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下

關燈
至一盞,去滓,大熱服。

     上方,以熟地黃補腎水為君,黑睛為腎之子,此虛則補其母也;以當歸補血,為目為血所養,今傷則血病,白芍藥補血又補氣,為血病氣亦病也,為臣;川芎治血虛頭痛,本通血去頭風為佐;前胡、防風,通療風邪,俾不凝留為使。

    兼治亡血過多之病。

    傷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陰有隙也,加黃連療之。

    傷于者,病自抵過而上;傷于耳者,病自銳而入,以其手太陽有隙也,加柴胡療之。

    傷于額交颠耳上角及腦者,病自内而出,以其足太陽有隙也,加蒼術療之。

    傷于耳後、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斜下;傷于頰者,病自銳而入,以其足少陽有隙也,加龍膽草療之。

    傷于額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足厥陰有隙也,加五味子療之。

    凡傷甚者,從權倍加大黃,瀉其敗血。

    眵多淚多,羞澀赤腫者,加黃芩療之。

     加減地黃丸 治症上同。

     生地黃熟地黃(各半斤)牛膝當歸(各三兩)枳殼(二兩)杏仁羌活防風(各一兩)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淡鹽湯亦可。

     上方,以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夫腎水不足者,相火必盛,故生熟地黃退相火也;牛膝逐敗血,當歸益新血為臣;麸炒枳殼和胃氣,謂胃為多血生血之所,是補其原,杏仁潤燥,謂血少生燥為佐;羌活、防風,俱升發清利,大除風邪,為七情五賊、饑飽勞役之病。

    睛痛者,與當歸養榮湯兼服;傷寒愈後之病,及血少血虛血亡之病,俱宜服也。

     人參補陽湯 治傷寒餘邪不散,上走空竅,其病隐澀赤脹,生翳羞明,頭痛骨痛。

     羌活獨活(各六分)白芍藥生地黃澤瀉(各三分)人參白術茯苓黃炙草當歸(各四分)柴胡防風(各五分)熟地黃(酒洗,炒,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上方,分利陰陽、升降上下之藥也。

    羌活、獨活為君者,導陽之升也;茯苓、澤瀉為臣者,導陰之降也;人參、白術,大補脾胃,内盛則邪自不容,黃、防風,大實皮毛,外密則邪自不入,為之佐也;當歸、熟地黃俱生血,謂目得血而能視,生地黃補腎水,謂神水屬腎,白芍藥理氣,柴胡行經,甘草和百藥,為之使也。

     抑陽酒連散 治神水緊小,漸如菜子許,及神水外圍,相類蟲蝕者,然皆能睹物不昏,微有羞澀之證。

     生地黃獨活黃柏防風知母(各三分)蔓荊子前胡羌活白芷生草(各四分) 黃芩(酒制)寒水石栀子黃連(酒制,各五分)防己(三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大熱服。

     上方,抑陽緩陰之藥也。

    以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君;獨活、黃柏、知母,俱益腎水為臣;蔓荊子、羌活、防風、白芷,群隊升陽之藥為佐者,謂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黃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黃連,不走之藥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

    諸用酒制者,為引導也。

     當歸補血湯 治男子衄血便血,婦人産後崩漏,亡血過多,緻睛珠疼痛,不能視物,羞明酸澀,眼睫無力,眉骨太陽,俱各酸痛。

     熟地黃當歸(各六分)川芎牛膝白芍藥炙草白術防風(各五分)生地黃天門冬(各四分) 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惡心不進食者,加生姜煎。

     上方專補血,故以當歸、熟地黃為君;川芎、牛膝、白芍藥為臣,以其祛風續絕定痛而通補血也;甘草、白術,大和胃氣,用以為佐;防風升發,生地黃補腎,天門冬治血熱,謂血亡生風燥,故以為使。

     羚羊角散 治小兒斑疹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淚俱多,紅赤腫閉。

     羚羊角(鎊)黃芩黃草決明車前子升麻防風大黃芒硝(各等分) 作一服,水一盞,煎半盞,去滓,稍熱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為君;升麻補足太陰以實内,逐其毒也,黃補手太陰以實外,禦其邪也,為臣;防風升清陽,車前子瀉濁陰為佐;草決明療赤痛淚出,黃芩、大黃、芒硝,用以攻其固熱為使。

    然大黃、芒硝乃大苦寒之藥,智者當量其虛實,以為加減。

    未滿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

    消毒化斑湯主之。

     消毒化斑湯 治小兒斑疹,未滿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

    餘症上同。

     羌活(五分)本(二分)細辛(一分)黃連(三分)黃芩(一分)酒芩(二分)酒黃柏(三分) 生地黃(二分)麻黃(五分)升麻(五分)白術(一分)蒼術(二分)生甘草(一分)吳茱萸(半分)陳皮(二分)紅花(半分)蘇木(一分)當歸(三分)連翹(三分)防風(五分)川芎(二分)葛根(一分)柴胡(二分) 上方,功非獨能于目,蓋專于斑者而置也。

    今以治斑之劑治目者,以其毒尚熾盛,又傍害于目也。

    夫斑疹之發,初則膀胱壬水克小腸丙火,羌活、本,乃治足太陽之藥,次則腎經癸水又克心火,細辛主少陰之藥,故為君;終則二火熾盛,反制寒水,故用黃連、黃芩、黃柏以療二火,酒制者,反治也,生地黃益腎水,故為臣;麻黃、防風、川芎。

    升發陽氣、祛諸風邪,葛根、柴胡。

    解利邪毒,升麻散諸郁結,白術、蒼術。

    除濕和胃,生甘草大退諸熱,故為佐;氣不得上下,吳茱萸、陳皮通之,血不得流行,蘇木、紅花順之,當歸愈惡瘡,連翹除客熱,故為使。

    此方君臣佐使,逆從反正,用藥治法俱備,通造化明藥性者能知也。

    如未見斑疹之前,小兒耳尖冷,呵欠,睡中驚,嚏噴,眼澀,知其必出斑者,急以此藥投之。

    甚者則稀,稀者立已,已後無二出之患。

     茯苓燥濕湯 治小兒易饑而渴,瘦瘠,腹脹下利,作HTHT聲,目病生翳,睫閉不開,眵淚如糊,久而膿流,俗謂之疳毒眼。

     甘草(炙,二分)人參(一分)柴胡(四分)白術(二分)枳殼(麸炒,二分)蒼術(三分)茯苓(二分)澤瀉(一分半)前胡(三分)川芎(三分半)薄荷葉(二分)羌活(三分半)獨活(三分)蔓荊子(二分) 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

     上方,為小兒寒暑飲食不調而釀成此症。

    夫寒暑飲食不節,皆能傷動脾胃,脾胃陰陽之會元也。

    故清陽下而不升,濁陰上而不降。

    今以白術、人參,先補脾胃為君;柴胡、甘草、枳殼,輔上藥補脾胃為臣;蒼術燥濕,茯苓、澤瀉導濁陰下降為佐;然後以羌活、獨活、防風、蔓荊子、前胡、川芎、薄荷諸主風藥以勝濕,引清陽上升為使。

    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升麻龍膽草飲子 治小兒疳眼,流膿生翳,濕熱為病。

     升麻(二錢)羌活(三錢)麻黃(一錢半)炙草谷精草蛇蛻(各半錢)龍膽草(三錢)川郁金半錢)黃芩(炒,一錢)青蛤粉(三錢) 為細末。

    每服二錢,熱茶清濃調服。

     上方君以升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也;臣以羌活、麻黃,風能勝濕也;佐以甘草,承和上下,谷精草明目退翳,蛇蛻主小兒驚疳等疾;使以青蛤粉,治疳止利,川郁金破血,龍膽草療眼中諸疾,黃芩除上熱,目内赤腫,火炒者妙,龍膽草性已苦寒,恐重之,則又過于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