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條分
關燈
小
中
大
ng>
肝藏血,故名血海,血海有餘,則常想其身大;不足,則常想其身狹小。
晝則營運,眼受血能視,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攝,夜卧則血歸于肝。
如有謀慮不決,肝虛為他髒移熱,則妄行于口鼻,或為便溺,乃肝不藏血也。
又思色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又轉筋,亦肝所主也。
風動筋脈蜷縮,滿不便癰疽; 肝之合,筋也,凡外瘡發于筋脈者,皆肝所主也。
經曰: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
氣逆頭頂眩痛,積肥杯覆脅罅。
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
氣逆于上,則頭痛眩暈;積于脅,則為肥氣,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
《難》曰: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肯受邪。
肝複欲還于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小兒多有此病。
熱争目赤驚狂,脅痛肢躁為疝。
經絡雖已受熱,本髒猶未受邪,曰争。
肝血熱則目赤腫,虛則眼前生花。
肝性靜,熱則狂言多驚駭,四肢躁擾,卧不得安。
肝熱郁則脅痛。
小腹牽莖囊痛者,名疝。
肝經濕熱,為疝之本也。
虛則關節不利,腰連腳弱多懼怕。
血虛則周身關節不利,甚則筋骨蜷痿。
血枯則腰疼腳弱,挾濕熱者,膝胫痿痹。
血不足則多懼,有餘則多怒。
血枯食至聞腥, 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食至則先聞腥臊臭氣,唾出清液。
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洩血,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痰冷遺溺吐瀉。
冷則痰起,胸滿吐清水,惡食鮮菜,甚則遺溺不禁,或為洞瀉。
凡冷症皆難治。
補以木瓜阿膠, 川芎、黃、人參、沙參、薏苡仁、五加皮、酸棗仁、芡實、胡黃連、草龍膽。
瀉必青皮芍藥柴胡; 前胡、青黛、橘葉、犀角、葳蕤、款冬花、吳萸、秦皮。
涼必鼈甲菊花, 草決明、車前子、三棱、蕪荑。
溫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陳皮、槟榔、荜茇。
縱怒過勞病之源,被發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卧早起,被發緩形,生而勿殺,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麻者,東方所用之糧也,肝病宜食麻與粳米、牛肉、棗、葵,味皆甘也。
不拘何月得病,宜體春氣以養之。
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于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清淨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出入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 肝雖應爪而膽合于肝。
故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行榮衛而重三兩零數。
榮衛雖主于肺,而其流行則又主于膽也,故膽氣始于子雲。
膽重三兩三铢,三铢是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發燥體枯面塵;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
别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
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故氣病如是。
不便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故爾脹滿不得小便也。
發燥者,膽有怒火也。
膽合膀胱,上榮毛發,風氣盛則焦燥。
汗竭則枯,身體面色蒙塵者,氣滞則榮衛道澀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癫痫吐沫口苦。
少陽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腫赤。
風甚則螈癫痫,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難行: 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
食亦者,胃移熱于膽,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者,易也。
痿坐不能起者,熱則筋縮,足少陽之别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虛怯昏淚,不眠善恐,如人将捕。
人數謀慮不決,故膽氣虛而溢為淚。
淚者,類也。
膽受水氣,與坎同位,眼亦水也。
人心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故悲則淚出。
老人膽汁悭,哭則無淚,笑則有淚。
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
熱則多眠,虛則不眠,獨卧神無所附,尤生驚畏,善太息,恐如人将捕,或夢細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馬刀兩腋缺盆(皆膽)之路。
補以胡黃(連草龍膽(木通,)瀉必青皮柴胡(黃連);溫以橘(皮)皮半(夏)生姜(川芎),涼必黃連竹茹(柴胡)。
公直果斷自降衷, 膽生于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禀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者,膽氣正也。
壯膽安神資藥餌。
所禀怯者,參棗丸,朱雀丸亦可資助,以全膽氣。
脾鎮黃庭,磨水谷以養四髒; 黃,脾色;庭,中也。
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
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
脾氣壯,則能磨消水谷,以榮養四髒。
職兼谏議,卻生硬以輔心君。
脾本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飲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堅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又名谏議大夫。
誤食者,留而傷質,甚于傷氣也。
中理五氣,運布于體面; 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氣,運布水谷精微,以潤肌體而面肉滑澤。
脾壯則臀肉肥滿,脾絕則臀之大肉去矣。
上應兩眉,榮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兩眉間,明堂穴内一寸。
脾裹血,主藏榮,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華在唇。
黃色。
小理者,脾小,脾小則髒安難傷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
揭唇者,脾高,脾高則引季脅而痛;唇下縱者,脾下,脾下則下加于大腸髒苦受邪。
唇堅者,脾堅,脾堅則髒安難傷;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脾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則和利難傷;唇偏舉者,脾偏傾,脾偏傾則善脹善滿也。
扁似馬蹄,廣三寸而長有五寸。
形扁似馬蹄,又如刀鐮。
膜連胃腑,重二斤(三兩)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絡,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脅于胃之上。
與胃包絡相附。
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并,結絡周回,漫脂遍布。
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
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處謂之贲門者也。
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氣,傳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門。
其門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
若胃中水谷腐熟,則自幽門而傳入于小腸,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
散膏主裹血,各髒血脈,皆其所主也。
氣痛膨脹水腫,久則右臍有痞; 氣滞則心腹痛,膨脹水腫。
痞者,痞塞不通。
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
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
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久則四肢不收,發為黃膽,或為消中,飲食不為肌膚。
風羁癱瘓肉蠕,輕則四體不勤。
輕則怠惰,重則癱瘓,皆脾精不行,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肉屬牌,脾受風濕,則衛氣不榮而肌肉蠕動,或痿痹不仁,謂之肉痿。
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又曰:脾熱者,色黃而蠕動也。
肥甘熱泛,口瘡舌強,中消發疸: 唇燥口瘡,舌根強痛,此肥甘之發也。
食肥則腠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洩,故肥令人内熱。
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
然内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幹;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蓋脾熱則胃液滲洩,故幹而渴。
疸者,濕熱甚也。
酒色虛羸,節緩腸癖,吐瀉轉筋。
凡脾虛則夢飲食,虛則夢取,實則夢與,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經脈陰氣虛,則陽氣入而胃不和。
前陰乃太陰陽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則精氣竭而四肢不榮矣。
醉飽入房,則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熱而溺赤也。
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膚,乃大腸移熱于胃,亦名食易。
節緩者,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體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緩。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入經不同,絡脈異所别也。
腸癖者,腎虛精氣内消,下焦無主以守持,乃移熱于脾,脾虛不能制水而受病,久為虛損,腸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
吐瀉轉筋者,飲食傷風,木乘土也。
血瘕而卧立皆倦,血瘀則為瘕,令人強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飲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溫散分消。
補以參苓術,茯苓、白術、甘草、蒼術、陳皮、半夏、蓮肉、芡實、山楂、扁豆、麥芽、滑石、山藥、白芍、幹姜、大腹皮、升麻、柴胡、枳殼、人參、黃。
瀉必巴棱枳殼; 巴豆、三棱、枳殼、赤芍藥、葶苈、桑白皮、青皮、鼈甲。
涼以栀連滑石,山栀、黃連、羚羊角、甘草、白芍、連翹、升麻、澤瀉、葳蕤、仙靈脾。
溫必香附砂仁。
幹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吳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紅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脾病宜食。
晝則營運,眼受血能視,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指受血能攝,夜卧則血歸于肝。
如有謀慮不決,肝虛為他髒移熱,則妄行于口鼻,或為便溺,乃肝不藏血也。
又思色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
故經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又轉筋,亦肝所主也。
風動筋脈蜷縮,滿不便癰疽; 肝之合,筋也,凡外瘡發于筋脈者,皆肝所主也。
經曰: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
氣逆頭頂眩痛,積肥杯覆脅罅。
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
氣逆于上,則頭痛眩暈;積于脅,則為肥氣,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
《難》曰: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 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适旺,旺者不肯受邪。
肝複欲還于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小兒多有此病。
熱争目赤驚狂,脅痛肢躁為疝。
經絡雖已受熱,本髒猶未受邪,曰争。
肝血熱則目赤腫,虛則眼前生花。
肝性靜,熱則狂言多驚駭,四肢躁擾,卧不得安。
肝熱郁則脅痛。
小腹牽莖囊痛者,名疝。
肝經濕熱,為疝之本也。
虛則關節不利,腰連腳弱多懼怕。
血虛則周身關節不利,甚則筋骨蜷痿。
血枯則腰疼腳弱,挾濕熱者,膝胫痿痹。
血不足則多懼,有餘則多怒。
血枯食至聞腥, 有病胸脅支滿者,妨于食,食至則先聞腥臊臭氣,唾出清液。
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洩血,病名血枯。
此得之年少時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
痰冷遺溺吐瀉。
冷則痰起,胸滿吐清水,惡食鮮菜,甚則遺溺不禁,或為洞瀉。
凡冷症皆難治。
補以木瓜阿膠, 川芎、黃、人參、沙參、薏苡仁、五加皮、酸棗仁、芡實、胡黃連、草龍膽。
瀉必青皮芍藥柴胡; 前胡、青黛、橘葉、犀角、葳蕤、款冬花、吳萸、秦皮。
涼必鼈甲菊花, 草決明、車前子、三棱、蕪荑。
溫必木香肉桂半夏。
肉豆蔻、陳皮、槟榔、荜茇。
縱怒過勞病之源,被發飧麻勿任霸。
春三月,宜夜卧早起,被發緩形,生而勿殺,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
麻者,東方所用之糧也,肝病宜食麻與粳米、牛肉、棗、葵,味皆甘也。
不拘何月得病,宜體春氣以養之。
異哉膽也!無出入竅,而附于肝之葉間;水色金精,名清淨腑,而避乎胃之私污。
膽者,金之精,水之色,其色玄,其形如懸瓠,其神為龜蛇,無出入竅,附肝之短葉間,不同六腑傳化,而為清淨之腑。
藏精汁(三合)而驗五爪青紅, 肝雖應爪而膽合于肝。
故爪濃色黃者,膽濃;爪薄色紅者,膽薄;爪堅色青者,膽急;爪濡色赤者,膽緩;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
行榮衛而重三兩零數。
榮衛雖主于肺,而其流行則又主于膽也,故膽氣始于子雲。
膽重三兩三铢,三铢是今之一錢二分半也。
氣痛心脅膊項不便,或發燥體枯面塵; 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
别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裡,屬膽,散之上肝。
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陽于外,故氣病如是。
不便者,肝循陰器,上貫膈絡,故爾脹滿不得小便也。
發燥者,膽有怒火也。
膽合膀胱,上榮毛發,風氣盛則焦燥。
汗竭則枯,身體面色蒙塵者,氣滞則榮衛道澀也。
風攻頭眉耳目多傾,或癫痫吐沫口苦。
少陽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項,風邪上攻,則頭痛眉傾,耳暴聾,目銳腫赤。
風甚則螈癫痫,輕則常吐黃水,口為之苦。
熱壅鼻淵,咽腫食亦,痿難行: 膽候咽門,故熱壅則生瘡腫痛。
食亦者,胃移熱于膽,食入移易而過,不生肌膚:亦者,易也。
痿坐不能起者,熱則筋縮,足少陽之别曰光明,去踝上五寸,故主之。
虛怯昏淚,不眠善恐,如人将捕。
人數謀慮不決,故膽氣虛而溢為淚。
淚者,類也。
膽受水氣,與坎同位,眼亦水也。
人心悲則淚出者,水得火而煎,陰必從陽,故悲則淚出。
老人膽汁悭,哭則無淚,笑則有淚。
火盛水虧也,故膽熱者亦流淚。
熱則多眠,虛則不眠,獨卧神無所附,尤生驚畏,善太息,恐如人将捕,或夢細草。
冷不食菜(或吐酸水),痛悶左邊五肋之中:血瘀生瘿,馬刀兩腋缺盆(皆膽)之路。
補以胡黃(連草龍膽(木通,)瀉必青皮柴胡(黃連);溫以橘(皮)皮半(夏)生姜(川芎),涼必黃連竹茹(柴胡)。
公直果斷自降衷, 膽生于金,金主武,故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人禀剛正果斷,直而無疑無私者,膽氣正也。
壯膽安神資藥餌。
所禀怯者,參棗丸,朱雀丸亦可資助,以全膽氣。
脾鎮黃庭,磨水谷以養四髒; 黃,脾色;庭,中也。
脾居中脘一寸二分,上去心三寸六分,下去腎三寸六分,中間一寸二分,名曰黃庭。
在天為太陽,在地為太陰,在人為中黃祖氣。
脾氣壯,則能磨消水谷,以榮養四髒。
職兼谏議,卻生硬以輔心君。
脾本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飲食人之大欲,凡生冷堅硬之物,心所欲食,而脾不能化則不敢食,故又名谏議大夫。
誤食者,留而傷質,甚于傷氣也。
中理五氣,運布于體面; 脾居于中,和合四象,中理五氣,運布水谷精微,以潤肌體而面肉滑澤。
脾壯則臀肉肥滿,脾絕則臀之大肉去矣。
上應兩眉,榮通乎口唇。
脾神上通兩眉間,明堂穴内一寸。
脾裹血,主藏榮,上通于口而知五味,其華在唇。
黃色。
小理者,脾小,脾小則髒安難傷于邪;粗理者,脾大,脾大則苦湊而痛不能疾行。
揭唇者,脾高,脾高則引季脅而痛;唇下縱者,脾下,脾下則下加于大腸髒苦受邪。
唇堅者,脾堅,脾堅則髒安難傷;唇大而不堅者,脾脆,脾脆則善病消瘅易傷。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端正則和利難傷;唇偏舉者,脾偏傾,脾偏傾則善脹善滿也。
扁似馬蹄,廣三寸而長有五寸。
形扁似馬蹄,又如刀鐮。
膜連胃腑,重二斤(三兩)而散膏半斤。
脾之有大絡,其系自膈下正中,微着左脅于胃之上。
與胃包絡相附。
其胃之包在脾之上,與胃相并,結絡周回,漫脂遍布。
上下有二系,上者貫膈入肺中,與肺系相并,而在肺系之後,其上即咽門也。
咽下胃脘也,胃脘下,即胃之上口也,其處謂之贲門者也。
水谷自此而入胃,以胃出谷氣,傳之于肺,肺在膈上,因曰贲門。
其門膈膜相貼之間,亦漫脂相包也。
若胃中水谷腐熟,則自幽門而傳入于小腸,故言太倉之下口為幽門。
散膏主裹血,各髒血脈,皆其所主也。
氣痛膨脹水腫,久則右臍有痞; 氣滞則心腹痛,膨脹水腫。
痞者,痞塞不通。
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
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适旺,旺者不受邪。
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久則四肢不收,發為黃膽,或為消中,飲食不為肌膚。
風羁癱瘓肉蠕,輕則四體不勤。
輕則怠惰,重則癱瘓,皆脾精不行,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肉屬牌,脾受風濕,則衛氣不榮而肌肉蠕動,或痿痹不仁,謂之肉痿。
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又曰:脾熱者,色黃而蠕動也。
肥甘熱泛,口瘡舌強,中消發疸: 唇燥口瘡,舌根強痛,此肥甘之發也。
食肥則腠理密而陽氣不得外洩,故肥令人内熱。
甘者,性氣和緩而發散逆,故甘令人中滿。
然内熱則陽氣炎上,炎上則欲飲而嗌幹;中滿則陽氣有餘,有餘則脾氣上溢,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蓋脾熱則胃液滲洩,故幹而渴。
疸者,濕熱甚也。
酒色虛羸,節緩腸癖,吐瀉轉筋。
凡脾虛則夢飲食,虛則夢取,實則夢與,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酒入于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經脈陰氣虛,則陽氣入而胃不和。
前陰乃太陰陽明之所合,胃既不和,則精氣竭而四肢不榮矣。
醉飽入房,則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谷氣相搏,熱盛于中,故遍于身,内熱而溺赤也。
羸瘦者,能食不生肌膚,乃大腸移熱于胃,亦名食易。
節緩者,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體盡痛,虛則百節盡皆縱緩。
此脈若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入經不同,絡脈異所别也。
腸癖者,腎虛精氣内消,下焦無主以守持,乃移熱于脾,脾虛不能制水而受病,久為虛損,腸癖除而氣不禁止者死。
吐瀉轉筋者,飲食傷風,木乘土也。
血瘕而卧立皆倦,血瘀則為瘕,令人強立,嗜卧或不卧。
手足冷而痰飲宜分。
凡脾胃病手足冷而不渴者,乃冷痰壅滞,宜溫散分消。
補以參苓術,茯苓、白術、甘草、蒼術、陳皮、半夏、蓮肉、芡實、山楂、扁豆、麥芽、滑石、山藥、白芍、幹姜、大腹皮、升麻、柴胡、枳殼、人參、黃。
瀉必巴棱枳殼; 巴豆、三棱、枳殼、赤芍藥、葶苈、桑白皮、青皮、鼈甲。
涼以栀連滑石,山栀、黃連、羚羊角、甘草、白芍、連翹、升麻、澤瀉、葳蕤、仙靈脾。
溫必香附砂仁。
幹姜、生姜、木香、肉桂,肉豆蔻、川芎、益智仁、吳萸、丁香、藿香、胡椒、附子、良姜、紅豆蔻。
豆栗藿豕宜于病,大豆、豕肉、栗、藿皆鹹,脾病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