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條分
關燈
小
中
大
心,君髒也,神明居焉。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着色象,謂有何有?謂無複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同。
赤色。
小理者,心小,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心大,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
無KT者,心高,心高則滿于肺中,而善忘,難開以言。
KT小短舉者,心下,心下則髒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KT長者,心堅,心堅則髒安守固;KT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則善病消痹熱中;KT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心端正則和邪難傷;KT倚一方者,心偏傾,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凡心之病,皆因憂愁思慮、而後邪得以入之。
此聖人所以無心病也。
七竅三毛,星應熒惑台鬥: 熒惑,南嶽火星。
七孔以應北鬥七星,三毛以應三台,故此心至誠,則帝宰無所不應之,此上智聰明之人也。
中智五竅三毛,下智三竅一毛,常人二竅無毛,愚人一竅,下愚一小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
心應南方熒惑星,肝應東方歲星,脾應中嶽鎮星,肺應西方太白星,腎應北方辰星。
十有二兩,系通肺葉關元。
心重十二兩,不論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
五髒系通于心,心通五髒系,心之系與五髒之系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髒有病,先幹于心。
其系上系于肺,其别者自肺兩葉之中,向後通脊者腎,自腎而至于膀胱,與膀胱膜絡并行而之溲溺處,乃關元下極部分。
内主血而外應舌,盛則榮發華面; 人身動則血行于諸經,靜則血藏于肝髒,故肝為血海,心乃内營運之,是心主血也。
舌者心之苗,故外應舌。
舌和則知五味。
發者血之苗,血盛則發潤,心榮色,其華在面。
所惡熱而所喜靜,衰則懶語錯言。
心本熱,虛則寒耳。
心惡熱,肝惡風,脾惡濕,肺惡寒,腎惡燥。
心靜則安,心動則躁,延年不老,心靜而已。
人年六十,則心氣衰而言多錯忘。
丙丁傷風,癫痫嗜卧脈痿; 丙丁日傷于風者,為心風。
其狀多汗惡風,唇焦赤,剝皮,甚則言不可快,嗜卧而為癫痫神亂,善怒吓人。
心之風為行痹,五痹以夏遇之,則為脈痹,膝腕樞紐如折,胫筋縱緩,不能任用于地。
或疑下體肝腎所主,孰不知心火内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肝腎亦随火炎而筋脈上逆也。
又心痹則脈不通利,心下鼓滿,喜噫之以出其氣,上氣喘急,嗌幹氣逆,則生恐懼。
或問丙丁傷風不亦泥欤?曰:此陰陽自然之妙也。
春甲乙傷風為肝風,秋庚辛為肺風,冬壬癸為腎風,四季戊己為脾胃風。
推之南風舍于心,則為心風,東肝、西肺、北腎,皆此義也。
庚辛滞氣,伏梁萦痛生煩。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旺,旺者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其積形有似手臂,而在臍畔萦系,伏而不動,如屋之棟梁然。
久不愈,令人心煩而悶,或夜眠不安。
熱則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黃咽瘡,甚則狂渴無汗流衄; 笑者,火之象也。
心實則笑,心虛則悲。
口糜者,口瘡糜爛也。
目黃者,濕熱熏蒸也。
咽瘡者,手少陰之正,别入于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咽嚨,出于面,合目内,此為四合也。
谵語發狂,熱則神昏而亂,渴者火盛,則腎液幹而咽路焦。
汗為心液,熱則無汗,得汗則腎水準而皮潤,火不受克矣。
血乃心主,熱逼上行,虛則為衄、為唾,凡熱者頤必先赤,當預防之。
虛則神昏,夢飛而健忘,驚悸不樂,其則胸腹腰脅痛牽。
心實則夢可憂、可驚、可怪之事,虛則魂夢飛揚。
氣逆于心,則夢丘山煙火,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内懊不樂,皆心血少也。
胸脅腰脅相引痛者,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曆絡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脅,心系下鬲絡小腸,故病如是也。
血滞經閉可治, 女子不月,多因勞極驚悸,暴憂思慮,以緻心氣不足,而後血滞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難援。
冷證即真心痛。
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克火,必死。
以上風、氣、血、熱、冷、虛,纂華氏、丹溪之法。
有非本髒病而兼見者,何故?蓋五髒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風證:為痫者,肝風入心也;為頭重嘔吐者,脾風入心也;為咳嗽唾衄血者,肺風入心也;為眼旋生花者,腎風入心也。
心氣證:為脅痛伏梁者,肝氣入心也;為背膊妨悶者,脾氣入心也,為胸背痛短氣夜卧不安者,脾氣入心也;為癖面黃者,腎氣入心也。
心熱證:為舌幹少唾者,肝熱入心也;為目黃惡心者,脾熱入心也;為咳逆喘氣生瘡者,肺熱入心也;為癫狂骨煩者,腎熱入心也。
心冷證: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腎冷入心,不治;為痰冷吐瀉者,脾冷入心也;為悲思不樂者,肺冷入心也。
心虛證:為驚悸不欲聞人語者,肝虛入心也;為食了旋饑,心中往往多熱卧者,脾虛入心也;為悲思鼻塞驚怖者,肺虛入心也;為四肢無力多汗者,腎虛入心也。
舉此心髒為例,餘可類推。
涼以犀角生地牛黃,溫則(當)歸芍(藥)吳萸(肉)桂蒼(術)白術;瀉以黃連苦參秦艽,補則(遠)志菖(蒲)菟(絲子)天(門冬)麥門冬。
《編注藥性》補用酸棗仁、天竺黃、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紅花、川芎、羚羊角、當歸,瀉用枳實、葶苈、苦參、貝母、半夏、杏仁、郁金、玄胡索、前胡、黃連、木香,溫用石菖蒲、藿香、蘇子,涼以竹葉、丹砂、礬石、玄明粉、牛黃、珍珠、麥門冬、郁金、黃連、知母、貝母、連翹、蘆根、柴胡。
《内照》又分風、氣、熱、冷、虛用藥。
大概風宜涼藥為主,兼以溫瀉;氣宜溫瀉并用;熱則純用瀉藥;冷則純用熱藥;虛則純用補藥。
各髒皆然。
籲!黍羊韭李,每食宜設; 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歡樂,夏氣常存。
夏三月,天地氣交,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長養之道也 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廣(腸大腸),泌别其清濁宣通。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并入于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别清濁,水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居臍上而長三丈二尺,脈纡則結;曲(左回疊積十六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難容。
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
合之大半。
但腸有濃薄大小之分,從脈知之,諸陽經脈皆纡曲,小腸氣結。
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
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小短者,則所容差小。
機發心極, 小腸與心相應,所以臍輪能知冷暖。
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則不能從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為三才。
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為中以配人,得陰陽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
虛者唇青下白。
臍痛而成痢成疝者,屬氣; 臍下痛,赤白痢,小腸疝氣,連腰脊、控睾丸而疼,皆心氣入小腸也。
腸激鳴而為淋為秘者,屬風。
腸鳴作聲,或時激痛,小便五種淋瀝,或秘澀,以緻肚腹脹急,皆心風入小腸也。
熱入口渴生瘡,火逆嘔脹有異; 心熱入小腸者,血熱煩悶作渴,或虛火反逆入胃而為嘔哕,小便不通。
中滿腹硬脹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滲也,古方滋腎丸最宜。
虛陷遺精懊,隐曲帶濁相同。
心虛入小腸者,神魂恍惚、狂亂,夢中遺精,男子赤白濁,婦人赤白帶,或陰中瘡瘍,隐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熱峻攻也。
冷凝水谷不化, 寒入下焦腸痛。
血滞肩颔腫紅。
氣熱反上,則為頭疼、咽痛、颔腫不可顧,肩如拔,似折。
血熱反上,則為耳聾、目黃、腮頰腫痛。
補以牡蛎石斛,溫則巴戟小茴(角茴)烏藥;涼以茅根通草(天花粉、黃芩,)瀉則(海)金砂荔核白蔥(續随子、紫蘇。
)降火邪二便自順,灸水分一陽遂充。
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 勇而能斷,故曰将軍。
潛發未明,故謀慮出焉。
罷極之本,魂所居也。
人身運動,皆筋力所為,肝養筋,故曰罷極之本。
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輔弼,故又曰肝為宰相。
兩分七葉,色象春木繁榮; 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左三右四,共七葉,分兩行,如木甲析之多葉也。
叔和雲: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
四斤四兩,沉重庚金吸射。
肝重四斤四兩。
《難》曰: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肝非純木,乙與庚合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肺非純金,辛與丙合而就火,其意樂火,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複沉,肝熟而複浮者,何也?故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連膈膜而形有軟堅, 肝之系者,自膈下着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
筋脈皆肝所主。
如青色。
小理者,肝小,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肝大,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
廣胸反者,肝高,肝高則上支贲切脅,俯為息贲;合脅兔者,肝下,肝下則逼胃脅下空,易受邪;胸脅好者,肝堅,肝堅則髒安難傷;脅骨弱者,肝脆,肝脆則善病消瘅易傷;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肝偏傾,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名血海而歸于暮夜。
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神者,氣血所化,生之本也,萬物由之盛長,不着色象,謂有何有?謂無複存,主宰萬事萬物,虛靈不昧者是也,然形神亦恒相同。
赤色。
小理者,心小,心小則安,邪弗能傷,易傷以憂;粗理者,心大,心大則憂不能傷,易傷于邪。
無KT者,心高,心高則滿于肺中,而善忘,難開以言。
KT小短舉者,心下,心下則髒外易傷于寒,易恐以言;KT長者,心堅,心堅則髒安守固;KT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則善病消痹熱中;KT直下不舉者,心端正,心端正則和邪難傷;KT倚一方者,心偏傾,心偏傾則操持不一,無守司也。
凡心之病,皆因憂愁思慮、而後邪得以入之。
此聖人所以無心病也。
七竅三毛,星應熒惑台鬥: 熒惑,南嶽火星。
七孔以應北鬥七星,三毛以應三台,故此心至誠,則帝宰無所不應之,此上智聰明之人也。
中智五竅三毛,下智三竅一毛,常人二竅無毛,愚人一竅,下愚一小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
心應南方熒惑星,肝應東方歲星,脾應中嶽鎮星,肺應西方太白星,腎應北方辰星。
十有二兩,系通肺葉關元。
心重十二兩,不論大小皆然,以同身寸法秤量故也。
五髒系通于心,心通五髒系,心之系與五髒之系相連,輸其血氣,滲灌骨髓,故五髒有病,先幹于心。
其系上系于肺,其别者自肺兩葉之中,向後通脊者腎,自腎而至于膀胱,與膀胱膜絡并行而之溲溺處,乃關元下極部分。
内主血而外應舌,盛則榮發華面; 人身動則血行于諸經,靜則血藏于肝髒,故肝為血海,心乃内營運之,是心主血也。
舌者心之苗,故外應舌。
舌和則知五味。
發者血之苗,血盛則發潤,心榮色,其華在面。
所惡熱而所喜靜,衰則懶語錯言。
心本熱,虛則寒耳。
心惡熱,肝惡風,脾惡濕,肺惡寒,腎惡燥。
心靜則安,心動則躁,延年不老,心靜而已。
人年六十,則心氣衰而言多錯忘。
丙丁傷風,癫痫嗜卧脈痿; 丙丁日傷于風者,為心風。
其狀多汗惡風,唇焦赤,剝皮,甚則言不可快,嗜卧而為癫痫神亂,善怒吓人。
心之風為行痹,五痹以夏遇之,則為脈痹,膝腕樞紐如折,胫筋縱緩,不能任用于地。
或疑下體肝腎所主,孰不知心火内燔,陰上隔陽,下不守位,肝腎亦随火炎而筋脈上逆也。
又心痹則脈不通利,心下鼓滿,喜噫之以出其氣,上氣喘急,嗌幹氣逆,則生恐懼。
或問丙丁傷風不亦泥欤?曰:此陰陽自然之妙也。
春甲乙傷風為肝風,秋庚辛為肺風,冬壬癸為腎風,四季戊己為脾胃風。
推之南風舍于心,則為心風,東肝、西肺、北腎,皆此義也。
庚辛滞氣,伏梁萦痛生煩。
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旺,旺者不受邪,心複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其積形有似手臂,而在臍畔萦系,伏而不動,如屋之棟梁然。
久不愈,令人心煩而悶,或夜眠不安。
熱則火炎,喜笑而口糜,目黃咽瘡,甚則狂渴無汗流衄; 笑者,火之象也。
心實則笑,心虛則悲。
口糜者,口瘡糜爛也。
目黃者,濕熱熏蒸也。
咽瘡者,手少陰之正,别入于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咽嚨,出于面,合目内,此為四合也。
谵語發狂,熱則神昏而亂,渴者火盛,則腎液幹而咽路焦。
汗為心液,熱則無汗,得汗則腎水準而皮潤,火不受克矣。
血乃心主,熱逼上行,虛則為衄、為唾,凡熱者頤必先赤,當預防之。
虛則神昏,夢飛而健忘,驚悸不樂,其則胸腹腰脅痛牽。
心實則夢可憂、可驚、可怪之事,虛則魂夢飛揚。
氣逆于心,則夢丘山煙火,健忘失記,驚悸不安,心内懊不樂,皆心血少也。
胸脅腰脅相引痛者,手心主厥陰之脈,從胸中出,屬心包,下鬲曆絡三焦;其支别者,循胸出脅,心系下鬲絡小腸,故病如是也。
血滞經閉可治, 女子不月,多因勞極驚悸,暴憂思慮,以緻心氣不足,而後血滞不行,不治其血,而通其心可也。
冷痰真痛難援。
冷證即真心痛。
手足俱冷,痰壅,乃水克火,必死。
以上風、氣、血、熱、冷、虛,纂華氏、丹溪之法。
有非本髒病而兼見者,何故?蓋五髒病邪自相互入,即如心風證:為痫者,肝風入心也;為頭重嘔吐者,脾風入心也;為咳嗽唾衄血者,肺風入心也;為眼旋生花者,腎風入心也。
心氣證:為脅痛伏梁者,肝氣入心也;為背膊妨悶者,脾氣入心也,為胸背痛短氣夜卧不安者,脾氣入心也;為癖面黃者,腎氣入心也。
心熱證:為舌幹少唾者,肝熱入心也;為目黃惡心者,脾熱入心也;為咳逆喘氣生瘡者,肺熱入心也;為癫狂骨煩者,腎熱入心也。
心冷證:為吐酸手足冷心痛者,肝腎冷入心,不治;為痰冷吐瀉者,脾冷入心也;為悲思不樂者,肺冷入心也。
心虛證:為驚悸不欲聞人語者,肝虛入心也;為食了旋饑,心中往往多熱卧者,脾虛入心也;為悲思鼻塞驚怖者,肺虛入心也;為四肢無力多汗者,腎虛入心也。
舉此心髒為例,餘可類推。
涼以犀角生地牛黃,溫則(當)歸芍(藥)吳萸(肉)桂蒼(術)白術;瀉以黃連苦參秦艽,補則(遠)志菖(蒲)菟(絲子)天(門冬)麥門冬。
《編注藥性》補用酸棗仁、天竺黃、金銀屑、麥門冬、遠志、山藥、紅花、川芎、羚羊角、當歸,瀉用枳實、葶苈、苦參、貝母、半夏、杏仁、郁金、玄胡索、前胡、黃連、木香,溫用石菖蒲、藿香、蘇子,涼以竹葉、丹砂、礬石、玄明粉、牛黃、珍珠、麥門冬、郁金、黃連、知母、貝母、連翹、蘆根、柴胡。
《内照》又分風、氣、熱、冷、虛用藥。
大概風宜涼藥為主,兼以溫瀉;氣宜溫瀉并用;熱則純用瀉藥;冷則純用熱藥;虛則純用補藥。
各髒皆然。
籲!黍羊韭李,每食宜設; 其谷黍,其畜羊,心病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早夜歡樂,夏氣常存。
夏三月,天地氣交,夜卧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長養之道也 小腸上接胃口,受盛其糟粕傳化:下達膀(胱)廣(腸大腸),泌别其清濁宣通。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凡胃中腐熟水谷,其滓穢自胃之下口,并入于小腸上口,自小腸下口,泌别清濁,水入膀胱上口,滓穢入大腸上口。
居臍上而長三丈二尺,脈纡則結;曲(左回疊積十六曲)十六而大二寸有四,形小難容。
胃之下口,乃小腸之上口,臍上一寸水分穴,則小腸下口,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
合之大半。
但腸有濃薄大小之分,從脈知之,諸陽經脈皆纡曲,小腸氣結。
皮濃者,脈濃;脈濃者,小腸濃。
皮薄者,脈薄;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波小者,小腸小而短;小短者,則所容差小。
機發心極, 小腸與心相應,所以臍輪能知冷暖。
常人二便由心所主,病則不能從令。
候在人中。
人配天地為三才。
以面部言之:鼻之下、口之上為中以配人,得陰陽交泰,其位居中,故曰人中。
虛者唇青下白。
臍痛而成痢成疝者,屬氣; 臍下痛,赤白痢,小腸疝氣,連腰脊、控睾丸而疼,皆心氣入小腸也。
腸激鳴而為淋為秘者,屬風。
腸鳴作聲,或時激痛,小便五種淋瀝,或秘澀,以緻肚腹脹急,皆心風入小腸也。
熱入口渴生瘡,火逆嘔脹有異; 心熱入小腸者,血熱煩悶作渴,或虛火反逆入胃而為嘔哕,小便不通。
中滿腹硬脹急不作渴者,未可以淡滲也,古方滋腎丸最宜。
虛陷遺精懊,隐曲帶濁相同。
心虛入小腸者,神魂恍惚、狂亂,夢中遺精,男子赤白濁,婦人赤白帶,或陰中瘡瘍,隐曲不利,皆宜清上固下,未可以大寒大熱峻攻也。
冷凝水谷不化, 寒入下焦腸痛。
血滞肩颔腫紅。
氣熱反上,則為頭疼、咽痛、颔腫不可顧,肩如拔,似折。
血熱反上,則為耳聾、目黃、腮頰腫痛。
補以牡蛎石斛,溫則巴戟小茴(角茴)烏藥;涼以茅根通草(天花粉、黃芩,)瀉則(海)金砂荔核白蔥(續随子、紫蘇。
)降火邪二便自順,灸水分一陽遂充。
肝者,将軍之官,謀慮出焉; 勇而能斷,故曰将軍。
潛發未明,故謀慮出焉。
罷極之本,魂所居也。
人身運動,皆筋力所為,肝養筋,故曰罷極之本。
肝藏魂,魂者,神明之輔弼,故又曰肝為宰相。
兩分七葉,色象春木繁榮; 肝有二布葉,一小葉,左三右四,共七葉,分兩行,如木甲析之多葉也。
叔和雲: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
四斤四兩,沉重庚金吸射。
肝重四斤四兩。
《難》曰: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肝非純木,乙與庚合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故令肝得水而沉也。
肺非純金,辛與丙合而就火,其意樂火,故令肺得水而浮也。
肺熟而複沉,肝熟而複浮者,何也?故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連膈膜而形有軟堅, 肝之系者,自膈下着右脅肋上,貫膈入肺中,與膈膜相連也。
筋脈皆肝所主。
如青色。
小理者,肝小,肝小則髒安無脅下之病;粗理者,肝大,肝大則逼胃迫咽,苦膈中且脅下痛。
廣胸反者,肝高,肝高則上支贲切脅,俯為息贲;合脅兔者,肝下,肝下則逼胃脅下空,易受邪;胸脅好者,肝堅,肝堅則髒安難傷;脅骨弱者,肝脆,肝脆則善病消瘅易傷;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肝端正則和利難傷:脅骨偏舉者,肝偏傾,肝偏傾則脅下痛也。
名血海而歸于暮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