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說
君為主,臣為輔,佐為助,使為用,置方之原也。
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
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
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
能受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
或擊或發,或劫或開者,使之用也。
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洩者,逆則攻也。
治驚須平,治損須溫,治留須收,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
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
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制大黃熱服之類也。
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
少陰病下利,服附子、幹姜不止者,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之類也。
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寒。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之類也。
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
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也。
反則異也。
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
《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濕,或或堅。
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
故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熱,辛甘濕熱是也。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洩,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洩,酸苦鹹寒是也。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故置方治病如後。
卷之下 附方 芍藥清肝散方 治眵多,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髒腑秘結者。
白術川芎防風(各三分)甘草(炙)荊芥(各二分半)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二分半) 柴胡(二分)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栀知母(各二分)滑石石膏(各三分)大黃(四分)芒硝(三分半) 共十八味,統咀。
都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後熱服。
上為方,治淫熱反克而作也。
風熱不制之病,熱甚大便硬者,從權用之。
蓋苦寒之藥也,苦寒敗胃,故先以白術之甘溫,甘草之甘平,主胃氣為君;次以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之辛溫,升散清利為臣;又以芍藥、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黃芩、山栀之微苦寒,且導且攻為佐;終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黃、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熱為使。
大便不硬者,減大黃、芒硝,此逆則攻之治法也。
大熱服者,反治也。
通氣利中丸 治證上同。
白術(一兩)白芷羌活(各半兩)黃芩滑石(取末另入,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牽牛(取末,一兩半) 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餘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送下。
上方,以白術苦甘溫,除胃中熱為君;白芷辛溫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溫,通利諸節為臣;黃芩微苦寒,療熱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厘清濁為佐;大黃苦寒,通大便,瀉諸實熱,牽牛苦寒,一說味辛,利大便,除風毒為使,逆攻之法也。
風熱不制之病,熱甚而大便硬者,亦可兼用。
然牽牛有毒,非神農藥,今與大黃并用者,取其性猛烈而快也。
大抵不宜久用,久用傷元氣,蓋從權之藥也,量虛實加減。
黃連天花粉丸 治同前。
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連翹(二兩)黃芩栀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下。
上方,為淫熱反克,髒腑不秘結者作也。
風熱不制之病,稍熱者亦可服。
以黃連、天花粉之苦寒為君;菊花之苦甘平為臣;川芎之辛溫,薄荷之辛苦為佐;連翹、黃芩之苦微寒,黃柏、栀子之苦寒為使。
合之則除熱清利,治目赤腫痛。
黃連爐甘石散 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
餘治上同。
爐甘石(一斤)黃連(四兩)龍腦(量入) 先以爐甘石置巨火中,通紅為度,另以黃連用水一碗,瓷器盛貯,納黃連于水内,卻以通紅爐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貯瓷器置日中曬幹,然後同黃連研為細末。
欲用時,以一二兩再研極細,旋量入龍腦,每用少許,井花水調如稠糊,臨睡以箸頭蘸敷破爛處。
不破爛者,點眼内銳尤佳。
不宜使入眼内。
上方,以爐甘石收濕除爛為君;黃連苦寒為佐;龍腦去熱毒為使。
諸目病者俱可用。
病宜者治病,不宜者無害也。
奇經客邪之病,量加樸硝泡湯,滴眼瘀肉黃赤脂上。
龍腦黃連膏 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
餘治上同。
黃連(半斤)龍腦(一錢) 先锉黃連令碎,以水三大碗,貯瓷器内,入黃連于中,用文武火慢熬成大半碗,濾去滓,入薄瓷碗内,重湯頓成膏半盞許,龍腦以一錢為率,用則旋量入之,以箸頭點入眼内,不拘時。
上方,以黃連治目痛、解諸毒為君,龍腦去熱毒為臣,乃君臣藥也。
諸目痛者,俱宜用。
蕤仁春雪膏 治紅赤羞明,癢痛,沙澀。
蕤仁(去油,四錢)龍腦(五分) 先以蕤仁研細,入龍腦和勻,用生好真蜜一錢二分,再研調勻,每用箸頭點内銳。
上方,以龍腦除熱毒為君,生蜜解毒和百藥為臣,蕤仁去暴熱、治目痛為使,此藥與黃連爐甘石散、龍腦黃連膏子并用。
鼻碧雲散 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隐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 為細末。
先噙水滿口,每用如米許,入鼻内,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
上方,以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為使,升透之藥也。
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
然力少而銳,之随效,宜常以聚其力,諸目病俱可用。
羌活勝風湯 治眵多,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白術(五分)枳殼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荊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黃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熱服。
上方,為風熱不制而作也。
夫竅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
故先以白術、枳殼調治胃氣為君;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諸治風藥,皆主升發為臣;桔梗除寒熱,薄荷、荊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藥為佐;柴胡解熱,行少陽厥陰經,黃芩療上熱,主目中赤腫為使。
又治傷寒愈後之病。
熱服者,熱性炎上,令在上散,不令流下也。
生翳者,随翳所見經絡加藥。
翳凡自内而出者,加蔓荊子治太陽經,加蒼術去小腸膀胱之濕,内者,手太陽足太陽之屬也。
自銳而入客主人斜下者,皆用龍膽草,為膽草味苦,與膽味合,少加人參,益三焦之氣,加本,乃太陽經風藥,銳客主人者,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之屬也。
凡自目系而下者,倍加柴胡行肝氣,加黃連瀉心火,目系者,足厥陰手少陰之屬也。
自
逆則攻,從則順,反則異,正則宜,治病之法也。
必熱必寒,必散必收者,君之主也。
不宣不明,不授不行者,臣之輔也。
能受能令,能合能力者,佐之助也。
或擊或發,或劫或開者,使之用也。
破寒必熱,逐熱必寒,去燥必濡,除濕必洩者,逆則攻也。
治驚須平,治損須溫,治留須收,治堅須潰者,從則順也。
熱病用寒藥,而導寒攻熱者必熱。
陽明病發熱,大便硬者,大承氣湯,酒制大黃熱服之類也。
寒病用熱藥,而導熱去寒者必寒。
少陰病下利,服附子、幹姜不止者,白通湯加人尿、豬膽之類也。
塞病用通藥,而導通除塞者必寒。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者,柴胡加龍骨牡蛎湯之類也。
通病用塞藥,而導塞止通者必通。
太陽中風下利,心下痞硬者,十棗湯之類也。
反則異也。
治遠以大,治近以小,治主以緩,治客以急,正則宜也。
《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濕,或或堅。
所以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
故味之薄者,為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酸苦鹹平是也。
氣之濃者,為陽中之陽,氣濃則熱,辛甘濕熱是也。
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氣薄則發洩,辛甘淡平寒涼是也。
味之濃者,為陰中之陰,味濃則洩,酸苦鹹寒是也。
《易》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故置方治病如後。
卷之下 附方 芍藥清肝散方 治眵多,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髒腑秘結者。
白術川芎防風(各三分)甘草(炙)荊芥(各二分半)桔梗羌活(各三分)芍藥(二分半) 柴胡(二分)前胡薄荷黃芩(各二分半)山栀知母(各二分)滑石石膏(各三分)大黃(四分)芒硝(三分半) 共十八味,統咀。
都作一服,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後熱服。
上為方,治淫熱反克而作也。
風熱不制之病,熱甚大便硬者,從權用之。
蓋苦寒之藥也,苦寒敗胃,故先以白術之甘溫,甘草之甘平,主胃氣為君;次以川芎、防風、荊芥、桔梗、羌活之辛溫,升散清利為臣;又以芍藥、前胡、柴胡之微苦,薄荷、黃芩、山栀之微苦寒,且導且攻為佐;終以知母、滑石、石膏之苦寒,大黃、芒硝之大苦寒,祛逐淫熱為使。
大便不硬者,減大黃、芒硝,此逆則攻之治法也。
大熱服者,反治也。
通氣利中丸 治證上同。
白術(一兩)白芷羌活(各半兩)黃芩滑石(取末另入,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牽牛(取末,一兩半) 除滑石、牽牛,另研極細末外,餘合為細末,入上藥和勻,滴水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送下。
上方,以白術苦甘溫,除胃中熱為君;白芷辛溫解利,羌活苦甘平微溫,通利諸節為臣;黃芩微苦寒,療熱滋化,滑石甘寒,滑利小便,以厘清濁為佐;大黃苦寒,通大便,瀉諸實熱,牽牛苦寒,一說味辛,利大便,除風毒為使,逆攻之法也。
風熱不制之病,熱甚而大便硬者,亦可兼用。
然牽牛有毒,非神農藥,今與大黃并用者,取其性猛烈而快也。
大抵不宜久用,久用傷元氣,蓋從權之藥也,量虛實加減。
黃連天花粉丸 治同前。
黃連(一兩)天花粉(四兩)菊花川芎薄荷(各一兩)連翹(二兩)黃芩栀子(各四兩)黃柏(六兩) 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後臨睡茶湯下。
上方,為淫熱反克,髒腑不秘結者作也。
風熱不制之病,稍熱者亦可服。
以黃連、天花粉之苦寒為君;菊花之苦甘平為臣;川芎之辛溫,薄荷之辛苦為佐;連翹、黃芩之苦微寒,黃柏、栀子之苦寒為使。
合之則除熱清利,治目赤腫痛。
黃連爐甘石散 治眼眶破爛,畏日羞明。
餘治上同。
爐甘石(一斤)黃連(四兩)龍腦(量入) 先以爐甘石置巨火中,通紅為度,另以黃連用水一碗,瓷器盛貯,納黃連于水内,卻以通紅爐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貯瓷器置日中曬幹,然後同黃連研為細末。
欲用時,以一二兩再研極細,旋量入龍腦,每用少許,井花水調如稠糊,臨睡以箸頭蘸敷破爛處。
不破爛者,點眼内銳尤佳。
不宜使入眼内。
上方,以爐甘石收濕除爛為君;黃連苦寒為佐;龍腦去熱毒為使。
諸目病者俱可用。
病宜者治病,不宜者無害也。
奇經客邪之病,量加樸硝泡湯,滴眼瘀肉黃赤脂上。
龍腦黃連膏 治目中赤脈如火,溜熱炙人。
餘治上同。
黃連(半斤)龍腦(一錢) 先锉黃連令碎,以水三大碗,貯瓷器内,入黃連于中,用文武火慢熬成大半碗,濾去滓,入薄瓷碗内,重湯頓成膏半盞許,龍腦以一錢為率,用則旋量入之,以箸頭點入眼内,不拘時。
上方,以黃連治目痛、解諸毒為君,龍腦去熱毒為臣,乃君臣藥也。
諸目痛者,俱宜用。
蕤仁春雪膏 治紅赤羞明,癢痛,沙澀。
蕤仁(去油,四錢)龍腦(五分) 先以蕤仁研細,入龍腦和勻,用生好真蜜一錢二分,再研調勻,每用箸頭點内銳。
上方,以龍腦除熱毒為君,生蜜解毒和百藥為臣,蕤仁去暴熱、治目痛為使,此藥與黃連爐甘石散、龍腦黃連膏子并用。
鼻碧雲散 治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隐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 為細末。
先噙水滿口,每用如米許,入鼻内,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
上方,以鵝不食草解毒為君;青黛去熱為佐;川芎大辛,除邪破留為使,升透之藥也。
大抵如開鍋蓋法,常欲使邪毒不閉,令有出路。
然力少而銳,之随效,宜常以聚其力,諸目病俱可用。
羌活勝風湯 治眵多,緊澀羞明,赤脈貫睛,頭痛鼻塞,腫脹涕淚,腦巅沉重,眉骨酸疼,外翳如雲霧、絲縷、秤星、螺蓋。
白術(五分)枳殼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桔梗薄荷(各四分)荊芥甘草(各三分)柴胡(七分)黃芩(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熱服。
上方,為風熱不制而作也。
夫竅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證。
故先以白術、枳殼調治胃氣為君;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諸治風藥,皆主升發為臣;桔梗除寒熱,薄荷、荊芥清利上焦,甘草和百藥為佐;柴胡解熱,行少陽厥陰經,黃芩療上熱,主目中赤腫為使。
又治傷寒愈後之病。
熱服者,熱性炎上,令在上散,不令流下也。
生翳者,随翳所見經絡加藥。
翳凡自内而出者,加蔓荊子治太陽經,加蒼術去小腸膀胱之濕,内者,手太陽足太陽之屬也。
自銳而入客主人斜下者,皆用龍膽草,為膽草味苦,與膽味合,少加人參,益三焦之氣,加本,乃太陽經風藥,銳客主人者,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之屬也。
凡自目系而下者,倍加柴胡行肝氣,加黃連瀉心火,目系者,足厥陰手少陰之屬也。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