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解結明目也。
陰弱不能配陽之病,并宜服之。
此從則順之治法也。
益陰補氣丸 治證上同。
熟地黃(三兩)歸尾(酒制,半兩)牡丹皮五味子幹山藥(各五錢)茯苓澤瀉(各二錢半) 生地黃(酒制,炒,四兩)山茱萸柴胡(各半兩) 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水飛辰砂為衣。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上方,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也。
氣病血亦病也。
肝得血而後能視,又目為心之竅,心主血,故以熟地黃補血衰,當歸尾行血,牡丹皮治積血為君;茯苓和中益真氣,澤瀉除濕瀉邪氣,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臣;五味子補五髒,幹山藥平氣和胃為佐;山茱萸強陰益精通九竅,柴胡引入厥陰經為使。
蜜劑者,欲泥膈難下也;辰砂為衣者,為通于心也。
然必兼《千金》磁朱丸服之,庶易為效。
滋陰地黃丸 治證上同。
眵多者,并皆治之。
黃連(一兩)黃芩歸身(酒制,各半兩)生地黃(酒制,一兩半)熟地黃(半兩)五味子(三錢) 人參(二錢)天門冬(焙)炙草(各三錢)地骨皮(二錢)枳殼柴胡(各三錢) 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
每服百丸,食後茶湯下,日三服。
上方,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也。
以黃連、黃芩,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神水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
亡血過多之病,有熱者,亦宜服。
防風散結湯 治目上下睫隐起肉疣,用手法除病後服之。
防風羌活白芍藥歸尾(各五分)紅花蘇木(各少許)茯苓蒼術獨活前胡黃芩(各五分)炙草防己(各六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渣再煎。
上方,以防風、羌活,升發陽氣為君;白芍藥、當歸尾、紅花、蘇木,破凝行血為臣;茯苓瀉邪氣,蒼術去上濕,前胡利五髒,獨活除風邪,黃芩療熱滋化為佐;甘草和諸藥,防己行十二經為使。
病在上睫者,加黃連、柴胡,以其手少陰足厥陰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本、蔓荊子,以其手太陽受邪也。
竹葉瀉經湯 治眼目瘾澀,稍覺,視物微昏,内開竅如針,目痛,按之浸浸膿出。
柴胡栀子羌活升麻炙草(各五分)赤芍藥草決明茯苓車前子(各四分)黃芩六分)黃連大黃(各五分)青竹葉(一十片)澤瀉(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稍熱服。
上方,逆攻者也。
先以行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之藥為君,柴胡、羌活是也;二經生意,皆總于脾胃,以調足太陰足陽明之藥為臣,升麻、甘草是也;肝經多血,以通順血脈,除肝邪之藥,膀胱經多濕,以利小便,除膀胱濕之藥為佐,赤芍藥、草決明、澤瀉、茯苓、車前子是也;總破其積熱者,必攻必開,必利必除之藥為使,栀子、黃芩、黃連、大黃、竹葉是也。
蜜劑解毒丸 治證上同。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山栀(十兩,末)石蜜(煉,一斤)大黃(五兩,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上方,以甘潤治燥為君,為燥為熱之原也;山栀子微苦寒治煩為臣,為煩為熱所産也;石蜜甘平溫,安五髒為佐,為其解毒除邪也;大黃苦寒,性走不守,瀉諸實熱為使,為攻其積,不令其重疊不解也。
決明夜靈散 治目至夜則昏,雖有燈月,亦不能視。
石決明(另研)夜明沙(另研,各二錢)豬肝(一兩,生用,不食豬者,以白羯羊肝代之) 二藥末和勻,以竹刀切肝作二片,以上藥鋪于一片肝上,以一片合之,用麻皮纏定,勿令藥得洩出,淘米泔水一大碗,貯沙罐内,不犯鐵器,入肝藥于中,煮至小半碗,臨睡,連肝藥汁服之。
上方,以決明鎮腎經益精為君;夜明沙升陽主夜明為臣;米泔水主脾胃為佐;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
沖和養胃湯 治内障初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淡綠色,次則視岐,睹一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
柴胡(七錢)人參當歸(酒浸,各一兩)五味子(二錢)白芍藥(六錢)白茯苓(三錢)羌活(一兩半)炙草(一兩)防風(半兩)黃(一兩半)白術升麻葛根(各一兩)幹生姜(一錢) 每服六錢,水三盞,煎至二盞,入黃芩、黃連各一錢,再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上方,因肝木不平,内挾心火,故以柴胡平肝,人參開心,黃連瀉心火為君;酒制當歸榮百脈,五味斂百脈之沸,心包絡主血,白芍藥順血脈、散惡血為臣;白茯苓瀉膀胱之濕,羌活清利小腸之邪,甘草補三焦,防風升膽之降為佐;陰陽皆總于脾胃,黃補脾胃,白術健脾胃,升麻、葛根行脾胃之經,黃芩退壯火,幹生姜入壯火為導為使。
此方逆攻、從順、反異、正宜俱備。
益氣聰明湯 治證上同。
并治耳聾耳鳴。
黃人參(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炙,五分)升麻(七錢半)葛根(三錢)蔓荊子(一錢半)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睡熱服,五更再煎服。
上方,以黃、人參之甘溫,治虛勞為君;甘草之甘平,承接和協,升麻之苦平微寒,行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之經為臣;葛根之甘平,蔓荊子之辛溫,皆能升發為佐;芍藥之酸微寒,補中焦,順血脈,黃柏之苦寒,治腎水膀胱之不足為使。
酒制又炒者,因熱用也。
或有熱,可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倍加之,加多則不效,脾胃虛者去之。
熱倍此者,瀉熱黃連湯主之。
瀉熱黃連湯 治内障,症同上,有眵淚。
黃芩(酒炒)黃連(酒洗)柴胡(酒炒)生地黃(酒洗,各一兩)升麻(半兩)龍膽草(三錢),為反助陰也。
上方,治主治客之劑也。
治主者,升麻主脾胃,柴胡行肝經為君;生地黃涼血為臣,為陽明太陰厥陰多血故也。
治客者,黃連、黃芩,皆療濕熱為佐;龍膽草專除眼中諸疾為使,為諸濕熱俱從外來為客也。
還陰救苦湯 治目久病,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黑白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視物不明,昏如霧露中,睛白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口幹舌苦,眵多羞澀,上焦應有熱邪。
升麻蒼術甘草(炙)柴胡防風羌活(各半兩)細辛(二錢)本(四錢)川芎(一兩) 桔梗(半兩)紅花(一錢)歸尾(七錢)黃連黃芩黃柏知母生地黃連翹(各半兩)龍膽草(三錢)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上方,以升麻、蒼術、甘草,諸主元氣為君,為損者溫之也;以防風、柴胡、羌活、細辛、本,諸升陽化滞為臣,為結者散之也;以川芎、桔梗、紅花、當歸尾,諸補行血脈為佐,為留者行之也;以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連翹、生地黃、龍膽草,諸去除熱邪為使,為客者除之也。
奇經客邪之病,強陽搏實陰之病,服此亦具驗。
菊花決明散 治症上同
陰弱不能配陽之病,并宜服之。
此從則順之治法也。
益陰補氣丸 治證上同。
熟地黃(三兩)歸尾(酒制,半兩)牡丹皮五味子幹山藥(各五錢)茯苓澤瀉(各二錢半) 生地黃(酒制,炒,四兩)山茱萸柴胡(各半兩) 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水飛辰砂為衣。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上方,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也。
氣病血亦病也。
肝得血而後能視,又目為心之竅,心主血,故以熟地黃補血衰,當歸尾行血,牡丹皮治積血為君;茯苓和中益真氣,澤瀉除濕瀉邪氣,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臣;五味子補五髒,幹山藥平氣和胃為佐;山茱萸強陰益精通九竅,柴胡引入厥陰經為使。
蜜劑者,欲泥膈難下也;辰砂為衣者,為通于心也。
然必兼《千金》磁朱丸服之,庶易為效。
滋陰地黃丸 治證上同。
眵多者,并皆治之。
黃連(一兩)黃芩歸身(酒制,各半兩)生地黃(酒制,一兩半)熟地黃(半兩)五味子(三錢) 人參(二錢)天門冬(焙)炙草(各三錢)地骨皮(二錢)枳殼柴胡(各三錢) 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
每服百丸,食後茶湯下,日三服。
上方,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也。
以黃連、黃芩,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神水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
亡血過多之病,有熱者,亦宜服。
防風散結湯 治目上下睫隐起肉疣,用手法除病後服之。
防風羌活白芍藥歸尾(各五分)紅花蘇木(各少許)茯苓蒼術獨活前胡黃芩(各五分)炙草防己(各六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渣再煎。
上方,以防風、羌活,升發陽氣為君;白芍藥、當歸尾、紅花、蘇木,破凝行血為臣;茯苓瀉邪氣,蒼術去上濕,前胡利五髒,獨活除風邪,黃芩療熱滋化為佐;甘草和諸藥,防己行十二經為使。
病在上睫者,加黃連、柴胡,以其手少陰足厥陰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本、蔓荊子,以其手太陽受邪也。
竹葉瀉經湯 治眼目瘾澀,稍覺,視物微昏,内開竅如針,目痛,按之浸浸膿出。
柴胡栀子羌活升麻炙草(各五分)赤芍藥草決明茯苓車前子(各四分)黃芩六分)黃連大黃(各五分)青竹葉(一十片)澤瀉(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稍熱服。
上方,逆攻者也。
先以行足厥陰肝足太陽膀胱之藥為君,柴胡、羌活是也;二經生意,皆總于脾胃,以調足太陰足陽明之藥為臣,升麻、甘草是也;肝經多血,以通順血脈,除肝邪之藥,膀胱經多濕,以利小便,除膀胱濕之藥為佐,赤芍藥、草決明、澤瀉、茯苓、車前子是也;總破其積熱者,必攻必開,必利必除之藥為使,栀子、黃芩、黃連、大黃、竹葉是也。
蜜劑解毒丸 治證上同。
杏仁(去皮尖,二兩,另研)山栀(十兩,末)石蜜(煉,一斤)大黃(五兩,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加至百丸,茶湯下。
上方,以甘潤治燥為君,為燥為熱之原也;山栀子微苦寒治煩為臣,為煩為熱所産也;石蜜甘平溫,安五髒為佐,為其解毒除邪也;大黃苦寒,性走不守,瀉諸實熱為使,為攻其積,不令其重疊不解也。
決明夜靈散 治目至夜則昏,雖有燈月,亦不能視。
石決明(另研)夜明沙(另研,各二錢)豬肝(一兩,生用,不食豬者,以白羯羊肝代之) 二藥末和勻,以竹刀切肝作二片,以上藥鋪于一片肝上,以一片合之,用麻皮纏定,勿令藥得洩出,淘米泔水一大碗,貯沙罐内,不犯鐵器,入肝藥于中,煮至小半碗,臨睡,連肝藥汁服之。
上方,以決明鎮腎經益精為君;夜明沙升陽主夜明為臣;米泔水主脾胃為佐;肝與肝合,引入肝經為使。
沖和養胃湯 治内障初起,視覺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變淡綠色,次則視岐,睹一成二,神水變淡白色,久則不睹,神水變純白色。
柴胡(七錢)人參當歸(酒浸,各一兩)五味子(二錢)白芍藥(六錢)白茯苓(三錢)羌活(一兩半)炙草(一兩)防風(半兩)黃(一兩半)白術升麻葛根(各一兩)幹生姜(一錢) 每服六錢,水三盞,煎至二盞,入黃芩、黃連各一錢,再煎至一盞,去滓,稍熱,食後服。
上方,因肝木不平,内挾心火,故以柴胡平肝,人參開心,黃連瀉心火為君;酒制當歸榮百脈,五味斂百脈之沸,心包絡主血,白芍藥順血脈、散惡血為臣;白茯苓瀉膀胱之濕,羌活清利小腸之邪,甘草補三焦,防風升膽之降為佐;陰陽皆總于脾胃,黃補脾胃,白術健脾胃,升麻、葛根行脾胃之經,黃芩退壯火,幹生姜入壯火為導為使。
此方逆攻、從順、反異、正宜俱備。
益氣聰明湯 治證上同。
并治耳聾耳鳴。
黃人參(各一錢二分半)甘草(炙,五分)升麻(七錢半)葛根(三錢)蔓荊子(一錢半)芍藥黃柏(酒炒,各一錢) 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臨睡熱服,五更再煎服。
上方,以黃、人參之甘溫,治虛勞為君;甘草之甘平,承接和協,升麻之苦平微寒,行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之經為臣;葛根之甘平,蔓荊子之辛溫,皆能升發為佐;芍藥之酸微寒,補中焦,順血脈,黃柏之苦寒,治腎水膀胱之不足為使。
酒制又炒者,因熱用也。
或有熱,可漸加黃柏,春夏加之,盛暑倍加之,加多則不效,脾胃虛者去之。
熱倍此者,瀉熱黃連湯主之。
瀉熱黃連湯 治内障,症同上,有眵淚。
黃芩(酒炒)黃連(酒洗)柴胡(酒炒)生地黃(酒洗,各一兩)升麻(半兩)龍膽草(三錢),為反助陰也。
上方,治主治客之劑也。
治主者,升麻主脾胃,柴胡行肝經為君;生地黃涼血為臣,為陽明太陰厥陰多血故也。
治客者,黃連、黃芩,皆療濕熱為佐;龍膽草專除眼中諸疾為使,為諸濕熱俱從外來為客也。
還陰救苦湯 治目久病,白睛微變青色,黑睛稍帶白色,黑白之間,赤環如帶,謂之抱輪紅,視物不明,昏如霧露中,睛白高低不平,其色如死,甚不光澤,口幹舌苦,眵多羞澀,上焦應有熱邪。
升麻蒼術甘草(炙)柴胡防風羌活(各半兩)細辛(二錢)本(四錢)川芎(一兩) 桔梗(半兩)紅花(一錢)歸尾(七錢)黃連黃芩黃柏知母生地黃連翹(各半兩)龍膽草(三錢)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上方,以升麻、蒼術、甘草,諸主元氣為君,為損者溫之也;以防風、柴胡、羌活、細辛、本,諸升陽化滞為臣,為結者散之也;以川芎、桔梗、紅花、當歸尾,諸補行血脈為佐,為留者行之也;以黃連、黃芩、黃柏、知母、連翹、生地黃、龍膽草,諸去除熱邪為使,為客者除之也。
奇經客邪之病,強陽搏實陰之病,服此亦具驗。
菊花決明散 治症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