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噎膈門

關燈
調營活絡飲治失力閃挫。

    或跌撲瘀結。

    大便不通。

    腰脅小腹急痛。

     大黃(酒浸。

    三錢)牛膝(生)當歸尾桃仁(炒研。

    各二錢)赤芍藥芎生地黃(酒浸) 羌活(各二錢)紅花肉桂(各五分) 水煎。

    食前溫服。

    臨服入地龍末一錢。

    如病久。

    不能取效。

    加生附子尖、炮穿山甲末各半錢。

     人參一錢。

     當歸導氣散治跌撲瘀血内壅。

    喘急便秘。

     大黃(酒浸。

    一兩)當歸(三錢)麝香(三分) 為散。

    每服三錢。

    熱酒調。

    日三夜一服。

     自然銅散治跌撲骨斷。

     自然銅(通紅醋淬七次。

    放濕土上月餘用)乳香沒藥當歸身羌活(等分) 為散。

    每服二錢。

    醇酒調。

    日再服。

    骨傷。

    用骨碎補半兩酒浸搗絞取汁沖服。

     乳香定痛散治跌撲傷筋。

     乳香沒藥(各半兩)川芎白芷赤芍丹皮生地黃(各七錢半) 甘草(炙。

    二錢) 為散。

    每服四錢。

    醇酒和童子小便調。

    日再服。

    大便秘。

    加酒大黃。

    筋傷。

    用生牛膝半兩。

    酒浸搗絞。

    取汁沖服。

     紫金丹治金瘡出血不止。

    敷此無瘢痕。

     琥珀屑降真香末血竭(等分) 為極細末。

    敷傷處。

     香殼散(蓄血門)複元通氣散(蓄血門)複元活血湯(蓄血門)小烏沉湯(衄血門) 黑神散(衄血門) 卷十四 痙門 葛根湯(麻黃湯下)桂枝湯(方祖)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湯下)桂枝附子湯(術附湯下) 真武湯(術附湯下)附子湯(術附湯下)芍藥甘草附子湯(桂枝湯下)桂枝加附子湯(桂枝湯下)甘草附子湯(術附湯下) 幹姜附子湯(四逆湯下)炙甘草湯(桂枝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祛風導痰湯(二陳湯下)小柴胡湯(方祖) 附湯(術附湯下)術附湯(方祖)參附湯(術附湯下)附子散(術附湯下)倉公當歸湯(麻黃湯下) 卷十四 螈門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導赤散(傷暑門)歸脾湯(保元湯下)加味逍遙散(虛損門)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局方香薷飲(暑門)續命煮散(四物湯下)保元散(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顫振門 平補正心丹(局方)治心血虛少。

    驚悸顫振。

    夜卧不甯。

     龍齒(通紅醋淬。

    水飛淨。

    一兩。

    形如筆架。

    處理如石。

    中白如粉。

    之粘舌者真)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人參(各一兩)茯神酸棗仁(炒。

    各兩半)柏子仁歸身石菖蒲(各一兩)生地(二兩。

    一作熟地)肉桂(一兩。

    不見火)山藥(兩半) 五味子(半兩)麥門冬(去心。

    兩半)朱砂(另研。

    水飛淨。

    半兩) 上十四味。

    為末。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三五十丸。

    米湯、參湯、龍眼湯、醇酒任下。

    空心臨卧各一服。

     龍齒清魂散治心虛挾血。

    振悸不甯。

    産後敗血沖心。

    笑哭如狂。

     龍齒(醋)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人參歸身(各半兩)茯神麥冬(去心) 桂心甘草(炙。

    各三錢)延胡索(一兩)細辛(錢半)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姜三片。

    紅棗一枚。

    水煎。

    日再服。

    此即平補正心丹去棗仁、柏仁、菖蒲、生地、山藥、五味、朱砂。

    加延胡、細辛、甘草。

     瀉青丸(下血門)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逍遙散(虛損門)導痰湯(二陳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十補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四 攣門 黃丸治劇勞經脈拘攣。

    疼痛少眠。

     黃人參熟地白茯苓山茱萸肉薏苡仁(各一兩)酸果仁(炒) 羌活當歸身枸杞子羚羊角(鎊。

    各七錢五分)桂心防風遠志肉(甘草制。

    各半兩)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半饑時溫酒下。

     木瓜散治筋脈拘攣縮急。

    唇青面白爪疼痛。

     木瓜(酒浸。

    七錢半)虎胫骨(酥炙。

    一具)五加皮當歸桑寄生(如無。

    續斷代之) 酸棗仁(炒)人參柏子仁黃(蜜酒炒。

    各一兩)甘草(炙。

    五錢) 為散。

    每服四五錢。

    姜五片。

    水煎去滓。

    熱服。

     局方續斷丸治風寒濕痹。

    筋攣骨痛。

     續斷(姜酒炒。

    )牛膝(姜酒炒)川萆(姜汁炒。

    各三兩)防風(兩半)川烏頭(炮。

    二枚) 煉白蜜丸。

    彈子大。

    醇酒細嚼一丸。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瓜蒂散(痰飲門)羌活勝濕湯(濕門)五積散(平胃散下)增損四物湯(四物湯下) 舒筋三聖散(中風門)桂枝湯(方祖)安腎丸(虛損門) 卷十四 眩暈門 秘旨正元散治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

    吐利厥冷。

    有時陰火上沖。

    則頭面赤熱。

    眩暈惡心。

    濁氣逆滿。

    則胸脅刺痛。

    臍腹脹急。

     人參(三兩。

    用川烏一兩。

    煮汁收入。

    去川烏)白術(二兩。

    用橘皮五錢。

    煮汁收入。

     去橘皮)茯苓(二兩。

    用肉桂六錢。

    酒煎收入曬幹。

    勿見火。

    去桂) 甘草(一兩五錢。

    用烏藥一兩。

    煎汁收入。

    去烏藥)黃(一兩五錢。

    用川芎一兩。

    酒煎收入。

     去川芎)薯蓣(一兩。

    用幹姜三錢。

    煎汁收入。

    去幹姜) 上六味。

    除茯苓。

    文火緩緩焙幹。

    勿炒傷藥性。

    杵為散。

    每服三錢。

    水一盞。

    姜三片。

    紅棗一枚擘。

    煎數沸。

    入鹽一撚。

    和滓調服。

    服後飲熱酒一杯以助藥力。

    此方出自虞天益制藥秘旨。

    本千金方一十三味。

    卻取烏頭、姜、桂等辛燥之性。

    逐味分制四君、、薯之中。

    較七珍散但少粟米而多紅豆。

    雖其力稍遜原方一籌。

    然雄烈之味。

    既去其滓。

    無形生化有形。

    允為溫補少火之馴劑。

    而無食氣之虞。

    真千金之功臣也。

     三五七散(頭痛門)養正丹(金液丹下)茸珠丹(頭痛門)三因芎辛湯(頭痛門) 半夏蒼術湯(頭痛門) 導痰湯(二陳湯下)沉香降氣散(氣門)崔氏八味丸(方祖)川芎茶調散(頭痛門)半夏白術天麻湯(頭痛門) 二陳湯(方祖)黑錫丹(金液丹下)青礞石丸(痰飲門)理中丸(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佐金丸(方祖)靈砂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癫門 定志丸(千金)治言語失倫。

    常常喜笑發狂。

     人參茯神(各三兩)石菖蒲大遠志(甘草湯泡。

    去骨。

    各二兩) 上四味。

    為末。

    蜜丸梧子大。

    飲服七十丸。

    亦可作湯服。

    血虛。

    加當歸。

    有痰。

    加橘、半、甘草、生姜。

     千金防己地黃湯治癫痫語言錯亂。

    神氣昏惑。

     防己(一錢)甘草桂心防風(各三錢)生地黃(四錢)生姜汁(三匕) 上四味。

    酒浸一宿。

    絞取汁。

    銅器盛之。

    地黃另咀。

    蒸之如鬥米飯久。

    亦絞取汁。

    并入姜汁。

     和分三服。

     半夏茯神散治癫妄因思慮不遂。

    妄言妄見。

    神不守舍。

    初病神氣未衰者。

    用此數服效。

     半夏茯神(各一兩二錢)天麻(煨)膽星遠志肉棗仁(炒)廣皮烏藥木香礞石(。

    各八錢) 上為散。

    每服三錢。

    水一盞。

    煎數沸。

    入生姜汁數匙。

    空心和滓服。

     妙功丸治蟲積在内。

    使人多疑善惑。

    而成癫痫。

     丁香木香沉香(各半兩)乳香(研)麝香(另碎)熊膽(各二錢半) 白丁香(即雄雀屎。

    三百粒。

    但直者是雄)鶴虱(即天名精子。

    勿誤胡菔子)白雷丸陳皮(去白。

    各一兩)輕粉(四錢半) 大黃(酒浸。

    兩半)赤小豆(三百粒。

    即赤豆之細者勿誤半黑半赤相思子)巴豆(七粒。

    去皮研。

    壓去油)朱砂(一兩。

    水飛。

    一半為衣) 為細末。

    荞麥一兩作糊。

    每兩作十丸。

    朱砂為衣。

    陰幹。

    每用一丸。

    溫水浸一宿。

    去水。

    再用溫水化開。

    空心服之。

    小兒減服。

    久年病。

    一服即愈。

    未愈。

    後三五日再服。

    重不過三服。

     控涎丹(十棗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稀涎散(中風門)歸脾湯(保元湯下)涼膈散(方祖) 四七湯(二陳湯下)滾痰丸(痰飲門) 卷十四 狂門 生鐵落飲治狂妄不避親疏。

     鐵落(用生鐵火燒赤沸。

    砧上鍛之有花粉粉墜地。

    取升許。

    用水二鬥煮取一鬥。

    入下項藥) 石膏(二兩)龍齒(醋。

    飛)白茯苓防風(各兩半)黑參秦艽(各一兩) 為粗末。

    入鐵落汁中煮取五升。

    去滓。

    入竹瀝一升和勻。

    溫服二合。

    日三服。

     來蘇膏治遠近風痫。

    心病風狂。

    牙關不開。

    痰涎潮塞。

     皂角(二兩。

    大挺不蛀者。

    去皮弦子。

    切) 用酸漿水二升。

    浸透揉汁。

    砂鍋内以文武火熬。

    用槐柳枝攪熬成似膏藥。

    攤夾紙上陰幹。

    如遇病患。

    取掌大一片。

    用溫漿水化在盞内。

    将小竹管盛藥。

    扶病患坐定。

    微擡起頭。

    以藥吹入左右鼻孔内。

    良久扶起。

    涎出為效。

    啜溫鹽湯一二口。

    其涎即止。

    忌雞魚生硬濕面等物。

     戴人三聖散治濕痰壅塞。

     瓜蒂(炒微黃)防風(各二兩)藜蘆(半兩) 為散。

    每服四五分。

    以薤汁三盞。

    慢火熬至一盞。

    去滓澄清。

    放溫徐徐服之。

    以吐為度。

    不必盡劑。

     洗心散(局方)治心經積熱痰盛。

    口舌生瘡。

    不大小便。

     麻黃(連節。

    一兩)當歸(二兩)大黃(酒拌曲裹煨。

    三兩)白術(生用)芍藥荊芥(各一兩。

    )甘草(炙。

    二兩) 為散。

    每服三四錢。

    生姜三片。

    薄荷七葉。

    水煎。

    去滓溫服。

    或茶清調服三錢。

    日再服。

    又方。

    無白術、芍藥、荊芥、甘草。

    多生地黃二兩。

    黃連、木香各五錢。

     勝金丹治癡病狂怒叫号。

    遠年近日皆效。

    但失心風癫。

    悲愁不語。

    元氣虛人禁用。

     白砒(一錢)綠豆(三百六十粒。

    水浸去殼。

    同白砒研如泥。

    陰幹)肥栀子(四十枚。

    去殼曬幹。

    勿見火為末)雄黃雌黃(俱水飛。

    各一錢) 急性子(即白鳳仙子。

    去皮研。

    二錢) 上為極細末。

    和勻。

    瓷罐收藏。

    每服七八分。

    強人至一錢。

    臨服入西牛黃五七厘。

    冰片三五厘。

    細細研勻。

    入糕餅内食之。

    一方。

    加珍珠、(腐内煮。

    研)琥珀、狗實各一錢。

    分作二十服。

     臨服亦如上方。

    入西牛黃五厘。

    冰片三厘。

    上好白面一兩五錢。

    将面勻作二分。

    先将一半。

    入白糖霜一錢半。

    拌藥為餡。

    一半再入白糖錢半。

    裹外作餅。

    熟與食。

    食後姜湯過口。

    少頃即上吐下瀉而愈。

    不吐。

    以肥皂肉一錢。

    擂水灌吐。

    吐後鏽釘磨水。

    頻進六七次以鎮其神。

    永不複發。

    但藥中有砒。

    大忌燒酒。

    又須在團餅内以搜頑痰。

    方始得力。

    然有一服即應者。

    有服二三服應者。

    胃氣濃薄不同故也。

     清神湯治心肺虛熱。

    痰迷膈上。

     黃連茯苓酸棗仁(生研)石菖蒲柏子仁遠志肉(各錢半)甘草(炙。

    五分) 姜汁(少許)竹瀝(半杯) 水煎。

    食遠服。

    肺虛。

    加人參一錢。

    肺熱。

    加沙參二錢。

    痰壅。

    加半夏、南星各一錢。

    橘紅、栝蒌霜各六分。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 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痫門 涼膈散(方祖)戴人三聖散(狂門)朱砂安神丸(勞倦門)小承氣湯(方祖) 清神湯(狂門) 妙功丸(癫門)十全大補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瀉青丸(下血門) 導赤散(傷暑門) 四七湯(二陳湯下)靈砂丹(金液丹下)養正丹(金液丹下)黑錫丹(金液丹下)導痰湯(二陳湯下) 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煩躁門 葶苈苦酒湯治汗後熱不止發狂。

    煩躁面赤咽痛。

     葶苈(一合) 以苦酒(即米醋)一升。

    煎葶苈至半升。

    入生艾汁半合。

    再煎三五沸。

    去滓溫服(如無生艾。

    以幹艾浸濕搗汁代之) 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四逆湯(方祖)涼膈散(方祖) 卷十四 虛煩門 千金竹葉湯治五心煩熱。

    口幹唇燥。

    胸中熱悶。

     竹葉小麥(各三合)知母石膏(各一兩)茯苓黃芩麥門冬(各六錢) 人參(五錢)生姜(一兩)栝蒌根半夏甘草(各三錢) 上十二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竹葉、小麥取八升。

    去滓納藥。

    煮取三升。

    分三服。

    老幼分五服。

     八珍湯(四君子湯下)當歸補血湯(保元湯下)朱砂安神丸(勞倦門)生脈散(方祖)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溫膽湯(二陳湯下)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下)栀子豉湯(方祖)五苓散(方祖)橘皮竹茹湯(二陳湯下) 卷十四 妄門 清神湯(狂門)平補正心丹(顫振門)涼膈散(方祖)小承氣湯(方祖)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養正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循衣摸床門 生地黃黃連湯(四物湯下)涼膈散(方祖)小承氣湯(方祖)節庵升陽散火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喜笑不休門 黃連解毒湯(伊芳尹三黃湯下)二陳湯(方祖) 卷十四 怒門 生鐵落飲(狂門)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下)柴胡疏肝散(吐血門)四七湯(二陳湯下)四磨湯(氣門)越曲丸(郁門)七氣湯(方祖)沉香降氣散(氣門) 卷十四 悲門 金匮甘麥大棗湯治藏燥善悲。

     甘草(三錢)小麥(三合)大棗(十枚。

    擘) 上三味。

    以水六廾。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生脈散(方祖)二冬膏(方祖) 卷十四 驚門 獨活湯治肝虛内風。

    卧則魂散不收。

    若驚悸狀。

     獨活羌活柴胡(各一錢。

    一作前胡)細辛(半錢)茯苓人參五味子半夏沙參(各一錢五分)棗仁(炒研。

    三錢)甘草(炙。

    一錢二分)生姜(三片)烏梅肉(一個) 水煎。

    食前熱服。

     珍珠母丸治肝虛不能藏魂。

    驚悸不寐。

     珍珠母(即石決明。

    七孔者良。

    赤醋淬。

    七錢五分)龍齒(赤醋淬。

    水飛)沉香(另研。

    勿見火。

    各五錢)人參茯苓棗仁(炒)柏子仁犀角(鎊。

    各一兩)當歸身熟地黃(各二兩)朱砂(五錢。

    另研。

    水飛) 上為細末。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五七十丸。

    臨卧薄荷湯送下。

     遠志丸治因事有所大驚。

    夢寐不甯。

    神不守舍。

     遠志(甘草湯泡。

    去肌)石菖蒲茯神茯苓(一作棗仁)人參龍齒(醋。

    飛。

    各一兩) 朱砂(五錢。

    水飛。

    一半為衣) 煉白蜜丸。

    梧子大。

    朱砂為衣。

    每服五十丸。

    空心沸湯。

    臨卧溫酒送下。

    精髓不守者。

    加五味子半兩。

    陽事不舉者。

    加山藥、萸肉各一兩。

    肉桂半兩。

    自汗不時者。

    倍棗仁加黃一兩。

     補膽防風湯治膽虛風襲。

    驚悸不眠。

     防風(一錢)人參(錢半)細辛(五分)甘草(炙)茯神獨活前胡川芎(各八分)生姜(三片)紅棗(二枚。

    擘) 水煎。

    去滓熱服。

    卧多驚魇遺溲者。

    本方加羌活、桂枝。

    膽寒者。

    去川芎、前胡加熟棗仁、遠志、肉桂、白術。

    有痰。

    加半夏、白術、天麻。

     辰砂妙香散(溲血門)平補正心丹(顫振門)龍齒清魂散(顫振門)溫膽湯(二陳湯下)四七湯(二陳湯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來複丹(金液丹下)歸脾湯(保元湯下) 卷十四 悸門 金匮半夏麻黃丸治寒飲停蓄作悸。

    脈浮緊者。

     半夏(姜汁炮七次)麻黃(去節。

    等分) 上二味。

    為末。

    蜜丸如小豆。

    飲服三十丸。

    日三服。

     千金茯神湯治心虛神氣不甯。

    煩熱驚悸。

     茯神茯苓人參(各一兩)菖蒲(半兩)赤小豆(四十粒) 上五味。

    以水一鬥。

    煮取二升半。

    分三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二陳湯下)五苓散(方祖)定志丸(癫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 歸脾湯(保元湯下)茯苓甘草湯(桂枝湯下)二陳湯(方祖)小青龍湯(桂枝湯下)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下)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炙甘草湯(桂枝湯下)導痰湯(二陳湯下)溫膽湯(二陳湯下)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朱砂安神丸(勞倦門) 卷十四 恐門 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君子湯(方祖)遠志丸(驚門)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補膽防風湯(驚門)崔氏八味丸(方祖) 卷十四 健忘門 千金茯神湯(悸門)歸脾湯(保元湯下)人參養榮湯(保元湯下)遠志丸(驚門)導痰湯(二陳湯下)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四君子湯(方祖)辰砂妙香散(溲血門)代抵當丸(抵當湯下) 卷十四 入魔走火門 獨參湯(保元湯下)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滋腎丸(大補丸下)天王補心丹(生脈散下)黃建中湯(桂枝湯下) 枳實理中湯(理中湯下)養正丹(金液丹下)保元湯(方祖)靈砂丹(金液丹下)黑錫丹(金液丹下) 卷十四 養性門 西嶽真人靈飛散調養性靈。

    崇修德業者服之。

     雲母(秋露潰煮七晝夜。

    磨極細。

    撚指無光為度。

    取淨一斤)茯苓(八兩)鐘乳(同甘草煮一伏時。

    杵粉。

    水飛七次。

    取淨七兩)柏子仁人參(千金翼。

    作白術。

    四兩)續斷桂心(各七兩)菊花(去心蒂。

    十五兩)幹地黃(十二兩) 上九味。

    為末。

    天門冬幹者五斤。

    去心。

    熬膏。

    搜藥納銅器中。

    蒸之一斛黍米下。

    米熟出藥。

     爆幹為末。

    先食飲服方寸匕。

    服至七十日。

    煉白蜜丸服之。

    服此者即有他疾。

    勿服他藥。

    專心服此。

    他疾自除。

    孫真人曰。

    此仙人随身常所服藥也。

    予服此方已來。

    将逾三紀。

    頃面色美而悅之。

    疑而未敢措手。

    積年詢訪。

    屢有名人會餌得力。

    遂常服之。

    一如方說。

    但能業之不已。

    功不徒棄耳。

    (服雲母人。

    忌食胡蒜羊血) 彭祖麋角丸(附)培理身心。

    專事永年者服此。

     麋角(一對。

    炙黃)槟榔(上二味另搗。

    取淨末。

    二兩)通草秦艽人參菟絲子(酒浸。

    别搗。

    ) 肉苁蓉(酒浸。

    去腐)甘草(各二兩。

    預散) 上以麋角、槟榔二末。

    共煎一食時頃。

    藥似稠粥即止火。

    少待熱氣歇。

    即投後六味散。

    攪令相得。

    仍待少時。

    漸稠粘堪作丸。

    如梧子大。

    空腹酒下三十丸。

    日加一丸。

    至五十丸。

    為度。

    旦暮二服。

    百日内忌房室。

    服經一月。

    腹納諸疾自相驅逐。

    有微利勿怪。

    石頑曰。

    麋角走督脈而補陰中之陽。

    槟榔行腹内而破陰中之滞。

    兼通草、秦艽通血脈而運周身之氣。

    菟絲、苁蓉填補腎髒。

    人參以助諸味之力也。

    或問服食諸方。

    宗派各立。

    獨以靈飛散為之首推。

    願聞其旨雲何。

    答言。

    靈飛一方。

    上真心印。

    第凡夫目之。

    則與台山變屐無異。

    是以近世慕道之士。

    往往留心麋角丸。

    專取血肉之味。

    培理色相之軀。

    曷知異類有情之屬。

    豈若山靈無情之品。

    足以蕩練性靈。

    孫公服之屍解。

     良由雲母性善飛揚。

    與性靈結成一片爾。

    其麋角丸方。

    彭君餌之得力。

    長享遐齡。

    但以血肉性滞。

     不能上升。

    終歸地肺。

    不能使人無疑。

    雖然世之積功累行以祈天仙者。

    未之見也。

    心慕長生而欲求地仙者。

    在在有之。

    故以麋角丸方。

    附之靈飛散後。

    各從其尚可也。

     卷十四 洩瀉門 四柱飲(局方)治瀉利滑脫不止。

     人參(一兩)茯苓附子(炮)木香(煨。

    各五錢) 上為細末。

    每服四錢。

    入生姜五片。

    大棗一枚。

    煎如稀糜。

    入鹽一字調服。

     六柱飲治滑脫不止。

    瀉利完谷。

     四柱飲加诃子肉、豆蔻減半。

     二神丸治腎髒陽虛。

    五更洩瀉。

     補骨脂(炒)肉豆蔻(生用。

    等分) 為細末。

    蒸餅丸。

    梧子大。

    每服二錢。

    米湯、溫酒任下。

     四神丸治腎虛肝氣逆滿。

    不能消克。

    腹脹洩瀉。

     二神丸加吳茱萸、木香。

    (減半)如陰虛惡燥。

    去木香。

    以五味子代之。

     半夏瀉心湯(方祖)生姜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下)黃連湯(半夏瀉心湯下) 幹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半夏瀉心湯下)濃樸生姜甘草半夏人參湯(二陳湯下)姜附湯(四逆湯下) 術附湯(方祖)升陽除濕湯(平胃散下)胃苓湯(平胃散下)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下)枳實理中丸(理中湯下) 黃芩芍藥湯(即黃芩湯桂枝湯下)二陳湯(方祖)保和丸(傷飲食門)附子理中湯(理中湯下)五苓散(方祖) 理中湯(方祖)漿水散(四逆湯下)連理湯(理中湯下)四君子湯(方祖)治中湯(理中湯下) 平胃散(方祖)葛花解酲湯(傷飲食門)理苓湯(理中湯下)木香調氣散(氣門)茯苓甘草湯(桂枝湯下) 錢氏白術散(四君子湯下)加減八味丸(崔氏八味丸下)春澤湯(五苓散下)備急丸(方祖)藿香正氣散(平胃散下) 木香散(四逆湯下)逍遙散(虛損門)越鞠丸(郁門)枳術丸(方祖)補中益氣湯(保元湯下) 九味資生丸(四君子湯下)崔氏八味丸(方祖)錢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異功散(四君子湯下) 卷十四 痢門 桃花湯(金匮)治下利便膿血。

     赤石脂(四兩。

    一半锉。

    一半篩末。

    )幹姜(三錢)粳米(三合)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

    溫七合。

    納赤石脂末一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一服愈。

    餘勿服。

     白頭翁湯(金匮)治熱利下重。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一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升。

    不愈。

    更服。

     紫參湯(金匮)治下利肺痛。

     紫參(三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紫參取二升。

    納甘草煮取一升半。

    分溫三服。

    (如無紫參。

    以紫菀代之。

    以其同入肺經溫血分也。

    ) 诃梨勒散(金匮)治下利失氣。

    為氣下洩。

     诃梨勒(十枚。

    煨) 上一味。

    為散。

    粥飲和。

    頓服。

     養髒湯(局方)治洩痢膿血。

    有如魚腦。

    後重脫肛。

    臍腹痛。

     人參白術(炒焦。

    各錢半)肉桂诃子肉木香肉豆蔻罂粟殼(蜜炙。

    五分) 上七味。

    水煎。

    分二次服。

    忌生冷魚腥濕面油膩等物。

    夜起不瘥者。

    加附子五分。

    不應。

    加一錢。

     千金溫脾湯治積久熱痢赤白。

     大黃(四錢)人參甘草炮姜(各二錢)熟附子(一錢) 上五味。

    水煎溫服。

    冷痢。

    去甘草。

    加桂心三錢。

    倍人參、姜、附。

    減大黃一錢。

    此本大黃附子湯加姜、桂、人參。

    以溫中滌垢也。

     千金羊脂煎治久痢不瘥。

     羊脂(一棋子大)白蠟(二棋子大)黃連(末。

    一升)酢(七合。

    煎取稠)蜜(七合。

    煎取五合)烏梅肉(二兩) 亂發(灰汁。

    洗去垢膩。

    燒末。

    一升。

    ) 上七味。

    合納銅器中湯上煎之。

    攪可丸。

    如梧子大。

    飲服二十丸。

    日三。

    棋子大小。

    如方寸匕。

    詳羊脂性滑利人。

    千金用治久痢不瘥。

    專取滑利以通虛中留滞也。

    其後且有羊脂、阿膠、蜜、蠟、黍米作粥方。

    深得炎帝本經補中寓瀉之旨。

     千金附子湯治暴下積。

    日久不止。

     熟附子阿膠(各三錢)