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胃腸中渣滓。
燥邪由肺傳裡,得之以為根據附,故又病胃、腸。
肺與大腸,同為燥金,肺、胃為子母,故經謂陽明亦主燥金,以燥邪傷燥金,同氣相求,理固然也。
濕屬地氣,地氣氤氲粘膩,為濁邪,然濁邪亦屬是氣,氣從口鼻傳入,故亦傷肺經氣分。
肺主一身氣化,氣為邪阻,不能行水,故濕無由化,濁邪歸濁道,故必傳胃、腸,濁中清者,必傳膀胱。
曰:藥之何如?曰:汗者,人之津,汗之出者氣所化,今氣不化津而無汗者,乃氣為邪所阻耳!邪阻則毛竅經絡不開,即胃、腸、膀胱亦因之不開,法當輕開所阻肺氣之邪,佐以流利胃腸氣機,兼通膀胱氣化。
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燥兼寒者,辛溫潤以開之;燥兼熱者,辛涼輕劑以開之;濕兼寒者,辛溫淡以開之;濕兼熱者,辛涼淡以開之;燥化熱者,辛涼重劑以開之;濕化熱者,辛苦通降以開之;燥為濕郁者,辛潤之中參苦辛淡以化濕;濕為燥郁者,辛淡之中參辛潤以解燥;燥擾神明者,辛涼輕虛以開之;濕昏神智者,苦辛清淡以開之。
總之,肺經氣分邪一開通,則汗自解矣。
其有納谷後即病者,氣為邪搏,不及腐化,須兼宣松和化,不使之結,後雖傳裡,小通之即行矣。
其有感邪之重且濁者,必然傳裡,傳裡即須攻下;若肺氣未開而裡證又急,又必于宣通肺氣之中,加以通潤胃、腸之品。
肺主天氣,天氣通,地氣乃行耳!燥邪大腸多有結糞,必鹹以軟之,潤以通之;濕邪大便多似敗醬,必緩其藥力以推蕩之,或用丸藥以磨化之。
燥傷津液者,滑潤之品增液以通之;濕阻氣機者,辛苦之味開化以行之。
要之,邪傷天氣,治以開豁,天氣開而毛竅經絡之清邪自開,即胃、腸、膀胱之濁邪,無所搏束,亦與之俱開,汗得解而二便解,如上竅開而下竅自通也。
若上竅未開,而強通下竅,則氣為上焦之邪所阻,不能傳送下行,譬如搏足之鳥,而欲飛騰,其可得乎?邪傳地道,治以通利,地氣通,而胃、腸、膀胱之濁邪自通,即毛竅經絡之清邪,孤懸無根據,亦與之俱通,二便解而汗亦解,如下竅通而上竅自開也。
若下竅不通,而強開上竅,則氣為胃腸之邪所阻,不得化汗外出,譬如海門淤塞,而欲衆流順軌,其又可得乎?審若是,天道與地道,一以貫之之道也,豈有二哉?曰:其有人虛證實者,當何如?曰:人虛證實,不過加以托邪之法、護正之方,究當以祛邪為主,邪早退一日,正即早安一日,經故曰:有故無隕,否則養癰成患,後雖欲治,不可得而治。
吾故曰:治外邪之法無他,使邪有出路而已,使邪早有出路而已矣。
或又曰:邪無形質,根據渣滓以為形質,然則病患不與之食可乎?曰:非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能食而不與之食,則胃氣愈虛,譬如空城禦敵,賊必直入而無所防,不獨邪入于胃已也,胃無谷氣,則生化之源絕,五髒皆為虛器,邪且無所不入矣。
曰:然則強與之食可乎?而亦非也。
不能食而強與之食,則邪氣愈遏,是盜糧也。
總之,食與不食,當視病者之能與不能,強食固不可,禁食尤不可,但當清淡養胃,不可濃濁護邪。
諺有之曰:餓不死的傷寒,謂知饑為有胃氣,乃是不死之傷寒也。
吾淮鞠通先生嘗諄言之,奈何病家猶強食,醫家猶禁食,而竟昧乎大中至正之理也哉!曰:外感百病,不外躁、濕二氣,吾聞諸子矣。
敢問内傷何如?曰:内傷千變萬化,而推緻病之由,亦祗此燥濕兩端,大道原不外一陰一陽也。
彼古今醫籍,分門别類,名色愈多,治法愈歧,徒足炫一時之耳目,反令後學無所指歸,總由未能探本窮原,以察天地陰陽之理焉耳!請析言之。
外感者,實也,雖虛而必先實;内傷者,虛也,雖實而必先虛。
陽氣虛,則蒸運無力而成内濕;陰血虛,則榮養無資而成内燥;思慮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樞轉不靈而成内濕;氣結則血亦結,血結則營運不周而成内燥。
且也陰陽互根,氣血同源,陽虛甚者陰亦必虛,釜無薪火,安望蒸變乎精微?氣虛甚者血亦必虛,車無辘轳,安望汲引以灌溉?往往始也病濕,繼則濕又化燥。
陰虛甚者陽亦必虛,燈殘油涸,焉能大發其輝光?血虛甚者氣亦必虛,水淺舟停,焉能一往而奔放?往往始也病燥,繼則燥又夾濕。
蓋化濕猶自外來,(虛濕雖從内生,然畢竟是水飲所化,猶不足中之有餘病也)。
化燥則從内涸矣。
故因燥化濕者,仍當以治濕為本,而治燥兼之;由濕化燥者,即當以治濕為本,而治燥兼之。
此治法标本先後之大要也。
曰:髒腑輕重何如?曰:凡因天氣緻病者為外感,外感先病患之天氣;凡因人緻病者為内傷,内傷先病患之地氣。
故内燥起于肺、胃、腎,胃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敷布精液之源,胃為生化精液之本,腎又為敷布生化之根柢。
内濕起于肺、脾、腎,脾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通調水津之源,脾為散輸水津之本,腎又為通調散輸之樞紐。
若是者,脾也,胃也,腎也,固肺所借以生、借以化者也。
天氣不下降,由于地氣不上騰,顧可不分輕重也哉?總之,病有燥濕,藥有燥潤,病有純雜,方有變通。
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其斯之謂與! 卷上 望病須察神氣論 經曰:望而知之之謂神。
既稱之曰神,必能以我之神,會彼之神。
夫人之神氣,栖于二目,而曆乎百體,尤必統百體察之。
察其清濁,以辨燥濕;察其動靜,以辨陰陽;察其有無,以決死生。
如是而望始備,而望始神。
春山先生曰:人之神氣,在有意無意間流露最真,醫者清心凝神,一會即覺,不宜過泥,泥則私意一起,醫者與病者神氣相混,反覺疑似,難于捉摸。
此又以神會神之妙理也。
試以色論。
經謂五色内應五髒,青屬肝木,紅屬心火,黃屬脾土,白屬肺金,黑屬腎水。
此道其常也。
而病則有變,甚有五色不應五髒者,此又變中之變。
總之,不論何色,均要有神氣。
神氣雲者,有光、有體是也。
光者,外面明朗;體者,裡面潤澤。
光無形,主陽、主氣;體有象,主陰、主血。
氣血無乖,陰陽不争,自然光、體俱備。
經雲: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紅;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實;生于腎,如以缟裹紫。
蓋以平人五髒既和,其色禀胃氣,而出于皮毛之間,胃氣色黃,皮毛色白,精氣内含,寶光外發,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缟裹。
又雲: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重言以申明之,即重有神氣之義。
蓋有神氣者,有胃氣者也。
又雲: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炱(煙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此氣血俱亡,無光無體,神氣已去者也。
又雲: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此氣血雖病,神氣未傷,有光有體,不能内含而不外露者也。
觀《内經》論色,分平、病、死三等,雖未明言神氣,而神氣已寓于其中矣。
或曰:病有萬變,色于何别?曰:天地不外燥濕,病亦不外燥濕,色亦不外燥濕。
燥屬天氣,色多有光而浮;濕屬地氣,色多有體而晦。
風燥、寒燥,由外搏束,主收斂,收斂則急,面色多繃急而光潔;燥搏津液痰飲,外溢于面,色多紅潤而浮;夾濕多紅潤而晦;燥邪化熱,色多幹紅,苗竅幹澀,多煩渴,甚則變枯而青黑,枯而青黑則真陰虧極,而色無光體矣。
寒濕内生,色必滞暗,變黃變黑,皆沉晦不明;濕兼風,色潤而浮,多自汗;濕與暑合,與熱合,或濕土郁蒸之溫邪,三者皆由口鼻吸入,三焦主蒸散,蒸散則緩,面色多松緩而垢晦,甚者濁邪由内蒸而外溢,如油膩煙熏者然;若由濕化燥,則又晦而且幹,晦而幹則濕邪未去,真陰又虧,色又無光而無體矣。
或曰:部位何如?曰:經謂心熱病,額先赤;若青黑色,主有暴疾。
肺熱病,鼻先赤。
凡鼻色青者,主腹痛;微黑者,有水氣。
鼻準黃者,小便難;白者,為氣虛;鮮紅,有留飲。
又曰:肺熱病,右頰先赤;肝熱病,左頰先赤;腎熱病,颏先赤,又主膀胱熱結,小便不通。
肝病者,目青;赤主熱;白睛黃,主黃膽;目黃,為病欲愈。
又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顔黑黃(顔,天庭)。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主卒死。
又曰:色多青則痛,色黑則痹,(如霍亂閉遏,色與絡脈,皆見黑色之類)。
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
經言部位之應髒腑,以及五色辨病之說,不可枚舉。
學人不可不知,又不可盡拘,(表裡、陰陽,傳變甚速,故不可拘)。
所當權于其大,以燥、濕二字為提綱,以兼風、兼寒、兼暑、化火、未化火為權變,以色中之光、體為神氣,大道原不外一陰一陽也。
望色之後,即須審形竅。
頭為諸陽之會,因于濕,首如裹,目如蒙;痰飲上幹于頭,則眩暈,嘔吐痰水;血燥風動,亦眩暈,頭癢,頭偏疼;又有腎水虛燥,陰不潛陽,氣逆上行,經所謂頭痛巅疾,下虛上實是也。
又有肝膽燥熱,木旺風生,耳目無血以養,經所謂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是也。
(兩實字,皆指虛火言,非真實也)。
又有頭重視身,名天柱骨倒,元氣已敗,此頭無神氣者也。
肝開竅于目(肝脈上連目系),燥病則目光炯炯,濕病則目多昏蒙;燥甚則目無淚而幹澀,濕甚則目珠黃而爛,或眼胞腫如卧蠶;陽明腑實,則谵語、妄有所見;熱入血室,血耗陰傷,晝日明了,夜則低聲自語,如見鬼狀。
開目見人,病屬陽;閉目不欲見人,病屬陰。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脫陰脫陽者,病危。
目有眵、有淚、精采内含者,為有神氣;無眵、無淚、白珠色藍、烏珠色滞、精采内奪及浮光外露者,皆為無神氣。
凡病目能識人者輕,睛昏不識人,及目直視、歪視、目小、目瞪、目睛正圓、戴眼反折、眼胞陷下,為神氣已去,多不治。
其直視、歪視、上視、目睛微定移時稍動者,有因痰閉使然,又不可竟作不治論。
肺開竅于鼻,燥病鼻多幹澀,濕病鼻多潤澤,鼻流清涕多風寒,鼻流濁涕多熱,鼻孔燥如煙煤為陽毒熱極,鼻孔冷滑而黑為陰毒冷極,痰飲壅遏肺氣則呼吸有聲,肺腎虛脫則出入氣微,或喘急擡肩、鼻孔掀張。
氣微與掀張,則神氣由此散矣。
腎開竅于耳,心寄竅于耳,膽上絡于耳。
暴病耳聾、耳腫、耳痛、耳旁紅,屬少陽風熱燥邪,或肝膽熱挾濕濁上壅;久病耳聾,屬氣虛,屬精脫;若耳焦枯受塵垢,屬腎水虧極,此亦内無精液,而外無神氣者也。
脾開竅于口,口苦屬燥熱,口甜屬濕熱,唇口赤腫而幹者熱極,青黑而潤者寒極,焦而紅者可治,焦而黑者難治,淡白為氣虛,淡白不澤為液少,唇青而反、環口黧黑、唇舌顫振不止、口如魚口、氣出不返者死,為其神氣已去故也。
心開竅于舌,脾之大絡系于舌本,肝、腎脈亦通舌本。
凡木舌、重舌、舌衄,屬心經燥熱;舌菌、舌墊、舌腫大塞口,屬脾經濕熱,挾心火上壅;舌本強硬,為熱兼痰;若舌卷短,痿軟、枯小,則肝腎陰涸而舌因無神氣矣。
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
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脾胃津液上潮而生。
故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濃而微黃,但不滿不闆滞;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白濃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中有紅路一條,或舌尖、舌邊多紅點。
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
若夫有病,則舌必見苔,病藏于中,苔顯于外,确鑿可憑,毫厘不爽,醫家把握首賴乎!此是不可以不辨。
風寒為寒燥之邪,風溫為溫燥之邪。
風寒初起在表,風溫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苔方由薄而濃、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闆滞不宣;迨下後苔始化腐,腐者宣松而不闆實之象;由腐而退,漸生浮薄新苔一層,乃為病邪解盡。
其有初起,白苔即燥如白砂者,名白砂苔,此溫燥之邪過重,宜速下之,佐以甘涼救液;亦有苔至黑而不燥者,或黃黑苔中有一二條白者,或舌前雖燥,舌根苔白濃者,皆夾濕、夾痰飲之故;亦有苔雖黃黑,消薄而無地質者,胃陰虛故也。
苔有地質與無地質,此虛實之一大關也。
濕為濁邪,兼證最多。
風濕傷表,苔多滑白不濃;寒濕傷裡,苔多膩白而濃。
暑溫、濕溫、溫疫、溫熱,皆濕土郁蒸之氣。
冬溫,因陽不潛藏,亦濕土郁蒸之餘氣。
數者皆從口鼻吸入肺胃膜原,由裡而發。
春溫為冬傷于寒,寒郁久而化熱,寒燥之氣,又能搏束津液水飲伏于膜原,與熱混合,亦由裡而發。
暑濕晚發,名曰伏暑,因夏傷暑濕,伏于膜原,秋日涼燥之氣,又從外搏遏在内之暑濕,此由表邪引動裡邪而發。
暑濕瘧疾,亦多由此。
按六氣之邪,有賊邪、時邪、伏邪之分。
如風寒卒感,謂之賊邪。
賊邪尖穎,随感随發,頃刻不能藏伏。
風溫、溫熱、暑溫、濕溫、溫疫、冬溫等證,皆吸受時行之氣,如春受風陽化熱之氣,夏受濕土郁蒸之氣,故謂之時邪。
(風陽化熱,尚屬正氣;濕土郁蒸,則多不正之氣。
)時邪雖伏而後發,但不能久藏。
春溫、伏暑,謂之伏邪。
如經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夏傷于暑,秋成瘧之類,皆超時而發。
或曰:寒暑之邪,何以伏而後發?曰:伏邪者,正邪也。
寒為冬令之常氣。
暑為夏令之常氣。
常氣感人,由漸而入,人多不覺。
《靈樞經》曰:正邪之傷人也,若有若無,若存若亡。
謂令人當時不知所受,故能藏伏。
伏邪、時邪,皆由裡發,多夾濕,故初起舌上即有白苔,且濃而不薄,膩而不滑,或粗如積粉,或色兼淡黃。
迨傳胃化火,與糟粕相抟,方由白而黃、而黑、而燥。
其暑溫、濕溫之邪,多黃白混合,似黃似白,或黃膩,或灰黃,而皆不燥。
此等舌苔,即有下證,或大便不通、不爽,宜熟大黃緩下之,以舌苔不燥,腸中必無燥糞,多似敗醬色,故不宜猛下。
此燥邪、濕邪、燥濕混合之邪,舌苔之大較也。
試取葉氏所論而詳言之。
初起舌苔白而欠搏束;桑葉、蒌皮之類,輕清以解燥熱;佐山栀皮、連翹殼之微苦微燥,以燥屬金,微苦能勝之也。
舌苔白而底绛者,濕遏熱伏也,須防其變幹,宜辛淡輕清,洩濕透熱,不使濕邪遏熱為要。
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稍佐滑石、淡竹葉、蘆根之類,以清化之。
初病舌苔白燥而薄,為胃、腎陰虧。
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參、麥冬等味以救陰,(戥分不宜過大,恐遏伏邪氣)。
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化邪,尤須加辛潤以透達;若神即昏者,加以開閉,如普濟丹、甯上丸之類,遲則内閉外脫不治。
舌苔白燥而濃者,調胃承氣湯下之,佐以清滑養陰之品,如鮮生地、元參、梨汁、蘆根之類。
(取其清滑,不滞邪氣
燥邪由肺傳裡,得之以為根據附,故又病胃、腸。
肺與大腸,同為燥金,肺、胃為子母,故經謂陽明亦主燥金,以燥邪傷燥金,同氣相求,理固然也。
濕屬地氣,地氣氤氲粘膩,為濁邪,然濁邪亦屬是氣,氣從口鼻傳入,故亦傷肺經氣分。
肺主一身氣化,氣為邪阻,不能行水,故濕無由化,濁邪歸濁道,故必傳胃、腸,濁中清者,必傳膀胱。
曰:藥之何如?曰:汗者,人之津,汗之出者氣所化,今氣不化津而無汗者,乃氣為邪所阻耳!邪阻則毛竅經絡不開,即胃、腸、膀胱亦因之不開,法當輕開所阻肺氣之邪,佐以流利胃腸氣機,兼通膀胱氣化。
燥邪,辛潤以開之;濕邪,辛淡以開之;燥兼寒者,辛溫潤以開之;燥兼熱者,辛涼輕劑以開之;濕兼寒者,辛溫淡以開之;濕兼熱者,辛涼淡以開之;燥化熱者,辛涼重劑以開之;濕化熱者,辛苦通降以開之;燥為濕郁者,辛潤之中參苦辛淡以化濕;濕為燥郁者,辛淡之中參辛潤以解燥;燥擾神明者,辛涼輕虛以開之;濕昏神智者,苦辛清淡以開之。
總之,肺經氣分邪一開通,則汗自解矣。
其有納谷後即病者,氣為邪搏,不及腐化,須兼宣松和化,不使之結,後雖傳裡,小通之即行矣。
其有感邪之重且濁者,必然傳裡,傳裡即須攻下;若肺氣未開而裡證又急,又必于宣通肺氣之中,加以通潤胃、腸之品。
肺主天氣,天氣通,地氣乃行耳!燥邪大腸多有結糞,必鹹以軟之,潤以通之;濕邪大便多似敗醬,必緩其藥力以推蕩之,或用丸藥以磨化之。
燥傷津液者,滑潤之品增液以通之;濕阻氣機者,辛苦之味開化以行之。
要之,邪傷天氣,治以開豁,天氣開而毛竅經絡之清邪自開,即胃、腸、膀胱之濁邪,無所搏束,亦與之俱開,汗得解而二便解,如上竅開而下竅自通也。
若上竅未開,而強通下竅,則氣為上焦之邪所阻,不能傳送下行,譬如搏足之鳥,而欲飛騰,其可得乎?邪傳地道,治以通利,地氣通,而胃、腸、膀胱之濁邪自通,即毛竅經絡之清邪,孤懸無根據,亦與之俱通,二便解而汗亦解,如下竅通而上竅自開也。
若下竅不通,而強開上竅,則氣為胃腸之邪所阻,不得化汗外出,譬如海門淤塞,而欲衆流順軌,其又可得乎?審若是,天道與地道,一以貫之之道也,豈有二哉?曰:其有人虛證實者,當何如?曰:人虛證實,不過加以托邪之法、護正之方,究當以祛邪為主,邪早退一日,正即早安一日,經故曰:有故無隕,否則養癰成患,後雖欲治,不可得而治。
吾故曰:治外邪之法無他,使邪有出路而已,使邪早有出路而已矣。
或又曰:邪無形質,根據渣滓以為形質,然則病患不與之食可乎?曰:非也。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能食而不與之食,則胃氣愈虛,譬如空城禦敵,賊必直入而無所防,不獨邪入于胃已也,胃無谷氣,則生化之源絕,五髒皆為虛器,邪且無所不入矣。
曰:然則強與之食可乎?而亦非也。
不能食而強與之食,則邪氣愈遏,是盜糧也。
總之,食與不食,當視病者之能與不能,強食固不可,禁食尤不可,但當清淡養胃,不可濃濁護邪。
諺有之曰:餓不死的傷寒,謂知饑為有胃氣,乃是不死之傷寒也。
吾淮鞠通先生嘗諄言之,奈何病家猶強食,醫家猶禁食,而竟昧乎大中至正之理也哉!曰:外感百病,不外躁、濕二氣,吾聞諸子矣。
敢問内傷何如?曰:内傷千變萬化,而推緻病之由,亦祗此燥濕兩端,大道原不外一陰一陽也。
彼古今醫籍,分門别類,名色愈多,治法愈歧,徒足炫一時之耳目,反令後學無所指歸,總由未能探本窮原,以察天地陰陽之理焉耳!請析言之。
外感者,實也,雖虛而必先實;内傷者,虛也,雖實而必先虛。
陽氣虛,則蒸運無力而成内濕;陰血虛,則榮養無資而成内燥;思慮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樞轉不靈而成内濕;氣結則血亦結,血結則營運不周而成内燥。
且也陰陽互根,氣血同源,陽虛甚者陰亦必虛,釜無薪火,安望蒸變乎精微?氣虛甚者血亦必虛,車無辘轳,安望汲引以灌溉?往往始也病濕,繼則濕又化燥。
陰虛甚者陽亦必虛,燈殘油涸,焉能大發其輝光?血虛甚者氣亦必虛,水淺舟停,焉能一往而奔放?往往始也病燥,繼則燥又夾濕。
蓋化濕猶自外來,(虛濕雖從内生,然畢竟是水飲所化,猶不足中之有餘病也)。
化燥則從内涸矣。
故因燥化濕者,仍當以治濕為本,而治燥兼之;由濕化燥者,即當以治濕為本,而治燥兼之。
此治法标本先後之大要也。
曰:髒腑輕重何如?曰:凡因天氣緻病者為外感,外感先病患之天氣;凡因人緻病者為内傷,内傷先病患之地氣。
故内燥起于肺、胃、腎,胃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敷布精液之源,胃為生化精液之本,腎又為敷布生化之根柢。
内濕起于肺、脾、腎,脾為重,腎為尤重;蓋肺為通調水津之源,脾為散輸水津之本,腎又為通調散輸之樞紐。
若是者,脾也,胃也,腎也,固肺所借以生、借以化者也。
天氣不下降,由于地氣不上騰,顧可不分輕重也哉?總之,病有燥濕,藥有燥潤,病有純雜,方有變通。
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其斯之謂與! 卷上 望病須察神氣論 經曰:望而知之之謂神。
既稱之曰神,必能以我之神,會彼之神。
夫人之神氣,栖于二目,而曆乎百體,尤必統百體察之。
察其清濁,以辨燥濕;察其動靜,以辨陰陽;察其有無,以決死生。
如是而望始備,而望始神。
春山先生曰:人之神氣,在有意無意間流露最真,醫者清心凝神,一會即覺,不宜過泥,泥則私意一起,醫者與病者神氣相混,反覺疑似,難于捉摸。
此又以神會神之妙理也。
試以色論。
經謂五色内應五髒,青屬肝木,紅屬心火,黃屬脾土,白屬肺金,黑屬腎水。
此道其常也。
而病則有變,甚有五色不應五髒者,此又變中之變。
總之,不論何色,均要有神氣。
神氣雲者,有光、有體是也。
光者,外面明朗;體者,裡面潤澤。
光無形,主陽、主氣;體有象,主陰、主血。
氣血無乖,陰陽不争,自然光、體俱備。
經雲: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紅;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實;生于腎,如以缟裹紫。
蓋以平人五髒既和,其色禀胃氣,而出于皮毛之間,胃氣色黃,皮毛色白,精氣内含,寶光外發,既不浮露,又不混蒙,故曰如缟裹。
又雲: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重言以申明之,即重有神氣之義。
蓋有神氣者,有胃氣者也。
又雲: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炱(煙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
此氣血俱亡,無光無體,神氣已去者也。
又雲: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此氣血雖病,神氣未傷,有光有體,不能内含而不外露者也。
觀《内經》論色,分平、病、死三等,雖未明言神氣,而神氣已寓于其中矣。
或曰:病有萬變,色于何别?曰:天地不外燥濕,病亦不外燥濕,色亦不外燥濕。
燥屬天氣,色多有光而浮;濕屬地氣,色多有體而晦。
風燥、寒燥,由外搏束,主收斂,收斂則急,面色多繃急而光潔;燥搏津液痰飲,外溢于面,色多紅潤而浮;夾濕多紅潤而晦;燥邪化熱,色多幹紅,苗竅幹澀,多煩渴,甚則變枯而青黑,枯而青黑則真陰虧極,而色無光體矣。
寒濕内生,色必滞暗,變黃變黑,皆沉晦不明;濕兼風,色潤而浮,多自汗;濕與暑合,與熱合,或濕土郁蒸之溫邪,三者皆由口鼻吸入,三焦主蒸散,蒸散則緩,面色多松緩而垢晦,甚者濁邪由内蒸而外溢,如油膩煙熏者然;若由濕化燥,則又晦而且幹,晦而幹則濕邪未去,真陰又虧,色又無光而無體矣。
或曰:部位何如?曰:經謂心熱病,額先赤;若青黑色,主有暴疾。
肺熱病,鼻先赤。
凡鼻色青者,主腹痛;微黑者,有水氣。
鼻準黃者,小便難;白者,為氣虛;鮮紅,有留飲。
又曰:肺熱病,右頰先赤;肝熱病,左頰先赤;腎熱病,颏先赤,又主膀胱熱結,小便不通。
肝病者,目青;赤主熱;白睛黃,主黃膽;目黃,為病欲愈。
又曰:心病者,顴赤;腎病者,顴與顔黑黃(顔,天庭)。
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主卒死。
又曰:色多青則痛,色黑則痹,(如霍亂閉遏,色與絡脈,皆見黑色之類)。
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為寒熱。
經言部位之應髒腑,以及五色辨病之說,不可枚舉。
學人不可不知,又不可盡拘,(表裡、陰陽,傳變甚速,故不可拘)。
所當權于其大,以燥、濕二字為提綱,以兼風、兼寒、兼暑、化火、未化火為權變,以色中之光、體為神氣,大道原不外一陰一陽也。
望色之後,即須審形竅。
頭為諸陽之會,因于濕,首如裹,目如蒙;痰飲上幹于頭,則眩暈,嘔吐痰水;血燥風動,亦眩暈,頭癢,頭偏疼;又有腎水虛燥,陰不潛陽,氣逆上行,經所謂頭痛巅疾,下虛上實是也。
又有肝膽燥熱,木旺風生,耳目無血以養,經所謂徇蒙招尤,目瞑耳聾,下實上虛是也。
(兩實字,皆指虛火言,非真實也)。
又有頭重視身,名天柱骨倒,元氣已敗,此頭無神氣者也。
肝開竅于目(肝脈上連目系),燥病則目光炯炯,濕病則目多昏蒙;燥甚則目無淚而幹澀,濕甚則目珠黃而爛,或眼胞腫如卧蠶;陽明腑實,則谵語、妄有所見;熱入血室,血耗陰傷,晝日明了,夜則低聲自語,如見鬼狀。
開目見人,病屬陽;閉目不欲見人,病屬陰。
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脫陰脫陽者,病危。
目有眵、有淚、精采内含者,為有神氣;無眵、無淚、白珠色藍、烏珠色滞、精采内奪及浮光外露者,皆為無神氣。
凡病目能識人者輕,睛昏不識人,及目直視、歪視、目小、目瞪、目睛正圓、戴眼反折、眼胞陷下,為神氣已去,多不治。
其直視、歪視、上視、目睛微定移時稍動者,有因痰閉使然,又不可竟作不治論。
肺開竅于鼻,燥病鼻多幹澀,濕病鼻多潤澤,鼻流清涕多風寒,鼻流濁涕多熱,鼻孔燥如煙煤為陽毒熱極,鼻孔冷滑而黑為陰毒冷極,痰飲壅遏肺氣則呼吸有聲,肺腎虛脫則出入氣微,或喘急擡肩、鼻孔掀張。
氣微與掀張,則神氣由此散矣。
腎開竅于耳,心寄竅于耳,膽上絡于耳。
暴病耳聾、耳腫、耳痛、耳旁紅,屬少陽風熱燥邪,或肝膽熱挾濕濁上壅;久病耳聾,屬氣虛,屬精脫;若耳焦枯受塵垢,屬腎水虧極,此亦内無精液,而外無神氣者也。
脾開竅于口,口苦屬燥熱,口甜屬濕熱,唇口赤腫而幹者熱極,青黑而潤者寒極,焦而紅者可治,焦而黑者難治,淡白為氣虛,淡白不澤為液少,唇青而反、環口黧黑、唇舌顫振不止、口如魚口、氣出不返者死,為其神氣已去故也。
心開竅于舌,脾之大絡系于舌本,肝、腎脈亦通舌本。
凡木舌、重舌、舌衄,屬心經燥熱;舌菌、舌墊、舌腫大塞口,屬脾經濕熱,挾心火上壅;舌本強硬,為熱兼痰;若舌卷短,痿軟、枯小,則肝腎陰涸而舌因無神氣矣。
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
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脾胃津液上潮而生。
故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濃而微黃,但不滿不闆滞;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白濃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中有紅路一條,或舌尖、舌邊多紅點。
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
若夫有病,則舌必見苔,病藏于中,苔顯于外,确鑿可憑,毫厘不爽,醫家把握首賴乎!此是不可以不辨。
風寒為寒燥之邪,風溫為溫燥之邪。
風寒初起在表,風溫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苔方由薄而濃、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闆滞不宣;迨下後苔始化腐,腐者宣松而不闆實之象;由腐而退,漸生浮薄新苔一層,乃為病邪解盡。
其有初起,白苔即燥如白砂者,名白砂苔,此溫燥之邪過重,宜速下之,佐以甘涼救液;亦有苔至黑而不燥者,或黃黑苔中有一二條白者,或舌前雖燥,舌根苔白濃者,皆夾濕、夾痰飲之故;亦有苔雖黃黑,消薄而無地質者,胃陰虛故也。
苔有地質與無地質,此虛實之一大關也。
濕為濁邪,兼證最多。
風濕傷表,苔多滑白不濃;寒濕傷裡,苔多膩白而濃。
暑溫、濕溫、溫疫、溫熱,皆濕土郁蒸之氣。
冬溫,因陽不潛藏,亦濕土郁蒸之餘氣。
數者皆從口鼻吸入肺胃膜原,由裡而發。
春溫為冬傷于寒,寒郁久而化熱,寒燥之氣,又能搏束津液水飲伏于膜原,與熱混合,亦由裡而發。
暑濕晚發,名曰伏暑,因夏傷暑濕,伏于膜原,秋日涼燥之氣,又從外搏遏在内之暑濕,此由表邪引動裡邪而發。
暑濕瘧疾,亦多由此。
按六氣之邪,有賊邪、時邪、伏邪之分。
如風寒卒感,謂之賊邪。
賊邪尖穎,随感随發,頃刻不能藏伏。
風溫、溫熱、暑溫、濕溫、溫疫、冬溫等證,皆吸受時行之氣,如春受風陽化熱之氣,夏受濕土郁蒸之氣,故謂之時邪。
(風陽化熱,尚屬正氣;濕土郁蒸,則多不正之氣。
)時邪雖伏而後發,但不能久藏。
春溫、伏暑,謂之伏邪。
如經所謂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夏傷于暑,秋成瘧之類,皆超時而發。
或曰:寒暑之邪,何以伏而後發?曰:伏邪者,正邪也。
寒為冬令之常氣。
暑為夏令之常氣。
常氣感人,由漸而入,人多不覺。
《靈樞經》曰:正邪之傷人也,若有若無,若存若亡。
謂令人當時不知所受,故能藏伏。
伏邪、時邪,皆由裡發,多夾濕,故初起舌上即有白苔,且濃而不薄,膩而不滑,或粗如積粉,或色兼淡黃。
迨傳胃化火,與糟粕相抟,方由白而黃、而黑、而燥。
其暑溫、濕溫之邪,多黃白混合,似黃似白,或黃膩,或灰黃,而皆不燥。
此等舌苔,即有下證,或大便不通、不爽,宜熟大黃緩下之,以舌苔不燥,腸中必無燥糞,多似敗醬色,故不宜猛下。
此燥邪、濕邪、燥濕混合之邪,舌苔之大較也。
試取葉氏所論而詳言之。
初起舌苔白而欠搏束;桑葉、蒌皮之類,輕清以解燥熱;佐山栀皮、連翹殼之微苦微燥,以燥屬金,微苦能勝之也。
舌苔白而底绛者,濕遏熱伏也,須防其變幹,宜辛淡輕清,洩濕透熱,不使濕邪遏熱為要。
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稍佐滑石、淡竹葉、蘆根之類,以清化之。
初病舌苔白燥而薄,為胃、腎陰虧。
其神不昏者,宜小生地、元參、麥冬等味以救陰,(戥分不宜過大,恐遏伏邪氣)。
銀花、知母、蘆根、竹葉等味以化邪,尤須加辛潤以透達;若神即昏者,加以開閉,如普濟丹、甯上丸之類,遲則内閉外脫不治。
舌苔白燥而濃者,調胃承氣湯下之,佐以清滑養陰之品,如鮮生地、元參、梨汁、蘆根之類。
(取其清滑,不滞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