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條分
關燈
小
中
大
,奉藏者少。
大腸又名回腸,長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鬥七升半; 回腸者,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徑一寸半,受谷一鬥,水七升半。
魄門上應闌門,長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門者,肺藏魄也。
又曰廣腸,言廣闊于大小腸也。
又曰肛門,言其處似車缸形也。
《内經》以此為一髒,故俗名墜髒。
熱則重墜或突出,虛則脫下不收。
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專主出而不納。
凡腸胃合受水谷八鬥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闌門者,大小腸各受物傳化而相會于此,滓入廣腸,水入膀胱,關闌分隔,故曰闌門。
肛之重也,僅十二兩;腸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門重十二兩,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總通于肺,而心腎膀胱聯系系膈; 肛門亦大腸之下截也,總與肺為表裡。
大小腸之系自膈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系,脂膜筋絡,散布包裹,然各分紋理,羅絡大小腸與膀胱。
其細脈之中,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應在皮,而氣血津液潤燥不均。
肺應皮,腹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氣血津液調和則大便亦調,燥熱則便堅而澀,寒濕則便潤而利。
風搏耳鳴齒痛便血,或時欲食不食嘔吐清水; 便血有遠近者,腸系心腎膀胱故也。
食則嘔吐者,肺風傳入大腸,令腸中宛轉搏上不欲食,食即嘔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黃喉痹,或時大指次指肩痛頻。
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外上肩之前廉,下齒還退場門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俠鼻孔交目側,故病如是。
氣秘腹滿切痛,外注皮膚堅硬; 氣滞腸中切痛或鳴,腹滿大便秘澀。
重感于寒,當臍而痛,即洩。
不能久立。
若氣注于外,挾痰則皮膚堅而不痛。
熱秘臍滿口瘡,内結痔癰痢。
俠臍滿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瘡,皆熱症也。
濕熱内結,則為痔漏腸癰,痢下赤白。
者,赤色也。
虛則腸鳴身易瘦,冷則滑脫耳難聞。
腸氣虛則鳴,身枯瘦如雞皮有鱗。
虛冷則滑洩、脫肛、耳聾。
經曰:邪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補以粟殼五倍棕榈, 牡蛎、木香、肉豆蔻、蓮肉、蓁子、诃子、龍骨。
瀉必硝黃續随桃仁; 芒硝、大黃、續随子、枳殼、麻仁、石斛、槟榔、旋複花、榧實、巴豆、蔥白、牽牛。
溫以吳萸人參姜桂, 幹姜、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
涼必芩連槐花茅根。
黃芩、黃連、天花粉、玄參、砂糖。
籲!水谷變化自然妙, 經曰: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難經》曰:唇為飛門(言唇開則食入如飛也),齒為戶門(飲食由此而入也),咽為吸門(言咽入不得複出也),胃為贲門(言咽下贲向于胃也),太倉下口為幽門(在臍下三寸。
居于幽暗,故名也),并闌門、魄門,合之為七沖門,皆水谷變化出入相沖之要路也。
但水谷清芳甘美,運布則為精微,腐熟則為滓穢,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
食息調燮由于人。
腎有兩枚,左屬水而右屬火;重各九兩,右主女而左主男。
左右兩枚,共一斤二兩,男以左腎為主,女以右腎為主。
連脅系心貼脊膂兮,裹以脂膜,裡白外紫如江豆兮,相合若環。
腎連脅下對臍,形如江豆,相并如環,曲貼脊膂膜中,裡白外紫。
兩腎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則與心系通而為一,所謂坎北離南,水火相感者也。
左右氣常相通,靜養極者,左右相合,則精不洩矣。
以左言其概,位北水惟悭; 此條專言左腎天一生水,專一以悭為事,所以五髒俱有補瀉,惟腎有補無瀉。
納氣收血化精,而為封藏之本; 左腎主納氣收血化精,司冬之令,專主收藏,故曰封藏之本。
壯志造無成有,别号作強之官。
腎藏志,意之所存者謂之志。
精完則志壯,志壯則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随。
造無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
經曰: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言精志完而強于作用也。
又,男曰作強,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 腎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諸髓皆屬于腦,而腎實主之。
叔和雲: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竅于耳而榮發駐顔。
黑色。
小理者腎小,腎小則髒安難傷;粗理者腎大,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傷以邪。
高耳者腎高,腎高則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後陷者腎下,腎下則腰尻痛,或為狐疝。
耳堅者腎堅,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堅者腎脆,腎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耳偏高者腎偏傾,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須發顔面皆腎脈所絡,陽精盛注于外,則須發榮盛,面體光潤。
風旋目KT無見,或面浮咳水而隐曲不利。
腎風多汗惡風面浮,目視KTKT無所見,若伏有水氣,則目下亦腫,名曰風水。
不能偃卧,偃則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難行,溺黃,女人月事不行,俱謂之隐曲不利。
風盛者,膝胫攣急,不能久立。
氣動饑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脅脊痛酸。
饑不欲食,喘嗽喉中鳴者,腎氣病也。
奔豚者,腎之積。
發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适旺,旺者不受邪。
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氣,竟至于骨髓痿弱矣。
脅脊痛者,腎病小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二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熱則口燥舌幹咽痛,甚則小腹脹而背亦強; 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邪克于少陰之絡,令人咽嗌腫痛,不可納食。
腎病則大小腹脹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屬腎;引脅者,屬膀胱。
虛則心懸骨痿齒搖,甚則夢洩精而囊亦寒。
腎氣虛,心懸如饑善恐,惕惕如人将捕,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經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言虛中有熱也。
齒者骨之屬,腎虛則搖動不固。
夢洩者,腎氣虛而下脫,或挾火邪也。
囊寒者,腎氣衰也。
人年六十,氣衰發堕齒落,經脈空虛,七十形體皆極,九十如樹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腸癖足心熱,并濕必發黃膽; 經曰:咳則有血,陽脈傷也。
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滿則刻期,故血見于鼻與口也。
又少陰不足脈澀,病積溲血。
足心熱者,心風入腎也。
黃膽者,腎虛為濕熱乘之,必口淡腳軟,是為虛疸。
冷症胸痹莖縮股内痛,并郁必然黑顔。
骨痹者,腎脂髓枯而不滿,故寒冷。
甚則至骨,痹痛蜷攣,其人身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
然不能振栗者,肝為一陽,心為二陽,腎孤髒,一水不勝二火,故不能振栗也。
莖縮者,腎竅二陰,冷則痿弱不舉,甚則縮入,俗雲脫陽症也。
股内後廉痛者,少陰脈起于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後入筋中,上内廉股内後廉貫脊故也。
黑顔者,冷郁久則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顔衰,肌枯肉瘦。
補以熟地枸杞鹿茸,(圖缺) 鐘乳粉、龜闆、龍骨、虎骨、五味子、鎖陽、山茱萸、杜仲、山藥、知母、蓮肉、芡實、覆盆子、桑螵蛸、牡蛎、小草、牛膝、當歸、玄參、石楠、合歡、五加皮、楮實。
瀉必苦茗豬苓琥珀; 澤瀉、茯苓。
腎本無瀉,此言瀉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溫以沉香菟絲附子, 幹姜、肉桂、巴戟、葫蘆巴、補骨脂、柏子仁、烏藥、石楠藤。
涼必知母黃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參、竹瀝。
籲!早卧晚起陽氣複, 冬三月,天地閉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溫,無洩皮膚,此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四時有腎病者,亦宜體此以養微陽。
凡腎病皆因快情縱欲,失志傷腎,過服丹藥。
華佗雲:陽劑剛強,則天癸竭而榮衛涸。
靜坐獨眠藿豆飧。
靜坐則腎水自升,獨眠則房色自節。
藿、葵、黑豆味鹹,黃黍、雞、桃味辛,腎病宜食。
膀胱上口闊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廣九寸正,而重九兩二铢。
無出竅也,資氣海以施化,府名津液;膀胱以虛受水,為津夜之夜。
有上竅而無下竅,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隐不通。
透絕頂也,司升降之消息,官号州都。
經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應在毛發,系通心肺;驗于皮骨,髒屬腎俞。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風搏頭疼眼旋目淚,惡心筋骨不利;氣滞項拔背強腰折,尻痛胫尤拘。
膀胱脈起于目内,上額交巅,其别者,從巅至耳上角。
其直行者,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膊,挾脊,揭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前者,從腰中下脊,貫臀,入中。
其支别者,從膊内左右别下,貫脾,挾脊,内過膊樞,循髀外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故病如是。
惡心者,膀胱移邪于小腸,故惡聞食臭。
熱結腹滿而胞塞,甚則狂發; 熱結下焦,則小腹苦滿,難于俯仰,胞轉閉塞,不得小便,令人發狂。
冷即多唾而帶下,甚則瀝餘。
大腸又名回腸,長二丈一(尺)而大四寸,受水谷一鬥七升半; 回腸者,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徑一寸半,受谷一鬥,水七升半。
魄門上應闌門,長二尺八(寸)而大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
魄門者,肺藏魄也。
又曰廣腸,言廣闊于大小腸也。
又曰肛門,言其處似車缸形也。
《内經》以此為一髒,故俗名墜髒。
熱則重墜或突出,虛則脫下不收。
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專主出而不納。
凡腸胃合受水谷八鬥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
闌門者,大小腸各受物傳化而相會于此,滓入廣腸,水入膀胱,關闌分隔,故曰闌門。
肛之重也,僅十二兩;腸之重也,再加二斤。
肛門重十二兩,大腸重二斤十二兩。
總通于肺,而心腎膀胱聯系系膈; 肛門亦大腸之下截也,總與肺為表裡。
大小腸之系自膈下與脊膂連心腎膀胱相系,脂膜筋絡,散布包裹,然各分紋理,羅絡大小腸與膀胱。
其細脈之中,乃氣血津液流走之道。
外應在皮,而氣血津液潤燥不均。
肺應皮,腹皮濃者,大腸濃;皮薄者,大腸薄;皮緩腹裡大者,大腸大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
氣血津液調和則大便亦調,燥熱則便堅而澀,寒濕則便潤而利。
風搏耳鳴齒痛便血,或時欲食不食嘔吐清水; 便血有遠近者,腸系心腎膀胱故也。
食則嘔吐者,肺風傳入大腸,令腸中宛轉搏上不欲食,食即嘔吐清冷水也。
血壅鼻衄目黃喉痹,或時大指次指肩痛頻。
手陽明脈起大指次指之端,循臂,外上肩之前廉,下齒還退場門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俠鼻孔交目側,故病如是。
氣秘腹滿切痛,外注皮膚堅硬; 氣滞腸中切痛或鳴,腹滿大便秘澀。
重感于寒,當臍而痛,即洩。
不能久立。
若氣注于外,挾痰則皮膚堅而不痛。
熱秘臍滿口瘡,内結痔癰痢。
俠臍滿痛,大便不通,或喘不能立,或口生瘡,皆熱症也。
濕熱内結,則為痔漏腸癰,痢下赤白。
者,赤色也。
虛則腸鳴身易瘦,冷則滑脫耳難聞。
腸氣虛則鳴,身枯瘦如雞皮有鱗。
虛冷則滑洩、脫肛、耳聾。
經曰:邪克陽明之絡,令人耳聾,時不聞音。
補以粟殼五倍棕榈, 牡蛎、木香、肉豆蔻、蓮肉、蓁子、诃子、龍骨。
瀉必硝黃續随桃仁; 芒硝、大黃、續随子、枳殼、麻仁、石斛、槟榔、旋複花、榧實、巴豆、蔥白、牽牛。
溫以吳萸人參姜桂, 幹姜、肉桂、半夏、桃花石、木香、石蜜。
涼必芩連槐花茅根。
黃芩、黃連、天花粉、玄參、砂糖。
籲!水谷變化自然妙, 經曰:大腸為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難經》曰:唇為飛門(言唇開則食入如飛也),齒為戶門(飲食由此而入也),咽為吸門(言咽入不得複出也),胃為贲門(言咽下贲向于胃也),太倉下口為幽門(在臍下三寸。
居于幽暗,故名也),并闌門、魄門,合之為七沖門,皆水谷變化出入相沖之要路也。
但水谷清芳甘美,運布則為精微,腐熟則為滓穢,乃陰陽自然之妙用也。
食息調燮由于人。
腎有兩枚,左屬水而右屬火;重各九兩,右主女而左主男。
左右兩枚,共一斤二兩,男以左腎為主,女以右腎為主。
連脅系心貼脊膂兮,裹以脂膜,裡白外紫如江豆兮,相合若環。
腎連脅下對臍,形如江豆,相并如環,曲貼脊膂膜中,裡白外紫。
兩腎二系相通下行,其上則與心系通而為一,所謂坎北離南,水火相感者也。
左右氣常相通,靜養極者,左右相合,則精不洩矣。
以左言其概,位北水惟悭; 此條專言左腎天一生水,專一以悭為事,所以五髒俱有補瀉,惟腎有補無瀉。
納氣收血化精,而為封藏之本; 左腎主納氣收血化精,司冬之令,專主收藏,故曰封藏之本。
壯志造無成有,别号作強之官。
腎藏志,意之所存者謂之志。
精完則志壯,志壯則精益完,故曰精志自相随。
造無為有,男女交媾,造化形容。
經曰: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言精志完而強于作用也。
又,男曰作強,女曰伎巧。
候在腰而充骨填髓, 腎之候在腰,其充在骨,諸髓皆屬于腦,而腎實主之。
叔和雲: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竅于耳而榮發駐顔。
黑色。
小理者腎小,腎小則髒安難傷;粗理者腎大,腎大則善病腰痛不可俯仰,易傷以邪。
高耳者腎高,腎高則苦背膂不可俯仰;耳後陷者腎下,腎下則腰尻痛,或為狐疝。
耳堅者腎堅,腎堅則不病腰背痛;耳薄不堅者腎脆,腎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腎端正則和利難傷;耳偏高者腎偏傾,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須發顔面皆腎脈所絡,陽精盛注于外,則須發榮盛,面體光潤。
風旋目KT無見,或面浮咳水而隐曲不利。
腎風多汗惡風面浮,目視KTKT無所見,若伏有水氣,則目下亦腫,名曰風水。
不能偃卧,偃則咳出清水,男子身重難行,溺黃,女人月事不行,俱謂之隐曲不利。
風盛者,膝胫攣急,不能久立。
氣動饑不欲食,或喘急奔豚而脅脊痛酸。
饑不欲食,喘嗽喉中鳴者,腎氣病也。
奔豚者,腎之積。
發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然,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适旺,旺者不受邪。
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久而不已,令人喘逆少氣,竟至于骨髓痿弱矣。
脅脊痛者,腎病小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二日不已,死。
冬大晨,夏晏晡。
熱則口燥舌幹咽痛,甚則小腹脹而背亦強; 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邪克于少陰之絡,令人咽嗌腫痛,不可納食。
腎病則大小腹脹痛,背痛引心,厥心痛;引腰者,屬腎;引脅者,屬膀胱。
虛則心懸骨痿齒搖,甚則夢洩精而囊亦寒。
腎氣虛,心懸如饑善恐,惕惕如人将捕,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
經曰: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言虛中有熱也。
齒者骨之屬,腎虛則搖動不固。
夢洩者,腎氣虛而下脫,或挾火邪也。
囊寒者,腎氣衰也。
人年六十,氣衰發堕齒落,經脈空虛,七十形體皆極,九十如樹之有根耳。
血症口唾腸癖足心熱,并濕必發黃膽; 經曰:咳則有血,陽脈傷也。
陽氣未盛于上而脈滿,滿則刻期,故血見于鼻與口也。
又少陰不足脈澀,病積溲血。
足心熱者,心風入腎也。
黃膽者,腎虛為濕熱乘之,必口淡腳軟,是為虛疸。
冷症胸痹莖縮股内痛,并郁必然黑顔。
骨痹者,腎脂髓枯而不滿,故寒冷。
甚則至骨,痹痛蜷攣,其人身寒,湯火不能熱,濃衣不能溫。
然不能振栗者,肝為一陽,心為二陽,腎孤髒,一水不勝二火,故不能振栗也。
莖縮者,腎竅二陰,冷則痿弱不舉,甚則縮入,俗雲脫陽症也。
股内後廉痛者,少陰脈起于足小指,走足心,循内踝後入筋中,上内廉股内後廉貫脊故也。
黑顔者,冷郁久則精枯不能上注,故面黑顔衰,肌枯肉瘦。
補以熟地枸杞鹿茸,(圖缺) 鐘乳粉、龜闆、龍骨、虎骨、五味子、鎖陽、山茱萸、杜仲、山藥、知母、蓮肉、芡實、覆盆子、桑螵蛸、牡蛎、小草、牛膝、當歸、玄參、石楠、合歡、五加皮、楮實。
瀉必苦茗豬苓琥珀; 澤瀉、茯苓。
腎本無瀉,此言瀉者,伐其邪水邪火也。
溫以沉香菟絲附子, 幹姜、肉桂、巴戟、葫蘆巴、補骨脂、柏子仁、烏藥、石楠藤。
涼必知母黃柏牡丹皮。
地骨皮、玄參、竹瀝。
籲!早卧晚起陽氣複, 冬三月,天地閉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去寒就溫,無洩皮膚,此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
四時有腎病者,亦宜體此以養微陽。
凡腎病皆因快情縱欲,失志傷腎,過服丹藥。
華佗雲:陽劑剛強,則天癸竭而榮衛涸。
靜坐獨眠藿豆飧。
靜坐則腎水自升,獨眠則房色自節。
藿、葵、黑豆味鹹,黃黍、雞、桃味辛,腎病宜食。
膀胱上口闊二寸半,而盛溺九升九合;中廣九寸正,而重九兩二铢。
無出竅也,資氣海以施化,府名津液;膀胱以虛受水,為津夜之夜。
有上竅而無下竅,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瀉;氣海之氣不足,則秘隐不通。
透絕頂也,司升降之消息,官号州都。
經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應在毛發,系通心肺;驗于皮骨,髒屬腎俞。
腎應骨,密理濃皮者,三焦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
風搏頭疼眼旋目淚,惡心筋骨不利;氣滞項拔背強腰折,尻痛胫尤拘。
膀胱脈起于目内,上額交巅,其别者,從巅至耳上角。
其直行者,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循肩膊,挾脊,揭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前者,從腰中下脊,貫臀,入中。
其支别者,從膊内左右别下,貫脾,挾脊,内過膊樞,循髀外後廉,下合中,以下貫、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端,故病如是。
惡心者,膀胱移邪于小腸,故惡聞食臭。
熱結腹滿而胞塞,甚則狂發; 熱結下焦,則小腹苦滿,難于俯仰,胞轉閉塞,不得小便,令人發狂。
冷即多唾而帶下,甚則瀝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