髒腑條分
關燈
小
中
大
ong>
冷則濕痰上溢則為多唾,濕痰下滲則為帶濁,甚則小便瀝餘,或頻數。
叔和雲:冷敗則遺尿不知。
虛症腦轉耳聾,房事舉亦無力;血病鼻衄淋(瀝)痔(瘡),莖囊腫或被吹。
陰莖陰囊腫大,皆濕熱以緻血瘀。
小兒多蟲蟻、地風所吹。
溫以荜(澄)茄茴香烏藥,涼必生地防己地膚(子); 黃柏、防風、甘草梢、防葵。
瀉以車前瞿麥滑石, 芒硝、澤瀉、萱草根。
補必橘核益智菖蒲。
龍骨、續斷、黃芩。
籲!寡欲一念真秋石, 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
諺雲:洩盡真藥服假藥,十字街頭買秋石。
節飲三杯固尾闾。
酒水好停下焦為邪,節之尾闾自固,不患漏洩。
命門下寄腎右,而絲系曲透膀廣之間; 命門,即右腎,言寄者,命門非正髒,三焦非正腑也。
命門系曲屈下行,接兩腎之系,下尾闾附廣腸之右。
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于溲溺之處相并而出,乃是精氣所洩之道也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廣腸之右,膀胱下口相并而受胎,故氣精血脈腦,皆五髒之真,以是當知精血來有自矣。
上為心包,而膈膜橫連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門,其經手厥陰,其腑三焦,其髒心包絡,其部分在心下橫膈膜之上。
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粘。
其處黃脂漫包者,心也。
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胞絡也。
配左腎以藏真精,男女陰陽攸分; 命門為配成之官,左腎收血化精,運入藏諸命門,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
男子以氣為主,坎水用事,故蒸氣為精而色白,如帶火者,精亦能紅。
女子以血為主,離火用事,故血盈為經而色紅,如挾痰氣者,經亦能白。
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沖,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
男子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垂下,故陰物垂而乳頭縮也。
蓋陽無形,陰有質,男子内陽而外陰,女人内陰而外陽,男子背屬陽而腹屬陰,女人腹屬陽而背屬陰。
又男子督脈主事,自背尾闾行至龈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陽氣而髭須生。
女子任脈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與陽合而無須。
宦官去勢,亦無須,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氣,疾病死生是賴。
相火之髒,元氣系焉。
凡病雖危,命脈有神者生,命脈無神者死。
風則肘臂攣急,腋下腫紅; 心包支脈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内,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氣則胸膈支結,脅不舒太。
心包脈起于胸中下膈,循曆絡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贲者。
熱逼五心煩,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難; 火盛故也。
虛乏四體軟,而頭旋耳痛,精力不銳。
火衰則土不運,而四體若無骨然。
頭旋者,命門帶系上透泥丸,陽虛則頭旋也。
耳痛者,腎竅于耳,虛氣壅則痛,壅塞則聾也。
精力不銳者,交感精來不快,平時無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黃,而心下崩且煩: 面色紫光者,腎無苦也;色黃黑者,腎衰也。
經曰:悲哀太甚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蓋悲哀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包絡絕而陽氣内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心下崩,謂心包肉崩而下血也。
冷極陰痿,而肢體厥且痹。
腎氣冷極,前陰痿弱不舉,病則四肢發厥如冰,骨痛為冷痹。
瀉以烏藥枳殼,補必苁蓉葫蘆巴; 沉香、黃、肉桂。
涼以黃柏山栀, 黃連、柴胡。
溫必附子肉桂。
腽肭臍、川芎、補骨脂、沉香。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歸于膀胱; 小便清利,脈沉而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而數,是熱氣歸命門。
是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病同歸于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兩分于水火。
所以左屬水,右屬火者,左尺膀胱停腎水,右尺三焦腐熟谷食。
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義較然。
況六氣司天,左為寒水,司冬為寒;右為相火,司夏為暑。
蓋其同者,有形之質,均屬乎水;其異者,無形之火,不司乎寒。
司天既有寒暑之異,在人豈無水火之分?腎合膀胱,左尺之脈純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脈純乎火。
似同而實異者,陰陽之所以為妙也;宜靜不宜動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為,火盛則熱怯虛勞,火衰則陽虛氣弱。
左右之脈皆沉,診而貴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則滑而帶浮。
非其時而數且大者,皆謂火動。
叔和脈不立部,同斷乎症;丹溪圖不盡意,妙存乎心。
丹溪脈圖始補命門、包絡。
三焦如霧如漚如渎,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處;中焦,臍上中脘;下焦,臍下膀胱上口。
上焦主出陽氣,溫于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
中焦主變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為血,行于經隧,以榮五髒周身,故曰中焦如漚。
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渎。
又曰: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主納,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谷? 下焦主出,腎間動氣應焉,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是三焦者,引導陰陽,分别清濁,所以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
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氣血。
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
皆三焦之用,壅逼鞭碎,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
發為無根之相火,寒熱異常; 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
遊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
位寄膻中與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氣血,均有此血海。
又名血室,乃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
但男子則運而行之,無積而不滿;女人則停而止之,有積而溢下為月經。
募在石門,真元會合以始終; 石門在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諸氣之所會聚,聚而複分于十二經,與手少陽厥陰相為表裡,故曰:為元氣之始終也。
腑在氣沖,水谷資胃以傳送。
氣沖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陰陽道路,陽明脈之所發。
足陽明主腐熟水谷之氣,三焦發用,貫通十二經絡,往來上下,腐熟水谷,營運氣血,皆其所主。
是知氣沖為三焦行氣之府,蓋氣血必胃氣以為本也。
升中清,降下濁,造化出納無窮; 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清氣上升而為榮衛。
上極必返于下,下極必複于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環無窮。
至于水谷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滞,故雲:水谷之道路也。
養精神,柔筋骨,襟懷喜氣若烘。
粹然清和之氣,上入中焦,則佐上德,翕受五谷,變化精微,内養精神,外柔筋骨。
中焦既治,其氣上烘,入于膻中,以司入内,襟懷開害,喜樂由生。
虛則引氣于肺,而中寒痞脹,甚則溺窘耳鳴; 手少陽支脈從耳入耳中。
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流,即為脹候。
耳鳴者,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
熱則上結于心,而胸中煩滿,甚則口渴咽腫。
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風若萦纏,小指次指,肘臂肩肋外皆疼; 手少陽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貫肘外,上肩而交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胞而下膈循肋,屬三焦。
故病實則攣痛,虛則不收。
氣為是動,時秘時洩,耳後胸前目銳作痛。
氣症或秘或洩,手少陽别脈,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交頰至目銳,故氣滞則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 血凝于膚者則為痹,凝于脈者則為泣,凝于足者則為痿。
因卧汗出而風吹之也。
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也。
冷敗汗多栗凍。
冷敗則自汗不止,發為振栗,四肢冰冷如凍,甚則陰頭縮入,名脫陽症。
瀉心痹以去中焦之熱,連柏豬牛相宜; 瀉心:黃連、黃柏、山栀、連翹、薄荷、生地、麥門冬、柴胡、桔梗、木通、龍腦。
瀉脾:豬苓、牽牛、澤瀉、赤茯苓、枳殼、木通、槟榔、芒硝、大黃、濃樸。
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參姜術可供。
人參、黃、幹姜、白術、甘草、益智仁、良姜。
下熱涼肝,荊防地皮劑皆輕; 荊芥、防風、地骨皮、銀柴胡、菊花、石膏。
下寒溫腎,附子補骨脂性重。
當歸、熟地、木香、地榆、阿膠、蒲黃。
噫!觀三焦妙用,而後知髒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
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五髒穿鑿論》曰: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癫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後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
叔和雲:冷敗則遺尿不知。
虛症腦轉耳聾,房事舉亦無力;血病鼻衄淋(瀝)痔(瘡),莖囊腫或被吹。
陰莖陰囊腫大,皆濕熱以緻血瘀。
小兒多蟲蟻、地風所吹。
溫以荜(澄)茄茴香烏藥,涼必生地防己地膚(子); 黃柏、防風、甘草梢、防葵。
瀉以車前瞿麥滑石, 芒硝、澤瀉、萱草根。
補必橘核益智菖蒲。
龍骨、續斷、黃芩。
籲!寡欲一念真秋石, 今人不知吾身自有秋石。
諺雲:洩盡真藥服假藥,十字街頭買秋石。
節飲三杯固尾闾。
酒水好停下焦為邪,節之尾闾自固,不患漏洩。
命門下寄腎右,而絲系曲透膀廣之間; 命門,即右腎,言寄者,命門非正髒,三焦非正腑也。
命門系曲屈下行,接兩腎之系,下尾闾附廣腸之右。
通二陰之間,前與膀胱下口于溲溺之處相并而出,乃是精氣所洩之道也若女子則子戶胞門,亦自廣腸之右,膀胱下口相并而受胎,故氣精血脈腦,皆五髒之真,以是當知精血來有自矣。
上為心包,而膈膜橫連脂漫之外。
心包即命門,其經手厥陰,其腑三焦,其髒心包絡,其部分在心下橫膈膜之上。
豎斜膈膜之下,與橫膜相粘。
其處黃脂漫包者,心也。
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此胞絡也。
配左腎以藏真精,男女陰陽攸分; 命門為配成之官,左腎收血化精,運入藏諸命門,男以此而藏精,女以此而系胞胎。
男子以氣為主,坎水用事,故蒸氣為精而色白,如帶火者,精亦能紅。
女子以血為主,離火用事,故血盈為經而色紅,如挾痰氣者,經亦能白。
女人屬陰,陰極則必自下而上沖,故乳房大而陰戶縮也。
男子屬陽,陽極則必自上而垂下,故陰物垂而乳頭縮也。
蓋陽無形,陰有質,男子内陽而外陰,女人内陰而外陽,男子背屬陽而腹屬陰,女人腹屬陽而背屬陰。
又男子督脈主事,自背尾闾行至龈交穴止,故血盛者感陽氣而髭須生。
女子任脈主事,自小腹上行至咽喉而止,故不上與陽合而無須。
宦官去勢,亦無須,一理也。
相君火以系元氣,疾病死生是賴。
相火之髒,元氣系焉。
凡病雖危,命脈有神者生,命脈無神者死。
風則肘臂攣急,腋下腫紅; 心包支脈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内,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
氣則胸膈支結,脅不舒太。
心包脈起于胸中下膈,循曆絡三焦,故病有胸病及息贲者。
熱逼五心煩,而目赤善笑,溲便亦難; 火盛故也。
虛乏四體軟,而頭旋耳痛,精力不銳。
火衰則土不運,而四體若無骨然。
頭旋者,命門帶系上透泥丸,陽虛則頭旋也。
耳痛者,腎竅于耳,虛氣壅則痛,壅塞則聾也。
精力不銳者,交感精來不快,平時無力不足以息。
血衰面黃,而心下崩且煩: 面色紫光者,腎無苦也;色黃黑者,腎衰也。
經曰:悲哀太甚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蓋悲哀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包絡絕而陽氣内鼓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
心下崩,謂心包肉崩而下血也。
冷極陰痿,而肢體厥且痹。
腎氣冷極,前陰痿弱不舉,病則四肢發厥如冰,骨痛為冷痹。
瀉以烏藥枳殼,補必苁蓉葫蘆巴; 沉香、黃、肉桂。
涼以黃柏山栀, 黃連、柴胡。
溫必附子肉桂。
腽肭臍、川芎、補骨脂、沉香。
抑又疑,左右受病,同歸于膀胱; 小便清利,脈沉而遲,是冷氣歸腎;小便赤澀,脈沉而數,是熱氣歸命門。
是命門與腎脈同者,謂其所受病同歸于膀胱一腑也。
冬夏司天,兩分于水火。
所以左屬水,右屬火者,左尺膀胱停腎水,右尺三焦腐熟谷食。
俗呼小便曰水,大便曰火,水火之義較然。
況六氣司天,左為寒水,司冬為寒;右為相火,司夏為暑。
蓋其同者,有形之質,均屬乎水;其異者,無形之火,不司乎寒。
司天既有寒暑之異,在人豈無水火之分?腎合膀胱,左尺之脈純乎水;命合三焦,右尺之脈純乎火。
似同而實異者,陰陽之所以為妙也;宜靜不宜動者,左右之所以相同也。
凡病莫非火之所為,火盛則熱怯虛勞,火衰則陽虛氣弱。
左右之脈皆沉,診而貴乎沉滑,惟相火司令,則滑而帶浮。
非其時而數且大者,皆謂火動。
叔和脈不立部,同斷乎症;丹溪圖不盡意,妙存乎心。
丹溪脈圖始補命門、包絡。
三焦如霧如漚如渎,雖有名而無形;主氣主食主便,雖無形而有用。
上焦,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處;中焦,臍上中脘;下焦,臍下膀胱上口。
上焦主出陽氣,溫于皮膚分肉之間,若霧露之溉焉,故曰上焦如霧。
中焦主變化水谷之味,其精微上注于肺,化而為血,行于經隧,以榮五髒周身,故曰中焦如漚。
下焦主通利溲便,以時傳下,出而不納,開通秘塞,故曰下焦如渎。
又曰:決渎之官,水道出焉。
上焦主納,心肺若無上焦,何以宗主榮衛?中焦主不上不下,脾胃若無中焦,何以腐熟水谷? 下焦主出,腎間動氣應焉,肝腎若無下焦,何以疏決津液?是三焦者,引導陰陽,分别清濁,所以主持諸氣,有其名而無其形。
寄生胸中,以應呼吸而行氣血。
夫氣者,上至頭而不能下;而血者,下至足而不能上。
皆三焦之用,壅逼鞭碎,使氣血由是而貫通焉,故謂無形而有用。
發為無根之相火,寒熱異常; 三焦為丙火之腑,故其發也,則為無根之相火。
遊行諸經,令人惡寒發熱異常。
位寄膻中與血海,男女相共。
膻中即上焦,血海即下焦,男女均有此氣血,均有此血海。
又名血室,乃榮衛停止之所,經脈流會之處。
但男子則運而行之,無積而不滿;女人則停而止之,有積而溢下為月經。
募在石門,真元會合以始終; 石門在臍下二寸,為三焦之募,諸氣之所會聚,聚而複分于十二經,與手少陽厥陰相為表裡,故曰:為元氣之始終也。
腑在氣沖,水谷資胃以傳送。
氣沖在小腹毛中,去中行各二寸,乃陰陽道路,陽明脈之所發。
足陽明主腐熟水谷之氣,三焦發用,貫通十二經絡,往來上下,腐熟水谷,營運氣血,皆其所主。
是知氣沖為三焦行氣之府,蓋氣血必胃氣以為本也。
升中清,降下濁,造化出納無窮; 胃中濁氣下降而為溲便,清氣上升而為榮衛。
上極必返于下,下極必複于上,造化自然之妙,循環無窮。
至于水谷之所入者,自上而中,自中而下,糟粕轉輸傳導而無底滞,故雲:水谷之道路也。
養精神,柔筋骨,襟懷喜氣若烘。
粹然清和之氣,上入中焦,則佐上德,翕受五谷,變化精微,内養精神,外柔筋骨。
中焦既治,其氣上烘,入于膻中,以司入内,襟懷開害,喜樂由生。
虛則引氣于肺,而中寒痞脹,甚則溺窘耳鳴; 手少陽支脈從耳入耳中。
經曰: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流,即為脹候。
耳鳴者,手少陽支脈從耳後入耳中也。
熱則上結于心,而胸中煩滿,甚則口渴咽腫。
手少陽脈從膻中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風若萦纏,小指次指,肘臂肩肋外皆疼; 手少陽脈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腕上貫肘外,上肩而交足少陽之後,入缺盆交膻中,散絡心胞而下膈循肋,屬三焦。
故病實則攣痛,虛則不收。
氣為是動,時秘時洩,耳後胸前目銳作痛。
氣症或秘或洩,手少陽别脈,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其支脈自耳中走耳前,交頰至目銳,故氣滞則作痛。
血凝痿痹泣流, 血凝于膚者則為痹,凝于脈者則為泣,凝于足者則為痿。
因卧汗出而風吹之也。
凡吐衄便溺諸血,皆三焦所生也。
冷敗汗多栗凍。
冷敗則自汗不止,發為振栗,四肢冰冷如凍,甚則陰頭縮入,名脫陽症。
瀉心痹以去中焦之熱,連柏豬牛相宜; 瀉心:黃連、黃柏、山栀、連翹、薄荷、生地、麥門冬、柴胡、桔梗、木通、龍腦。
瀉脾:豬苓、牽牛、澤瀉、赤茯苓、枳殼、木通、槟榔、芒硝、大黃、濃樸。
補肺胃以濟中焦之寒,參姜術可供。
人參、黃、幹姜、白術、甘草、益智仁、良姜。
下熱涼肝,荊防地皮劑皆輕; 荊芥、防風、地骨皮、銀柴胡、菊花、石膏。
下寒溫腎,附子補骨脂性重。
當歸、熟地、木香、地榆、阿膠、蒲黃。
噫!觀三焦妙用,而後知髒腑異而同,同而異,分之則為十二,合之則為三焦。
約而言之,三焦亦一焦也。
焦者,元也,一元之氣而已矣。
《五髒穿鑿論》曰: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癫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相通(脾病宜瀉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土為主),肺與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後用分利清濁;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兼用吐法),腎與三焦相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腎與命門相通(津液胃虛,宜大補右腎),此合一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