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課兒策
關燈
小
中
大
燥氣亦然,燥屬金,金屬陰屬寒,金能克木,克之太過,木之子火,也為母複仇而化火,故治燥之勝氣屬寒,治燥之複氣屬火。
喻西昌“補秋傷幹燥,冬生咳嗽”二句本生氣,通天論曰:“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數語,其自立清燥救肺湯甘寒潤液治諸氣,郁諸痿喘嘔之因于燥者,亦以治燥之複氣而非治燥之勝氣也。
大抵秋分以前屬長夏傷濕之餘氣為病,秋分以後小雪以前屬陽明燥氣為病。
《内經》曰:“陽明之勝清發于中,左脅痛,溏洩,内為噎塞,外發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噎塞而咳。
”據此經文,燥令必有涼氣感人,肝木受邪而為燥也。
《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
”知燥病屬寒,與傷寒同類。
經以寒淫所勝,治以甘熱。
此則燥淫所勝,治以苦溫,用苦溫辛溫解表,與冬令麻桂姜附雖不同,和中攻裡則一,故不立方。
且如夏暑熏蒸肌肉潮潤,冬寒肅殺幹槁燥冽,深秋氣涼,肺金應之肌膚亦燥,火令無權。
奈何諸賢皆謂屬火,大相迳庭也。
知此,則喻氏此法但可治複氣之燥,而不可謂該備也。
欲求該備,先論上焦勝氣為病。
初感必在肺衛,清氣分者桑杏湯,用桑、杏、象貝、香豉以化其表,用沙參、梨皮、栀子以清其本,咳者桑菊飲。
如燥傷肺衛陰分,北沙參麥冬湯,用甘草、玉竹、桑葉、扁豆。
清竅不利,用薄荷、桔梗、黑栀、綠豆衣、牛蒡,枯草。
所謂火郁發之,如初寒咳嗽、痰稀、鼻塞、無汗,此誠燥之正病也,用杏蘇散治之,皆治上焦法也。
中焦之病,金能克木,木病與金病同見胸脅作痛,甚則疝瘕痛,以柴胡達少陽之氣,即所以達肝木之氣,合桂枝而外,出太陽加吳萸、川楝、茴香,苦溫通降。
若病在陽明裡實而堅者有二法,脈仍短澀兼緊、面青,此未從熱化也,用苦溫下之,如《金匮》大黃附子細辛湯,及天台烏藥散加巴霜之類。
如脈已數而堅、面赤、舌黃,參之他證皆見火象,此已從熱化也,用苦寒下之,如三承氣之類,輕用硝黃亦可。
病在下焦,燥氣結于血分而成者,無論男女皆當以化回生丹主之,經又曰:“燥淫所勝,男子疝,女子少腹痛”,故燥症中下焦病疝為多,所謂燥之變症也,亦自然之病也。
然則變症其盡于此乎?未也,中燥之極重者,如霍亂、寒疫。
蓋風火暑為陽邪,與穢濁相參則為瘟疫;濕燥寒為陰邪,與穢濁相參則為寒疫。
其證支麻、轉筋、逆冷、吐瀉,甚至反惡熱、大渴、涼飲。
經謂:“霧傷于上,濕傷于下。
”此症乃燥金寒濕之氣直犯筋絡,由大絡、别絡内傷三陰藏真,所以轉筋入腹,即死;吐瀉者,陰陽逆亂也;諸痛者,燥金濕土之氣所抟也;渴思涼飲者,仲景謂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故飲水自救也;陰邪上逼陽不能降,所謂戴陽也;喜涼惡熱者,飲邪内踞,陽氣無附,欲外散也;陰病見陽症,水極似火也。
辨此症者,以當臍痛甚拒按者為真陰症,治之之法以附、桂、椒、姜、草果、吳萸、良姜驅其内走之寒,保住陽氣,烏木、降香、雄黃、薤白、丁、茴等芳香去穢,用細辛、石菖等以開其道,一面由真髒而别絡大絡外出筋經以達皮毛,一面由髒絡府絡以通六腑外達九竅,俾穢濁陰邪一齊立解,所謂“離照當空,群陰退避”,今人以謂痧症廖矣。
若夫燥極而澤一語,以水為金子、土為金母故也,其病多見于寒濕伏暑門中,如腹痛嘔吐之類,均苦溫治燥之正法也。
學人宜知濕有兼熱兼寒、暑有兼風兼燥、燥有熱化寒化,先将燥濕分開,再将寒熱細細辨之,庶幾胸有準的,而手下絲絲入扣乎。
問:瘧疾之因何由,而發瘧疾之理何書最詳,能細述欤?曆來論瘧何家最精,何方最妙,能縷述欤?溫瘧、瘅瘧古方甚着,何以不驗欤?瘧、夜瘧其說甚多,能辨其故欤?瘧在少陽一經,其輕重深淺亦分上中下三焦髒腑論治,能分剖而明辨欤?外感有風寒暑濕,内傷有痰食瘀阻、有汗無汗、新久虛實,能條分縷晰欤?瘧母、瘧勞能詳病因治法欤?其逐層條對毋忽。
瘧之因由于夏暑,瘧之理詳于《内經》。
經曰:“陰陽上下交争,虛實更作,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鼓颔,巨陽虛則腹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虛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陰氣逆極則複出之陽,陽與陰複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内熱,故渴而欲飲水也,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
氣藏于肌膚之内腸胃之外營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孔疏,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于浴水遂閉汗孔,暑毒無從發洩,故氣舍于皮膚之内,與衛氣并居。
衛氣者,蓋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其間日作者,由氣之舍深内薄于陰,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而作也。
”讀以上經文,明朗朗如月,後人著作不昌斯言矣(以上瘧因)。
惜無治法,不得不求之後賢,而後賢亦有精當之論,可與經文并行者朱丹溪曰:“無痰不成瘧。
瘧由暑邪舍于營衛,腠理不密,複遇風寒,郁閉汗孔,郁汗成痰,寒熱相搏,故為瘧。
其治法,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兼補正氣;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兼散邪氣。
”按丹溪補出痰字,所以易于纏綿。
有汗無汗最當明辨于後,秦元宮曰:“少陽膽為震,為幹之長子,諸陽所從,邪欲入陰而拒之,遂積于經,随氣行少陽而與邪争,二陽三陽并而入内為援。
由是外無陽而戰栗,頃之陽從外出則大熱,勝複之道也。
間日一發者,戰後兩衰不能争,休息而更戰也。
”按:此條可作經注。
又曰:“四序五行皆順生,惟夏交秋為火克金,雖有坤土間之,熱極忽涼,火未退而金受制。
庚日為伏,是火未退而金潛伏也。
立秋後金令當權,而木藉子之勢不肯受制,于是金木相戰。
《易》曰:“戰乎幹是也。
瘧病者,金木相戰也。
脈弦,木強之征也。
然必有外邪交構而禍作。
暑邪甚者黨木,寒邪甚者黨金。
始則金先犯木,木火退而身寒;繼則木出相争而大熱,此其常也。
木火強者木先犯金,先熱後寒,變也。
但熱不寒者瘅瘧,木火太旺,肺金束手無權,不得不用石膏、知母以瀉其子,治法以助金為正理,以講和為善術,柴胡疏肝,黃芩助肺金,甘草調和,半夏驅邪,而陰用人參、生姜補肺金為左袒,使相和而止,甚則膏知以助金,歸桂以和肝。
若虛人胃嘔吐不堪,用人參姜皮專補肺金,使木不敢交鋒,大兵壓勝法也。
露一宿者,藉秋氣之助金也。
”按:此條精當奇确,在諸家之上,能清其界(以上語諸家)。
薛一飄曰:“瘧邪皆得自夏秋浴水凄風,俞穴留邪與衛氣相遇乃作。
”《内經》溫瘧論謂:“冬寒藏于少陰,大暑用力而發,皆紙上空談,仲景之白虎桂枝用之不見其撤熱之功,反見營熱煩躁之害,石膏徒足郁邪,桂枝反熱其營,故不中病情。
餘制一方,治溫瘧、瘅瘧頗效,名清瘧飲,用青蒿、炒蜀漆、知母、花粉、淡芩、鼈甲、丹皮,取蜀漆苦辛引達瘧邪,知、芩、花粉、苦鹽清肺胃之熱,鼈甲、丹皮、辛鹽、清鹽以破肝血,其症自愈,然不能速治,不可急,急則生變。
”按:此條知今日但熱不寒之瘅瘧,與古人方論不合,當另出心裁(溫瘧瘅瘧)。
三日一發為瘧,以氣虛不能抵受暑邪,邪氣深陷故也。
先哲皆以大補元氣為主,立齋用參術煨姜頓服即止,丹溪用大劑補中益氣加煨姜亦妙。
其有不效者因暑邪未清,先宜清暑益氣湯,驅散暑邪補養正氣,再用溫補。
其病在脾肝腎,方詳下焦瘧中(瘧)。
夜瘧者,諸書皆作陰分受邪,惟汪石山謂陽虛陷入,當用助氣藥加血藥引入陰分,如四君加羌、防、柴、桂升接三陽,芎、歸、桃仁引入陰分以出還陽分。
按:此條論夜瘧,宜與分晰。
三四發後漸入陰分者,從陽虛陷入,宜上法;若初起即發于夜,是陰分受邪,宜桂枝桃仁湯直散血中之邪。
薛氏清瘧飲、追瘧飲亦治熱入營中之瘧,(夜瘧)。
上焦之瘧,舌白濁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名曰肺瘧,最忌小柴胡,以肺去半表半裡甚遠,不得引邪深入,用杏、蔻、翹、桑、芩、滑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肺瘧)。
昏狂谵語、煩渴者曰心瘧,加減銀翹湯,甚則牛黃丸、紫雪丹(心瘧)。
中焦之瘧變化最多,大約不外胃熱脾濕兩種。
濕瘧見瘡,蒼術、白虎加草果,此胃熱也。
胸中痞結,邪漸入陰,草果、知母、半、樸、芩、粉、姜、梅湯,此脾濕也。
惟草果能治太陰獨勝之寒,能升邪使出;樸、半助之;知母能瀉陽明獨勝之熱,花粉佐之;姜、半開痞,梅、芩清熱和肝,此從清脾達原兩方化裁而出,實瘧門之主方,用之善于剪裁可也。
傷胃陰者味變酸濁,加減瀉心湯;不複者麥冬、麻仁、白芍、首烏、烏梅、知母(胃瘧)。
脾瘧多嘔,熱聚心胸,芩、連、枳、芍、姜、半;燥甚者,牛黃丸:脈濡腹滿肢冷,露姜飲;嘔吐噫氣,腹鳴溏洩,參、姜、草果、青皮、陳、半;久不止者氣虛,補中益氣;偏熱重者,青蒿鼈甲飲;少陽如傷寒者,小柴胡,熱多加花粉,寒多加幹姜;舌白、脘悶、肢冷、渴喜熱飲,濕蘊之故,濃樸草果湯(脾瘧)。
下焦之瘧皆三陰瘧。
在太陰脾者腹脹、不渴、嘔水,溫脾湯,草果、桂、樸、苓、漆、生姜;在少陰腎者形寒、嗜卧、舌淡、脈微,扶陽湯,鹿茸、參、附、歸、桂、漆;在厥陰者痞結、氣逆、欲嘔,減味烏梅丸,術、附、參、橘、歸。
此皆下焦法也(以上三焦)。
風瘧,惡風、自汗、脈浮,桂枝羌活湯(羌桂防草);無汗加麻黃,嘔加陳半(風瘧)。
寒瘧,惡寒、無汗、脈緊,麻黃羌活湯(即前方加麻黃)。
暑瘧,面垢、口渴、熱退亦常自汗,白虎湯(暑瘧)。
濕瘧,小便不利、骨節重痛而煩、脹滿、自汗,滲濕湯加柴、芩,或胃芩湯加黃芩(濕瘧)。
痰瘧,痰涎潮壅,二陳加常山、枳實、柴芩(痰瘧)。
食瘧,惡食、吞酸、嗳氣、膈中不寬,平胃散加砂仁、草果、神曲、青皮(食瘧)。
瘀阻,即陰分夜瘧之一種,桂枝桃仁湯(瘀阻)。
久瘧無汗,屬氣虛,宜撫元氣,不宜散,雖屬有汗、仍身疼怕風,此汗未徹,仍須汗之。
初發多汗,當清暑疏風;無汗寒多,風寒未散,煩熱多汗,暑熱未清,氣虛者,參術苓人參養營湯;血虛者,何首烏散(有汗、無汗、新久、虛實)。
瘧邪日久不散,私結營壘于肝木之部,名曰瘧母,宜鼈煎丸。
常在左脅結癖,其延久氣血衰而寒熱時作者瘧勞,仍當從陰陽偏處調補。
問:滞下之病古稱腸癖,後世名痢。
痢字作順利解,今以澀滞名痢者何居?其所以澀滞者何故?赤色者何故?色白者何故?赤白相兼見者何故?色黑者何故?色青者何故?純血者何故?如濃血稀薄者何故?如豆汁者何故?如屋漏水者何故?自古論痢諸名家其精當可道者,能詳述乎?諸家皆謂濕火,景嶽、石頑獨有寒冷一種,其故安在?厭食者曰噤口痢,時發者曰休息痢,當詳所因所治,孕婦尤難,皆宜辨。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髒填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癖。
”言“髒氣久滞不能營運,津液移于二腸而為積崩迫,陰氣受傷所緻也。
”審是痢疾,古名腸,今以痢名,傳述之謬也。
欲其所以滞下,所以五色,當求之諸名家。
李東垣曰:“飲食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陽之氣反下降為飧洩,久則太陰傷少陰為腸,寒冷傷中而脹者為飧洩,宜溫熱消導。
濕熱傷中下濃血,宜苦寒疏利。
風邪下陷,宜升舉。
濕熱内盛,宜分别:裡急者宜下,後重者宜調,洞洩腸鳴脈細者溫收之,稠粘澀滞脈有力者寒下之。
”按:此條前注經而後統論痢病,最明晰。
朱丹溪曰:“赤痢自小腸來,白痢自大腸來,皆以濕熱為本。
”按:此條明金色白而火色赤。
王宇泰曰:“胃有濕熱拂郁不化,氣凝注大腸成白痢,血凝注小腸成赤痢,二腸均受赤白并下,以大腸合肺、小腸合心也。
初起實者必推蕩之,通因通用也。
如失下,五六日後脾胃虛,難勝下。
白者平胃加楂、槟、枳、芍、芩、連、滑、曲、歸、姜,紅者芍藥湯加桃仁、滑石、枳殼、青皮、蒼術,以引血調氣。
純血脈弦,風邪傷肝,肝主血,宜防風白芍湯;痢如豆汁者,此元氣大虛,香參散加當歸、粟殼;赤黑相雜者,此濕勝也。
”按:此條論痢甚明。
薛立齋曰:“久痢黃中帶青,肝木刑脾土,宜補脾平肝,四君白芍;黃而兼白,子全母虛,宜補脾胃,用益黃散;黃而兼黑,腎水侮土,宜補土制水,六君加姜桂。
”按:此條明青黑色之所以然。
張景嶽曰:“痢起夏秋,濕蒸熱郁,本乎天也。
因熱求冷,過吞生冷,由乎人也。
氣壯而傷于天者,郁熱居多;氣弱而傷于人者,陰寒為甚。
寒者必虛,熱者必實。
”按:此條似痢有陰寒一種。
周慎齋曰:“夏日太陰用事,過食生冷,積而不化,積久成熱。
發于秋者,陽氣入裡攻之使發,治宜苦寒,燥濕滌熱,佐以辛熱,開郁達氣,故曰:行血則便膿自已,調氣則後重自除。
又曰:肺主氣,凝滞傷氣,移熱大腸,氣凝澀而成白痢。
心主血,郁熱傷血,移熱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
此二髒二腑之積熱也。
若胃傷于冷物則胃寒,精氣不輸于脾,脾不能散精幹肺,津液留滞于胃為胃積。
症見嘔逆、惡心、便色如桃膠不臭、右關沉細而緊,當用樸、桂、萸、姜、木香;虛者附子理中,非二腸之積可比也。
”按:此條辨寒者屬胃積,熱者是腸積。
又曰:“色黑有兩種。
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芩芍湯送香連丸;如漆有光者,瘀血凝久,桃核承氣湯。
”按:此條辨黑色更明。
張石頑曰:“劉、李、朱三家皆以痢主濕熱,恣用苦寒,蒙害至今未已,曷知血色鮮紫濃濃者,信乎屬熱。
若瘀晦稀淡及瑪瑙色者,如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理氣如爐冶分金,最為捷法。
餘凡遇五色噤口及瘀晦清血諸痢,每用甘草幹姜湯專理脾胃,肉桂茯苓專伐腎邪,其效如神。
腹痛後重加木香槟榔以洩之;飲食艱進,兼枳實焦術以運之;陰氣上逆幹嘔,木香吳萸以溫之;嘔吐涎水
喻西昌“補秋傷幹燥,冬生咳嗽”二句本生氣,通天論曰:“秋傷于燥,上逆而咳,發為痿厥”數語,其自立清燥救肺湯甘寒潤液治諸氣,郁諸痿喘嘔之因于燥者,亦以治燥之複氣而非治燥之勝氣也。
大抵秋分以前屬長夏傷濕之餘氣為病,秋分以後小雪以前屬陽明燥氣為病。
《内經》曰:“陽明之勝清發于中,左脅痛,溏洩,内為噎塞,外發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噎塞而咳。
”據此經文,燥令必有涼氣感人,肝木受邪而為燥也。
《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
”知燥病屬寒,與傷寒同類。
經以寒淫所勝,治以甘熱。
此則燥淫所勝,治以苦溫,用苦溫辛溫解表,與冬令麻桂姜附雖不同,和中攻裡則一,故不立方。
且如夏暑熏蒸肌肉潮潤,冬寒肅殺幹槁燥冽,深秋氣涼,肺金應之肌膚亦燥,火令無權。
奈何諸賢皆謂屬火,大相迳庭也。
知此,則喻氏此法但可治複氣之燥,而不可謂該備也。
欲求該備,先論上焦勝氣為病。
初感必在肺衛,清氣分者桑杏湯,用桑、杏、象貝、香豉以化其表,用沙參、梨皮、栀子以清其本,咳者桑菊飲。
如燥傷肺衛陰分,北沙參麥冬湯,用甘草、玉竹、桑葉、扁豆。
清竅不利,用薄荷、桔梗、黑栀、綠豆衣、牛蒡,枯草。
所謂火郁發之,如初寒咳嗽、痰稀、鼻塞、無汗,此誠燥之正病也,用杏蘇散治之,皆治上焦法也。
中焦之病,金能克木,木病與金病同見胸脅作痛,甚則疝瘕痛,以柴胡達少陽之氣,即所以達肝木之氣,合桂枝而外,出太陽加吳萸、川楝、茴香,苦溫通降。
若病在陽明裡實而堅者有二法,脈仍短澀兼緊、面青,此未從熱化也,用苦溫下之,如《金匮》大黃附子細辛湯,及天台烏藥散加巴霜之類。
如脈已數而堅、面赤、舌黃,參之他證皆見火象,此已從熱化也,用苦寒下之,如三承氣之類,輕用硝黃亦可。
病在下焦,燥氣結于血分而成者,無論男女皆當以化回生丹主之,經又曰:“燥淫所勝,男子疝,女子少腹痛”,故燥症中下焦病疝為多,所謂燥之變症也,亦自然之病也。
然則變症其盡于此乎?未也,中燥之極重者,如霍亂、寒疫。
蓋風火暑為陽邪,與穢濁相參則為瘟疫;濕燥寒為陰邪,與穢濁相參則為寒疫。
其證支麻、轉筋、逆冷、吐瀉,甚至反惡熱、大渴、涼飲。
經謂:“霧傷于上,濕傷于下。
”此症乃燥金寒濕之氣直犯筋絡,由大絡、别絡内傷三陰藏真,所以轉筋入腹,即死;吐瀉者,陰陽逆亂也;諸痛者,燥金濕土之氣所抟也;渴思涼飲者,仲景謂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故飲水自救也;陰邪上逼陽不能降,所謂戴陽也;喜涼惡熱者,飲邪内踞,陽氣無附,欲外散也;陰病見陽症,水極似火也。
辨此症者,以當臍痛甚拒按者為真陰症,治之之法以附、桂、椒、姜、草果、吳萸、良姜驅其内走之寒,保住陽氣,烏木、降香、雄黃、薤白、丁、茴等芳香去穢,用細辛、石菖等以開其道,一面由真髒而别絡大絡外出筋經以達皮毛,一面由髒絡府絡以通六腑外達九竅,俾穢濁陰邪一齊立解,所謂“離照當空,群陰退避”,今人以謂痧症廖矣。
若夫燥極而澤一語,以水為金子、土為金母故也,其病多見于寒濕伏暑門中,如腹痛嘔吐之類,均苦溫治燥之正法也。
學人宜知濕有兼熱兼寒、暑有兼風兼燥、燥有熱化寒化,先将燥濕分開,再将寒熱細細辨之,庶幾胸有準的,而手下絲絲入扣乎。
問:瘧疾之因何由,而發瘧疾之理何書最詳,能細述欤?曆來論瘧何家最精,何方最妙,能縷述欤?溫瘧、瘅瘧古方甚着,何以不驗欤?瘧、夜瘧其說甚多,能辨其故欤?瘧在少陽一經,其輕重深淺亦分上中下三焦髒腑論治,能分剖而明辨欤?外感有風寒暑濕,内傷有痰食瘀阻、有汗無汗、新久虛實,能條分縷晰欤?瘧母、瘧勞能詳病因治法欤?其逐層條對毋忽。
瘧之因由于夏暑,瘧之理詳于《内經》。
經曰:“陰陽上下交争,虛實更作,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鼓颔,巨陽虛則腹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虛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陰氣逆極則複出之陽,陽與陰複并于外則陰虛而陽實,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内熱,故渴而欲飲水也,此皆得之夏、傷于暑熱。
氣藏于肌膚之内腸胃之外營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孔疏,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于浴水遂閉汗孔,暑毒無從發洩,故氣舍于皮膚之内,與衛氣并居。
衛氣者,蓋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其間日作者,由氣之舍深内薄于陰,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而作也。
”讀以上經文,明朗朗如月,後人著作不昌斯言矣(以上瘧因)。
惜無治法,不得不求之後賢,而後賢亦有精當之論,可與經文并行者朱丹溪曰:“無痰不成瘧。
瘧由暑邪舍于營衛,腠理不密,複遇風寒,郁閉汗孔,郁汗成痰,寒熱相搏,故為瘧。
其治法,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兼補正氣;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兼散邪氣。
”按丹溪補出痰字,所以易于纏綿。
有汗無汗最當明辨于後,秦元宮曰:“少陽膽為震,為幹之長子,諸陽所從,邪欲入陰而拒之,遂積于經,随氣行少陽而與邪争,二陽三陽并而入内為援。
由是外無陽而戰栗,頃之陽從外出則大熱,勝複之道也。
間日一發者,戰後兩衰不能争,休息而更戰也。
”按:此條可作經注。
又曰:“四序五行皆順生,惟夏交秋為火克金,雖有坤土間之,熱極忽涼,火未退而金受制。
庚日為伏,是火未退而金潛伏也。
立秋後金令當權,而木藉子之勢不肯受制,于是金木相戰。
《易》曰:“戰乎幹是也。
瘧病者,金木相戰也。
脈弦,木強之征也。
然必有外邪交構而禍作。
暑邪甚者黨木,寒邪甚者黨金。
始則金先犯木,木火退而身寒;繼則木出相争而大熱,此其常也。
木火強者木先犯金,先熱後寒,變也。
但熱不寒者瘅瘧,木火太旺,肺金束手無權,不得不用石膏、知母以瀉其子,治法以助金為正理,以講和為善術,柴胡疏肝,黃芩助肺金,甘草調和,半夏驅邪,而陰用人參、生姜補肺金為左袒,使相和而止,甚則膏知以助金,歸桂以和肝。
若虛人胃嘔吐不堪,用人參姜皮專補肺金,使木不敢交鋒,大兵壓勝法也。
露一宿者,藉秋氣之助金也。
”按:此條精當奇确,在諸家之上,能清其界(以上語諸家)。
薛一飄曰:“瘧邪皆得自夏秋浴水凄風,俞穴留邪與衛氣相遇乃作。
”《内經》溫瘧論謂:“冬寒藏于少陰,大暑用力而發,皆紙上空談,仲景之白虎桂枝用之不見其撤熱之功,反見營熱煩躁之害,石膏徒足郁邪,桂枝反熱其營,故不中病情。
餘制一方,治溫瘧、瘅瘧頗效,名清瘧飲,用青蒿、炒蜀漆、知母、花粉、淡芩、鼈甲、丹皮,取蜀漆苦辛引達瘧邪,知、芩、花粉、苦鹽清肺胃之熱,鼈甲、丹皮、辛鹽、清鹽以破肝血,其症自愈,然不能速治,不可急,急則生變。
”按:此條知今日但熱不寒之瘅瘧,與古人方論不合,當另出心裁(溫瘧瘅瘧)。
三日一發為瘧,以氣虛不能抵受暑邪,邪氣深陷故也。
先哲皆以大補元氣為主,立齋用參術煨姜頓服即止,丹溪用大劑補中益氣加煨姜亦妙。
其有不效者因暑邪未清,先宜清暑益氣湯,驅散暑邪補養正氣,再用溫補。
其病在脾肝腎,方詳下焦瘧中(瘧)。
夜瘧者,諸書皆作陰分受邪,惟汪石山謂陽虛陷入,當用助氣藥加血藥引入陰分,如四君加羌、防、柴、桂升接三陽,芎、歸、桃仁引入陰分以出還陽分。
按:此條論夜瘧,宜與分晰。
三四發後漸入陰分者,從陽虛陷入,宜上法;若初起即發于夜,是陰分受邪,宜桂枝桃仁湯直散血中之邪。
薛氏清瘧飲、追瘧飲亦治熱入營中之瘧,(夜瘧)。
上焦之瘧,舌白濁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名曰肺瘧,最忌小柴胡,以肺去半表半裡甚遠,不得引邪深入,用杏、蔻、翹、桑、芩、滑輕宣肺氣,無使邪聚則愈(肺瘧)。
昏狂谵語、煩渴者曰心瘧,加減銀翹湯,甚則牛黃丸、紫雪丹(心瘧)。
中焦之瘧變化最多,大約不外胃熱脾濕兩種。
濕瘧見瘡,蒼術、白虎加草果,此胃熱也。
胸中痞結,邪漸入陰,草果、知母、半、樸、芩、粉、姜、梅湯,此脾濕也。
惟草果能治太陰獨勝之寒,能升邪使出;樸、半助之;知母能瀉陽明獨勝之熱,花粉佐之;姜、半開痞,梅、芩清熱和肝,此從清脾達原兩方化裁而出,實瘧門之主方,用之善于剪裁可也。
傷胃陰者味變酸濁,加減瀉心湯;不複者麥冬、麻仁、白芍、首烏、烏梅、知母(胃瘧)。
脾瘧多嘔,熱聚心胸,芩、連、枳、芍、姜、半;燥甚者,牛黃丸:脈濡腹滿肢冷,露姜飲;嘔吐噫氣,腹鳴溏洩,參、姜、草果、青皮、陳、半;久不止者氣虛,補中益氣;偏熱重者,青蒿鼈甲飲;少陽如傷寒者,小柴胡,熱多加花粉,寒多加幹姜;舌白、脘悶、肢冷、渴喜熱飲,濕蘊之故,濃樸草果湯(脾瘧)。
下焦之瘧皆三陰瘧。
在太陰脾者腹脹、不渴、嘔水,溫脾湯,草果、桂、樸、苓、漆、生姜;在少陰腎者形寒、嗜卧、舌淡、脈微,扶陽湯,鹿茸、參、附、歸、桂、漆;在厥陰者痞結、氣逆、欲嘔,減味烏梅丸,術、附、參、橘、歸。
此皆下焦法也(以上三焦)。
風瘧,惡風、自汗、脈浮,桂枝羌活湯(羌桂防草);無汗加麻黃,嘔加陳半(風瘧)。
寒瘧,惡寒、無汗、脈緊,麻黃羌活湯(即前方加麻黃)。
暑瘧,面垢、口渴、熱退亦常自汗,白虎湯(暑瘧)。
濕瘧,小便不利、骨節重痛而煩、脹滿、自汗,滲濕湯加柴、芩,或胃芩湯加黃芩(濕瘧)。
痰瘧,痰涎潮壅,二陳加常山、枳實、柴芩(痰瘧)。
食瘧,惡食、吞酸、嗳氣、膈中不寬,平胃散加砂仁、草果、神曲、青皮(食瘧)。
瘀阻,即陰分夜瘧之一種,桂枝桃仁湯(瘀阻)。
久瘧無汗,屬氣虛,宜撫元氣,不宜散,雖屬有汗、仍身疼怕風,此汗未徹,仍須汗之。
初發多汗,當清暑疏風;無汗寒多,風寒未散,煩熱多汗,暑熱未清,氣虛者,參術苓人參養營湯;血虛者,何首烏散(有汗、無汗、新久、虛實)。
瘧邪日久不散,私結營壘于肝木之部,名曰瘧母,宜鼈煎丸。
常在左脅結癖,其延久氣血衰而寒熱時作者瘧勞,仍當從陰陽偏處調補。
問:滞下之病古稱腸癖,後世名痢。
痢字作順利解,今以澀滞名痢者何居?其所以澀滞者何故?赤色者何故?色白者何故?赤白相兼見者何故?色黑者何故?色青者何故?純血者何故?如濃血稀薄者何故?如豆汁者何故?如屋漏水者何故?自古論痢諸名家其精當可道者,能詳述乎?諸家皆謂濕火,景嶽、石頑獨有寒冷一種,其故安在?厭食者曰噤口痢,時發者曰休息痢,當詳所因所治,孕婦尤難,皆宜辨。
經曰:“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髒填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癖。
”言“髒氣久滞不能營運,津液移于二腸而為積崩迫,陰氣受傷所緻也。
”審是痢疾,古名腸,今以痢名,傳述之謬也。
欲其所以滞下,所以五色,當求之諸名家。
李東垣曰:“飲食起居不時損,其胃氣則上升,清陽之氣反下降為飧洩,久則太陰傷少陰為腸,寒冷傷中而脹者為飧洩,宜溫熱消導。
濕熱傷中下濃血,宜苦寒疏利。
風邪下陷,宜升舉。
濕熱内盛,宜分别:裡急者宜下,後重者宜調,洞洩腸鳴脈細者溫收之,稠粘澀滞脈有力者寒下之。
”按:此條前注經而後統論痢病,最明晰。
朱丹溪曰:“赤痢自小腸來,白痢自大腸來,皆以濕熱為本。
”按:此條明金色白而火色赤。
王宇泰曰:“胃有濕熱拂郁不化,氣凝注大腸成白痢,血凝注小腸成赤痢,二腸均受赤白并下,以大腸合肺、小腸合心也。
初起實者必推蕩之,通因通用也。
如失下,五六日後脾胃虛,難勝下。
白者平胃加楂、槟、枳、芍、芩、連、滑、曲、歸、姜,紅者芍藥湯加桃仁、滑石、枳殼、青皮、蒼術,以引血調氣。
純血脈弦,風邪傷肝,肝主血,宜防風白芍湯;痢如豆汁者,此元氣大虛,香參散加當歸、粟殼;赤黑相雜者,此濕勝也。
”按:此條論痢甚明。
薛立齋曰:“久痢黃中帶青,肝木刑脾土,宜補脾平肝,四君白芍;黃而兼白,子全母虛,宜補脾胃,用益黃散;黃而兼黑,腎水侮土,宜補土制水,六君加姜桂。
”按:此條明青黑色之所以然。
張景嶽曰:“痢起夏秋,濕蒸熱郁,本乎天也。
因熱求冷,過吞生冷,由乎人也。
氣壯而傷于天者,郁熱居多;氣弱而傷于人者,陰寒為甚。
寒者必虛,熱者必實。
”按:此條似痢有陰寒一種。
周慎齋曰:“夏日太陰用事,過食生冷,積而不化,積久成熱。
發于秋者,陽氣入裡攻之使發,治宜苦寒,燥濕滌熱,佐以辛熱,開郁達氣,故曰:行血則便膿自已,調氣則後重自除。
又曰:肺主氣,凝滞傷氣,移熱大腸,氣凝澀而成白痢。
心主血,郁熱傷血,移熱小腸,則血凝澀而成赤痢。
此二髒二腑之積熱也。
若胃傷于冷物則胃寒,精氣不輸于脾,脾不能散精幹肺,津液留滞于胃為胃積。
症見嘔逆、惡心、便色如桃膠不臭、右關沉細而緊,當用樸、桂、萸、姜、木香;虛者附子理中,非二腸之積可比也。
”按:此條辨寒者屬胃積,熱者是腸積。
又曰:“色黑有兩種。
焦黑者,熱極反兼勝己之化,芩芍湯送香連丸;如漆有光者,瘀血凝久,桃核承氣湯。
”按:此條辨黑色更明。
張石頑曰:“劉、李、朱三家皆以痢主濕熱,恣用苦寒,蒙害至今未已,曷知血色鮮紫濃濃者,信乎屬熱。
若瘀晦稀淡及瑪瑙色者,如陽虛不能制陰而下,非溫理其氣則血不清,理氣如爐冶分金,最為捷法。
餘凡遇五色噤口及瘀晦清血諸痢,每用甘草幹姜湯專理脾胃,肉桂茯苓專伐腎邪,其效如神。
腹痛後重加木香槟榔以洩之;飲食艱進,兼枳實焦術以運之;陰氣上逆幹嘔,木香吳萸以溫之;嘔吐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