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淫熱反克之病
膏粱之變,滋味過也;氣血俱盛,禀受濃也;亢陽上炎,陰不濟也;邪入經絡,内無禦也。
因生而化,因化而熱,熱為火,火性炎上。
足厥陰肝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勝,禍發反克,而肝開竅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
其病眵多緊澀,赤脈貫睛,髒腑秘結者為重。
重者,芍藥清肝散主之,通氣利中丸主之。
眵多緊澀,赤脈貫睛,髒腑不秘結者為輕。
輕者,減大黃、芒硝,芍藥清肝散主之,黃連天花粉丸主之。
火盛,服通氣利中丸。
目眶爛者,内服上藥,外以黃連爐甘石散收其爛處,兼以點眼春雪膏、龍腦黃連膏、鼻碧雲散攻其淫熱,此治淫熱反克之法也。
非膏粱之變,非氣血俱盛,非亢陽上炎,非邪入經絡,毋用此也。
用此則寒涼傷胃,生意不上升,反為所害,病豈不治而已也。
噫,審諸。
卷之上 風熱不制之病 風動物而生于熱,譬以烈火焰而必吹,此物類感召而不能違間者也。
因熱而召,是為外來,久熱不散,感而自生,是為内發。
内外為邪,惟病則一,淫熱之禍,條已如前。
益以風邪,害豈纖止,風加頭痛,風加鼻塞,風加腫脹,風加涕淚,風加腦巅沉重,風加眉骨酸疼,有一于此,羌活勝風湯主之。
風加癢,則以杏仁、龍膽草,泡散洗之。
病者有此數證,或不服藥,或誤服藥,翳必随之而生。
翳如雲霧,翳如絲縷,翳如秤星。
翳如秤星者,或一點,或三四點,而至數十點。
翳如螺蓋者,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極而至也,為服寒涼藥過多,脾胃受傷,生意不能上升,漸而至也。
然必要明經絡,庶能應手。
翳凡自内而出,為手太陽、足太陽受邪,治在小腸、膀胱經,加蔓荊子、蒼術,羌活勝風湯主之。
自銳客主人而入者,為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受邪,治在膽與三焦、小腸經,加龍膽草、本,少加人參,羌活勝風湯主之。
自目系而下者,為足厥陰、手少陰受邪,治在肝經、心經,加黃連,倍加柴胡,羌活勝風湯主之。
自抵過而上者,為手太陽受邪,治在小腸經,加木通、五味子,羌活勝風湯主之。
熱甚者,兼用治淫熱之藥。
鼻碧雲散俱治以上之證,大抵如開鍋蓋法,之随效,然力少而銳,宜不時用之以聚其力。
雖然始者易而久者難,漸複而複,漸複而又複可也。
急于複者則不治。
今世醫用磨翳藥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
噫!翳猶瘡也,奚斯愈乎。
庸者用此,非徒無益,增害猶甚。
愚者受此,欣然而不悟,可歎也哉!故置風熱不制之病治法。
卷之上 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宜時,則萬物俱生;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不宜時,則萬物俱死。
故曰:生于四時,死于四時。
又曰:人有五髒,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
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中節,則九竅俱生;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不中節,則九竅俱死。
故曰:生于五藏,死于五髒。
目,竅之一也。
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泉沙之深,至于鑒無窮為有窮,而有窮又不能為窮,反而聚之。
則乍張乍斂,乍動乍靜,為一泓一點之微者,豈力為強緻而能此乎!是皆生生自然之道也。
或因七情内傷,五賊外攘,饑飽不節,勞役異常。
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
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饑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緻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其病紅赤睛珠痛,痛如針刺,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生翳,皆成陷下。
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證有印此者,柴胡複生湯主之,黃連羊肝丸主之。
痛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助陽活血湯主之,加減地黃丸主之,決明益陰丸主之,加當歸、黃連羊肝丸主之,龍腦黃連膏主之。
以上數方,皆群隊升發陽氣之藥。
其中有用黃連、黃芩之類者,去五賊也。
鼻碧雲散,亦可見用。
最忌大黃、芒硝、牽牛、石膏、栀子之劑,犯所忌,則病愈厲。
卷之上 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 血陰物,類地之水泉,性本靜。
行,其勢也。
行為陽,是陰中之陽,乃坎中有火之象。
陰外陽内,故行也。
純陰,故不行也。
不行則凝,凝則經絡不通。
經曰:足陽明胃之脈,常多氣多血。
又曰:足陽明胃之脈,常生氣生血。
手太陽小腸之脈,斜絡于目。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于目内。
二經皆多血少氣,血病不行,血多易凝。
《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五味淫則傷胃,胃傷血病,是為五味之邪,從本生也。
又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遇寒則阻其化。
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因生而化,因化而熱,熱為火,火性炎上。
足厥陰肝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勝,禍發反克,而肝開竅于目,故肝受克,而目亦受病也。
其病眵多緊澀,赤脈貫睛,髒腑秘結者為重。
重者,芍藥清肝散主之,通氣利中丸主之。
眵多緊澀,赤脈貫睛,髒腑不秘結者為輕。
輕者,減大黃、芒硝,芍藥清肝散主之,黃連天花粉丸主之。
火盛,服通氣利中丸。
目眶爛者,内服上藥,外以黃連爐甘石散收其爛處,兼以點眼春雪膏、龍腦黃連膏、鼻碧雲散攻其淫熱,此治淫熱反克之法也。
非膏粱之變,非氣血俱盛,非亢陽上炎,非邪入經絡,毋用此也。
用此則寒涼傷胃,生意不上升,反為所害,病豈不治而已也。
噫,審諸。
卷之上 風熱不制之病 風動物而生于熱,譬以烈火焰而必吹,此物類感召而不能違間者也。
因熱而召,是為外來,久熱不散,感而自生,是為内發。
内外為邪,惟病則一,淫熱之禍,條已如前。
益以風邪,害豈纖止,風加頭痛,風加鼻塞,風加腫脹,風加涕淚,風加腦巅沉重,風加眉骨酸疼,有一于此,羌活勝風湯主之。
風加癢,則以杏仁、龍膽草,泡散洗之。
病者有此數證,或不服藥,或誤服藥,翳必随之而生。
翳如雲霧,翳如絲縷,翳如秤星。
翳如秤星者,或一點,或三四點,而至數十點。
翳如螺蓋者,為病久不去,治不如法,至極而至也,為服寒涼藥過多,脾胃受傷,生意不能上升,漸而至也。
然必要明經絡,庶能應手。
翳凡自内而出,為手太陽、足太陽受邪,治在小腸、膀胱經,加蔓荊子、蒼術,羌活勝風湯主之。
自銳客主人而入者,為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受邪,治在膽與三焦、小腸經,加龍膽草、本,少加人參,羌活勝風湯主之。
自目系而下者,為足厥陰、手少陰受邪,治在肝經、心經,加黃連,倍加柴胡,羌活勝風湯主之。
自抵過而上者,為手太陽受邪,治在小腸經,加木通、五味子,羌活勝風湯主之。
熱甚者,兼用治淫熱之藥。
鼻碧雲散俱治以上之證,大抵如開鍋蓋法,之随效,然力少而銳,宜不時用之以聚其力。
雖然始者易而久者難,漸複而複,漸複而又複可也。
急于複者則不治。
今世醫用磨翳藥者有之,用手法揭翳者有之。
噫!翳猶瘡也,奚斯愈乎。
庸者用此,非徒無益,增害猶甚。
愚者受此,欣然而不悟,可歎也哉!故置風熱不制之病治法。
卷之上 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有四時,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宜時,則萬物俱生;寒暑燥濕風之發耶,發而皆不宜時,則萬物俱死。
故曰:生于四時,死于四時。
又曰:人有五髒,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
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中節,則九竅俱生;喜怒憂悲恐之發耶,發而皆不中節,則九竅俱死。
故曰:生于五藏,死于五髒。
目,竅之一也。
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泉沙之深,至于鑒無窮為有窮,而有窮又不能為窮,反而聚之。
則乍張乍斂,乍動乍靜,為一泓一點之微者,豈力為強緻而能此乎!是皆生生自然之道也。
或因七情内傷,五賊外攘,饑飽不節,勞役異常。
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
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饑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緻其病,曰七情五賊勞役饑飽之病。
其病紅赤睛珠痛,痛如針刺,應太陽,眼睫無力,常欲垂閉,不敢久視,久視則酸疼,生翳,皆成陷下。
所陷者,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如點,或如縷,或如錐,或如鑿,證有印此者,柴胡複生湯主之,黃連羊肝丸主之。
痛睛甚者,當歸養榮湯主之,助陽活血湯主之,加減地黃丸主之,決明益陰丸主之,加當歸、黃連羊肝丸主之,龍腦黃連膏主之。
以上數方,皆群隊升發陽氣之藥。
其中有用黃連、黃芩之類者,去五賊也。
鼻碧雲散,亦可見用。
最忌大黃、芒硝、牽牛、石膏、栀子之劑,犯所忌,則病愈厲。
卷之上 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 血陰物,類地之水泉,性本靜。
行,其勢也。
行為陽,是陰中之陽,乃坎中有火之象。
陰外陽内,故行也。
純陰,故不行也。
不行則凝,凝則經絡不通。
經曰:足陽明胃之脈,常多氣多血。
又曰:足陽明胃之脈,常生氣生血。
手太陽小腸之脈,斜絡于目。
足太陽膀胱之脈,起于目内。
二經皆多血少氣,血病不行,血多易凝。
《靈蘭秘典論》曰: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五味淫則傷胃,胃傷血病,是為五味之邪,從本生也。
又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遇寒則阻其化。
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