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醫學姓氏

關燈


    年百歲有壯容,人以為仙。

    其療病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複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辄愈。

    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七八壯,病亦應除。

    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即便拔針,病亦行瘥。

    若病結積在内,針藥所不能,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腸中,便破腸洗浣,縫腹摩膏,四五日瘥,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間即平複矣。

    《魏志》曰:甘陵夫人有孕六個月,腹痛不安,召公診。

    曰:胎已死矣。

    使人手摸所在,在右則女,在左則男。

    其人曰:在左。

    于是為湯下之,果男形而愈。

    又治一郡守笃病,以為盛怒則瘥,乃多受其貨,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恚,吐黑血數升而愈。

    治一人腹中攻痛十有餘年,鬓發皆堕。

    公診曰:是脾之半腐,可刳腹治之。

    使病者服藥穩卧,以刀破腹,不覺痛,既視脾果半腐,以刀割去惡肉,然後以膏敷之,更以藥縫之,數日即愈。

    魏太祖聞而異之,召公常在左右。

    太祖一日苦頭風,每發作心亂目眩,針其膈,其疾應針而愈。

    後召不至,竟為所害。

    漢魏以來,名醫益衆,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編藥品三百六十五種,謂之《神農本經》、《華佗内照》。

    門人吳普撰《寒溫五味本草》一卷,李當之修《神農本經》。

     紀朋觀人顔色談笑,知病淺深,不待診脈。

    玄宗聞之,召于掖庭中看一宮人,每日昃則笑歌啼号,若狂疾而足不能履地。

    朋視之曰:此必因食飽而大促力頓仆于地而然。

    乃飲以雲母湯,令熟寐,覺而失所苦。

    問之乃言:因太華公主載筵宮中,大陳歌吹,某乃主讴,懼其聲不能清且長,吃蹄羹,飽而當筵歌大曲,曲罷覺胸中甚熱,戲于砌台上,高而墜下,久而方蘇,病在足不能步也。

     範九思業醫善針。

    昔人母患喉生蛾,隻肯服藥不許針,無可奈何。

    九思雲:我有一藥,但用新筆點之,暗藏铍針在筆頭内刺之,蛾破血出即愈。

    醫者貴乎有機也,學人知之。

     于法開善醫。

    治産難,令食羊肉十餘脔而針之,須臾兒從羊裹下。

     任度不知何許人,老醫也。

    有患者嘗饑,吞食則下,至胸便即吐出。

    醫作噎疾膈氣,治之無驗。

    任視之曰:非此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緻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也。

    病者曰:素有大風,嘗求蛇肉食,風稍愈,複患此疾矣。

    遂用硝、黃合而治之,微下利則愈。

    醫皆記其驗而知蛇瘕也。

     莫君錫大業中為醫丞。

    炀帝好色,服丹發躁,進劑治之。

    又置冰盤于前,俾朝夕觀望,亦治煩躁之一術也。

     張苗不知何郡人。

    雅好醫術,燒地鋪葉出汗其法也。

     唐慎微字審元,蜀之華陽人。

    貌陋言讷,中極明敏,治病百不失一。

    着《備用本草》及《經史證類》。

     王叔和西晉高平人,為太醫令。

    性度沉靜,博通經史,精研醫道,洞識修養,纂岐伯、華佗等書為《脈經》、《脈訣》,次仲景《傷寒方論》,遂使其本書不行于世,後人不免有遺議焉。

     馬嗣明南齊河内野王人。

    善診脈知一年前死生。

    針灸孔穴與明堂不同,藝術精妙,一時名醫皆為所輕。

    治背癰腫,煉石塗之便瘥。

    其法以粗黃色石如鵝鴨卵者,猛火燒令赤,入醇醋中,自有石屑落醋裡,頻燒至石盡,取石屑曬幹為末,醋調塗腫上,無不愈。

     姚僧垣字法衛,後周吳興武康人。

    仕梁為太醫政,曆魏、周、隋進爵北绛郡公,年八十五乃卒,贈本官加荊湖三州刺史。

    先生醫術高妙,諸蕃外域,鹹請托之。

    着《集驗方》十二卷,撰《行記》三卷。

    其長子察,《南史》有傳。

     姚最字士會,僧垣次子。

    博通經史,官學士。

    天子敕習家業,十餘年中,略盡其妙,效驗尤多。

     李修字思祖,本陽平館陶人。

    得沙門姚僧垣針灸術,撰《藥方》百卷。

    官太醫令,贈青州刺史。

     巢元方隋人,大業中為太醫令。

    撰《病源》五十卷,不為無見。

    但言風寒二氣而不及濕熱之文,後人不免遺議。

    治風逆坐起不得,用半年羔羊,殺而取腔,以和藥末,藥未盡而病愈。

     韋訊号慈藏,唐人。

    醫中之聖,人皆仰之,今醫家多圖其像以祀之。

     元珠先生王冰之師,洞明《素問》。

     王冰号啟玄子,唐寶應中為太仆令。

    注《素問》,作《玄珠密語》,其大要皆論五運六氣,《皇極經世》注亦載其語。

     張鼎補孟诜《食療本草》。

     張文仲唐之洛州洛陽人。

    少與李虔、韋訊并以醫知名,則天初為侍禦醫,特進蘇良嗣,方朝疾作仆廷中,公診曰:憂憤而成,若脅痛者,殆未可救。

    頃告脅痛,又曰:及心則殆。

    俄心痛而死。

    公論風與氣尤精,風狀百二十四,氣狀八十,治不以時,則死及之,惟頭風與足氣,藥可常禦。

    病風之人,春秋末月可使洞利,乃不困劇,自餘須發,則治以時消息。

    乃着四時輕重術凡十八種,《随身備急方》三卷。

     肖炳唐之蘭陵處士,撰《四聲本草》。

     楊損之唐開元後人,潤州醫博士,兼節度随軍,撰《删繁本草》。

     陳士良僞唐陪戎副尉,劍南醫學助教。

    取諸家本草有關于飲食者類之,附以調養髒腑之術,名《食性本草》。

     于志甯字仲谧,京兆人。

    唐永徽間遷太傅,與李績修定本草,并圖合五十四篇,其書大行。

     甘伯宗撰曆代明醫姓氏,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出《辍親錄》。

     孫兆宋時官殿中丞,尚藥奉禦太醫令用和之子,父子皆以醫知名。

    治平中間有顯官坐堂,忽耳鳴,公診曰:心脈大盛,腎脈不能歸耳。

    以藥涼心,則腎脈複歸,耳鳴立愈。

     王纂宋海陵人。

    少習經方,尤精針石。

    治一女子,每夜被獺精假作其夫迷惑,鬼穴一針,獺從被出。

     龐時字安常,宋蕲水人。

    世醫,不足父所授《脈訣》,獨取《素》、《難》,通其說,時出新意。

    注《難經辨》數萬言;作《本草補遺》,補仲景論。

    嘗言華佗術,非人所能及,乃史氏之妄乎!治難産,以手隔腹扪兒手所在,針其虎口,既痛即縮手,産下。

    治富家子走仆刑屍,大驚發狂,時取絞囚繩燒灰,酒調服而愈。

     朱肱号無求子,宋吳興人。

    深于傷寒,着《活人書》。

    道君朝詣阙投進,授奉議郎醫學博士。

    在南陽時,太守疾作,用小柴胡為散,連進三服,胸滿。

    公曰:小柴胡湯煎清汁服之,能入經絡,攻病取快,今乃為散,滞在膈上,宜乎作滿。

    因煮二劑與之,頓安。

     吳廷紹為太醫令。

    烈祖食饴,喉中噎,醫莫能療,公進楮實湯而愈。

    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實湯治之。

     許希開封人,以醫為業。

    宋景佑元年,仁宗不豫,公為針心胞絡之間而愈,命為翰林醫官。

    着《神應針經要訣》。

     趙自化宋德州平原人。

    高祖嘗為景州刺史,後舉家陷于契丹,父知富脫身南歸,寓居洛陽,習經方名藥之術,官翰林醫學。

    撰《四時養頤錄》及《名醫顯帙傳》三卷。

     陳文中字文秀,宋宿州人。

    為安和郎,判太醫局,兼翰林良醫。

    明大、小方脈,于小兒痘疹尤精其妙。

     淳佑中,與保安翰林醫正鄭惠卿同編《幼幼新書》,又着《小兒病源方論》一卷。

     宋道方字毅叔,宋南京人。

    以醫名天下,不肯赴請,病者扶攜以就求脈。

    政和中,有太守母病在膏肓,能以良藥緩其旬日乃死。

     僧智緣随州人。

    善《太素脈》,診父而能道其子之吉兇。

    王安石信之曰:昔醫和診晉侯而知其良臣将死,視父知子,何足怪哉! 皇甫垣蜀之夾江人。

    以善醫目疾,高宗、孝宗皆稱皇甫先生而不名。

    對高宗言:心無為則身安,人主無為則天下治。

    又言:長生之術,先禁諸欲,勿令放逸,丹經萬卷,不如守一。

     王克明字彥昭,饒州樂平人,初生時,母乏乳,餌粥得脾疾。

    長益甚。

    醫以為不治,乃讀《素》、《難》,刻意處藥乃愈。

    針灸尤精。

    有難療者,必沉思得其要乃與藥,病雖數證,隻用一藥以除本,亦有不藥期某日自安者。

    任内翰醫官。

     張銳字子剛,宋鄭州人。

    官成州團練使,以醫知名。

    政和中,治傷寒已死一晝夜而面赤者,即用藥灌之,次早遺屎尿而蘇,更進平胃散一帖遂安。

    治一産婦大洩喉閉,用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一服兩疾皆愈。

     郝允宋博陵人,授異人醫術,世稱神醫。

    有一婦夜間口噤而死,公曰:血脈滞也,不用藥,聞雞鳴自愈。

     一行踔辄踣,公曰:脈厥也,當治筋。

    以藥熨之,自快。

    一孕婦極壯健,公診曰:母氣已死,壯健者恃兒氣耳。

    如期子生母死。

     王贶字子亨,本士人,乃宋道方之婿,盡傳其術,後以醫得幸,宣和中為朝請大夫。

    着《全生指迷論》。

     有鹽商失驚,吐舌不能入,經旬不食,羸日甚,公為針舌之底,抽針之際,其人若委頓狀,頃刻舌縮如故。

     楊介字吉老,泗州人。

    以醫聞四方,着有《存真圖》。

    徽廟日食水,嘗苦脾疾。

    諸醫用理中湯不效。

    公以水煎與服,立愈。

    治廣州府判楊立之喉間生癰,膿血流注,寝食俱廢。

    公以生姜一片,試嘗甘香,服至半斤,痛處已寬,一斤始覺辛辣,膿血頓盡,飲食無滞,蓋因其居南方,多食鹧鸪、竹雞,此二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故以姜制。

     孫琳銘钤,本殿前司健兒。

    善醫。

    宋甯宗為郡王,病淋,日夜凡三百起,遂以淡豆豉大蒜蒸餅三物研爛為丸,溫水下三十丸,日進三服,三日而愈。

    或問其說,公曰:小兒何緣有淋?隻是水道不通利,蒜、豉皆通利,無他巧也。

     劉元賓号通真子,宋人,着《脈訣》。

     程約字孟博,宋婺源人。

    世工醫,精針法,着《醫方圖說》。

     張濟無為軍人。

    善用針,治孕婦因仆地而腹偏左,針右手指而正。

    脫肛針頂心而上。

    傷寒反胃嘔逆,累日不食,針眼立能食。

    凡草木金石,悉辨酸鹹淡甘辛等味。

     唐與正不知何許人。

    治因飲熱酒頂高數寸,用葛花倍服自愈。

    治因服黑錫丹,卧則小便微利,立則不能涓滴,服諸通利藥不效。

    公診曰:乃結砂時鉛不死硫黃飛去,鉛入膀胱,卧則偏重猶可溲,立則正塞水道,故不能通。

    用金液丹三百丸,分為十服,煎瞿麥湯下。

    蓋膀胱得硫黃,積鉛成灰,從水道下累累如細砂,其病即愈。

     字溫叟,名醫也。

    治一婦孕五歲,一婦孕十有四月,皆未育,公視曰:疾也。

    作大劑飲之。

    孕五歲者堕肉塊百餘枚,有眉目狀;孕十四月者,堕大蛇而愈。

     劉從周韶州曲江人。

    醫有自得之見,着書十篇。

    論痢疾以手足和暖為熱,厥冷為寒。

    如盛夏發熱有進退者為冒暑,一向熱不止者為傷寒,至當之言也。

     僧奉真四明人,良醫也。

    天章閣侍制,許元為江淮發運使,奉課于京師,方欲入對,而子病亟不治,元強公延壽數日,公曰:諸髒皆衰,惟肝髒獨過,脾為肝所勝,急瀉肝補脾,可緩三日,過此無術也。

     周順鄱陽人。

    醫有十全之功。

    治士人得腳弱病,積藥如山,悉令屏去,用杉木為桶躍足,及令排樟腦于兩股間,以布系定,月餘腳健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