迎相應,則諸經中濕,濕則脹滿,濕多成洩。

     細滑僵仆兼嘔熱; 細而滑,為僵仆,為嘔吐,為發熱。

     細緊瘕積聚萦,或為刺痛為痿蹶; 細而緊,為瘕積聚,為病在内,為刺痛,為身痛痿蹶。

    叔和雲:胫酸髓冷是也。

     内傷得之心神勞, 憂思過度也。

     五髒凝涎損氣血; 與氣口相應,則五髒凝涎,氣血俱虛。

     惟有冬季為時脈,不療自痊王氏訣。

    
冬脈宜沉細而滑,故叔和雲:如逢冬季經霜月,不療其必自痊。

     濡為亡血為冷痹, 濡為亡血,為冷痹。

    仲景雲:脈來綿綿,如瀉漆之絕,前大後小者,亡其血也。

    痹亦有因寒濕散漫而脈濡者,必與人迎應也。

     虛汗不止又乏氣, 濡為自汗,為氣弱。

     蒸熱飧洩下體重, 濡與氣口相應,則飧洩腳弱,骨蒸潮熱。

     濡弱内熱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内熱外冷,自汗小便難。

     弱主陽虛胫體酸, 弱乃六極之脈,與人迎相應,則風濕緩縱;與氣口相應,則筋絕痿弛。

     客風冷氣巧相鑽; 關上得之主挾風熱,關後得之主挾冷氣。

    訣雲:弱主氣居于表,産後客風面腫。

    又雲:隻為風邪與氣連。

     陰弱血虛筋急痛, 尺屬陰,主血虛,不能潤筋,故筋急能。

     陽弱氣喘行步難; 寸屬陽,主氣虛作喘,行步無力。

     虛汗洩精成痼冷,少壯得之不等閑。

    
老年人得弱脈則順,少壯人得弱脈則逆。

     虛則為虛為傷暑, 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暑;與氣口相應,則榮衛虛損。

     腳弱喘促食不消; 虛為腳弱,為喘促,為食不消。

     恍惚驚風皆所主,虛煩多汗亦同條; 虛主心中恍惚,小兒驚風,虛煩自汗。

     虛大勞役損元氣, 虛而大,為勞役損氣。

     虛澀房勞腎水焦。

    
虛而澀,為房勞損精。

     革乃虛寒相搏成,崩漏半産亡血精; 仲景雲: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曰革。

    女人半産崩漏,男子亡血失精。

     更是中風兼感濕,為滿為急異常情。

    
與人迎相應,則中風暑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産脫精。

     動脈多見關部中, 仲景曰: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也。

     或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