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醫學姓氏

關燈
按《醫林史傳》、《外傳》及《原醫圖贊》而類編之,俾後學知所觀感雲。

    
三代以前,聖君賢相,創為醫藥,以濟死生者也。

     伏羲氏有《天元玉冊》,乃鬼臾區十世祖口誦而傳之,《素問》中重載其語。

     神農氏有《本草》傳世。

     黃帝氏與下九人更相回答,作《靈樞》、《素問》内外一十八卷。

    素者,本也,五行之本也;問者,黃帝問也。

    贊于《易》,載于《史》,序于《大學》,古之聖人也。

    後世辄言黃老之學,不知黃乃黃石公也。

     僦貸季三皇時岐伯師也。

    定經絡穴道、髒腑陰陽度數,以人法天地萬物,理色脈而通神明,醫之端肇于此。

     岐伯黃帝時臣也。

    與帝更相問難而作《内經》,以垂教萬世。

     伯高、少俞、鬼臾區黃帝三臣也。

    發明五行,詳論脈理,以為經論。

    又有少師,亦同時臣也。

     俞跗黃帝臣。

    治病不用湯液,割皮解肌,決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髒,煉精易形,以去百病。

     桐君黃帝臣也。

    多識草木性味,定三品藥物為君臣佐使,撰《采藥對》四卷、《采藥别錄》十卷。

     雷公名,黃帝臣也。

    善醫術,着《至教論》及《藥性炮炙》二冊。

     巫鹹堯臣也,藥方之始。

     伊芳尹殷時聖人。

    制《湯液本草》,後世多祖其法。

     秦漢以後,有通經博史,修身慎行,聞人巨儒,兼通乎醫。

     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

    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

    作《傷寒論》,醫方大備,扁鵲、倉公無以加焉。

     後世稱為醫聖。

    其門人衛沈撰《四逆三部厥經》及《婦人胎髒經》、《小兒顱囟經方》。

     皇甫谧幼名靜,字士安,西晉安定朝那人,漢太尉嵩之曾孫也。

    居貧,年二十始感激讀書,帶經而鋤,博通典籍百家,以着述為務。

    沉靜寡欲,高尚其志,征辟不就,号玄晏先生。

    後得風痹羸疾知醫,着《甲乙經》及《針經》。

     字逸民,西晉河東人也。

    多學術,善醫經,官至尚書左仆射,校正《太醫權衡》及上古藥物輕重分兩。

     範汪字玄平,東晉穎陽人,雍州刺史略之孫也。

    博學,善談性理,以拯恤為心,着方書百餘卷。

     殷仲堪東晉陳郡人,性至孝,善屬文談理。

    祖融吏部尚書,父師骠騎咨議參軍。

    因父病精醫,執藥揮淚,遂眇一目。

    孝武帝召為太子中庶子。

     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好古《易》,精醫術,妙解經脈,着方書。

     徐熙南宋東海人。

    早好黃老,隐泰望山,遇道士授以《扁鵲鏡經》。

    晚精心學,名振海内,官至濮陽太守。

    世醫徐秋夫、道度、文伯、徐雄、之才等,皆其子孫也。

     褚澄字彥通,齊河南陽翟人。

    宋武帝之甥,尚書左仆射湛之子。

    博學善醫,官尚書。

    論僧道尼姑異乎妻外家,求嗣必有子,婦人如未笄之女則不宜也。

    着《醫論》一帙,發身中造化之秘。

    治一人服雞子多而得奇疾,煮蘇汁一升飲之,吐涎升許,其中有一雞雛,翅距已全而能走,後吐三十餘枚而瘳。

     王顯字世榮,後魏陽平樂平人。

    好學精醫,少曆本州從事,明敏有斷才,領軍有功,遷廷尉禦史,官至太子詹事,兼吏部行事,仍在侍禦營進禦藥。

    着《醫方》三十五卷,頒行天下。

     徐之才字士茂,後周雄之子。

    幼隽發,年十三召為太學生,通《禮》、《易》,善醫術,兼有機辨,藥石多效。

    官尚書,贈司徒公,錄尚書事,谥曰衣冠文物。

    撰《藥對》。

    治一人患足跟腫痛,諸醫莫識,公曰:蛤精疾也,由乘舡入海,垂腳水中而得。

    為剖出二蛤子而愈。

    治一人酒色過度,眼見空中有五色物,稍近變成一美婦人,去地數尺,亭亭而立。

    公曰:此色欲多,大虛所緻。

    乃處補藥飲之,數劑而愈。

     孫思邈唐京兆華原人。

    幼稱聖童。

    隋文帝召不拜。

    太宗即位,召見拜谏議大夫,固辭,隐太白山,學道養氣,求度世之術,洞曉天文,精究醫業,着《千金言》三十卷,《脈經》一卷,獨于傷寒不及。

    朱子《小學箋注》謂思邈為唐名進士,因知醫貶為技流,惜哉!孟诜、盧照鄰師事之,與論心欲小,膽欲大,智欲圓,行欲方之語。

     狄梁公知針術。

    有富兒鼻端生贅,為腦下針,贅應手而落。

     王績字無功,绛州人,王通之弟。

    唐太宗秘書正字,不樂在朝,還裡莳藥自供,或以濟人。

    以《周易》置床頭,他書罕讀,遊北山東臯着書,自号東臯子。

     孟诜唐汝州梁人。

    舉進士,累遷鳳閣舍人。

    睿宗即位,加銀青光祿大夫,後緻仕,以藥餌為事。

    常曰:保身養性者,善言莫離口,良藥莫離手。

    年九十三卒。

    着《補養方》、《必效方》各三卷,《食療本草》。

     陳藏器唐開元中,京兆府三原縣縣尉。

    撰《神農本經》,總曰《本草拾遺》,共一十卷。

     許胤宗唐義興人,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後為散騎侍郎。

    王太後病風不能言,脈沉難對,醫家告術窮,公以黃、防風煮湯數十鬥置床下,氣如霧熏薄之,是夕語。

    關中多骨蒸病,遞相傳染,得者皆死,公療必愈。

     或勸其着書贻後世者,答曰:醫者意也,思慮精則得之,脈之候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古之工醫,要在視脈,病乃可識,病與藥值,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今人不善為脈,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

    脈之妙處,不可言傳,虛着方論,終無人能悟,此吾所以不着書也。

    卒年九十餘。

     許叔微字知可,宋白沙人。

    嘗獲鄉薦,省闱不利而歸,舟次吳江平望,夜夢白衣人,曰:汝無陰德,所以不第,何不學醫?吾助汝智能。

    歸踐其言,果得扁鵲之妙。

    人無高下,皆急赴之,後紹興登科第五。

    着《本事方》,撰《傷寒辨疑》。

     鄭樵莆田人。

    博學強記,搜奇訪古,好着方書。

    紹興中,以薦召對,授樞密院編修,嘗居夾山,學人稱夾先生。

     紀天錫字齊卿,宋泰安人。

    棄進士業,精醫,注《難經》五卷。

    太定十五年上其書。

    授醫博士。

     楊文修字中理,浙人。

    性純孝,因母病遂去舉業,讀軒岐氏書,藥不效,割股和粥以進,母疾即起。

     母死,廬墓有群鳥随文修起止,府縣旌表其宅。

    修曰:某之事親,不足以起名哉!朱文公就見,與談性理及天文、地理、醫學之書,竟夕乃去。

    晚年着《醫衍》二十卷,編《地理撥沙經圖》,卒年九十九。

     李惟熙舒州人。

    博學通醫,善論物理。

    雲:菱、芡皆水物,菱寒而芡暖者,菱花開背日,芡花開向日故也。

    又曰:桃、杏雙仁辄殺人者,其花本五出,六出必雙仁。

    草木花皆五出,惟山栀、雪花六出,此殆陰陽之理。

    今桃、杏六出雙仁殺人者,失其常也。

     麻九疇字知幾,金莫州人。

    三歲識字,七歲能草書,作大字,有神童之目。

    章宗召見,問:汝入宮殿懼否?對曰:君臣,父子也,子甯懼父耶?上大奇子。

    弱冠往太學,有聲場屋間。

    南渡後,讀書北陽山中,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于《易》、《春秋》為尤長。

    少時有惡疾,就道士學服氣數年,疾遂平複。

    又從張子和學醫,子和以為能得其不傳之妙。

    大率九疇于學也專,故所得者深,饑寒勞苦,人所不能堪者,處之怡然,不以略其業也。

     劉完素字守真,金河間人。

    少聰明博學,忽遇異人,以酒飲之,大醉,及寤,洞達醫術。

    撰《運氣要旨論》、《精要宣明論》、《素問玄機原病式》。

    然好用涼劑,以降心火、益腎水為主,自号通元處士。

     張元素字潔古,金易州人。

    八歲試童子舉,二十七歲試經義進士,犯廟諱下第。

    乃學醫,洞徹其術,治病不用古方。

    其說曰:運氣不齊,古今異軌,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為家法雲。

    故其書不傳,其學則李東垣深得之。

     李慶嗣洛人。

    少舉進士不第,棄而讀《素問》,洞曉其義,着《傷寒纂類》四卷,《改正活人書》二卷,《傷寒論》三卷,《針經》一卷。

    年八十,無疾而逝。

     李杲字明之,号東垣,元之鎮人也。

    幼好學,博經史,尤樂醫藥,捐千金從張元素,盡傳其業。

    家富自重,人不敢以醫名之。

    大夫士或病,其資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

    其學于傷寒、癰疽、眼目病為尤長,當時稱為神醫。

    《東垣十書》多其着述。

    治傷寒發熱,誤服白虎湯,面黑脈細,小便不禁,公曰:白虎湯大寒,非行經之藥,止寒髒腑,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隐曲于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則他證必起,但宜溫藥升陽行經。

    蓋病隐于經絡,陽不升則陰不行,經行而本症見矣,治之何難?又治十五歲人病傷寒,煩渴目赤,脈七八至,按之不鼓,用古姜附湯冷凍飲料而愈。

     王好古字進之,号海藏,元古趙人。

    任趙州教授,兼提舉管内醫學。

    性識明敏,博通經史,笃好醫方,師事李東垣,盡得所學,遂為明醫。

    着有《醫壘元戎》、《醫家大法》、《仲景詳辨》、《活人節要歌括》、《湯液本草》、《此事難知》、《斑疹論》、《光明論》、《标本論》、《小兒吊書》、《傷寒辨惑論》、《守真論》、《十二經絡藥圖》。

     滑壽字伯仁,世為許襄城大家,元初祖父官江南,自許徙儀真而公生焉。

    性警敏,習儒,日記千言,操筆為文,尤長于樂府。

    受王居中習醫,而理識契悟過之。

    着《素問鈔》。

    治婦人病小便澀,中滿喘渴,脈三部皆弦而澀,醫投以瞿麥、栀、苓諸滑利藥而秘益甚。

    公曰:水出高源,膻中之氣不化,則水液不行,病因于氣,徒行水無益,法當治上焦,乃與朱雀湯,倍枳、梗,長流水煎,一服而溲,再服氣平而愈。

    治一婦人,年六十餘,亦病小便秘若淋狀,小腹脹,口吻渴,脈沉且澀。

    公曰:此病在下焦血分,陰火盛而水不足,法當治血。

    血與水同,血有形而氣無形,有形之疾,當以有形之法治之。

    乃與滋腎丸,服之而愈。

    治一婦人有孕,九月病滞下,日五七十起,後重下迫。

    公以消滞導氣丸藥下之,病愈而孕不動。

    《素問》曰:有故無殒是也。

    殒者,損也。

    治一婦經水将來,三五日前臍下痛如刀刺狀,寒熱交作下如黑豆汁,既而水行,因之無孕,兩尺沉澀欲絕,餘部皆弦急。

    公曰:此下焦寒濕,邪氣搏于沖任。

    沖主血海,任主胞胎,為婦人血室。

    故經事将來,邪與血争作痛,寒熱生濁,下如豆汁,宜治下焦。

    遂以辛散苦溫理血之藥,令先經期日日服之,凡三次而邪去,經調有孕。

    治一人因心高志大,所謀不遂,怔忡善忘,口淡舌燥,多汗,四肢疲軟,發熱,小便白濁。

    諸醫以内傷不足,拟進茸、附。

    公視其脈,虛大而數,曰:此思慮過度,少陰君火行患耳。

    夫君火以名,相火以位,相火代君火行事也。

    相火一擾,能為百病,況少陰乎!用補中益氣湯、朱砂安神丸,空心則進坎離丸,月餘而愈。

    治一孕婦,五月病咳痰氣逆,惡寒,咽膈不利,不嗜食者浃旬,脈浮緊,形體瘦,公曰:此上受風寒也。

    投以辛溫與之,緻津液,開腠理,散風寒,而嗽自止矣。

    治一婦暑月身冷自汗,口幹煩躁,欲卧泥水中,脈浮而數,沉之豁然虛散,公曰:脈至而從,按之不鼓,為陰盛格陽,得之飲食生冷,坐卧風露。

    乃與玄武湯,冷凍飲料,三服而愈。

    治一婦病寒疝,自臍下上至心皆脹滿攻痛,而脅疼尤甚,嘔吐煩滿,不進飲食,兩手脈沉結不調。

    公曰:此由寒在下焦,宜亟攻其下,無攻其上。

    為灸章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