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條分

關燈
飲食歌樂養其真。

    
凡脾病皆因飲食勞倦緻虛,而後邪得以入之。

    然飲食一日不可無者,但宜調節,或歌樂鼓動脾氣,以養真元。

     胃号太倉,俗呼為肚。

    
無所不容,若倉庫然。

    
上透咽門食管,而受其所吞;曲接小腸,而傳其所腐。

    容三鬥五鬥,而留亦如之;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常留谷二鬥,水一鬥五升。

    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飲食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也。

     長二尺六寸,而大一尺五。

     寸徑五寸,重二斤十四兩。

     形驗于,而濃薄不同; 者,肉之标,即肚皮也。

    脾應肉,肉堅大者,胃濃;肉麼者,胃薄;肉小而麼者,胃不堅;肉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約不利也;肉不堅者,胃緩;肉無小裡累者,胃急;肉多少裡累者,胃結,胃結者,上管約不利也。

     氣通于口,而脈息是主。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髒氣,氣口亦太陰。

    是以五髒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氣口在手魚際之後,所候動脈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

     清升濁降,六腑大源;食化飲消,五髒安堵。

    
胃中清氣升則濁氣降,飲食消化則百病不生,五髒調和,安然如堵,是胃主陽氣發生,而為六腑之源也。

     噫!至濁之中,而有至清者存焉。

     風中口喉痹,頸汗膈塞腹大,或時目黃目泣; 胃脈起于鼻,交額中,循鼻外,入齒縫,還出俠口環唇,下交承漿,循頤後下廉,至人迎,循咽,入缺盆,下乳膈,循腹裡,至氣沖而合,故病如是。

    《内經》曰: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飲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食則脹,食寒則洩,形瘦而腹大是也。

    目黃者,人肥,風氣不得外洩,則熱中而上蒸于目變黃色。

     目泣者,人瘦,腠理開,風得外洩,則寒中而目淚自出。

     氣逆喘急不卧,食脹妨悶嘔哕,或時痛心痛乳。

    
上喘者,陰氣下而複上,上則邪客髒腑為水而喘。

    又曰:陽明盛則喘而惋,惋則惡人,不卧而息有音者,陽明氣不得從其道,故胃不和而卧不安,且息有音也。

    脹滿妨悶者,腹屬脾絡胃,故病則妨悶,吃食則脹滿。

     如十一月屬子,萬物氣皆藏于中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陰氣衰而陽氣将出也。

    嘔者,陽明病氣,至則善嘔,嘔已乃衰,挾寒則嘔腥水,挾風則嘔甜水,挾濕則嘔酸水也。

    哕者,其人舊有寒氣,因谷氣入胃,上注于肺,寒氣與新谷氣相攻相并,複出于胃而為幹哕也。

    心痛者,氣郁胃脘當心而痛也。

    乳痛者,陽明主乳房也。

     熱惡炎氣(人聲亦惡),腋腫口渴流涎,甚則登高發狂; 發狂逾牆上屋者,陽盛則能升高也。

    經曰:陽明之厥,則巅疾欲走呼,腹滿不得卧,面赤而熱,妄言妄見。

     虛惡木音,呵噫腹響胫枯,甚則身腰俯。

    
胃,土也,虛則聞木音惕然而驚,聞鐘鼓則不動,土惡木喜金也。

    噫者,陰氣上走入陽明,陽明絡屬心,故曰上走心為噫。

    所以時時心悶,欲食不喜,食來欠多也。

    腹響者,腹中谷谷,便溺難,多寒氣也。

    胃陽虛,則陰氣上與陽拒,故胫寒或腫或枯,而股不能收也。

    虛寒者,面目俱浮,骨節皆痛,虛甚則筋脈解堕,氣不複用,故為身也。

    腰俯者,陽明腰痛不可以顧,顧而有見者善悲。

     冷則振寒鼓颔,翻胃吐清; 陽虛則寒栗鼓颔,又陰氣虛而陽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

    翻胃吐清水不止者,冷敗證也。

     血瘀鼻衄腸風,酒食蠱。

    
血熱或衄或吐。

    胃風在下,則為腸風下血,在上則為面腫。

    酒、食瘕、蠱注,皆胃氣不行,而瘀血與痰相結而成也。

     巴豆大黃立瀉,石膏連翹頗涼, 瀉用巴豆、大黃、枳殼、芒硝、硝石。

    涼用石膏、連翹、玉屑、元明粉、滑石、寒水石、白術、石斛、茅根、黃連、黃芩、幹葛、天花粉、升麻、紫參、山栀、松脂、竹茹、韭汁。

     丁香豆蔻從溫,白術山藥最補。

    
溫用丁香、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良姜、香附、生姜、木香、川芎、藿香、濃樸、益智仁、吳萸、辛荑、胡椒、香薷。

    補用白術、山藥、蓮肉、芡實、山楂、陳皮、扁豆、麥芽、神曲、滑石、黃、半夏、百合、蒼術。

     水榮谷衛,脾胃相通; 胃為水谷之海,脾為消化之器,水入于經,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脈道乃行。

    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

    血溫衛和,榮衛通行,天命常有。

     春實秋虛,陰陽逆忤。

    
脾為陰,胃為陽,陽脈上行,陰脈下行,陽脈從外,陰脈從内。

    春夏陽明為實為從,太陰為虛為逆;秋冬太陰為實為從,陽明為虛為逆,此脾胃病,常相更疊而不定也。

     肺系喉管,而為氣之宗; 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嚨,其中與心系相通。

    肺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脅,居胃之上,并胃胞絡及胃脘相連,貫膈與心肺相通,膈膜相綴也。

    一系自心入于肺兩大葉之間,曲折向後,并脊膂細絡相連,貫通脊髓,而與腎系相通。

    腎納氣,肺主氣,肺主行榮衛,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為氣之本也。

    相傅,如今之尚書。

     形似人肩,而為髒之蓋。

    
形似人肩,又如磬懸于五髒之上,而為髒之華蓋。

     三斤三兩,空空相通,六葉兩耳,脈脈朝會。

    
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共八葉,下無竅,葉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諸髒清濁之氣。

    脈氣流經,經氣歸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髒,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義配于心, 肺在德為義,心為禮,肝為仁,脾為信,腎為智,然皆統于心也。

     卦象乎兌。

    
肺在卦象兌。

    又曰肺氣通而象幹,心象離,肝象震,脾象坤,腎象坎,膽象巽,胃象艮。

    以外象言之,則幹為左腳,坎為外腎,艮為右腳,震為右身,巽為右手,離為頭頂,坤為左手,兌為左身。

    然人禀兩儀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

    其實一氣流行,每子時自左腳心湧泉穴起,陽循左足腹脅手,而上至頭頂囟門午位而止。

     午時自頂門循右手脅腹足,而下至右腳心而止。

    是坎離為陰陽消息,故後天圖獨言之。

     谷稻畜馬,魄藏于中; 稻色白,為肺之谷。

    馬善鬥象金,為肺之畜。

    并精出入謂之魄,乃精氣之匡佐也。

    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陽之精,魄乃陰之精。

    陽動而陰靜,魂遊而魄守,陰陽相濟,魂魄相守。

    魂不遊而魄不守,陰陽俱喪。

    魄不收而魂枯,陽亦消亡,陰陽宜常相濟。

    故叔和雲:魂将魄共連。

    凡人之夢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

    肺熱則夢美女相根據,或兵戈相競;虛則夢涉水田。

     合皮榮毛,鼻應于外。

    
肺主皮毛,上榮于眉,開竅于鼻。

    白色。

    小理者肺小,肺小則少飲,不病喘咳;粗理者肺大,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喉痹逆氣。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肺高則上氣肩息咳;合腋張脅者肺下,肺下則居贲迫肺,善肋下痛。

    好肩背濃者肺堅,肺堅則不病咳上氣;肩背薄者肺脆,肺脆則苦病消瘅易傷。

    背膺濃者肺端正,肺端正則和利難傷;肋偏疏者肺偏傾,肺偏傾則胸偏痛也。

     氣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贲。

    
肺氣太過,則令人喘咳逆氣,背痛愠愠然,或胸膈悶之氣牽引背疼。

    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絡脈,逆而不得随經上下故也。

    息贲者,肺之積名。

    言其或息而或贲起也,在右肋下,大如覆杯,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适旺,旺者不受邪。

    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癰。

     風浮涕塞聲重,瘾疹瘡疥。

    
涕乃肺液,傷風則涕流,鼻塞聲重,其聲哭,其志憂,故哭則淚出。

    又雲肺熱涕出,凡黃涕如膿,大如彈丸從鼻中出,不出則傷肺。

    肺主皮毛,風盛則生瘾疹、瘡疥。

     熱着咽膈尻陰,股膝皆痛,鼻鼻痔或成成淵: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熱壅則喉舌腫痛,胸膈滿悶。

    尻陰股膝痛為痿者,肺熱葉焦也。

    鼻端紫紅粉刺,謂之鼻。

    内生肉,謂之鼻痔,流涕不止,謂之鼻淵。

    皆上熱下虛也。

     虛極呼吸息微,欠伸溺頻,肺痿肺癰或成瘵。

    
肺主氣,虛則呼吸少氣不足以息,小便頻數或遺。

    虛甚為相火所乘,則咳而見血,或為痨瘵、肺癰、肺痿。

     冷時身顫嘔涎。

    
用力顫掉,聲嘶氣虛,衛冷甚也。

    肺脈起于中焦,下絡大腸,循胃口上膈屬肺,故虛寒則善嘔沫也。

     血燥掌熱幹咳。

    
手太陰之别名列缺,起于腕上,并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故肺經血燥,掌心亦熱。

    幹咳者,肺中無津液也。

     補以參阿膠五味子。

    
山藥、紫菀、酸棗仁、麥門冬、車前子、百部、白膠、栝蒌仁、白茯苓。

     溫必陳皮半夏幹姜。

    
款冬花、生姜、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蘇子。

     涼以知母栝蒌桔梗。

    
沙參、天門冬、玄參、貝母、馬兜鈴、香薷、枯芩、冬瓜子、蘿蔔子、犀角、百部、山栀、枇杷葉、人溺、石膏、青黛。

     瀉必葶苈桑皮蛤蚧。

    
防風、槟榔、枳殼、通草、澤瀉、赤茯苓、琥珀、冬葵子。

     輕聲美食自清虛。

    
凡肺病皆因呼叫過度,或煎爆酒面姜椒太過,以緻虛實見焉。

    病者宜輕聲緩語以養其氣,食苦麥、羊肉、杏、薤,皆苦以潤其燥。

     夙興夜寐防災害。

     秋三月,天地容平,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養收之道也。

    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