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論目為血脈之宗
《内經》曰:諸脈者,皆屬于目,目得血而能視。
《針經》曰:五髒六腑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
目者,五髒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發于陰,白眼赤脈發于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于目而為精,其氣走于耳而為聽。
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緻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
夫五髒六腑之精氣,皆禀受于脾,上貫于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
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
相火者,包絡也,主百病,皆榮于目。
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論目為髒腑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
豈但世俗拘之于五輪八廓而已也。
附錄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于熱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瘍,皆為熱也。
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
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郁之甚也。
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
是以妄謂肝生于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
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
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欤。
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
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
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
又考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
《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郁于目而緻之然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密而緻。
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結微甚而見病之輕重也。
故知熱郁于目,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缣視物之象也。
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
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于目。
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及沖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
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
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氣并于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而盲。
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于目也,陽氣内守于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按:此論熱甚怫郁,陰陽并厥,玄府閉密,緻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于火熱之化也。
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郁,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緻者。
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并宜分治。
附錄 論眼證分表裡治 《機要》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髒則為裡,宜養血安神。
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裡而難愈。
附錄 論目疾宜出血最急 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
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
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
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内,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
然陽明經起于目兩旁交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于目。
惟足厥陰經連于目系而已。
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
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
蓋此二經,血多故也。
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
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
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
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
肝主目,在五行屬木,雖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
夫目之五輪,乃五髒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故《内經》曰:熱勝則腫。
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隐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
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
《内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内障暴怒,大憂之所緻也。
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
至于暴赤腫痛,皆宜以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發根。
甚者,雖至于再,至于三,可也。
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按:此謂目疾出血最急,于初起熱痛暴發,或久病郁甚,非三棱針宣洩不可。
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虛損,并氣郁者,宜從毫針補瀉之則可。
故知子和亦大略言爾。
于少陽一經,不宜出血,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
斯意可見。
附錄 論内障外障 《龍木論》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内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
據其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少有所憑。
謹按:諸候詳見本論。
然内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
今論中雖見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并略雲。
然内障有因于痰熱氣郁、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緻,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
況外障之翳,有起于内、外、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
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
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
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谛視之,與翳色同矣。
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
既效,而他日複病作者三。
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
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
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
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緻也。
當以王道論治庶可。
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緻失明者矣。
悲夫! 附錄 論瞳子散大 東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太甚故也。
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于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
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
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
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
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入中人,各從其類。
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
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附錄 論倒睫赤爛 東垣曰: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緻也。
蓋内複熱,則陰氣外行,當去其内熱并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
當以三棱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按:以上所論,可謂深達病情。
然是證亦多是血熱陰虛火動所緻。
蓋血所以滋經脈、養毛發者也。
故當外治以瀉其瘀熱,内治以杜絕其源可也。
附錄 論目不能遠視為陰氣不足 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
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
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
火者,元氣、谷氣、真氣之賊也。
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謹按: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
先儒所謂金水内明而外暗,日火内暗而外明者也。
然人目眼,備髒腑五行精華,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即此理之常也。
雖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殊不言氣者,蓋
《針經》曰:五髒六腑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
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則為約束,裹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後出于項中。
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随眼系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中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
則精散,精散則視岐,故見兩物。
目者,五髒六腑之精,榮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
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
是故瞳子黑眼發于陰,白眼赤脈發于陽,故陰陽合傳而為精明也。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
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之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東垣曰: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竅,其清陽氣上散于目而為精,其氣走于耳而為聽。
因心煩事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緻脾胃虛弱,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空竅,失明則日月不明矣。
夫五髒六腑之精氣,皆禀受于脾,上貫于目。
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脈之宗也。
故脾虛則五髒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
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化行其令。
相火者,包絡也,主百病,皆榮于目。
既勞役運動,勢乃妄行,又因邪氣所并而損血脈,故諸病生焉。
凡醫者,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
按:此論目為髒腑血脈精氣之宗,至為詳悉。
豈但世俗拘之于五輪八廓而已也。
附錄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于熱 《原病式》曰:目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瘍,皆為熱也。
及目膜,俗謂之眼黑,亦為熱也。
或平白目無所見者,熱氣郁之甚也。
或言目昧為肝腎虛冷者,誤也。
是以妄謂肝生于目,腎主瞳子,故妄言目昧為虛而冷也。
然腎水,冬陰也,虛則當熱;肝木,春陽也,虛則當冷。
腎陰肝陽,豈能同虛而為冷者欤。
或通言肝腎之中,陰實陽虛,而無由目昧也。
俗妄謂肝腎之氣衰少,而不能至于目也。
不知經言熱甚目瞑,眼黑也,豈由寒爾。
又考仲景言傷寒病,熱極則不識人,乃目盲也。
《正理論》曰:由熱甚怫郁于目而緻之然也。
若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悉由熱氣怫郁、玄府閉密而緻。
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結微甚而見病之輕重也。
故知熱郁于目,無所見也。
故目微昏者,至近則轉難辨物,由目之玄府閉小也,隔缣視物之象也。
或視如蠅翼者,玄府有所閉合者也。
或目昏而見黑花者,由熱氣甚而發之于目。
亢則害,承乃制,而反出其泣,氣液昧之,以其至近,故雖微而亦見如黑花也。
及沖風泣而目暗者,由熱甚而水化制之也。
故經言厥則目無所見。
夫人厥則陽氣并于上,陰氣并于下。
陽并于上,則火獨光也;陰氣并于下則足陰,足陰則脹也。
夫一水不能勝五火,故目而盲。
是以沖風泣下而不止。
夫風之中于目也,陽氣内守于睛,是火氣燔目,故見風泣下。
按:此論熱甚怫郁,陰陽并厥,玄府閉密,緻目病之由為詳,蓋一主于火熱之化也。
若由飲食辛熱,七情所動,六氣淫郁,氣血虛實,則東垣、子和、陳無擇輩,論亦已詳,然亦有痰熱濕熱,與夫服食金石燥熱之藥緻者。
或久病後,榮衛虛弱,肝氣腎陰不足,或元氣精氣虛衰,及脫營為病,皆有虛熱實熱之殊,并宜分治。
附錄 論眼證分表裡治 《機要》曰:在腑則為表,當除風散熱;在髒則為裡,宜養血安神。
暴發者,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裡而難愈。
附錄 論目疾宜出血最急 子和曰:聖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
太過則目壅塞而發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
故年少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
但年少之人,則無不及;年老之人,其間猶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内,太陽經之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之上綱,太陽經也,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陽明經也,血氣俱多。
然陽明經起于目兩旁交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于目。
惟足厥陰經連于目系而已。
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
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
蓋此二經,血多故也。
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
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
凡血之為物,太多則濫,太少則枯。
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
目者,肝之外候也。
肝主目,在五行屬木,雖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
夫目之五輪,乃五髒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
其白輪屬肺金,肉輪屬脾土,赤脈屬心火,黑水神光屬腎水,兼屬肝木,此世俗皆知之矣。
及有目疾,則不知病之理,豈知目不因火則不病,何以言之?白輪變赤,火乘肺也;肉輪赤腫,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與腎也;赤脈貫目,火自甚也。
能治火者,一句可了。
故《内經》曰:熱勝則腫。
凡目暴赤腫起,羞明隐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太熱之所為也。
治火之法,在藥則鹹寒,吐之下之;在針則神廷、上星、囟會、前頂、百會,血之翳者可使立退,痛者可使立已,昧者可使立明,腫者可使立消。
惟小兒不可刺囟會,為肉分淺薄,恐傷其骨。
然小兒水在上,火在下,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不足,故目昏。
《内經》曰:血實者宜決之。
又經曰: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如雀目不能夜視,及内障暴怒,大憂之所緻也。
皆肝主目,血少禁出血,止宜補肝養腎。
至于暴赤腫痛,皆宜以針刺前五穴出血而已,次調鹽油以塗發根。
甚者,雖至于再,至于三,可也。
量其病勢,以平為期。
按:此謂目疾出血最急,于初起熱痛暴發,或久病郁甚,非三棱針宣洩不可。
然年高之人,及久病虛損,并氣郁者,宜從毫針補瀉之則可。
故知子和亦大略言爾。
于少陽一經,不宜出血,無使太過不及,以養血目而已。
斯意可見。
附錄 論内障外障 《龍木論》曰:眼疾有七十二般内障,二十三候外障,四十九候病狀,一一不同。
據其疾狀,認識既不差錯,治療少有所憑。
謹按:諸候詳見本論。
然内障為黑水神光昏翳,外障則有翳膜者是。
今論中雖見諸候,而所用藥多本風熱,故并略雲。
然内障有因于痰熱氣郁、血熱陽陷、陰虛脫營所緻,種種病因,皆略之不議。
況外障之翳,有起于内、外、睛上、睛下、睛中,當視其翳色從何絡而來。
如東垣治例:魏邦彥夫人目翳,從下而上,病自陽明來也。
綠非五色之正,殆肺腎合而為病也。
乃就畫家以墨調膩粉合成色,谛視之,與翳色同矣。
肺腎為病者無疑,乃瀉肺腎之邪,而以入陽明之藥為之使。
既效,而他日複病作者三。
其所從來之經,與翳色各異。
因詢此必經絡不調,目病未已,問之果然。
如所論治之,疾遂不作。
若此憑其色,究其所兼所本之因,處治而不愈者,蓋邪蘊日久而實,元氣陰氣不足所緻也。
當以王道論治庶可。
但世俗不能守此理,遂緻失明者矣。
悲夫! 附錄 論瞳子散大 東垣曰:瞳子散大者,由食辛熱之物太甚故也。
所謂辛主散,熱則助火,上乘于腦中,其精故散,精散則視物亦散大也。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者也。
今視物不真,則精衰矣。
蓋火之與氣,勢不兩立。
故經曰:壯火食氣,壯火散氣。
手少陰足厥陰所主風熱,連目系,邪入中人,各從其類。
故循此道而來攻,頭目腫悶而瞳子散大,皆血虛陰弱故也。
當除風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則愈矣。
附錄 論倒睫赤爛 東垣曰:夫眼生倒睫拳毛者,兩目緊急,皮縮之所緻也。
蓋内複熱,則陰氣外行,當去其内熱并火邪,眼皮緩則眼毛立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針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
目眶歲久赤爛,俗呼為赤瞎是也。
當以三棱針刺目眶外,以瀉濕熱而愈。
按:以上所論,可謂深達病情。
然是證亦多是血熱陰虛火動所緻。
蓋血所以滋經脈、養毛發者也。
故當外治以瀉其瘀熱,内治以杜絕其源可也。
附錄 論目不能遠視為陰氣不足 東垣曰:能遠視不能近視者,陽氣不足,陰氣有餘也,乃氣虛而血盛也。
血盛者,陰火有餘;氣虛者,氣弱也。
此老人桑榆之象也。
能近視不能遠視者,陽氣有餘,陰氣不足也,乃血虛氣盛。
血虛氣盛者,皆火有餘,元氣不足。
火者,元氣、谷氣、真氣之賊也。
元氣來也徐而和,細細如線;邪氣來也緊而強,如巨川之水不可遏。
謹按:陽氣者,猶日火也;陰氣者,金水也。
先儒所謂金水内明而外暗,日火内暗而外明者也。
然人目眼,備髒腑五行精華,相資而神明,故能視,即此理之常也。
雖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殊不言氣者,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