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噎膈門
關燈
小
中
大
酸石榴皮(一枚)龍骨(過。
水飛)甘草(炙)烏藥(炒。
各一錢)炮姜(六分) 黃連(姜汁炒黑)黃芩(各七分) 上九味。
加粳米一撮。
水煎。
分溫三服。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匮)治挾熱利下膿血。
及産後利不止。
白頭翁黃連(炒黑)黃柏(炒黑)秦皮甘草(炙。
各錢半)阿膠(三錢) 上六味。
先煮上五味。
去滓納膠烊盡。
溫分三服。
千金桃花丸治冷痢。
臍下攪痛。
幹姜赤石脂(。
等分) 上二味。
蜜丸。
豌豆大。
服十丸。
日三服。
加至二十丸。
大桃花湯(千金)治下痢久脫虛冷。
白滞腹痛。
赤石脂幹姜當歸龍骨()牡蛎(,各六錢)附子(炮,四錢)芍藥(炒) 白術人參(各三錢)甘草(炙。
二錢) 上十味。
水煎。
分三服。
膿稠。
加濃樸。
嘔。
加橘皮。
千金濃樸湯治二三年熱痢不止。
濃樸幹姜阿膠(各四錢)黃連(六錢)石榴皮艾葉(各五錢) 上六味。
水煎。
日再服。
千金椒艾丸治久痢完谷不化。
肌肉消盡。
蜀椒(三百粒)烏梅(二百個)熟艾(一斤)幹姜(三兩)赤石脂(飛。
二兩) 上五味。
椒、姜、艾下篩。
入石脂淨末。
梅着米下蒸熟去核。
合搗蜜和丸。
梧子大。
服十丸。
日三服。
不應。
加至二十丸。
不瘥。
加黃連。
三奇散治痢後下重。
枳殼(生。
一兩)黃(二兩)防風(一兩) 為散。
每服二錢。
米飲調服。
茜根丸治毒痢下血如雞肝。
心煩腹痛。
蠱注下血。
茜根升麻犀角地榆當歸黃連枳殼白芍(等分) 為細末。
醋煮紅曲丸。
如梧子。
空心米飲下七十丸。
外台黃芩湯治幹嘔下利。
黃芩人參幹姜(各一兩)桂枝(三錢)大棗(十二枚。
擘)半夏(二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
阿膠艾葉酸石榴皮(各一兩) 上三味。
水煮去滓。
納膠令烊盡。
分三服。
欲痢辄先心痛腹脹滿。
日夜五六十行者。
加黃柏、黃連各一兩。
防己、幹姜各半兩。
附子一枚。
曲半兩。
蜜丸。
梧子大。
飲服二十丸。
日三。
漸加至三四十丸。
伏龍肝湯丸治胎前下痢。
産後不止。
及元氣大虛。
于積小腹結痛。
不勝攻擊者。
炮黑楂肉(一兩)熬枯黑糖(二兩) 上二味。
一半為丸。
一半為末。
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
煎末二錢。
送前丸二錢。
日三夜二服。
一晝夜令盡。
氣虛。
加人參二三錢以駕馭之。
虛熱。
加炮姜、肉桂、茯苓、甘草。
兼感風寒。
加蔥白、香豉。
膈氣不舒。
磨沉香汁數匙調服。
黃連犀角散治狐惑。
肛門生蟲。
犀角(鎊。
一兩)黃連(五錢)木香(錢半)烏梅(十個) 為散。
每服二錢。
水煎和滓。
日再服。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小承氣湯(方祖)栀子豉湯(方祖)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 黃芩芍藥湯(桂枝湯下)香連丸(佐金丸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 理中湯(方祖)大黃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瀉下)枳術丸(方祖)胃風湯(四君子湯下) 神術湯(濕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升陽除濕湯(平胃散下)二陳湯(方祖)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 倉廪湯(小柴胡湯下)駐車丸(方祖)阿膠丸(駐車丸下)歸連丸(駐車丸下)阿膠梅連丸(駐車丸下) 千金黃連湯(駐車丸下)黃連阿膠湯(傷寒門)錢氏白術散(四君子湯下)五苓散(方祖)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烏梅丸(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戊己丸(佐金丸下) 四物湯(方祖) 獨參湯(保元湯下)四逆湯(方祖)參附湯(術附湯下)吳茱萸湯(嘔吐哕門)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半夏瀉心湯下)甘草幹姜湯(理中湯下)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 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大防風湯(四君子湯下)橘皮幹姜湯(七氣湯下)小柴胡湯(方祖)豬苓湯(五苓散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保元湯(方祖) 卷十四 痢門 大小便不通 二陳湯(方祖)涼膈散(方祖)小承氣湯(方祖)三白散(水腫門)導痰湯(二陳湯下) 滾痰丸(痰飲門)控涎丹(十棗湯下)理中湯(方祖)五苓散(方祖)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痢門 大便不通 麻仁丸(燥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潤腸丸(燥門)降氣散(氣門)四磨湯(氣門) 六磨湯(氣門)半硫丸(金液丹下)四順清涼飲(燥門)通幽湯(燥門)固本丸(二冬膏下) 蜜煎導(燥門) 卷十四 痢門 小便不通 黃芩清肺飲(栀子豉湯下)滋腎丸(大補丸下)導赤散(暑門)五苓散(方祖)益元散(方祖) 二陳湯(方祖)生脈散(方祖)四磨湯(氣門)六磨湯(氣門)代抵當丸(抵當湯下) 金匮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淋門 栝蒌瞿麥丸(金匮)治小便不利。
有水氣。
口渴腹中冷。
栝蒌根(二兩)茯苓薯蓣(各二兩)瞿麥穗(一兩)附子(一枚。
炮) 上五味。
為末。
煉白蜜丸。
梧子大。
飲服三十丸。
日三服。
不知。
增。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加味葵子茯苓散治石淋。
水道澀痛。
葵子(三兩)茯苓滑石(各一兩)芒硝(半兩)甘草(生)肉桂(各二錢半) 上杵為散。
飲服方寸匙。
日三服。
小便利則愈。
此金匮葵子茯苓散加後四味也。
生附子散治冷淋小便秘澀。
數起不通。
竅中疼痛。
憎寒凜凜。
或飲水過多所緻。
附子(去皮臍。
生用)滑石(各半兩)瞿麥半夏(湯泡七次)木通(各七錢半) 為散。
每服三錢。
姜七片。
燈心二十莖。
水煎。
入鹽半匙。
空心冷服。
參苓琥珀散治小便淋澀。
莖中痛引脅下。
人參延胡索(各五錢)丹皮(一作柴胡)茯苓(各四錢)川楝子(煨。
去皮核) 琥珀(各二錢)澤瀉當歸梢甘草梢(生。
各三錢) 為散。
每服四錢。
長流水煎。
去滓熱服。
日進二服。
蒲灰散(益元散下)滑石白魚散(益元散下)茯苓戎鹽湯(五苓散下)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豬苓湯(五苓散下) 紫雪(火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沉香降氣散(氣門) 四磨湯(氣門)聚精丸(虛損門)金匮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導赤散(暑門) 滋腎丸(大補丸下)辰砂益元散(益元散下)生料鹿茸丸(虛損門)腎瀝湯(痹門)茯苓丸(痹門) 巴戟丸(痹門)五苓散(方祖)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生脈散(方祖)歸脾湯(保元湯下)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黃芩清肺飲(栀子豉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小便不禁門 固脬丸治虛寒。
小便不禁。
菟絲子(酒浸一宿。
煮爛搗絲作餅。
焙幹。
二兩)茴香(去子。
一兩)附子(炮)桑螵蛸(破開。
酥炙)戎鹽(各半兩) 為末。
幹山藥末糊丸。
梧子大。
空心酒下五十丸。
加減桑螵蛸散治陽氣虛弱。
小便頻數。
或遺溺。
桑螵蛸(三十枚。
酥炙)鹿茸(一對。
酥炙)黃(三兩。
蜜酒炙)麥門冬(去心。
二兩半)五味子(半兩)補骨脂(鹽酒炒)人參濃杜仲(鹽酒炒。
各三兩) 為散。
每服三錢。
空心羊腎煎湯調服。
并用紅酒細嚼羊腎。
或羊腎湯泛為丸。
空心酒下三錢。
縮泉丸治脬氣不足。
小便頻數。
晝甚于夜。
益智仁(鹽拌炒。
去鹽)烏藥(等分) 為末。
酒煮幹山藥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淡鹽湯送下。
萆厘清飲治白濁凝如膏糊。
小便頻數。
益智仁(鹽水拌一宿。
炒)烏藥石菖蒲(鹽水炒)川萆(等分。
大塊色白兼黃。
咀之氣腥而松脆者真) 為散。
每服四錢。
入鹽一撚水煎熱服。
精通尾膂。
溲出膀胱。
泾渭攸分。
源流各異。
詳溲便之不禁。
乃下焦陽氣失職。
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
得鹽之潤下。
并烏藥亦不緻于上竄也。
獨是胃中濁濕下滲。
非萆無以清之。
兼菖蒲以通九竅。
利小便。
略不及于收攝腎精之味。
厥有旨哉。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生料鹿茸丸(虛損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五苓散(方祖)黃芩清肺飲(栀子豉湯下)滋腎丸(大補丸下)龍膽瀉肝湯(脅痛門)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 茯苓甘草湯(桂枝湯下)腎瀝湯(痹門)地黃飲子(中風門)生脈散(方祖)導赤散(暑門) 卷十四 小便黃赤門 四君子湯(方祖)五苓散(方祖)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消暑丸(二陳湯下) 清燥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 滋腎丸(大補丸下) 卷十四 遺精門 豬苓丸治肥人濕熱傷氣。
遺精便濁澀痛。
半夏(破如豆大。
取淨一兩)豬苓(去黑皮。
切片。
以米糊漿。
曬幹為末。
淨二兩) 先以豬苓末一兩。
同半夏炒。
勿令焦。
放地上出火氣。
取半夏為末。
打糊同炒過豬苓為丸。
梧子大。
候幹。
更以豬苓末一兩同炒微裂。
瓷罐收貯。
空心淡鹽湯下三四十丸。
未申間溫酒再下一服。
此方以半夏利痰。
豬苓導水。
通因通用之法也。
威喜丸(局方)治溲溺如泔。
澀痛夢洩。
便濁屬火郁者。
蜂蠟白茯苓(各四兩) 上以茯苓為小塊。
如骰子大。
用豬苓二兩。
煮汁一升。
去滓。
煮入茯苓内。
汁盡曬幹為末。
溶蠟為丸。
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
滿口生津。
徐徐咽下。
以小便清為度。
忌米醋。
尤忌怒氣勞力。
還少丹治老人心脾腎三經。
精血不足。
精髓不固。
濃杜仲(鹽水炒)川牛膝(酒浸焙)巴戟天肉山茱萸肉肉苁蓉(酒浸。
去腐)白茯苓(各二兩)遠志肉(甘草制。
) 五味子楮實子(各二兩)幹山藥枸杞子熟地黃(各四兩)石菖蒲茴香(鹽水炒。
各一兩) 煉白蜜同紅棗肉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清晨鹽湯。
卧時溫酒送下。
精滑。
去牛膝加續斷二兩。
即打老兒丸。
金鎖玉關丸治心腎不交。
遺精白濁。
芡實蓮肉(去心)藕節粉白茯苓幹山藥(等分)石菖蒲五味子(減半) 為末。
金櫻子熬膏代蜜。
搗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饑時醇酒、米湯任下。
九龍丹治斫喪太過。
敗精失道。
滑洩不禁。
枸杞子金櫻子(去皮刺核)蓮須蓮肉(去心)芡實山茱萸肉當歸身熟地黃白伏苓(各三兩) 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百丸。
或酒或鹽湯下。
經進萃仙丸康熙癸酉。
太常伯王人進。
沙苑蒺藜(八兩。
淘淨。
隔紙微焙。
取細末四兩入藥。
留粗末四兩同金櫻子熬膏。
)山茱萸(酒蒸去核。
取淨四兩)芡實(四兩。
同枸杞搗。
) 白蓮蕊(四兩。
酒洗爆幹。
如無。
蓮須代之)枸杞子(四兩)菟絲子(酒浸。
蒸爛。
搗焙。
二兩) 川續斷(去蘆。
酒淨。
二兩)覆盆子(去蒂。
酒浸。
九蒸九曬。
取淨二兩)金櫻子(去淨毛子。
二兩) 上八味。
共為細末。
以所留蒺藜粗末同金櫻子熬膏。
入前細末拌勻。
再加煉白蜜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八十丸。
漸加至百丸。
空腹淡鹽湯送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朱砂安神丸(勞倦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遠志丸(驚門)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滋腎丸(大補丸下)溫膽湯(二陳湯下)濟生鹿茸丸(虛損門) 縮泉丸(小便不禁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聚精丸(虛損門)滾痰丸(痰飲門) 二陳湯(方祖) 桂枝龍骨牡蛎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安腎丸(虛損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 卷十四 赤濁白濁門 二陳湯(方祖)九龍丹(遺精門)五苓散(方祖)豬苓湯(五苓散下)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生脈散(方祖)龍膽瀉肝湯(脅痛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四苓散(五苓散下)逍遙散(虛損門)桂枝加龍骨牡蛎湯(桂枝湯下)當歸内補建中湯(桂枝湯下) 卷十四 前陰諸疾門 柴胡勝濕湯治外腎冷。
陰汗莖痿。
陰囊濕癢臊氣。
柴胡羌活茯苓澤瀉升麻甘草(生。
各一錢)黃柏(酒炒。
錢半) 草龍膽當歸梢麻黃根漢防己(酒洗。
各八分)五味子(十五粒。
碎) 水煎。
食前稍熱服。
忌酒醋濕面。
四逆湯(方祖)黃建中湯(桂枝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小柴胡湯(方祖) 龍膽瀉肝湯(脅痛門) 崔氏八味丸(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二陳湯(方祖) 桂枝湯(方祖) 防己茯苓湯(防己黃湯下)舒筋三聖散(中風門)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 卷十四 疝門 大烏頭煎(金匮)治寒疝遠臍痛。
自汗出。
手足逆冷。
脈沉緊者。
川烏頭(大者二枚。
炮去皮臍。
破八片)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納蜜一升。
煎令水氣盡。
取一升。
強人服五合。
弱者三合。
不瘥。
明日再服。
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匮)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并治産後腹中痛。
當歸(一兩)生姜(兩半)羊肉(生者二斤) 先煮羊肉去滓及沫。
取清者煮上二味。
溫分三服。
若寒多者。
倍生姜。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白術。
血積不止。
千金去生姜換幹姜加生地黃。
産後虛羸。
喘乏自汗。
腹中絞痛。
千金加桂心、芎、芍藥、幹地黃、甘草。
産後虛乏。
本方去生姜。
加黃、桂心、幹地黃、芍藥、麥門冬、茯苓、甘草、大棗。
抵當烏頭桂枝湯(金匮。
千金名烏頭湯)治寒疝腹痛逆冷。
手足不仁。
身體疼痛。
烏頭(大者一枚。
炮去皮臍。
破八片) 上一味。
以蜜一斤。
煎減半。
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合得一升餘。
初服二合。
不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服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桂枝湯即桂枝、芍藥、甘草、姜、棗、本方。
烏頭栀子湯(金匮)治疝瘕少腹緩急。
痛處按之即減。
川烏頭(童便浸。
炮去皮)栀子(姜汁炒黑。
各三錢) 上二味。
水煎。
空心放冷服。
不瘥。
再服。
酒煮當歸丸(一名丁香楝實丸)治寒束熱邪。
疝瘕諸痛。
及婦人帶下瘕聚。
當歸附子(炮)茴香(各一兩)川楝子(酒煮。
去皮核淨。
五錢) 上四味。
以酒三升。
煮酒盡焙幹。
入後四味。
丁香木香(各三錢)延胡索(醋炒一兩)全蠍(十四枚。
滾醋泡去鹹) 共為細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至百丸。
食前溫酒送下。
(雲岐家秘。
多肉桂五錢) 天台烏藥散治疝瘕。
小腹引控睾丸而痛。
烏藥木香茴香(鹽水炒)青皮(醋炒)良姜(各五錢)槟榔(赤者二枚) 川楝子(大者二十枚。
酒浸煮。
去皮核。
取淨肉同巴豆二十粒炒。
去巴豆) 為散。
每服二錢。
溫酒調服。
痛甚者。
姜汁酒送下。
金匮蜘蛛散治陰狐疝氣。
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者。
大蜘蛛(十四枚。
去頭足。
)肉桂(半兩。
同蜘蛛研) 為散。
每服一錢。
日再服。
溫酒送下。
蜜丸亦可。
寶鑒當歸四逆湯治厥疝。
脅下久寒結痛。
當歸(錢半)附子(炮)肉桂茴香(炒)延胡索柴胡(各一錢)芍藥茯苓(各八分)澤瀉川楝肉(各六分) 水煎。
空心稍涼服。
香橘散治睾丸偏墜。
茴香(鹽水炒。
五錢)香(鹽水炒)橘核(去殼。
研。
壓去油)山楂肉(炒。
各一兩) 為散。
每服三四錢。
空心溫酒調服。
睾丸腫大痛甚。
左右移換者。
加木香、沉香各三錢。
川楝肉、青鹽各二錢。
荔枝核十枚燒灰。
木香楝子散治偏墜久藥不效。
屬濕熱者。
川楝子(三十枚。
同巴豆三十粒炒。
去巴豆。
制法如天台烏藥散)川萆(五錢) 石菖蒲(一兩。
鹽水炒)青木香(一兩)荔枝核(二十枚。
燒存性) 茴香(炒。
取淨末。
六錢) 為散。
每服二錢半。
入麝香少許。
空心鹽酒送下。
喝起丸治疝腎虛腰痛。
杜仲(鹽水炒。
二兩)胡蘆巴(同芝麻炒)補骨脂(炒)香(鹽水炒)川萆(各一兩) 上為細末。
入連皮胡桃肉三十枚。
青鹽半兩。
同研如泥。
入煉白蜜丸。
如彈子大。
空腹細嚼二丸。
溫酒送下。
卧時再服二丸。
此本青娥丸。
入香、胡蘆巴、萆三味。
故專主腎虛腰痛。
小腹疝瘕。
加味通心散治小腸疝痛。
水道不通。
瞿麥穗(一兩)木通栀子仁(酒炒黑)黃芩連翹甘草梢川楝肉車前(各五錢)肉桂(三錢) 為散。
每服五錢。
加燈心二十莖。
竹葉十片。
水煎服。
立效散治疝因食積作痛。
山楂肉(醋浸。
炒黑。
一兩)川楝肉(酒煨)香(鹽水炒)枳實(炒)蒼術(泔浸。
去粗皮。
炒)香附(醋炒)山栀(姜汁炒黑) 青皮(醋炒。
各半兩)吳茱萸(去閉口者。
三錢) 為散。
每服五錢。
加生姜三片。
水煎。
九味蟠蔥散治疝因風寒濕氣。
睾丸腫痛。
延胡索(一兩)肉桂(五錢)幹姜(炮。
二錢)丁香(一錢)茯苓(六錢)甘草(炙)蒼術(泔浸。
炒) 槟榔羌活(各三錢) 為散。
每服五錢。
入連須蔥白二莖。
水煎。
食前熱服。
取微汗效。
不愈。
再服。
腹脹便秘。
有食積梗痛。
去羌活加三棱、蓬術、縮砂仁。
禹功散(水腫門)桂苓丸(五苓散下)五苓散(方祖)二妙散(大補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龍膽瀉肝湯(脅痛門)代抵當丸(抵當湯下)桂枝湯(方祖) 卷十四 交腸門 五苓散(方祖)芎歸湯(四物湯下)香連丸(佐金丸下)四七湯(二陳湯下)滾痰丸(痰飲門) 卷十四 腸鳴門 升陽除濕湯(平胃散下)二陳湯(方祖)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半夏瀉心湯(方祖) 平胃散(方祖)葶苈木香散(五苓散下)附子粳米湯(腹滿門)胃苓湯(平胃散下)葶苈丸(水腫門) 卷十四 腸癰門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初起。
薏苡仁(一兩)附子(二錢)敗醬(五錢。
一名鹿腸。
徽人以之爆幹作羹。
名苦蔗菜) 為散。
取方寸匕。
水煎頓服。
小盒飯利。
薏苡敗醬湯(千金)治腸癰未潰。
薏苡仁桔梗麥門冬(各一兩)敗醬牡丹皮茯苓甘草生姜(各六錢)丹參芍藥(各一兩二錢)生地黃(兩半) 上十一味。
水煎分三服。
日三。
薏苡瓜瓣湯(千金)治腸癰。
薏苡仁(三合)牡丹皮桃仁(各一兩)瓜瓣(六合) 上四味。
水煮分再服。
崔氏有芒硝六錢。
雲腹中痛不安。
或脹滿不下飲食。
小便澀。
此病多是腸癰。
人都不識。
婦人産後虛熱。
多是此病。
縱非癰疽。
便服此方。
無傷損也。
赤小豆當歸散(諸見血門)大黃牡丹湯(小承氣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千金托裡散(保元湯下)太乙膏(胃脘癰門) 卷十四 脫肛門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升麻湯(方祖)人參胃風湯(四君子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人參固本丸(二冬膏下) 黃連犀角散(痢門) 卷十四 痔門 喚痔散治内痔不出。
草烏頭(生用。
一錢)刺皮(燒存性。
一錢)枯礬(五錢)食鹽(炒。
三錢)麝香(五分)冰片(三分) 為散。
先用溫湯洗淨。
随用津唾調藥三錢。
填入肛門。
片時即出。
去藥。
上護痔膏。
護痔膏白芨石膏黃連(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二分) 為細末。
雞子清入白蜜少許。
調成膏。
護四邊好肉。
方上枯痔散。
如痔旁肌肉堅者。
不必用此。
枯痔散凡痔瘡突出。
即用此藥。
白礬(二兩)蟾酥(二錢)輕粉(四錢)砒霜(一兩)天靈蓋(青鹽水浸。
赤清水内淬七次。
四錢) 共研極細末。
入小新鐵鍋内上用瓷碗密蓋。
鹽泥封固。
炭火至二炷香。
待冷取藥研極細末。
鉛罐收貯。
每日上午蔥湯洗淨。
用津唾調撚如錢濃。
貼痔上令着。
以薄綿紙挪軟掩上。
卷束其藥。
不使侵好肉上。
若内痔。
至晚再換一次。
至六七日。
其痔枯黑堅硬住藥。
待其裂縫自落。
換落痔湯洗之。
落痔湯(一名起痔湯)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防風荊芥栀子槐角苦參甘草(各一兩)樸硝(五錢) 上作三服。
用水煎洗。
待痔落之後。
搽生肌散。
如痔傍肉不赤腫。
枯黑即落。
不必用此。
生肌散乳香沒藥(各一兩)海螵蛸(水煮。
五錢)黃丹(炒飛。
四錢)赤石脂(。
淨七錢)龍骨(。
淨四錢)血竭(三錢) 熊膽(四錢)輕粉(五錢)冰片(一錢)麝香(八分)珍珠(二錢。
另研) 為極細末。
鉛罐收貯。
早晚搽二次。
膏掩。
漸斂而平。
洗痔消腫痛方蕺菜(一名魚腥草)苦楝根樸硝馬齒苋瓦花(各一兩) 用水十碗。
煎至七八碗。
先熏後洗。
諸痔腫痛可消。
故附錄之。
胡連追毒丸治痔漏不拘遠年近日。
有漏通腸。
污從孔出。
先用此丸。
追盡膿毒。
胡黃連(一兩。
切。
姜汁炒)刺皮(一兩。
炙切。
再炒脆)麝香(三分) 為末。
陳米爛飯為丸。
麻子大。
每服一錢。
食前溫酒下。
服後。
如膿水反多。
是藥力到也。
勿懼之。
候膿水将盡。
服黃連閉管丸。
黃連閉管丸胡黃連(淨末。
五錢)穿山甲(麻油内煮黃色)石決明()槐花(微炒。
各五錢) 為末。
煉白蜜丸。
麻子大。
每服一錢。
晨昏各一服。
米飲下。
至重者四十日愈。
如漏之四邊有硬肉突起者。
蠶繭二十枚炒末。
和入藥中。
治遍身諸漏皆效。
煮線方治瘿瘤及痔根細者。
芫花(半兩。
勿犯鐵)壁錢(二錢) 用細白扣線三錢。
同上二味。
用水一碗。
盛貯小瓷罐内。
慢火煮至湯幹為度。
取線陰幹。
凡遇前患。
用線一條。
大者用二條。
雙扣紮于根蒂。
兩頭留線。
日漸緊之。
其患自然紫黑。
冰冷不熱為度。
輕者七日。
重者十五日。
後必枯落。
後用珍珠、輕粉、韶粉、冰片為散。
收口至妙。
一方。
用芫花根洗淨搗汁。
入壁錢浸線用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水飛)甘草(炙)烏藥(炒。
各一錢)炮姜(六分) 黃連(姜汁炒黑)黃芩(各七分) 上九味。
加粳米一撮。
水煎。
分溫三服。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金匮)治挾熱利下膿血。
及産後利不止。
白頭翁黃連(炒黑)黃柏(炒黑)秦皮甘草(炙。
各錢半)阿膠(三錢) 上六味。
先煮上五味。
去滓納膠烊盡。
溫分三服。
千金桃花丸治冷痢。
臍下攪痛。
幹姜赤石脂(。
等分) 上二味。
蜜丸。
豌豆大。
服十丸。
日三服。
加至二十丸。
大桃花湯(千金)治下痢久脫虛冷。
白滞腹痛。
赤石脂幹姜當歸龍骨()牡蛎(,各六錢)附子(炮,四錢)芍藥(炒) 白術人參(各三錢)甘草(炙。
二錢) 上十味。
水煎。
分三服。
膿稠。
加濃樸。
嘔。
加橘皮。
千金濃樸湯治二三年熱痢不止。
濃樸幹姜阿膠(各四錢)黃連(六錢)石榴皮艾葉(各五錢) 上六味。
水煎。
日再服。
千金椒艾丸治久痢完谷不化。
肌肉消盡。
蜀椒(三百粒)烏梅(二百個)熟艾(一斤)幹姜(三兩)赤石脂(飛。
二兩) 上五味。
椒、姜、艾下篩。
入石脂淨末。
梅着米下蒸熟去核。
合搗蜜和丸。
梧子大。
服十丸。
日三服。
不應。
加至二十丸。
不瘥。
加黃連。
三奇散治痢後下重。
枳殼(生。
一兩)黃(二兩)防風(一兩) 為散。
每服二錢。
米飲調服。
茜根丸治毒痢下血如雞肝。
心煩腹痛。
蠱注下血。
茜根升麻犀角地榆當歸黃連枳殼白芍(等分) 為細末。
醋煮紅曲丸。
如梧子。
空心米飲下七十丸。
外台黃芩湯治幹嘔下利。
黃芩人參幹姜(各一兩)桂枝(三錢)大棗(十二枚。
擘)半夏(二兩) 上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
阿膠艾葉酸石榴皮(各一兩) 上三味。
水煮去滓。
納膠令烊盡。
分三服。
欲痢辄先心痛腹脹滿。
日夜五六十行者。
加黃柏、黃連各一兩。
防己、幹姜各半兩。
附子一枚。
曲半兩。
蜜丸。
梧子大。
飲服二十丸。
日三。
漸加至三四十丸。
伏龍肝湯丸治胎前下痢。
産後不止。
及元氣大虛。
于積小腹結痛。
不勝攻擊者。
炮黑楂肉(一兩)熬枯黑糖(二兩) 上二味。
一半為丸。
一半為末。
用伏龍肝二兩煎湯代水。
煎末二錢。
送前丸二錢。
日三夜二服。
一晝夜令盡。
氣虛。
加人參二三錢以駕馭之。
虛熱。
加炮姜、肉桂、茯苓、甘草。
兼感風寒。
加蔥白、香豉。
膈氣不舒。
磨沉香汁數匙調服。
黃連犀角散治狐惑。
肛門生蟲。
犀角(鎊。
一兩)黃連(五錢)木香(錢半)烏梅(十個) 為散。
每服二錢。
水煎和滓。
日再服。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小承氣湯(方祖)栀子豉湯(方祖)通脈四逆湯(四逆湯下)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 黃芩芍藥湯(桂枝湯下)香連丸(佐金丸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胃苓湯(平胃散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 理中湯(方祖)大黃黃連瀉心湯(伊芳尹三黃瀉下)枳術丸(方祖)胃風湯(四君子湯下) 神術湯(濕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升陽除濕湯(平胃散下)二陳湯(方祖)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 倉廪湯(小柴胡湯下)駐車丸(方祖)阿膠丸(駐車丸下)歸連丸(駐車丸下)阿膠梅連丸(駐車丸下) 千金黃連湯(駐車丸下)黃連阿膠湯(傷寒門)錢氏白術散(四君子湯下)五苓散(方祖) 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烏梅丸(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戊己丸(佐金丸下) 四物湯(方祖) 獨參湯(保元湯下)四逆湯(方祖)參附湯(術附湯下)吳茱萸湯(嘔吐哕門)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半夏瀉心湯下)甘草幹姜湯(理中湯下)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 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 大防風湯(四君子湯下)橘皮幹姜湯(七氣湯下)小柴胡湯(方祖)豬苓湯(五苓散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保元湯(方祖) 卷十四 痢門 大小便不通 二陳湯(方祖)涼膈散(方祖)小承氣湯(方祖)三白散(水腫門)導痰湯(二陳湯下) 滾痰丸(痰飲門)控涎丹(十棗湯下)理中湯(方祖)五苓散(方祖)濟生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痢門 大便不通 麻仁丸(燥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潤腸丸(燥門)降氣散(氣門)四磨湯(氣門) 六磨湯(氣門)半硫丸(金液丹下)四順清涼飲(燥門)通幽湯(燥門)固本丸(二冬膏下) 蜜煎導(燥門) 卷十四 痢門 小便不通 黃芩清肺飲(栀子豉湯下)滋腎丸(大補丸下)導赤散(暑門)五苓散(方祖)益元散(方祖) 二陳湯(方祖)生脈散(方祖)四磨湯(氣門)六磨湯(氣門)代抵當丸(抵當湯下) 金匮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獨參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淋門 栝蒌瞿麥丸(金匮)治小便不利。
有水氣。
口渴腹中冷。
栝蒌根(二兩)茯苓薯蓣(各二兩)瞿麥穗(一兩)附子(一枚。
炮) 上五味。
為末。
煉白蜜丸。
梧子大。
飲服三十丸。
日三服。
不知。
增。
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加味葵子茯苓散治石淋。
水道澀痛。
葵子(三兩)茯苓滑石(各一兩)芒硝(半兩)甘草(生)肉桂(各二錢半) 上杵為散。
飲服方寸匙。
日三服。
小便利則愈。
此金匮葵子茯苓散加後四味也。
生附子散治冷淋小便秘澀。
數起不通。
竅中疼痛。
憎寒凜凜。
或飲水過多所緻。
附子(去皮臍。
生用)滑石(各半兩)瞿麥半夏(湯泡七次)木通(各七錢半) 為散。
每服三錢。
姜七片。
燈心二十莖。
水煎。
入鹽半匙。
空心冷服。
參苓琥珀散治小便淋澀。
莖中痛引脅下。
人參延胡索(各五錢)丹皮(一作柴胡)茯苓(各四錢)川楝子(煨。
去皮核) 琥珀(各二錢)澤瀉當歸梢甘草梢(生。
各三錢) 為散。
每服四錢。
長流水煎。
去滓熱服。
日進二服。
蒲灰散(益元散下)滑石白魚散(益元散下)茯苓戎鹽湯(五苓散下)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豬苓湯(五苓散下) 紫雪(火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犀角地黃湯(傷寒門)沉香降氣散(氣門) 四磨湯(氣門)聚精丸(虛損門)金匮腎氣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導赤散(暑門) 滋腎丸(大補丸下)辰砂益元散(益元散下)生料鹿茸丸(虛損門)腎瀝湯(痹門)茯苓丸(痹門) 巴戟丸(痹門)五苓散(方祖)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生脈散(方祖)歸脾湯(保元湯下)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黃芩清肺飲(栀子豉湯下)都氣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小便不禁門 固脬丸治虛寒。
小便不禁。
菟絲子(酒浸一宿。
煮爛搗絲作餅。
焙幹。
二兩)茴香(去子。
一兩)附子(炮)桑螵蛸(破開。
酥炙)戎鹽(各半兩) 為末。
幹山藥末糊丸。
梧子大。
空心酒下五十丸。
加減桑螵蛸散治陽氣虛弱。
小便頻數。
或遺溺。
桑螵蛸(三十枚。
酥炙)鹿茸(一對。
酥炙)黃(三兩。
蜜酒炙)麥門冬(去心。
二兩半)五味子(半兩)補骨脂(鹽酒炒)人參濃杜仲(鹽酒炒。
各三兩) 為散。
每服三錢。
空心羊腎煎湯調服。
并用紅酒細嚼羊腎。
或羊腎湯泛為丸。
空心酒下三錢。
縮泉丸治脬氣不足。
小便頻數。
晝甚于夜。
益智仁(鹽拌炒。
去鹽)烏藥(等分) 為末。
酒煮幹山藥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空心淡鹽湯送下。
萆厘清飲治白濁凝如膏糊。
小便頻數。
益智仁(鹽水拌一宿。
炒)烏藥石菖蒲(鹽水炒)川萆(等分。
大塊色白兼黃。
咀之氣腥而松脆者真) 為散。
每服四錢。
入鹽一撚水煎熱服。
精通尾膂。
溲出膀胱。
泾渭攸分。
源流各異。
詳溲便之不禁。
乃下焦陽氣失職。
故用益智之辛溫以約制之。
得鹽之潤下。
并烏藥亦不緻于上竄也。
獨是胃中濁濕下滲。
非萆無以清之。
兼菖蒲以通九竅。
利小便。
略不及于收攝腎精之味。
厥有旨哉。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生料鹿茸丸(虛損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五苓散(方祖)黃芩清肺飲(栀子豉湯下)滋腎丸(大補丸下)龍膽瀉肝湯(脅痛門) 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下) 茯苓甘草湯(桂枝湯下)腎瀝湯(痹門)地黃飲子(中風門)生脈散(方祖)導赤散(暑門) 卷十四 小便黃赤門 四君子湯(方祖)五苓散(方祖)生脈散(方祖)保元湯(方祖)消暑丸(二陳湯下) 清燥湯(保元湯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龍荟丸(伊芳尹三黃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 滋腎丸(大補丸下) 卷十四 遺精門 豬苓丸治肥人濕熱傷氣。
遺精便濁澀痛。
半夏(破如豆大。
取淨一兩)豬苓(去黑皮。
切片。
以米糊漿。
曬幹為末。
淨二兩) 先以豬苓末一兩。
同半夏炒。
勿令焦。
放地上出火氣。
取半夏為末。
打糊同炒過豬苓為丸。
梧子大。
候幹。
更以豬苓末一兩同炒微裂。
瓷罐收貯。
空心淡鹽湯下三四十丸。
未申間溫酒再下一服。
此方以半夏利痰。
豬苓導水。
通因通用之法也。
威喜丸(局方)治溲溺如泔。
澀痛夢洩。
便濁屬火郁者。
蜂蠟白茯苓(各四兩) 上以茯苓為小塊。
如骰子大。
用豬苓二兩。
煮汁一升。
去滓。
煮入茯苓内。
汁盡曬幹為末。
溶蠟為丸。
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
滿口生津。
徐徐咽下。
以小便清為度。
忌米醋。
尤忌怒氣勞力。
還少丹治老人心脾腎三經。
精血不足。
精髓不固。
濃杜仲(鹽水炒)川牛膝(酒浸焙)巴戟天肉山茱萸肉肉苁蓉(酒浸。
去腐)白茯苓(各二兩)遠志肉(甘草制。
) 五味子楮實子(各二兩)幹山藥枸杞子熟地黃(各四兩)石菖蒲茴香(鹽水炒。
各一兩) 煉白蜜同紅棗肉為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清晨鹽湯。
卧時溫酒送下。
精滑。
去牛膝加續斷二兩。
即打老兒丸。
金鎖玉關丸治心腎不交。
遺精白濁。
芡實蓮肉(去心)藕節粉白茯苓幹山藥(等分)石菖蒲五味子(減半) 為末。
金櫻子熬膏代蜜。
搗二千下。
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
饑時醇酒、米湯任下。
九龍丹治斫喪太過。
敗精失道。
滑洩不禁。
枸杞子金櫻子(去皮刺核)蓮須蓮肉(去心)芡實山茱萸肉當歸身熟地黃白伏苓(各三兩) 為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百丸。
或酒或鹽湯下。
經進萃仙丸康熙癸酉。
太常伯王人進。
沙苑蒺藜(八兩。
淘淨。
隔紙微焙。
取細末四兩入藥。
留粗末四兩同金櫻子熬膏。
)山茱萸(酒蒸去核。
取淨四兩)芡實(四兩。
同枸杞搗。
) 白蓮蕊(四兩。
酒洗爆幹。
如無。
蓮須代之)枸杞子(四兩)菟絲子(酒浸。
蒸爛。
搗焙。
二兩) 川續斷(去蘆。
酒淨。
二兩)覆盆子(去蒂。
酒浸。
九蒸九曬。
取淨二兩)金櫻子(去淨毛子。
二兩) 上八味。
共為細末。
以所留蒺藜粗末同金櫻子熬膏。
入前細末拌勻。
再加煉白蜜為丸。
如梧子大。
每服八十丸。
漸加至百丸。
空腹淡鹽湯送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朱砂安神丸(勞倦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遠志丸(驚門)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滋腎丸(大補丸下)溫膽湯(二陳湯下)濟生鹿茸丸(虛損門) 縮泉丸(小便不禁門)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聚精丸(虛損門)滾痰丸(痰飲門) 二陳湯(方祖) 桂枝龍骨牡蛎湯(桂枝湯下)小建中湯(桂枝湯下)安腎丸(虛損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 卷十四 赤濁白濁門 二陳湯(方祖)九龍丹(遺精門)五苓散(方祖)豬苓湯(五苓散下)清心蓮子飲(生脈散下)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生脈散(方祖)龍膽瀉肝湯(脅痛門)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四苓散(五苓散下)逍遙散(虛損門)桂枝加龍骨牡蛎湯(桂枝湯下)當歸内補建中湯(桂枝湯下) 卷十四 前陰諸疾門 柴胡勝濕湯治外腎冷。
陰汗莖痿。
陰囊濕癢臊氣。
柴胡羌活茯苓澤瀉升麻甘草(生。
各一錢)黃柏(酒炒。
錢半) 草龍膽當歸梢麻黃根漢防己(酒洗。
各八分)五味子(十五粒。
碎) 水煎。
食前稍熱服。
忌酒醋濕面。
四逆湯(方祖)黃建中湯(桂枝湯下)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小柴胡湯(方祖) 龍膽瀉肝湯(脅痛門) 崔氏八味丸(方祖)滋腎丸(大補丸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二陳湯(方祖) 桂枝湯(方祖) 防己茯苓湯(防己黃湯下)舒筋三聖散(中風門)柴胡清肝散(小柴胡湯下) 卷十四 疝門 大烏頭煎(金匮)治寒疝遠臍痛。
自汗出。
手足逆冷。
脈沉緊者。
川烏頭(大者二枚。
炮去皮臍。
破八片)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納蜜一升。
煎令水氣盡。
取一升。
強人服五合。
弱者三合。
不瘥。
明日再服。
當歸生姜羊肉湯(金匮)治腹中寒疝。
虛勞不足。
并治産後腹中痛。
當歸(一兩)生姜(兩半)羊肉(生者二斤) 先煮羊肉去滓及沫。
取清者煮上二味。
溫分三服。
若寒多者。
倍生姜。
痛多而嘔者。
加橘皮、白術。
血積不止。
千金去生姜換幹姜加生地黃。
産後虛羸。
喘乏自汗。
腹中絞痛。
千金加桂心、芎、芍藥、幹地黃、甘草。
産後虛乏。
本方去生姜。
加黃、桂心、幹地黃、芍藥、麥門冬、茯苓、甘草、大棗。
抵當烏頭桂枝湯(金匮。
千金名烏頭湯)治寒疝腹痛逆冷。
手足不仁。
身體疼痛。
烏頭(大者一枚。
炮去皮臍。
破八片) 上一味。
以蜜一斤。
煎減半。
以桂枝湯五合解之。
合得一升餘。
初服二合。
不瘥。
即服三合。
又不知。
服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狀。
得吐者為中病。
桂枝湯即桂枝、芍藥、甘草、姜、棗、本方。
烏頭栀子湯(金匮)治疝瘕少腹緩急。
痛處按之即減。
川烏頭(童便浸。
炮去皮)栀子(姜汁炒黑。
各三錢) 上二味。
水煎。
空心放冷服。
不瘥。
再服。
酒煮當歸丸(一名丁香楝實丸)治寒束熱邪。
疝瘕諸痛。
及婦人帶下瘕聚。
當歸附子(炮)茴香(各一兩)川楝子(酒煮。
去皮核淨。
五錢) 上四味。
以酒三升。
煮酒盡焙幹。
入後四味。
丁香木香(各三錢)延胡索(醋炒一兩)全蠍(十四枚。
滾醋泡去鹹) 共為細末。
酒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至百丸。
食前溫酒送下。
(雲岐家秘。
多肉桂五錢) 天台烏藥散治疝瘕。
小腹引控睾丸而痛。
烏藥木香茴香(鹽水炒)青皮(醋炒)良姜(各五錢)槟榔(赤者二枚) 川楝子(大者二十枚。
酒浸煮。
去皮核。
取淨肉同巴豆二十粒炒。
去巴豆) 為散。
每服二錢。
溫酒調服。
痛甚者。
姜汁酒送下。
金匮蜘蛛散治陰狐疝氣。
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者。
大蜘蛛(十四枚。
去頭足。
)肉桂(半兩。
同蜘蛛研) 為散。
每服一錢。
日再服。
溫酒送下。
蜜丸亦可。
寶鑒當歸四逆湯治厥疝。
脅下久寒結痛。
當歸(錢半)附子(炮)肉桂茴香(炒)延胡索柴胡(各一錢)芍藥茯苓(各八分)澤瀉川楝肉(各六分) 水煎。
空心稍涼服。
香橘散治睾丸偏墜。
茴香(鹽水炒。
五錢)香(鹽水炒)橘核(去殼。
研。
壓去油)山楂肉(炒。
各一兩) 為散。
每服三四錢。
空心溫酒調服。
睾丸腫大痛甚。
左右移換者。
加木香、沉香各三錢。
川楝肉、青鹽各二錢。
荔枝核十枚燒灰。
木香楝子散治偏墜久藥不效。
屬濕熱者。
川楝子(三十枚。
同巴豆三十粒炒。
去巴豆。
制法如天台烏藥散)川萆(五錢) 石菖蒲(一兩。
鹽水炒)青木香(一兩)荔枝核(二十枚。
燒存性) 茴香(炒。
取淨末。
六錢) 為散。
每服二錢半。
入麝香少許。
空心鹽酒送下。
喝起丸治疝腎虛腰痛。
杜仲(鹽水炒。
二兩)胡蘆巴(同芝麻炒)補骨脂(炒)香(鹽水炒)川萆(各一兩) 上為細末。
入連皮胡桃肉三十枚。
青鹽半兩。
同研如泥。
入煉白蜜丸。
如彈子大。
空腹細嚼二丸。
溫酒送下。
卧時再服二丸。
此本青娥丸。
入香、胡蘆巴、萆三味。
故專主腎虛腰痛。
小腹疝瘕。
加味通心散治小腸疝痛。
水道不通。
瞿麥穗(一兩)木通栀子仁(酒炒黑)黃芩連翹甘草梢川楝肉車前(各五錢)肉桂(三錢) 為散。
每服五錢。
加燈心二十莖。
竹葉十片。
水煎服。
立效散治疝因食積作痛。
山楂肉(醋浸。
炒黑。
一兩)川楝肉(酒煨)香(鹽水炒)枳實(炒)蒼術(泔浸。
去粗皮。
炒)香附(醋炒)山栀(姜汁炒黑) 青皮(醋炒。
各半兩)吳茱萸(去閉口者。
三錢) 為散。
每服五錢。
加生姜三片。
水煎。
九味蟠蔥散治疝因風寒濕氣。
睾丸腫痛。
延胡索(一兩)肉桂(五錢)幹姜(炮。
二錢)丁香(一錢)茯苓(六錢)甘草(炙)蒼術(泔浸。
炒) 槟榔羌活(各三錢) 為散。
每服五錢。
入連須蔥白二莖。
水煎。
食前熱服。
取微汗效。
不愈。
再服。
腹脹便秘。
有食積梗痛。
去羌活加三棱、蓬術、縮砂仁。
禹功散(水腫門)桂苓丸(五苓散下)五苓散(方祖)二妙散(大補丸下)崔氏八味丸(方祖) 龍膽瀉肝湯(脅痛門)代抵當丸(抵當湯下)桂枝湯(方祖) 卷十四 交腸門 五苓散(方祖)芎歸湯(四物湯下)香連丸(佐金丸下)四七湯(二陳湯下)滾痰丸(痰飲門) 卷十四 腸鳴門 升陽除濕湯(平胃散下)二陳湯(方祖)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半夏瀉心湯(方祖) 平胃散(方祖)葶苈木香散(五苓散下)附子粳米湯(腹滿門)胃苓湯(平胃散下)葶苈丸(水腫門) 卷十四 腸癰門 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初起。
薏苡仁(一兩)附子(二錢)敗醬(五錢。
一名鹿腸。
徽人以之爆幹作羹。
名苦蔗菜) 為散。
取方寸匕。
水煎頓服。
小盒飯利。
薏苡敗醬湯(千金)治腸癰未潰。
薏苡仁桔梗麥門冬(各一兩)敗醬牡丹皮茯苓甘草生姜(各六錢)丹參芍藥(各一兩二錢)生地黃(兩半) 上十一味。
水煎分三服。
日三。
薏苡瓜瓣湯(千金)治腸癰。
薏苡仁(三合)牡丹皮桃仁(各一兩)瓜瓣(六合) 上四味。
水煮分再服。
崔氏有芒硝六錢。
雲腹中痛不安。
或脹滿不下飲食。
小便澀。
此病多是腸癰。
人都不識。
婦人産後虛熱。
多是此病。
縱非癰疽。
便服此方。
無傷損也。
赤小豆當歸散(諸見血門)大黃牡丹湯(小承氣湯下)桃核承氣湯(小承氣湯下)千金托裡散(保元湯下)太乙膏(胃脘癰門) 卷十四 脫肛門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升麻湯(方祖)人參胃風湯(四君子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人參固本丸(二冬膏下) 黃連犀角散(痢門) 卷十四 痔門 喚痔散治内痔不出。
草烏頭(生用。
一錢)刺皮(燒存性。
一錢)枯礬(五錢)食鹽(炒。
三錢)麝香(五分)冰片(三分) 為散。
先用溫湯洗淨。
随用津唾調藥三錢。
填入肛門。
片時即出。
去藥。
上護痔膏。
護痔膏白芨石膏黃連(各三錢)冰片麝香(各二分) 為細末。
雞子清入白蜜少許。
調成膏。
護四邊好肉。
方上枯痔散。
如痔旁肌肉堅者。
不必用此。
枯痔散凡痔瘡突出。
即用此藥。
白礬(二兩)蟾酥(二錢)輕粉(四錢)砒霜(一兩)天靈蓋(青鹽水浸。
赤清水内淬七次。
四錢) 共研極細末。
入小新鐵鍋内上用瓷碗密蓋。
鹽泥封固。
炭火至二炷香。
待冷取藥研極細末。
鉛罐收貯。
每日上午蔥湯洗淨。
用津唾調撚如錢濃。
貼痔上令着。
以薄綿紙挪軟掩上。
卷束其藥。
不使侵好肉上。
若内痔。
至晚再換一次。
至六七日。
其痔枯黑堅硬住藥。
待其裂縫自落。
換落痔湯洗之。
落痔湯(一名起痔湯) 黃連黃柏黃芩大黃防風荊芥栀子槐角苦參甘草(各一兩)樸硝(五錢) 上作三服。
用水煎洗。
待痔落之後。
搽生肌散。
如痔傍肉不赤腫。
枯黑即落。
不必用此。
生肌散乳香沒藥(各一兩)海螵蛸(水煮。
五錢)黃丹(炒飛。
四錢)赤石脂(。
淨七錢)龍骨(。
淨四錢)血竭(三錢) 熊膽(四錢)輕粉(五錢)冰片(一錢)麝香(八分)珍珠(二錢。
另研) 為極細末。
鉛罐收貯。
早晚搽二次。
膏掩。
漸斂而平。
洗痔消腫痛方蕺菜(一名魚腥草)苦楝根樸硝馬齒苋瓦花(各一兩) 用水十碗。
煎至七八碗。
先熏後洗。
諸痔腫痛可消。
故附錄之。
胡連追毒丸治痔漏不拘遠年近日。
有漏通腸。
污從孔出。
先用此丸。
追盡膿毒。
胡黃連(一兩。
切。
姜汁炒)刺皮(一兩。
炙切。
再炒脆)麝香(三分) 為末。
陳米爛飯為丸。
麻子大。
每服一錢。
食前溫酒下。
服後。
如膿水反多。
是藥力到也。
勿懼之。
候膿水将盡。
服黃連閉管丸。
黃連閉管丸胡黃連(淨末。
五錢)穿山甲(麻油内煮黃色)石決明()槐花(微炒。
各五錢) 為末。
煉白蜜丸。
麻子大。
每服一錢。
晨昏各一服。
米飲下。
至重者四十日愈。
如漏之四邊有硬肉突起者。
蠶繭二十枚炒末。
和入藥中。
治遍身諸漏皆效。
煮線方治瘿瘤及痔根細者。
芫花(半兩。
勿犯鐵)壁錢(二錢) 用細白扣線三錢。
同上二味。
用水一碗。
盛貯小瓷罐内。
慢火煮至湯幹為度。
取線陰幹。
凡遇前患。
用線一條。
大者用二條。
雙扣紮于根蒂。
兩頭留線。
日漸緊之。
其患自然紫黑。
冰冷不熱為度。
輕者七日。
重者十五日。
後必枯落。
後用珍珠、輕粉、韶粉、冰片為散。
收口至妙。
一方。
用芫花根洗淨搗汁。
入壁錢浸線用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