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總論
關燈
小
中
大
上或下,或左或右。
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上下往來不定。
積者陰氣,聚者陽氣,故不同也。
凡陽病欲得寒冷,又欲見人者,屬腑;陰病欲得溫熱,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者,屬髒。
然髒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
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髒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
腑病所以易治者,傳其所生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複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經曰: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至其(己)所生而愈,至其(己)所不勝而甚,至于所生(己)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病在肝,愈于夏。
夏不愈,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
肝病者,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
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爽,下晡甚,夜半靜退。
病在心,愈于長夏。
長夏不愈,甚于冬。
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在脾,愈于秋。
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
病在肺,愈于冬。
冬不愈,甚于夏。
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在腎,愈在春。
春不愈,甚于長夏。
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炒、熱食、溫炙衣。
腎病者,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必先定五髒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 自其補瀉言之:外感内傷,病有虛、實、賊、微、正五邪之分。
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
假令心病,傷暑得之為正邪,中風得之為虛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是之謂五邪也。
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假如肝乃心之母,心虛當補肝。
脾乃心之子,心實當瀉脾。
餘經髒仿之,是以五補五瀉為方之祖與。
(心虛,朱砂安神丸;肝腎虛,腎氣丸;脾虛,益黃散;肺虛,阿膠散。
心熱,單瀉心湯、導赤散;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瀉腎湯。
後之補瀉方,皆推此。
) 抑又聞腑有五,髒有六、有九者,何謂也?腑有六者,謂三焦為外腑也。
上焦者,在心下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兩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濁,出而不内,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曰三焦。
是腑之所以有六也。
髒亦有六者,謂腎有兩髒,左為腎,右為命門。
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其氣與腎相通,故言髒亦有六也。
(華氏謂自喉嚨以下六腑以應天氣,肺之系也;自咽門以下六腑以應地氣,胃之系也。
前喉納氣,後咽納食,有謂三管者非)髒有九者,神髒五: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與志,以其皆神氣居之,故曰神髒五也。
形髒四: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
以其如器外張,虛而不屈伸,以藏于物,故曰形髒四。
合之則為九髒矣。
或疑氣沖為腑,古人議論最活。
他如《内經》又言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名曰奇恒之府。
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五者,名曰傳化之府,此皆不能久留輸瀉者。
魄門亦為五髒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将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将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偻附,筋将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将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是髒腑之散殊如此,然豈無其要乎!經曰:凡十一髒皆取決于膽。
蓋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獨遊行其間,以主榮衛而不息,火衰則為寒濕,火盛則為燥熱,故曰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噫!胃膽随人神所在,象膽随鬥柄所指,物亦且然,而況于人乎!人之所以靈于物者,心乎神乎!至尊至貴,至清至淨,其十二官之主乎!故曰: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
聚者,六腑所成,其始發無根本,其痛無常處,上下往來不定。
積者陰氣,聚者陽氣,故不同也。
凡陽病欲得寒冷,又欲見人者,屬腑;陰病欲得溫熱,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者,屬髒。
然髒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
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髒不再傳,故言七傳者死。
腑病所以易治者,傳其所生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複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經曰: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至其(己)所生而愈,至其(己)所不勝而甚,至于所生(己)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病在肝,愈于夏。
夏不愈,甚于秋。
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當風。
肝病者,愈在丙丁。
丙丁不愈,加于庚辛。
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爽,下晡甚,夜半靜退。
病在心,愈于長夏。
長夏不愈,甚于冬。
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溫食、熱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
戊己不愈,加于壬癸。
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靜。
病在脾,愈于秋。
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
庚辛不愈,加于甲乙。
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晡慧,日出甚,下晡靜。
病在肺,愈于冬。
冬不愈,甚于夏。
夏不死,持于長夏,起于秋,禁寒飲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
壬癸不愈,加于丙丁。
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靜。
病在腎,愈在春。
春不愈,甚于長夏。
長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淬炒、熱食、溫炙衣。
腎病者,愈在甲乙。
甲乙不愈,甚于戊己。
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腎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靜)必先定五髒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必先知經脈,然後知病脈。
) 自其補瀉言之:外感内傷,病有虛、實、賊、微、正五邪之分。
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
假令心病,傷暑得之為正邪,中風得之為虛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是之謂五邪也。
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假如肝乃心之母,心虛當補肝。
脾乃心之子,心實當瀉脾。
餘經髒仿之,是以五補五瀉為方之祖與。
(心虛,朱砂安神丸;肝腎虛,腎氣丸;脾虛,益黃散;肺虛,阿膠散。
心熱,單瀉心湯、導赤散;肝熱,瀉青丸;脾熱,瀉黃散;肺熱,瀉白散:腎熱,瀉腎湯。
後之補瀉方,皆推此。
) 抑又聞腑有五,髒有六、有九者,何謂也?腑有六者,謂三焦為外腑也。
上焦者,在心下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兩旁;下焦者,在臍下,當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濁,出而不内,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曰三焦。
是腑之所以有六也。
髒亦有六者,謂腎有兩髒,左為腎,右為命門。
命門者,精神之所舍也,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其氣與腎相通,故言髒亦有六也。
(華氏謂自喉嚨以下六腑以應天氣,肺之系也;自咽門以下六腑以應地氣,胃之系也。
前喉納氣,後咽納食,有謂三管者非)髒有九者,神髒五: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精與志,以其皆神氣居之,故曰神髒五也。
形髒四: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
以其如器外張,虛而不屈伸,以藏于物,故曰形髒四。
合之則為九髒矣。
或疑氣沖為腑,古人議論最活。
他如《内經》又言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六者,名曰奇恒之府。
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五者,名曰傳化之府,此皆不能久留輸瀉者。
魄門亦為五髒使,水谷不得久藏。
又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将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将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偻附,筋将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将憊矣。
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是髒腑之散殊如此,然豈無其要乎!經曰:凡十一髒皆取決于膽。
蓋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濕氣居中,火獨遊行其間,以主榮衛而不息,火衰則為寒濕,火盛則為燥熱,故曰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噫!胃膽随人神所在,象膽随鬥柄所指,物亦且然,而況于人乎!人之所以靈于物者,心乎神乎!至尊至貴,至清至淨,其十二官之主乎!故曰: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