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抵過而上者,加木通導小腸中熱,五味子酸以收斂,抵過者,手太陽之屬也。
杏仁龍膽草泡散 治風上攻,赤癢。
龍膽草當歸尾黃連滑石(另研取末)杏仁(去皮尖)赤芍藥(各一錢) 以白沸湯泡頓蘸洗,冷熱任意,不拘時候。
又方,以龍膽草、黃連苦寒去熱毒為君,當歸尾行血,杏仁潤燥為佐,滑石甘寒洩氣,赤芍藥苦酸除癢為使。
惟風癢者可用。
柴胡複生湯 治紅赤羞明,淚多眵少,腦巅沉重,睛珠痛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翳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如縷如錐如鑿。
本川芎(各三分半)白芍藥(四分)蔓荊子羌活獨活白芷(各三分半)柴胡(六分) 炙草薄荷桔梗(各四分)五味子(二十粒)蒼術茯苓黃芩(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以本、蔓荊子為君,升發陽氣也;川芎、白芍藥、羌活、獨活、白芷、柴胡為臣,和血補血療風,行厥陰經也;甘草、五味子為佐,為協諸藥斂藏氣也;薄荷、桔梗、蒼術、茯苓、黃芩為使,為清利除熱去濕,分上下,實脾胃二土,療目中赤腫也。
此病起自七情五賊、勞役饑飽,故使生意下陷,不能上升。
今主以群隊升發,輔以和血補血,導入本經,助以相協收斂,用以清利除熱,實脾胃,如此為治,理可推也。
睛珠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
當歸養榮湯 治睛珠痛甚不可忍。
餘治并同上。
防風白芷(各七分半)白芍藥熟地黃當歸川芎(各一錢)羌活(七分半)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以七情五賊、勞役饑飽重傷脾胃。
脾胃者,多血多氣之所。
脾胃受傷,則血亦病。
血養睛,睛珠屬腎,今生意已不升發,又複血虛不能養睛,故睛痛甚不可忍。
以防風升發生意,白芷解利,引入胃經為君;白芍藥止痛益氣,通血承接上下為臣;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佐;當歸、川芎。
行血補血,羌活除風,引入少陰經為使。
血為邪勝,睛珠痛者,及亡血過多之病,俱宜服也。
服此藥後,睛痛雖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減者,助陽活血湯主之。
黃炙草當歸(各五分)白芷蔓荊子(各四分)防風(五分)升麻柴胡(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上方,以黃治虛勞,甘草補元氣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
主療風升陽氣為佐;升麻導入足陽明足太陰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陰肝經為使。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
有熱者,兼服黃連羊肝丸。
黃連羊肝丸 治目中赤脈紅甚,眵多。
餘治同上。
黃連(一兩)白羯羊肝(一個) 先以黃連研為細末,将羊肝以竹刀刮下如糊,除去筋膜,入擂盆中,研細,入黃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茶清湯下。
上方,以黃連除熱毒明目為君;以羊肝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
不用鐵與刀者,忌鐵器也。
金克木,肝乃木也。
一有金氣,肝則畏而不受。
蓋專治肝經之藥,非與群隊者比也。
肝受邪者,并皆治之。
睛痛者,加當歸。
決明益陰丸 治畏日惡火,沙澀難開,眵淚俱多,久病亦不痊者,并皆療之。
餘治同上。
羌活獨活(各五錢)黃連(酒制,一兩)防風(五錢)黃芩(一兩)歸尾(酒制)五味子(各五錢)石決明(,三錢)草決明(一兩)甘草(炙,五錢)黃柏知母(各一兩)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上方,以羌活、獨活升清陽為君;黃連去熱毒,當歸尾行血,五味子收斂為臣;石決明明目磨障,草決明益腎療盲,防風散滞祛風,黃芩去目中赤腫為佐;甘草協和諸藥,黃柏助腎水,知母瀉相火為使。
此蓋益水抑火之藥也。
内急外弛之病,并皆服之。
川芎行經散 治目中青,如物傷狀,重者白睛如血貫。
枳殼炙草(各六分)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獨活(各四分)川芎當歸(各六分)紅花(少許)柴胡(六分)茯苓(三分)蔓荊子羌活(各四分)桔梗(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熱服,食後。
上方,以枳殼、甘草和胃氣為君;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獨活療風邪,升胃氣為臣;川芎、當歸、紅花行滞血,柴胡去結氣,茯苓分利除濕為佐;蔓荊子、羌活引入太陽經,桔梗利五髒為使。
則胃脈調,小腸膀胱皆邪去凝行也。
見熱者,以消凝大丸子主之。
消凝大丸子 治證同上。
或有眵淚沙澀者,并皆療之。
川芎當歸(各七錢)防風荊芥羌活本薄荷(各半兩)桔梗甘草(炙,各七錢) 滑石石膏白術黃芩山栀(各一兩)連翹菊花(各七錢) 先将滑石、石膏另研,餘作細末,和勻,煉蜜為劑,每劑一兩,分八丸。
每服一丸,或二丸,茶湯嚼下。
上方,消凝滞藥也。
君以川芎、當歸,治血和血;臣以羌活、防風、荊芥、本、薄荷、桔梗,療風散邪,引入手足太陽經;佐以白術、甘草、滑石、石膏,調補胃虛,通洩滞氣,除足陽明經熱;使以黃芩、山栀、連翹、菊花,去熱除煩。
淫熱反克,風熱不制者,俱宜服也。
千金磁朱丸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二兩)辰砂(一兩)神曲(四兩)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醋淬七次,曬幹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三兩,與前藥和勻,更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飯湯下。
上方,以磁石辛鹹寒鎮墜腎經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鎮墜心經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實也,肝實則目明;神曲辛溫甘,化脾胃中宿食為佐,生用者,發其生氣,熟用者,斂其暴氣也,服藥後,俯視不見,仰視漸睹星月者,此其效也。
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久病累發者,服之則永不更作。
空心服此,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石斛夜光丸 治證上同。
天門冬(焙)人參茯苓(各二兩)五味(炒,半兩)幹菊花(七錢)麥門冬熟地黃(各一兩)菟絲子(酒浸)幹山藥枸杞(各七錢)牛膝(浸)杏仁(去皮尖,各七錢半)生地黃(一兩) 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炙草枳殼(麸炒)青葙子防風黃連(各半兩)草決明(八錢) 烏犀(鎊)羚羊角(鎊,各半兩) 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上方,羨補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
故君以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麥門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黃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苁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之療風治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生烏犀之散滞洩熱,
杏仁龍膽草泡散 治風上攻,赤癢。
龍膽草當歸尾黃連滑石(另研取末)杏仁(去皮尖)赤芍藥(各一錢) 以白沸湯泡頓蘸洗,冷熱任意,不拘時候。
又方,以龍膽草、黃連苦寒去熱毒為君,當歸尾行血,杏仁潤燥為佐,滑石甘寒洩氣,赤芍藥苦酸除癢為使。
惟風癢者可用。
柴胡複生湯 治紅赤羞明,淚多眵少,腦巅沉重,睛珠痛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翳陷下,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如縷如錐如鑿。
本川芎(各三分半)白芍藥(四分)蔓荊子羌活獨活白芷(各三分半)柴胡(六分) 炙草薄荷桔梗(各四分)五味子(二十粒)蒼術茯苓黃芩(各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以本、蔓荊子為君,升發陽氣也;川芎、白芍藥、羌活、獨活、白芷、柴胡為臣,和血補血療風,行厥陰經也;甘草、五味子為佐,為協諸藥斂藏氣也;薄荷、桔梗、蒼術、茯苓、黃芩為使,為清利除熱去濕,分上下,實脾胃二土,療目中赤腫也。
此病起自七情五賊、勞役饑飽,故使生意下陷,不能上升。
今主以群隊升發,輔以和血補血,導入本經,助以相協收斂,用以清利除熱,實脾胃,如此為治,理可推也。
睛珠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
當歸養榮湯 治睛珠痛甚不可忍。
餘治并同上。
防風白芷(各七分半)白芍藥熟地黃當歸川芎(各一錢)羌活(七分半)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熱服。
上方,以七情五賊、勞役饑飽重傷脾胃。
脾胃者,多血多氣之所。
脾胃受傷,則血亦病。
血養睛,睛珠屬腎,今生意已不升發,又複血虛不能養睛,故睛痛甚不可忍。
以防風升發生意,白芷解利,引入胃經為君;白芍藥止痛益氣,通血承接上下為臣;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佐;當歸、川芎。
行血補血,羌活除風,引入少陰經為使。
血為邪勝,睛珠痛者,及亡血過多之病,俱宜服也。
服此藥後,睛痛雖除,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減者,助陽活血湯主之。
黃炙草當歸(各五分)白芷蔓荊子(各四分)防風(五分)升麻柴胡(各七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
上方,以黃治虛勞,甘草補元氣為君;當歸和血補血為臣;白芷、蔓荊子、防風。
主療風升陽氣為佐;升麻導入足陽明足太陰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陰肝經為使。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
有熱者,兼服黃連羊肝丸。
黃連羊肝丸 治目中赤脈紅甚,眵多。
餘治同上。
黃連(一兩)白羯羊肝(一個) 先以黃連研為細末,将羊肝以竹刀刮下如糊,除去筋膜,入擂盆中,研細,入黃連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茶清湯下。
上方,以黃連除熱毒明目為君;以羊肝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
不用鐵與刀者,忌鐵器也。
金克木,肝乃木也。
一有金氣,肝則畏而不受。
蓋專治肝經之藥,非與群隊者比也。
肝受邪者,并皆治之。
睛痛者,加當歸。
決明益陰丸 治畏日惡火,沙澀難開,眵淚俱多,久病亦不痊者,并皆療之。
餘治同上。
羌活獨活(各五錢)黃連(酒制,一兩)防風(五錢)黃芩(一兩)歸尾(酒制)五味子(各五錢)石決明(,三錢)草決明(一兩)甘草(炙,五錢)黃柏知母(各一兩) 為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上方,以羌活、獨活升清陽為君;黃連去熱毒,當歸尾行血,五味子收斂為臣;石決明明目磨障,草決明益腎療盲,防風散滞祛風,黃芩去目中赤腫為佐;甘草協和諸藥,黃柏助腎水,知母瀉相火為使。
此蓋益水抑火之藥也。
内急外弛之病,并皆服之。
川芎行經散 治目中青,如物傷狀,重者白睛如血貫。
枳殼炙草(各六分)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獨活(各四分)川芎當歸(各六分)紅花(少許)柴胡(六分)茯苓(三分)蔓荊子羌活(各四分)桔梗(五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熱服,食後。
上方,以枳殼、甘草和胃氣為君;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獨活療風邪,升胃氣為臣;川芎、當歸、紅花行滞血,柴胡去結氣,茯苓分利除濕為佐;蔓荊子、羌活引入太陽經,桔梗利五髒為使。
則胃脈調,小腸膀胱皆邪去凝行也。
見熱者,以消凝大丸子主之。
消凝大丸子 治證同上。
或有眵淚沙澀者,并皆療之。
川芎當歸(各七錢)防風荊芥羌活本薄荷(各半兩)桔梗甘草(炙,各七錢) 滑石石膏白術黃芩山栀(各一兩)連翹菊花(各七錢) 先将滑石、石膏另研,餘作細末,和勻,煉蜜為劑,每劑一兩,分八丸。
每服一丸,或二丸,茶湯嚼下。
上方,消凝滞藥也。
君以川芎、當歸,治血和血;臣以羌活、防風、荊芥、本、薄荷、桔梗,療風散邪,引入手足太陽經;佐以白術、甘草、滑石、石膏,調補胃虛,通洩滞氣,除足陽明經熱;使以黃芩、山栀、連翹、菊花,去熱除煩。
淫熱反克,風熱不制者,俱宜服也。
千金磁朱丸 治神水寬大漸散,昏如霧露中行,漸睹空中有黑花,漸睹物成二體,久則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綠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針者,二兩)辰砂(一兩)神曲(四兩) 先以磁石置巨火中,醋淬七次,曬幹另研極細二兩,辰砂另研極細一兩,生神曲末三兩,與前藥和勻,更以神曲末一兩,水和作餅,煮浮為度,搜入前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一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飯湯下。
上方,以磁石辛鹹寒鎮墜腎經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鎮墜心經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實也,肝實則目明;神曲辛溫甘,化脾胃中宿食為佐,生用者,發其生氣,熟用者,斂其暴氣也,服藥後,俯視不見,仰視漸睹星月者,此其效也。
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久病累發者,服之則永不更作。
空心服此,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石斛夜光丸 治證上同。
天門冬(焙)人參茯苓(各二兩)五味(炒,半兩)幹菊花(七錢)麥門冬熟地黃(各一兩)菟絲子(酒浸)幹山藥枸杞(各七錢)牛膝(浸)杏仁(去皮尖,各七錢半)生地黃(一兩) 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炙草枳殼(麸炒)青葙子防風黃連(各半兩)草決明(八錢) 烏犀(鎊)羚羊角(鎊,各半兩) 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上方,羨補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
故君以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麥門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黃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苁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之療風治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生烏犀之散滞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