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醫學姓氏
關燈
小
中
大
、氣海、中脘,内服玄胡索、官桂、胡椒,佐以茴、木諸香,茯苓、青皮等而愈。
葛幹孫字可久,平江吳人,膂力絕倫,擊刺戰陣,百家衆技,靡不精究。
及長,折節讀書,應進士亞選,遂不複應試。
傳藥書坊論,有《醫學啟蒙》,又《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
勇力之士,争言其長于武;逢掖之士,争言其長于文;方論之士,争言其長于醫。
然皆未睹其學之所至也。
君于血氣既定,資質既變之時,方将舉聖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稱譽,皆君所厭棄而羞道者,使當世知君而用之,功業豈少哉!治傷寒疾不得汗,發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濃被,得汗而解。
呂複字符膺,号滄州,呂東萊之後。
其先河東人,後徙婺、徙鄞。
習《尚書》,《周易》,後以母病攻岐扁術,師事鄭禮,受讀一年,延醫效無不神。
治一病,睡則心悸神攝,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兵,達旦目眵眵無所見,耳聩聩無所聞,雖堅卧密室,睫未嘗交也。
診其脈,左關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于目。
公曰:此得之膽虛而風,諸醫獨治其心,而不能祛膽之風,非法也。
因投烏梅湯、抱膽丸,熟睡而愈。
治一女孩病嗜卧,面頗赤而身不熱,醫以慢驚治之,兼旬不愈。
公診其脈,左關獨滑而數,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無病,關滑為有積食,意乳母嗜酒,酒後辄乳,故令女醉,非風也。
及诘其内,果然。
遂以枳殼、葛花,日二三服而愈。
治病傷寒,身熱人靜,脈伏而無,舌苔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
公曰:此子血為熱搏,氣無可根據,必大發斑而後脈出。
及揭其衾,赤斑爛然,即用化斑湯,繼投承氣湯下之。
發斑無脈,長沙未論,公以意消息耳。
治一婦病喘不得卧,氣口盛人迎一倍,厥陰弦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公曰:得之毒藥動血,以緻胎死不下,奔迫而上沖,非風寒作喘也。
乃用催生湯倍芎、歸,煮二三盞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
治一人下利完谷,脈兩尺俱弦長,右關浮于左關一倍,目外如草滋。
蓋肝風傳脾,因成飧洩,非髒寒所緻。
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術,三五服而愈。
治一室女經閉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診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異夢,則鬼靈所憑耳。
乃以桃花煎,下血如豬肝五七枚而愈。
治一人偶搔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言,脈唯尺部如絲,他部皆無。
乃以四逆湯加荊芥、防風,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
治因見殺人,驚風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脈上部皆弦滑,左部徑于右。
公曰:乃痰溢膻中,灌于心胞,因驚而風纏五髒耳。
即為湧痰一鬥許,徐以驚氣丸服之而愈。
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脈兩手三部皆洪數,而左寸尤躁。
公曰:此三陽病,由一水不勝五火,乃移熱于小腸,不癃則淋。
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黃柏之劑清之,繼以龍腦、辰砂末,稗柿蘸食方寸匕即愈。
治因驚恐飧洩彌年,衆皆謂休息痢,治以苦堅辛燥弗效。
公診其脈,雙弦而浮,非飲食勞倦所緻,乃驚風也。
以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困脾而成洩,當平木太過,扶土之不及,其洩自止。
乃用黃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劑,服之逾月而愈。
治一婦癃病,小腹痛,衆皆以為瘕聚。
公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痛結小腸,膿已成,腫迫于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
遂用國老膏,加将軍、血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出而愈。
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脈皆長弦,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谵語,适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諸醫以為腎絕。
公曰:此天和脈,無憂也。
遂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
後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得利而愈。
治一人傷寒逾月,既下而熱不已,脅及小腹偏左滿,肌肉色不變。
俚醫以為風。
浃四旬其毒循宗筋流入睾丸,赤腫若瓠子。
瘍醫刺潰之,而脅腫痛如故。
公診尺中皆數清而芤,脈數不時則生惡瘡,關内逢芤則内癰作,季脅之腫,癰作腫。
經曰:癰疽不得違時,急下之,慎勿晚。
乃與雲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黃煎湯送下,下膿五升,明日再下餘膿而愈。
治一婦人病,公切其脈,左寸口弦而芤,餘部皆和,病作陰中痛而出血,且少陰對化在玉泉,心或失甯,則玉泉應心痛,痛則動血,而與經水不相幹,蓋得之因大驚神攝而血菀。
乃制益榮之劑,再納藥幽隐中,再劑而愈。
周真字子固,号玉田隐者,儀真人,性敏好學。
元貞間,被薦不仕,乃取醫書習之。
每遇奇疾,以意與藥辄效。
治一婦因産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敷其舌,令作産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堕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
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許。
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濃江西人,與滑壽同時。
至治天曆間,其術甚行,與虞文靖公相善。
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诘病者,曰:幼童時曾近女色否?曰:當十二三歲曾近之矣。
公曰:古雲:精未通而禦女,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後日有難狀之疾,在法為不可治。
後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
治一富翁病洩瀉彌年,公延醫浃旬不效。
忽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阖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隻運動不住,故在空中墜,少有息則墜矣。
因悟向者富翁之瀉,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
即為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而洩止矣。
朱震亨字彥修,學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
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舉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入華山,複往拜焉。
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為專門。
一日,文懿公謂曰:吾卧病久,非精于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遊于醫乎?公以母病脾,于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于時,猶仕也。
乃棄舉業,一于醫緻力焉。
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緻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
其論髒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緻病最多。
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用。
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内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并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
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
天,陽也;地,陰也。
西北之人陽氣易于降,東南之人陰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
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内經》而作《相火論》。
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次。
公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後犯酒色。
與灸氣海,頃之手動,又頃唇動;更以人參膏三服而蘇,後服盡數斤而愈。
治婦人病不知人,稍蘇即号叫數欠而複昏,肝脈弦數且滑。
公曰:此得之怒後強酒也。
乃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
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半載,肝脈弦出寸口。
公曰:此思夫不歸,氣結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氣屬木,故能沖上之結。
怒已進食,公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
乃詐言夫旦夕且歸,遂愈矣。
先生道學淵源,醫其一藝也。
其詳見于宋太史濂墓志。
盛寅字起東,國朝姑蘇吳縣人也。
少習舉子業,五試弗售,遂攻軒歧諸經,受業戴元禮,得丹溪先生正傳,治奇疾辄效。
始為醫學正科,升太醫院禦醫,賜為醫中狀元,祀南京太醫院名宦祀。
周敷字時榮,号煦庵,無錫人。
初習進士業,經史皆涉大義。
既而業醫,患近世醫家止于《局方》,遂究炎黃岐雷越人諸書,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責報。
劉溥字符博,吳郡人。
幼不好弄,舉止異于常兒,稍長博學善吟。
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号。
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薦為禦醫。
汪機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渭之子。
邑庠生,屢科舉,父命舉業,嘗言士不至于相,則其澤之所顧,不若醫之博耳。
乃肆力醫書,《周易》性理。
所着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内經補注》、《本草會編》。
治一人中滿,用參、術初服閣脹,久則寬矣。
或問參術之性,曰: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
治一人體瘦,左腹痞滿,谷氣偏行于右,不能左達。
飲食減,大便滞。
用補脾瀉肝、和血潤燥、寬脹散郁之劑而安。
治痫發晨時,見黃狗走前,則昏瞀仆地,良久乃蘇,諸醫無效。
公曰:早晨,陽分;狗,陽物;黃,土色;胃屬陽土,土虛為木火所乘矣。
經雲:諸脈皆屬于目。
故目系異物,宜實胃瀉肝而火自息。
遂以參、術、歸、、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門冬、荊芥,服月餘而安。
治一婦忍饑過勞發狂,公曰:二陽之病發心脾。
二陽者,胃與大腸也。
忍饑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神,脾意擾亂,安得不狂?用獨參湯加竹瀝飲之愈。
程明佑字良吉,号宕泉,歙人,梁忠公莊公之後。
幼好讀玩理,後攻醫。
嘗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
陰陽疊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益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滞。
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後能生萬物,真妙論也。
陳景魁字叔旦,号鬥岩,句曲人,陳太丘之後。
幼習舉業,授《易》于陸秋崖,拜湛甘泉講學。
因父病習醫,善針灸,着《五診集》。
授王府良醫,竟不赴任,每成詩文,以樂其志。
治素無病,忽吐血半升,脈弦急,薄厥證也,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服六郁湯而愈。
治遍體生傀儡,歲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為蟲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
治孕婦堕下,逾旬腹腫發熱,氣喘脈決,面赤舌青口臭。
公曰:胎未堕也。
面赤,心火盛而血幹也;舌青臭,肝氣竭而胎死矣。
遂用蛇蛻煎湯,調平胃散加芒硝、歸尾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獲安矣。
劉純字宗濃,關中人。
博學群書,尤精醫道。
父叔淵,得丹溪之業,公繼之,纂《傷寒治例》、《醫經國小》、《玉機微義》等書。
王綸字汝言,号節齋,浙江慈溪人。
弘治時,官緻廣東布政。
因父病精醫,着《明醫雜着》,發丹溪所未發,後世甚尊信之。
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後,名曰《丹溪附餘》。
又着《本草集要》,盡皆大行于世。
兄經舉進士第,亦知醫。
醫極其明者也。
扁鵲姓秦名越人,号扁鵲,秦之盧國渤海郡鄭人。
得仙客長桑君之傳,知俞跗之術,發明《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作《八十一難經》,以釋疑義。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
不出千裡,決者至衆。
虢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複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
名聞天下。
過邯鄲聞貴婦人,則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入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
嘗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陰陽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後世脈理由此而起,為醫之祖,後學當祀之,而配以張、劉、李,朱。
淳于意臨淄人,西漢文帝時為太倉長。
笃信扁鵲,精醫道及導引法。
司馬遷備志之,封贈倉公。
郭玉廣漢洛人,和帝時為太醫丞。
帝奇之,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
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
帝歎息稱善。
醫緩春秋時秦人也,姓高名緩。
晉景公疾,求緩治之。
未至時,夢二豎子,相謂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
緩至曰:疾在膏肓,藥不可為。
醫和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
晉平公疾,醫和視之,知其近女室,内熱蠱疾,不可為也。
文摯戰國時宋之良醫也。
洞明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竅也。
華佗字符化,漢末沛國樵人。
舉辟不就。
通五經,養性術,精方脈,善導引。
嘗體中不快,起作五禽戲,微汗而愈
葛幹孫字可久,平江吳人,膂力絕倫,擊刺戰陣,百家衆技,靡不精究。
及長,折節讀書,應進士亞選,遂不複應試。
傳藥書坊論,有《醫學啟蒙》,又《經絡十二論》、《十藥神書》。
勇力之士,争言其長于武;逢掖之士,争言其長于文;方論之士,争言其長于醫。
然皆未睹其學之所至也。
君于血氣既定,資質既變之時,方将舉聖人之道而修之,凡所稱譽,皆君所厭棄而羞道者,使當世知君而用之,功業豈少哉!治傷寒疾不得汗,發狂循河而走,公就控置水中,使禁不得出,良久出之,裹以濃被,得汗而解。
呂複字符膺,号滄州,呂東萊之後。
其先河東人,後徙婺、徙鄞。
習《尚書》,《周易》,後以母病攻岐扁術,師事鄭禮,受讀一年,延醫效無不神。
治一病,睡則心悸神攝,如處孤壘,而四面受敵兵,達旦目眵眵無所見,耳聩聩無所聞,雖堅卧密室,睫未嘗交也。
診其脈,左關陽浮而虛,察其色,少陽之支外溢于目。
公曰:此得之膽虛而風,諸醫獨治其心,而不能祛膽之風,非法也。
因投烏梅湯、抱膽丸,熟睡而愈。
治一女孩病嗜卧,面頗赤而身不熱,醫以慢驚治之,兼旬不愈。
公診其脈,左關獨滑而數,他部大小等而和,曰:此女無病,關滑為有積食,意乳母嗜酒,酒後辄乳,故令女醉,非風也。
及诘其内,果然。
遂以枳殼、葛花,日二三服而愈。
治病傷寒,身熱人靜,脈伏而無,舌苔滑而兩顴赤如火,語言不亂。
公曰:此子血為熱搏,氣無可根據,必大發斑而後脈出。
及揭其衾,赤斑爛然,即用化斑湯,繼投承氣湯下之。
發斑無脈,長沙未論,公以意消息耳。
治一婦病喘不得卧,氣口盛人迎一倍,厥陰弦動而疾,兩尺俱短而離經,公曰:得之毒藥動血,以緻胎死不下,奔迫而上沖,非風寒作喘也。
乃用催生湯倍芎、歸,煮二三盞服之,夜半果下一死胎,喘止。
治一人下利完谷,脈兩尺俱弦長,右關浮于左關一倍,目外如草滋。
蓋肝風傳脾,因成飧洩,非髒寒所緻。
以小續命湯損麻黃加術,三五服而愈。
治一室女經閉五月,腹大如有孕,公診之,面色乍白乍赤者,鬼也,非有異夢,則鬼靈所憑耳。
乃以桃花煎,下血如豬肝五七枚而愈。
治一人偶搔中疥,出血如泉不止,公視時已困極無氣可言,脈唯尺部如絲,他部皆無。
乃以四逆湯加荊芥、防風,其脈漸出,更服十全大補湯,一劑遂痊。
治因見殺人,驚風入心,疾作奔走,不避水火,或哭或笑,脈上部皆弦滑,左部徑于右。
公曰:乃痰溢膻中,灌于心胞,因驚而風纏五髒耳。
即為湧痰一鬥許,徐以驚氣丸服之而愈。
治一人嗜酒善食,忽瘦,前溲如脂,脈兩手三部皆洪數,而左寸尤躁。
公曰:此三陽病,由一水不勝五火,乃移熱于小腸,不癃則淋。
乃以琥珀、滑石、石膏、黃柏之劑清之,繼以龍腦、辰砂末,稗柿蘸食方寸匕即愈。
治因驚恐飧洩彌年,衆皆謂休息痢,治以苦堅辛燥弗效。
公診其脈,雙弦而浮,非飲食勞倦所緻,乃驚風也。
以肝主驚,故虛風自甚,困脾而成洩,當平木太過,扶土之不及,其洩自止。
乃用黃牛肝,和以攻風健脾之劑,服之逾月而愈。
治一婦癃病,小腹痛,衆皆以為瘕聚。
公循其少陰脈,如刀刃之切手,胞門芤而數,知其陰中痛,痛結小腸,膿已成,腫迫于玉泉,當不得前後溲,溲則痛甚。
遂用國老膏,加将軍、血竭、琥珀之類以攻之,膿自小便出而愈。
治一貴客患三陽合病,脈皆長弦,以方涉海為風濤所驚,遂吐血一升許,且脅痛、煩渴、谵語,适是年歲運,左尺當不應,諸醫以為腎絕。
公曰:此天和脈,無憂也。
遂投小柴胡湯,減參加生地,半劑。
後俟其胃實,以承氣湯下之,得利而愈。
治一人傷寒逾月,既下而熱不已,脅及小腹偏左滿,肌肉色不變。
俚醫以為風。
浃四旬其毒循宗筋流入睾丸,赤腫若瓠子。
瘍醫刺潰之,而脅腫痛如故。
公診尺中皆數清而芤,脈數不時則生惡瘡,關内逢芤則内癰作,季脅之腫,癰作腫。
經曰:癰疽不得違時,急下之,慎勿晚。
乃與雲母膏作丸,衣以乳香,而用硝黃煎湯送下,下膿五升,明日再下餘膿而愈。
治一婦人病,公切其脈,左寸口弦而芤,餘部皆和,病作陰中痛而出血,且少陰對化在玉泉,心或失甯,則玉泉應心痛,痛則動血,而與經水不相幹,蓋得之因大驚神攝而血菀。
乃制益榮之劑,再納藥幽隐中,再劑而愈。
周真字子固,号玉田隐者,儀真人,性敏好學。
元貞間,被薦不仕,乃取醫書習之。
每遇奇疾,以意與藥辄效。
治一婦因産子舌出不能收,公以朱砂敷其舌,令作産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堕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
治一女子,或嗜食泥,日食河中淤泥三碗許。
公取壁間敗土調飲之,遂不食。
黃子濃江西人,與滑壽同時。
至治天曆間,其術甚行,與虞文靖公相善。
治富家子,年十八,病遍身肌肉折裂,公乃屏人诘病者,曰:幼童時曾近女色否?曰:當十二三歲曾近之矣。
公曰:古雲:精未通而禦女,則四體有不滿之處,後日有難狀之疾,在法為不可治。
後果惡汁淋瀝,痛絕而死。
治一富翁病洩瀉彌年,公延醫浃旬不效。
忽一日讀《易》至乾卦天行健,朱子有曰:天之氣運轉不息,故阖得地在中間,如人弄碗珠,隻運動不住,故在空中墜,少有息則墜矣。
因悟向者富翁之瀉,乃氣不能舉,所以脫下。
即為灸百會穴,未三四十壯而洩止矣。
朱震亨字彥修,學人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義烏人也。
自幼好學,日記千言,稍長從鄉先生治舉業,後聞許文懿公得朱子四傳之學,講道入華山,複往拜焉。
益聞道德性命之說,宏深密粹,遂為專門。
一日,文懿公謂曰:吾卧病久,非精于醫者不能起,子聰明異常,肯遊于醫乎?公以母病脾,于醫亦粗習,及聞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藝,以推及物之仁,雖不仕于時,猶仕也。
乃棄舉業,一于醫緻力焉。
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緻餘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本草衍義補遺》《外科精要論》等書傳世。
其論髒腑氣化有六,而于濕、熱、相火三氣緻病最多。
有陰虛火動,有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者,又當消息而用。
謂李東垣論飲食勞倦,内傷脾胃,則胃中之陽不能升舉,并及心肺之氣陷入中焦,而用補中益氣湯之劑治之,此亦前人之所無也。
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滿于東南。
天,陽也;地,陰也。
西北之人陽氣易于降,東南之人陰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則氣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從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
乃以張、劉、李三家之論去其短,又參之以《内經》而作《相火論》。
治病痢忽昏仆,目上視,溲注而汗瀉,脈無倫次。
公曰:此陰虛陽暴絕也,得之病後犯酒色。
與灸氣海,頃之手動,又頃唇動;更以人參膏三服而蘇,後服盡數斤而愈。
治婦人病不知人,稍蘇即号叫數欠而複昏,肝脈弦數且滑。
公曰:此得之怒後強酒也。
乃以流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散肝分之郁立愈。
治一女子病不食,面北卧者半載,肝脈弦出寸口。
公曰:此思夫不歸,氣結于脾也,必激其怒,怒之氣屬木,故能沖上之結。
怒已進食,公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庶不再結。
乃詐言夫旦夕且歸,遂愈矣。
先生道學淵源,醫其一藝也。
其詳見于宋太史濂墓志。
盛寅字起東,國朝姑蘇吳縣人也。
少習舉子業,五試弗售,遂攻軒歧諸經,受業戴元禮,得丹溪先生正傳,治奇疾辄效。
始為醫學正科,升太醫院禦醫,賜為醫中狀元,祀南京太醫院名宦祀。
周敷字時榮,号煦庵,無錫人。
初習進士業,經史皆涉大義。
既而業醫,患近世醫家止于《局方》,遂究炎黃岐雷越人諸書,治人之疾病,十愈八九,又不責報。
劉溥字符博,吳郡人。
幼不好弄,舉止異于常兒,稍長博學善吟。
常慕濂溪窗前草不除,故以草窗自号。
用藥惟主東垣,守而不攻,薦為禦醫。
汪機字省之,号石山居士,渭之子。
邑庠生,屢科舉,父命舉業,嘗言士不至于相,則其澤之所顧,不若醫之博耳。
乃肆力醫書,《周易》性理。
所着有《重集脈訣刊誤》二卷,《内經補注》、《本草會編》。
治一人中滿,用參、術初服閣脹,久則寬矣。
或問參術之性,曰:藥無定性,以血藥引之則從血,以氣藥引之則從氣,佐之以熱則熱,佐之以寒則寒,在人善用之耳。
治一人體瘦,左腹痞滿,谷氣偏行于右,不能左達。
飲食減,大便滞。
用補脾瀉肝、和血潤燥、寬脹散郁之劑而安。
治痫發晨時,見黃狗走前,則昏瞀仆地,良久乃蘇,諸醫無效。
公曰:早晨,陽分;狗,陽物;黃,土色;胃屬陽土,土虛為木火所乘矣。
經雲:諸脈皆屬于目。
故目系異物,宜實胃瀉肝而火自息。
遂以參、術、歸、、陳皮、神曲、茯苓、黃芩、麥門冬、荊芥,服月餘而安。
治一婦忍饑過勞發狂,公曰:二陽之病發心脾。
二陽者,胃與大腸也。
忍饑過勞,胃傷而火動矣,延及心神,脾意擾亂,安得不狂?用獨參湯加竹瀝飲之愈。
程明佑字良吉,号宕泉,歙人,梁忠公莊公之後。
幼好讀玩理,後攻醫。
嘗曰:人皆知補之為補,而不知瀉之為補;知瀉之為瀉,而不知補之為瀉。
陰陽疊用,剛柔互體,故補血以益榮,非順氣則血凝,補氣以助衛,非活血則氣滞。
蓋脾為中州,水火交濟,而後能生萬物,真妙論也。
陳景魁字叔旦,号鬥岩,句曲人,陳太丘之後。
幼習舉業,授《易》于陸秋崖,拜湛甘泉講學。
因父病習醫,善針灸,着《五診集》。
授王府良醫,竟不赴任,每成詩文,以樂其志。
治素無病,忽吐血半升,脈弦急,薄厥證也,得于大怒氣逆,陰陽奔并,服六郁湯而愈。
治遍體生傀儡,歲久罔效,乃太陰風邪化為蟲也。
以百部、蛇床子、草烏、楝樹葉煎湯浴洗,越月遍身如白癜風狀而愈。
治孕婦堕下,逾旬腹腫發熱,氣喘脈決,面赤舌青口臭。
公曰:胎未堕也。
面赤,心火盛而血幹也;舌青臭,肝氣竭而胎死矣。
遂用蛇蛻煎湯,調平胃散加芒硝、歸尾一倍服之,須臾胎下痛亦獲安矣。
劉純字宗濃,關中人。
博學群書,尤精醫道。
父叔淵,得丹溪之業,公繼之,纂《傷寒治例》、《醫經國小》、《玉機微義》等書。
王綸字汝言,号節齋,浙江慈溪人。
弘治時,官緻廣東布政。
因父病精醫,着《明醫雜着》,發丹溪所未發,後世甚尊信之。
方古庵重刻于《心法》之後,名曰《丹溪附餘》。
又着《本草集要》,盡皆大行于世。
兄經舉進士第,亦知醫。
醫極其明者也。
扁鵲姓秦名越人,号扁鵲,秦之盧國渤海郡鄭人。
得仙客長桑君之傳,知俞跗之術,發明《素問》、《靈樞》之旨,設為問答,作《八十一難經》,以釋疑義。
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聞病之陽,論得其陰;聞病之陰,論得其陽。
不出千裡,決者至衆。
虢太子屍厥已死而治之複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
名聞天下。
過邯鄲聞貴婦人,則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入鹹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
嘗曰: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陰陽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後世脈理由此而起,為醫之祖,後學當祀之,而配以張、劉、李,朱。
淳于意臨淄人,西漢文帝時為太倉長。
笃信扁鵲,精醫道及導引法。
司馬遷備志之,封贈倉公。
郭玉廣漢洛人,和帝時為太醫丞。
帝奇之,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
玉曰:左陰右陽,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
帝歎息稱善。
醫緩春秋時秦人也,姓高名緩。
晉景公疾,求緩治之。
未至時,夢二豎子,相謂曰:我居肓之上,汝居膏之下。
緩至曰:疾在膏肓,藥不可為。
醫和春秋時秦人也,未詳其姓。
晉平公疾,醫和視之,知其近女室,内熱蠱疾,不可為也。
文摯戰國時宋之良醫也。
洞明醫道,亦兼異術,觀人之背,而能知人之心竅也。
華佗字符化,漢末沛國樵人。
舉辟不就。
通五經,養性術,精方脈,善導引。
嘗體中不快,起作五禽戲,微汗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