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先儒歎世人務窮天地萬物之理,不知一身五髒六腑毛發筋骨之所在,況醫者乎?)
髒者,藏乎也,藏諸神而精氣流通也;腑者,府庫也,出納轉輸之謂也。
髒腑,兄弟也,同氣而異形耳。
《素問》曰: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能實也。
《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呼吸之間,脾受谷味,言心肺在上為陽,肝腎在下為陰,脾居中州,而播敷四髒,以為一身之運斡也。
又曰:五髒六腑皆相近,而心肺獨與大腸小腸相遠者何也?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大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觀《素》、《難》所論髒腑,分陰分陽,而脾胃其中之太極矣乎!至于氣血多少,體用上下,亦不可以不知。
詩曰:多氣多血經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病值氣血少者補之,多者損之)《此事難知》曰: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
(膽胃膀胱大腸小腸)地五髒血裡,其體在下,其用在上。
(耳目口鼻)言陰陽互相為用,則天氣左旋而降下,地氣右旋而上升,氣血和,表裡靜,上下通,如天地之泰然,人身其小天地乎?(氣屬陽,象天左旋;血屬陰,象地右旋。
血從氣行,其體靜而不動,故氣血如磨形,上轉而西,下安不動。
雖雲不動,自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下靜,不得不爾也。
)以聲色臭味常變言之:肝主色,(應春,物皆有色,五色皆肝變化,然不特髒病征于面也。
經言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謂青腸,胃謂黃腸,膀胱謂黑腸,言腑病當與色相合也。
又言赤脈、青脈、黃脈、白脈、黑脈者,言脈與色亦當相合也。
觀色為醫家大務如此)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
假如中風,肝為心邪,則知色當赤也。
心主臭,應夏,(火能焦物,五臭皆心所主)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臊臭,入脾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
假如心經傷暑,則知其症當惡臭也。
脾主味,(應季夏,味自土生,行五味以養五髒者,脾所主也)自入為甘,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
假如飲食勞倦,以緻脾邪入心,則知當喜苦味也。
肺主聲,(應秋,金之有聲也,五聲皆肺所發)自入為悲,(即哭也,金氣肅殺凄慘)入肝為呼,(金勝肝,故發為呼)入心為言,(火克金,故述為言)入脾為歌,(母見子則樂而歌)入腎為呻,(子見母則嬌而呻吟)假如傷寒肺邪入心,則知當谵言妄語也。
腎主液,(應冬,水性濡潤,五液皆出于腎,分灌五髒)自入為唾,(腎主骨,則腎之液從齒中而生)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假如中濕,為腎邪入心,則知當汗出不可止也。
以主病要略言之:三陰之脈榮于髒,三陽之脈榮于腑,陰陽和而無關格之患。
惟五髒不和,則氣滞而為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榮聚而為癰疽。
(九竅:耳目口鼻為陽七竅,大小便為陰二竅。
蓋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白黑。
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脾氣通于口,口和則知谷味。
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
腎氣通于耳,耳和則知五音。
五髒不和,則榮衛不通,邪氣不得外洩,故九竅壅滞。
九竅既滞,則六腑陽氣亦不得通和于内。
内外不通,故留結為癰疽瘡疖)蓋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而氣留在内,則陽氣太盛,而陰氣不得相榮于下,故曰關。
凡外感是動氣病,而下竅不利者,皆關之類也。
邪在五髒,則陰脈不和,而血留在内,則陰氣太盛,而陽氣不得相榮于上,故曰格。
凡雜病由血所生,而上竅不利者,皆格之類也。
(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者,血也。
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
蓋氣先中于邪,則留止不行,而為邪所動,氣既受邪,必傳與血,則血壅不行,而不能潤澤經絡,病所由生,是知氣先病而血後病也。
但外感從氣而入,雜病從血而出,此又東垣獨得之見。
丹溪嘗分為十二經歌括,今悉篡于後條分,故不重錄)陰陽俱甚,陰中無陽,陽中無陰,陰陽相離,使榮衛痞塞,氣血不相營運,此則五髒六腑皆受邪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
關格,其百病之關健矣乎!病有咳嗽洩痛瘧者,何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髒各以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洩為痛。
春則肝先受之,夏則心先受之,餘仿此。
者,間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
髒腑之瘧各不同,當随所狀而刺之。
(刺法見後。
)病有積聚者,何也?積者,五髒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
髒腑,兄弟也,同氣而異形耳。
《素問》曰:五髒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能實也。
《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呼吸之間,脾受谷味,言心肺在上為陽,肝腎在下為陰,脾居中州,而播敷四髒,以為一身之運斡也。
又曰:五髒六腑皆相近,而心肺獨與大腸小腸相遠者何也?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
大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
觀《素》、《難》所論髒腑,分陰分陽,而脾胃其中之太極矣乎!至于氣血多少,體用上下,亦不可以不知。
詩曰:多氣多血經須記,手經大腸足經胃;多氣少血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胞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病值氣血少者補之,多者損之)《此事難知》曰:天六腑氣表,其體在上,其用在下。
(膽胃膀胱大腸小腸)地五髒血裡,其體在下,其用在上。
(耳目口鼻)言陰陽互相為用,則天氣左旋而降下,地氣右旋而上升,氣血和,表裡靜,上下通,如天地之泰然,人身其小天地乎?(氣屬陽,象天左旋;血屬陰,象地右旋。
血從氣行,其體靜而不動,故氣血如磨形,上轉而西,下安不動。
雖雲不動,自有東行之意,以其上動下靜,不得不爾也。
)以聲色臭味常變言之:肝主色,(應春,物皆有色,五色皆肝變化,然不特髒病征于面也。
經言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謂青腸,胃謂黃腸,膀胱謂黑腸,言腑病當與色相合也。
又言赤脈、青脈、黃脈、白脈、黑脈者,言脈與色亦當相合也。
觀色為醫家大務如此)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
假如中風,肝為心邪,則知色當赤也。
心主臭,應夏,(火能焦物,五臭皆心所主)自入為焦臭,入肝為臊臭,入脾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
假如心經傷暑,則知其症當惡臭也。
脾主味,(應季夏,味自土生,行五味以養五髒者,脾所主也)自入為甘,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
假如飲食勞倦,以緻脾邪入心,則知當喜苦味也。
肺主聲,(應秋,金之有聲也,五聲皆肺所發)自入為悲,(即哭也,金氣肅殺凄慘)入肝為呼,(金勝肝,故發為呼)入心為言,(火克金,故述為言)入脾為歌,(母見子則樂而歌)入腎為呻,(子見母則嬌而呻吟)假如傷寒肺邪入心,則知當谵言妄語也。
腎主液,(應冬,水性濡潤,五液皆出于腎,分灌五髒)自入為唾,(腎主骨,則腎之液從齒中而生)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
假如中濕,為腎邪入心,則知當汗出不可止也。
以主病要略言之:三陰之脈榮于髒,三陽之脈榮于腑,陰陽和而無關格之患。
惟五髒不和,則氣滞而為九竅不通;六腑不和,則榮聚而為癰疽。
(九竅:耳目口鼻為陽七竅,大小便為陰二竅。
蓋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白黑。
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脾氣通于口,口和則知谷味。
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
腎氣通于耳,耳和則知五音。
五髒不和,則榮衛不通,邪氣不得外洩,故九竅壅滞。
九竅既滞,則六腑陽氣亦不得通和于内。
内外不通,故留結為癰疽瘡疖)蓋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而氣留在内,則陽氣太盛,而陰氣不得相榮于下,故曰關。
凡外感是動氣病,而下竅不利者,皆關之類也。
邪在五髒,則陰脈不和,而血留在内,則陰氣太盛,而陽氣不得相榮于上,故曰格。
凡雜病由血所生,而上竅不利者,皆格之類也。
(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者,血也。
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
蓋氣先中于邪,則留止不行,而為邪所動,氣既受邪,必傳與血,則血壅不行,而不能潤澤經絡,病所由生,是知氣先病而血後病也。
但外感從氣而入,雜病從血而出,此又東垣獨得之見。
丹溪嘗分為十二經歌括,今悉篡于後條分,故不重錄)陰陽俱甚,陰中無陽,陽中無陰,陰陽相離,使榮衛痞塞,氣血不相營運,此則五髒六腑皆受邪也,故曰關格。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
關格,其百病之關健矣乎!病有咳嗽洩痛瘧者,何也?人與天地相參,故五髒各以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洩為痛。
春則肝先受之,夏則心先受之,餘仿此。
者,間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
髒腑之瘧各不同,當随所狀而刺之。
(刺法見後。
)病有積聚者,何也?積者,五髒所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