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大黃(煨)牛蒡子(炒)川芎菊花白蒺藜(炒)細辛防風玄參山栀黃芩甘草(炙)蔓荊子荊芥木賊(各一兩)草決明(一兩半)蒼術(泔汁炒,二兩) 上為末。

    每二錢,臨卧用溫酒調下。

     按:此手足三陰、足陽明、太陰藥也。

     洗肝散 治風毒上攻,暴作赤目,腫痛難開,隐澀眵淚。

     薄荷葉當歸羌活防風山栀仁甘草大黃川芎(各二兩) 上為末。

    每二錢,食後煎水調下。

     按:此足太陽、厥陰、手足太陰藥也。

     錢氏瀉青丸 治目暴發,赤腫疼痛。

     當歸川芎山栀龍膽草(酒拌炒焦)大黃羌活防風上為末,蜜丸,雞頭子大。

    每一二丸。

     按:此足太陽、少陽、太陰、厥陰藥也。

     東垣連翹飲子 治目中溜火,惡日與火,隐澀,小角緊,久視昏花,迎風有淚。

     蔓荊子生甘草連翹(各三分)柴胡(二分)黃芩(酒制,五分)生地黃當歸人參紅葵花(各三分)黃防風羌活(各五分)升麻(一錢) 上咀。

    作一服,水煎,食後熱服。

     按:此足三陽、少陰、厥陰藥也。

     神芎丸 治濕熱内甚,目赤腫,或白睛黃色。

     大黃黃芩(各二兩)牽牛滑石(各四兩)黃連薄荷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

    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二十丸。

     按:此足陽明、厥陰藥也。

     東垣龍膽飲子 治肝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

     麻黃(一錢半)黃芩(炒)青蛤粉羌活草龍膽(酒拌,炒焦,各三錢)蛇蛻皮谷精草川郁金炙甘草(各五分)升麻(二錢) 上為細末。

    每二錢,食後茶調服。

     按:此足太陽、陽明、手足太陰藥也。

     以上六方,宜随表裡而輕重之,亦不可例用。

     附錄 附方 理血之劑 局方明目地黃丸 治男女肝腎俱虛,風邪所乘,熱氣上攻,目翳遮睛,目澀多淚。

     牛膝(酒浸,三兩)石斛枳殼(炒)杏仁(去皮尖,炒)防風(各四兩)生熟地黃(各一斤)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

    每三十丸,食前鹽湯下。

     按:此出太陽例,又氣藥也。

     簡易加減駐景丸 治肝腎氣虛,兩目昏暗,視物不明。

     熟地黃當歸(各五兩)楮實子川椒(炒,各一兩)五味子枸杞子(各二兩)菟絲子(酒制,半斤)車前子(炒,二兩) 上為末,蜜糊丸,如梧子大。

    每三十丸,食前溫酒下。

     謹按:肝為相火,有瀉無補,況陰水虛而陽火實病目者多。

    故此二方,蓋補肝之陰虛也。

    頗有理,故收入。

     地芝丸 治目不能遠視,能近視,或亦妨近視。

     生地黃(焙幹)天門冬(去心,各四兩)枳殼(二兩,炒)甘菊花(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茶清送下百丸,食後。

     附錄 附方 理氣之劑 局方定志丸 治眼不能近視,反能遠視者。

     白茯苓人參(各三兩)遠志(去心)菖蒲(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以朱砂為衣。

    每服七丸,至二三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日三服。

     按:以上二方,手太陰、少陰藥也。

     濟生桑白皮散 治肺氣壅塞,毒瓦斯上攻眼目,白睛腫脹,日夜疼痛。

     玄參桑白皮枳殼(炒)升麻杏仁(炒)旋複花防風赤芍黃芩甘菊花甘草(炙)甜葶苈(炒,各一兩) 上為末。

    每四錢水煎,食後熱服。

     按:此又治風熱之劑也,出太陽例。

     附錄 附方 養陽之劑 東垣神效黃湯 治渾身麻木不仁,或頭面,或手或腿腳,麻木不仁,兩目緊急縮小,及羞明畏日,或視物無力。

     黃(二兩)人參(八錢)炙甘草(一兩)蔓荊子(三錢)白芍(一兩)陳皮(半兩) 上咀。

    每五錢,水煎,臨卧熱服。

     益氣聰明湯 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藥能令人目廣大,久服無内外障耳鳴耳聾之患。

     黃甘草人參(各半兩)升麻葛根(各三錢)蔓荊子(一錢半)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上咀。

    每服三錢,水煎,臨睡熱服,近五更再服之,得腫更妙。

    如煩悶或有熱,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

    若此一味,多則不效。

     人參補胃湯 治勞役所傷,飲食不節,内障昏暗。

     前黃湯減陳皮,再減半,加黃柏一兩(酒拌透)。

     上咀。

    每服三四錢,水煎,食遠稍熱服,後兩目廣大,視物如童時,覺兩腳踏地,不知高低。

    蓋冬天多服升陽藥故也。

    病減住服。

     按:以上手足太陰、少陰藥也。

     附錄 附方 滋陰之劑 東垣連柏益陰丸 羌活獨活甘草當歸尾(制)防風五味子(各半兩)石決明(燒,三錢)草決明細黃芩黃柏知母黃連(酒拌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食遠茶清送下,常多服補陽湯,少服此丸。

     滋陰腎氣丸 此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熟地黃(三兩)牡丹皮(半兩)生地黃(四兩)澤瀉茯苓(各二兩半)當歸尾山茱萸柴胡五味子幹山藥(各半兩) 上件于石臼中杵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鹽湯空心服。

     按:以上并少陰藥也。

     附錄 附方 養陽滋陰之劑 局方菊睛丸 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常見黑花多淚。

     枸杞子(三兩)苁蓉(酒浸炒)巴戟(去心,各一兩)甘菊花(四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

    每五十丸,溫酒鹽湯,食遠任下。

     東垣滋陰地黃丸 治眼目瞳子散大于黃睛,視物無的,或卒然見非常之處。

     熟地黃(一兩)生地黃(一兩半)柴胡(八錢)天門冬炙甘草枳殼(各三錢)人參地骨皮(各二錢)黃連五味子(各三錢)黃芩歸身(各半兩,酒拌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百丸,溫茶清送下,日進三次。

    忌辛辣、生冷之物。

     按:此二方,足少陰之劑也。

    前方主右腎,此主左腎之藥,故亦異爾。

     補陽湯 治陽不勝其陰,乃陰盛陽虛,則九竅不通,令青白翳見于大,及足太陽少陰經中郁遏,足厥陰肝經氣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翳内阻也。

    當于太陽少陰經中,九原之下,以益肝中陽氣,沖天上行。

    此當先補其陽,後于足太陽太陰标中(标者,頭也),瀉足厥陰肝經火,下伏于陽中,乃次治也。

    《内經》雲:陰盛陽虛,則當先補其陽,後補其陰,此治法是也。

    每日清晨,以腹中無宿食,服補陽湯,臨卧,服益陰丸。

    若天色變,大寒大風,并勞役,預日飲食不調,精神不足,或氣弱,俱不得服。

    候體氣和平,天氣如常服之。

    乃先補其陽,使陽氣上升,通于肝經之末,利空竅于目矣。

     羌活獨活甘草人參熟地黃黃白術(各一兩)澤瀉(研為末)陳皮(各半兩) 生地黃(炒)白茯苓(去皮)知母(炒,各三錢)柴胡(去苗,三兩)防風(去蘆)白芍藥(各半兩)肉桂(去皮,一錢)當歸身(去蘆,酒制,三錢) 上同為粗末。

    每服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沖和養胃湯 治内障眼,得之脾胃元氣衰弱,心火與三焦俱盛,飲食失節,形體勞役,心不得休息,故上為此疾,服之神效。

     柴胡(七錢)防風(半兩)羌活炙甘草黃(各一兩半)當歸(制)白術升麻人參葛根(各一兩)白芍(六錢)白茯苓(三錢)幹姜(一錢)五味子(二錢)黃芩黃連(各七錢) 上咀。

    每五六錢,水煎,食遠稍熱服。

     按:以上足三陽、手足太陰藥也。

     附錄 附方 治障翳諸方 龍木論還睛丸 治眼内赤澀有花,或黑,或白,或紅,皆因肝髒積熱,肺受風邪。

     初患之時,宜令針治諸穴;内服此。

     人參桔梗黃芩熟地黃防風茺蔚子車前子知母(各二兩)玄參(半兩)細辛五味子(各二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

    空心茶下十丸。

     按:本論治内障諸方,與此相類者數多,姑存此法。

     局方蟬花無比散 治大人小兒風毒傷肝,或為氣攻,一切眼目昏暗,漸生翳膜,或久患頭風,牽搐兩眼,漸漸細小,連眶赤爛。

     茯苓甘草(炙)防風(各四兩)川芎石決明(鹽水煮熟,研如粉)羌活當歸(各三兩赤芍(十兩,炒)蒺藜(炒,半斤)蟬蛻(一兩)蒼術(十二兩)蛇蛻(一兩) 上為末。

    每三錢,食後米泔調服,茶清亦得。

     按:此足三陽、太陰、厥陰藥也。

     蟬花散 治肝經蘊熱,毒瓦斯上攻,眼目赤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